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大清遣明使团的主使是一位宗室贝子,连汉话说的都不怎么利索呢,这“据理力争”的使命就落在了“副使”的身上。

    这位清廷“副使”也是大有来头的,他的身份和利中利状元完全相同,也是一位状元公:大清顺治三年的状元。

    大明朝的状元,碰上了大清朝的状元,而且是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情形之下,立刻就撞出了火星子。

    “利兄能高中魁元,必是博古通今之大才,听闻利兄是楚人,想必一定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

    所谓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说的就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拒不接受楚国人的侮辱,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尊严,基本上就是这一个故事。

    大清状元何洪森就是想借助“晏子使楚”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心迹:你们在我的身上淋粪,我可以忍了。

    但你想让我放弃大清的尊严,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我代表的是大清国。

    作为状元公,当然饱览经史,面对来自敌国的“同行”,绝不能在这个时候露了怯,立刻做出反驳:“齐楚两国本就是周天子治下诸侯,行的是周礼,尊的是周王。你所尊奉者不过是蛮夷之酋罢了,有何脸面在我泱泱上国惶惶大明面前自称为国”

    明朝一直都拒绝承认清的地位,正式说起的时候总会在清的前面加一个定语:伪!

    按照大明朝的说法,所谓的清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地方zhengan,而且是绝对没有法统的地方zhengan。

    大清状元何洪森当然不会承认这个说法,而是振振有词的说道:“我大清太祖高皇帝龙兴关外。”

    他刚刚作出一副慷慨陈词的模样,利中利状元就很不客气的打断了他的话头:“且不说伪酋努尔哈赤是不是皇帝这根本之事。据你们事先递上的书文表明,你本是山东人氏,努尔哈赤远在关外,怎么就成了你的太祖高皇帝了呢”

    这句话虽然说的比较委婉,其实相当的不客气,等于是指着大清状元何洪森的鼻子破口大骂了:你小子就是个认贼做父的小人!

    那何洪森也是个牙尖嘴利之辈,自然不会承认这样的“侮辱”。

    “江山易主王朝更替,本是寻常之事。我本是明人这不假。然崇祯年间天下纷乱生灵倒悬,我大清起于关外,奉邀入关击贼,为崇祯明皇复仇。”

    辫子兵入关是为了打李自成,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这个说法在明末清初很有市场,曾经蒙蔽了很多人。

    但却骗不过利中利状元。

    “照你这么说,伪清入关是为了我大明好”

    “当然。”

    “这我就无法理解了,既然你口口声声说的大清是为大行崇祯皇帝复仇,那打走了李闯之后为何不走呢为何还要占据我大明的疆土”利中很不客气的说道:“这就如同你家里着火了,来了些人把火焰扑灭然后把你的家给占了,你说这是不是贼寇行径象你这样的是,是不是认贼作父的无耻之辈呢”

    “好,说的好!”

    也不知是谁最先挑头喝了一声彩,人群之中顿时爆发出一阵阵叫好声。

    这出大明状元公对决大清状元公的好戏,可比戏台子上那些咿咿呀呀锣鼓唢呐的唱段好看太多了。

    “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你我各为其主罢了。我身在北地当然事清,就如你在南疆事明一样。若事清者皆为贼,衍圣公同样剃发留辫,你又怎么说”

    所谓的衍圣公,其实就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后裔,秉承着儒学治天下的理念,历朝历代都会封圣人后裔为衍圣公,世袭罔替永不断绝。

    在读书人的心目当中,孔府衍圣公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称之为“圣”,也就仅仅比不“神”低一个档次而已。

    连孔圣人的都留起了辫子做起了大清的衍圣公,作为读着《论语》长大的儒生,你怎么不去说他呢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取义成仁者方为圣人门徒,背弃者,皆为贼,衍圣公亦如是。”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而不是让你为了功名利禄就数典忘祖的,你和山东的衍圣公在我的心目当中,都是一样的货色!

    这一句话直接就把读书人心目当中直追神佛的衍圣公给骂了,当真就如同石破天惊,所有人都惊的目瞪口呆,场面顿时一片死寂。

    “说的好!”在城头上看热闹的刘乾龙用力的拍着巴掌:“这些话我早就想说了,只是你们状元公说的这么明白,哈哈!”

    稀拉拉的掌声逐渐逐渐变得热烈起来。

    刘乾龙笑嘻嘻的对躲藏在城头了哨之后的叶黥说道:“这个利中是你下面的属员,能说出这句话来,足见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物,想不到你们礼部衙门里头还有这样的人才。”

    衍圣gongtou靠清廷,确实让全天下的读书种子们颇为恼火,但却无可奈何,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大多选择回避这个话题。

    今时今日此情此景,这位读着圣贤书的状元公却把孔圣人的后人给骂了,而且是当中大骂,确实有几分热血的架势。

    “这样的人物,大帅一定会非常喜欢。”叶黥苦笑着说道:“咱们的大帅,就喜欢这样的人。”

    如果张启阳在场的话,一定会为利中利状元的言行大声喝彩,按照张启阳说法就是:在我族面前,衍圣公算个屁呀,早就该骂了!

    “我族”这两个字就是张大帅的天,就是最至高无上的存在。

    与这两个字比起来,一切都等而下之。

    “这样的人物,不进军校真的有点可惜了!”刘乾龙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懒洋洋的看了看还在城外唇qiang舌剑你来我往的两位状元公,又斜着眼睛瞅了瞅叶黥:“好大的一场热闹,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不能在战场上拿到的东西,就永远别想在谈判桌上拿到。你说清廷上下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么”

    “所谓的合议肯定成不了,他们当然心中雪亮,我估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叶黥说道:“老崔,对于合议,你是怎么看的”

    “我估计应该不是单纯为了争取时间喘过这口气,应该还有别的图谋,怕是要利用合议进行挑拨了!”

    作为毅勇军中的内部人员,叶黥当然知道刘乾龙在说些什么:“大帅私下里和清廷那边接触,这已犯了很大的忌讳,清廷故意如此大张旗鼓的来论和,分明就是要挑拨大帅和朝廷的关系。大帅也真的是,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一个小小的史环真的这么重要值得这么干”

    “值得!”刘乾龙很确定的说道:“要是我,也会这么干。因为大帅必须要给扬州军一个交代,至于说朝廷会怎么看,都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朝廷的想法还重要吗”11




第403章:用心险恶
    “大清国圣皇帝致大明国圣皇帝敬启……”

    只看到抬头的这个署名,复隆皇帝就已万分恼怒,劈手就把这封所谓的“国书”丢了下来:“我太祖洪武皇帝文成武德应天合人,开创煌煌大明,功及尧舜,御极八荒,实乃天命所属,法统传承已历三百载。】八】八】读】书,@∞o爱新觉罗氏不过边陲之地一伪酋尔,焉敢自称皇帝狂妄之心以至于此!”

    复隆皇帝在金殿之上怒斥“大清使节”,说的慷慨激昂,左右的文武百官纷纷大骂不止,历数清廷种种“大逆不道”之举。

    这样的情形,就好像在城外们的唇qiang舌剑一样,虽然热闹非凡,一个个说的义正辞严,却无法触及根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题外话而已。

    作为大清国派遣的使者,大清的状元公何洪森相当的能说:“为解民倒悬之苦,为免苍生兵火之灾,我大清皇帝这才致信大明皇帝陛下。”

    大清国承认大明朝的地位,承认复隆皇帝的至尊身份,所以这番话他是跪着说的:“我大清皇帝陛下天性仁厚,不忍前方将士受苦,不忍天下黎庶遭受无妄之灾,愿于大明国永世修好,结为兄弟之邦。”

    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虽然没有什么别的本事,但这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相当了得,一个比一个厉害。

    一时间,众人纷纷慷慨陈词,恨不得能用唾沫星子把大清使臣活活淹死。

    动嘴皮子永远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战场形势就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坎儿,最终还是得回到这个根本原则上来。

    为了表示诚意,为了免去天下亿兆百姓的无妄之灾,何洪森代表大清国表示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退让。

    所谓的退让虽然说了很多,归根到底无非就是三点:第一,大清国以国礼送还崇祯皇帝和周中宫的遗椁,以表对大明天子的尊重之意。

    第二,大清国尊大明国为“兄国”,顺治皇帝尊复隆皇帝为“兄皇帝”,每年赠四百万岁币。

    同时,每年遣使来朝,还优选贤良淑德的宗室女子送给大明兄皇帝为妃,以表两国永世修好之意。

    第三,大清国愿意退到黄河以北,将黄河以南全数割让给大明国。从此两国恪守各自的边界,永不动刀兵。

    若是在弘光朝,别说是以黄河为界了,就算是以长江为界,江南残明也肯定会屁颠儿屁颠儿的答应下来。

    奈何今非昔比,这样的合议条件复隆皇帝是一万个不答应。

    复隆皇帝之所以做了皇帝,所有的法理性完全来自于他是大行崇祯皇帝嫡传太子的身份。

    崇祯皇帝是死在北京的,北京才是大明朝的国都,现在的南京不过是临时驻跸之地而已。

    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还在清廷手中,若是他答应下来,统治基础顿时荡然无存,立马就成宋高宗了。

    这样的条件,不要说复隆皇帝本人不可能会答应,就算是那些个武将们也绝对没有答应的可能。

    作为北伐的东路军,张大娃的前锋已经突入到了山东境内。

    而张大帅率领的西路军则干脆利索的攻占了开封,接下来只要顺势横扫,黄河以南就是自己碗里的肉,还用得着清廷来“割让”吗

    眼下这种战争局势,不要说是黄河以南,就算是黄河以北都不能满足大明朝的胃口了。八八读书,o≮

    这个时候,就轮到武官们说话了,而这些武官们显然比文臣说的更加直接:“什么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全都是我大明故土。也不需伪清割让,直接光复就好”

    “朝廷是发于礼才见了你们,若我说呀,根本就不需要有什么合议,战场上见真章才是最实惠的。”

    “张大帅奉旨北伐,必直捣黄龙,到时候生擒了伪清酋福林,献俘于阙下,何必在此浪费唇舌”

    因为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文武百官对张启阳充满信心,满朝文武完全就是异口同声的一个论调:主战,强烈主战,在收复故土之前,在光复大明之前,谁要是敢说一个“和”字,就是天下头一号的aiguo贼,立刻就会被打个永世不得翻身。

    “大明皇帝陛下不念苍生疾苦,一力要战,我大清不得不被迫自卫。”颠倒黑白的话语被何洪森说的冠冕堂皇:“我大清控弦之士百万之众,猛将如云,谋士似雨,兵马之强旷古未有。”

    都已经被打的主动来议和了,还在说这样的大话,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立刻就引发了一片嘲讽之声:“你们八旗拢共才多少人也敢号称带甲百万当年的多铎也算是一员大将了吧他的脑袋在哪阿济格如何还不是被打的狼狈逃窜江北的洪承畴现在已成了阶下之囚,竟然还有脸自称兵aqiang盛”

    清廷提出的议和条件大明绝不接受,而清廷本身就是想利用议和拖延时间,这样的所谓和谈注定就是一场打着外交幌子的扯皮行为,也一定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结果。

    到了最后,复隆皇帝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若伪酋福林者真能怜悯天下苍生,当弃兵卸甲以礼来降,朕可以允他一个公侯之位。若是冥顽不灵抗拒天威,朕必兴雷霆之兵,到时候落个身死族灭匹马不得出关,已悔之晚矣!”

    这话听起来确实很霸气,有几分雄主的气势,但却严重缺乏外交斗争的技巧,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大明朝可以接受的底线:只要恢复到甲申年以前的情形,只要清廷退到关外,大明朝就有可能会接受下来。

    这样的条件,不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可以答应下来的,就算他当场答应了也没任何作用,必须要清廷全盘接受并且真的退到关外才行。

    作为使臣,何洪森表示已经知道了大明皇帝的心意,一定会把大明皇帝陛下的话带给大清皇帝陛下。

    按照常理,这场闹剧一般的和谈进行到这种程度,就应该算是结束了,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

    但是,何洪森又提出一个额外的“小问题”:关于交换史环的那件事儿。

    所谓的和谈,不过是史环事件的衍生品,连张启阳都没有想到,清廷会抓这个机会发展成为一场外交性质的和谈。

    既然大明朝廷才是和谈的主体对象,何洪森当然要把这事对大明朝廷“说一下”。

    对于洪承畴这个人,朝廷并不怎么在意,就算是张启阳一刀把他宰了,都不会过问一下。

    但是现在,张启阳却要用洪承畴去换史环,这就显得有些微妙了。

    史环是史可法的遗女,在江北苦战多年是抵抗军的领袖人物之一,想方设法的营救本无可厚非。

    哪怕是洪承畴去换她回来,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但张启阳这么做缺乏一个程序。

    当初,他要是事先告诉朝廷一声,请示一下,朝廷应该还是会满口答应的。

    毕竟张启阳是收复江北的功臣,这么点小小的要求不算过分。

    但张启阳却在私下去做了,这就不对了。

    作为带兵在外的统帅,在朝廷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和敌方接触,这已犯了很大的忌讳。

    当年的袁崇焕的怎么死的

    “通敌”就是袁崇焕的罪名之一,难道他张启阳不知道吗

    若是因为这事就怀疑张启阳和清廷暗自勾结,复隆皇帝还没有这么傻。

    现在的清廷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只要张启阳一直打下去,光复故都中兴大明的功劳本身就大到了天上去,而清廷能给他什么

    虽然不怀疑张启阳的忠诚度,但这事却让复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

    这么大的事情,你张启阳根本就没有和朝廷说一下,就自作主张的去办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程度

    还是说你根本就不在意朝廷的处罚

    大战正酣之际,复隆皇帝还没有蠢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去怀疑张启阳的程度,但心里却埋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疙瘩。

    最有意思的是,洪承畴这个战俘竟然不在朝廷这边,还捏在张启阳的手心儿里。

    到底是不是应该用洪承畴去交换史环
1...224225226227228...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