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第379章:乱局
    “不日英亲王将进京悼祭,着礼部好生办理,不得懈怠。∟八∟八∟读∟书,23o︾”

    “嗻。”

    “一应供给从内府调拨,规格就高不就低,不要想着省钱。”

    “嗻。”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布木布泰的心情难得像今天这么好。

    英亲王阿济格同意按照朝廷的安排,已让大军就地驻守,只带少量的贴身随从进京悼祭多尔衮。

    对于大清朝廷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

    “英亲王的心里装着大局,就算以前有些过头的举动,也不宜再深究下去了。”当布木布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礼亲王代善连连表示赞同。

    所谓的“过头举动”,说的就是阿济格擅杀朝廷命官,强抢地方府库的事儿。

    阿济格的数万大军离开了湖广之后,一路急速北上,沿途之中勒索地方哄抢府库,甚至还直接杀了一个知府,各种参奏的折子铺天盖地朝堂之上无不哗然。

    好在英亲王还算知道大局为重的道理,终于同意了只带少量随从进京悼祭,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等于是向以太后为首的帝党人物低头服软了。

    虽然阿济格是典型的“摄政王党”,但现在的朝廷绝不会追究他的罪责,反而会大加拉拢,因为太后和皇上太缺少这样的硬实力了。

    只要阿济格愿意服从朝廷的调遣,就可以不必再担心野心勃勃的豪格,也不必再忌讳态度晦暗不明的吴三桂。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当然不是因为阿济格有多么“公忠体国”,而是因为实力使然。

    朝廷虽然虚弱无力,终究还能凑出些兵马,更有太后的英明,很及时的调动了鳌拜,形成对阿济格的极大牵制,让阿济格深感顾及不敢轻举妄动,不得不向朝廷低头。

    只要他不带着大军继续北上,只要他愿意只带少量随从进京,以前的那些个过错都可以既往不咎。

    在英亲王进京这个事情上,朝廷格外重视,但却有一点点小小的风波。

    因为朝廷已追封摄政王为“义皇帝”,葬礼按照帝王规格举行,这就牵扯到一个礼仪的问题:在外征战多年的阿济格回京之后,到底应该先悼祭多尔衮,还是先拜见顺治小皇帝。

    一般情况下,当上一任的老皇帝死去之后,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则,新皇帝会马上继承大统。

    外藩和外官们则需要先来拜见新皇帝,然后才能去祭拜老皇帝。6八6八6读6书,≠o

    但顺治皇帝已经继位好几年了,还要不要先来拜见他呢

    这个礼仪上的问题虽然有些麻烦,却不是很难解决,秉承着对摄政王多尔衮的尊重,朝廷决定先让阿济格去祭拜多尔衮。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阿济格又提出一个问题:拜谒梓宫之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礼仪

    “义皇帝”中的那个“义”字,就是替代品的意思,也就是说多尔衮并不是真正的皇帝,仅仅只是享受皇帝的规格而已。

    悼祭一个不是皇帝的皇帝,在大清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礼仪是一定要好好研究一番的。

    鸿胪寺和礼部的人又专门弄了一套“仪注”。

    书文往来之间,已经过了不少时日,但口口声声说着要进京悼祭的阿济格还是没有真的到来,而是反反复复的各种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纠缠个没完没了,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耗费了整整十天。

    到了第十一天的时候,猛然传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在高唐一带的鳌拜遭受了攻击。

    阿济格的次子傅勒赫并部将何洛会,突袭鳌拜。

    阿济格说,他已经掌握了鳌拜“图谋不轨”的证据,当此非常时刻,来不及细奏,只能以非常手段击败鳌拜,粉碎他“图谋不轨”的“狼子野心”。

    这个消息仿佛砸进深潭的一方千钧巨石,登时就掀起轩然大波,引得朝野一片哗然。

    清廷内部的争斗,并没有因为多尔衮之死而烟消云散,反而更加激烈更加极端,从朝堂、宫廷范围之内的政治较量,转变成为最直接的军事冲突。

    争权夺势已彻底公开化,连最起码的遮掩都不顾了。

    “无耻!”劈手把一碗热羊奶丢在墙上,天青细瓷摔了个纷纷碎碎,汁水淋漓而下。

    暴怒的布木布泰就像个脾气很坏的孩子,把视野范围之内的杯盏碗碟全都砸的稀巴烂,好像发了疯一样把桌椅板凳踢翻,顺势将帷幔幕布撕扯下来,不停的用最粗鄙的言辞破口大骂:“反了,反了,阿济格这个混蛋王八羔子,我要杀了他,把他栓在马尾巴上活活拖死。”

    原以为还能够一步一步的和阿济格进行博弈,布木布泰甚至早就想好了如何按部就班的让阿济格就范。

    想不到的是,阿济格根本就不准备和她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较量,也不理会那些权谋,而是采用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武力解决。

    这恰恰是布木布泰最不擅长的方式。

    所谓的权术,在最直接的武力面前,竟然如此的苍白无力。

    阿济格把布木布泰给耍了,把朝廷上下全都给耍了,在这十几天的时间当中,原本她还是有些机会的,至少能够做出进一步的防范,但却没有。

    布木布泰不是没有想到阿济格有可能会诉诸武力,而是不愿意相信。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性的鲜血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会本能的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恼羞成怒的布木布泰疯狂的打砸着,一个个宫女内宦伏身跪拜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一口。

    老太监海富摆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

    宫女太监们如蒙大赦,躬着身子倒退着出了慈宁宫。

    这个老太监依旧拢着双手佝偻着腰身,毕恭毕敬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一棵经历无数风雨的歪脖树!

    没有任何劝解,只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布木布泰疯狂宣泄,一直等到她累了,气喘吁吁的瘫坐在地上,才微微的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当初干掉多尔衮,或许根本就是一个错误,很大的错误。”

    那确实是个错误。

    干掉了多尔衮,还有谁能压服得住各方势力

    布木布泰么

    这个精于计算善于玩弄权术平衡的女人根本无力面对纷乱的局面,局势已经失控。

    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仅仅只是依靠权术,分明就是在玩火,一个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以前的多尔衮虽然跋扈,却能够维持住局面,还能始终以大清国的大局为重,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太过分。

    但阿济格不一样。

    阿济格不是多尔衮。

    阿济格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大清国的利益,做事更加肆无忌惮,也更加的没有底线。

    当阿济格点起第一把大火的时候,她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布木布泰就像个任性的小女孩,用尖锐的嗓音嘶喊着:“你是在抱怨我么是在看我的笑话么”

    “奴才不敢!”

    “我要杀了阿济格,一定要杀了这个狗东西!”

    杀了阿济格

    不过是一句激愤的话语罢了,却不可能实现。

    拿什么去对抗阿济格

    西大营那边还有不少人马,但却动不得,那是用来牵制和平衡吴三桂的。

    若是贸然调出去,万一吴三桂怀有叵测之心,那就真的全完了。

    “太后也不必太着急了,虽然西大营动不了,不是还有礼亲王和郑亲王的么就眼下这个局面,他们应该不会袖手旁观。”

    就好像即将没道:“马上传旨,招礼亲王和郑亲王他们进宫议事。”

    “太后太心急了。”老太监低声说道:“这个时候就火急火燎的召见两位亲王,反而会显出自家的虚弱,不如沉住气,再等等。”

    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最先到了,说是有急事要和太后商议。

    “不着急,不着急,让郑亲王先在前面等着。”老太监唤来几个内宦太监,打来了洗脸水,伺候太后重新梳洗打扮。

    拿着象牙的小梳子,亲手把太后略显散落的头发梳理整齐,挽了个标注的发髻,又戴上了旗头,小声对太后说道:“越临大事,越要沉稳从容,切切不可让人看出你心里头的慌乱。”

    重新装扮一新的太后显得雍容华贵镇定从容,完全就是一副胸有成竹腹有乾坤的神态,从镜子里看着神态恭敬的老太监,不动声色的说道:“海富啊,你伺候了我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想要什么,甭管是金子还是银子,只管开口对我讲。”

    “对!”老太监笑道:“就是这样的口吻,这才是太后应有的样子。”

    “别让礼亲王他们等久了,你随我去前边看看。”

    “嗻。”

    布木布泰伸出一只手臂,老太监赶紧搀扶了,不紧不慢的出了慈宁宫。

    在前面等候的济尔哈朗早已等的不耐烦了,远远的看到布木布泰的身影,赶紧迎了过来:“太后,出大事儿了。”

    “慌什么”布木布泰依旧面带微笑:“不是英亲王的事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我估摸着礼亲王已听到了消息,等他过来之后咱们好好的议一议。

    咱们大清国的事儿,不能总是让我和皇上操持着,你们这些老成的宗室王爷也应该分担一些才是。”

    果然,没过多久礼亲王代善就来了。

    作为宗室皇族当中资格最老年纪最大的亲王,素来沉稳老练的代善带来了一个更坏的消息。

    西边的豪格斩杀了朝廷的监军,打出了“奉天平乱”的旗号,兵进山西宁武关。11



第380章:这天下为什么不能姓吴
    “我们和你们不一样,我们崇道尚佛,不信你说的这些个东西。”吴三桂哈哈大笑着说道:“我估摸着,你们佛郎机人信的上帝,应该和我们这边的佛祖、玉皇差不多。”

    “尊敬的王爷,这不一样,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坐在吴三桂面前的这个人金发碧眼眉高而目陷,是个老子佛郎机国的传教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洋和尚”,但却顶戴花翎袍服煌煌,穿了一身大清的官服。

    一口汉话虽然略显生硬,却还算流利顺畅,至少能够听懂。

    这个洋和尚的叫埃文斯,是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已十几年了,是汤若望的“同事”,曾经和汤若望一起制定历法研究天学。

    自从汤若望被多尔衮定罪之后,这个埃文斯也受到牵连。

    因为和豪格走的很近,托了豪格的关系才洗脱了罪名,继续在钦天监任职,专门负责编撰星历。

    和很多外来的传教士一样,这个安文思虽然是钦天监的七品官,但他的“主营业务”却是传教。

    尤其是在多尔衮死后的这段时间,京城里的洋和尚们空前活跃,纠集起一帮子信众竟然在宣武门外盖起了什么劳什子的教堂,逢人就是说“信天父”“得永生”的鬼话。

    若是在以往,吴三桂根本就不会拿正眼看他一下,更不可能听他说这些不着边际的鬼话。

    我吴三桂是何等样人,连佛祖和玉皇大帝都不相信,会信什么鬼的上帝

    吴三桂当然不是吃奶念佛的善男信女,之所以还在听洋和尚说这些没有油盐的淡话,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洋和尚根本就是豪格的“使者”。

    “埃文斯教士不会是专门来劝我信你们那个上帝的吧”

    “当然不是,尊敬的王爷阁下,鄙人是受了上帝的指引,同时还有肃亲王阁下的委托,来找尊敬的平西王商量帝国大事。”

    上帝的指引

    说的很真是好听,分明就是豪格的指引嘛。

    这个洋和尚,说话未免太直接了,一点儿都不婉转,这让吴三桂有些不适应,但却非常高兴,因为他不想浪费唇舌。

    “尊敬的平西王阁下,您对帝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阁下的功劳有目共睹。”

    在这种事情上,传教士安文思的说话方式充满了佛郎机特有的直率和坦诚,完全就是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摄政王阁下升入天国之后,作为前任皇帝的儿子,而且是年龄最大的儿子,肃亲王阁下有责任维持帝国的稳定。如果由他出任新的摄政王,尊敬的平西王阁下应该全力支持他。”

    原来豪格是想当摄政王,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对此,吴三桂一点都不意外。

    虽然豪格素来与多尔衮不和,但他却想成为多尔衮那样的人,执掌大清国的江山社稷。

    若是换个别人来说,一定会尽可能的含蓄和委婉,但这个洋和尚却说的非常之直接。

    在安文思这些欧洲人的心目当中,摄政王死去之后,就应该由大王子豪格成为第二个摄政王,维护帝国的利益和小皇帝的安全。

    只有这些洋鬼子才能大言不惭的说出“你应该支持豪格王子”的话语,在吴三桂的心目当中却全然没有这样的概念。

    什么是应该

    什么是不应该

    我凭什么要支持豪格

    “三桂蒙朝廷恩宠,理当为国尽力,然三桂自知才疏学浅见识浅薄,如此朝廷大事,不敢妄加议论。”

    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任何营养,完完全全的就是谦虚客套之言,若是换做别人,立刻就能听出这几句话的弦外之音:你他娘的不给点好处就让我支持豪格凭什么当我是豪格的走狗不成

    这是在要好处谈条件呢。

    如此简单明了的心意,埃文斯却没有听出来:“尊敬的平西王阁下,你的军队很能打仗,对于帝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你不要太过于谦虚。”
1...207208209210211...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