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盘在脖子里的发辫不知什么时候散落下来,好像是被什么东西给打断了,隐隐约约有股子焚烧毛发的焦臭味道!
这是在打仗么
萨哈林甚至有些恍惚了,他觉得这完全就是在送死,就好像是自己正驱赶着一群兔子往河沟里填。
那两条拒马壕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禁地,不管多少人填进去都始终填不满填不平。
在两道拒马壕之间的空地上,简直就是一片尸山血海。
十几次冲锋所产生的伤亡几乎全都集中在那一带,数不清的尸体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根本就看不清地面最原本的颜色。
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一面低矮的胸墙。
这道胸墙原本并不存在,是躲藏在壕沟里边的学生兵在战斗间隙临时构建起来的,那是一面血肉之墙:把清军的尸体拖拽过来,叠砌成一道用尸体构成的墙。
一来是为了更好的掩护自身,再者也是为了震慑敌军。
这一次冲锋,萨哈林已用上了全力,把吃奶的劲头都使出来了,甚至不惜把最高贵的八旗战兵垫在身前,但最终的结果却和前几次没有任何不同。
无论八旗战兵有多么悍勇,也不管新附军的数量有多么庞大,仿佛浪潮一般呼啦啦冲过来之后,就好像撞上了铜墙铁壁,片刻之间就支离破碎了。
抬眼望去,兵败如山倒的景象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督战队还在砍杀着溃败的士兵,但溃败的士兵越来越多,一群又一群的聚集起来,让督战队不敢那么肆无忌惮,显得有些畏首畏尾,唯恐遭到大量新附军的集体反噬。
有些骑在马上的将官正疯狂的催动战马,撞开挡路的人群,随即招来一片喝骂之声。
更多的士兵则直接跟在后面,根本就顾不得抢回倒地的伤兵。
随着一声声火炮的嘶吼,在慌乱的人群中炸出一片片鲜红的血色,受伤或者是受惊的战马疯了一样的狂奔,不少人被后面汹涌的人潮直接推倒在地,想要挣扎着站起来,却被一双双脚丫子或者马蹄子踩踏而过。
自己亲自率领的舍命狂攻,依旧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上万人溃败的场面堪称雄伟壮观,萨哈林死死的握紧了手中刀,脸色苍白如纸,好像还没有完全睡醒一般的自言自语:“这是怎么了怎么就败了督战队,给我砍。”
“主子,别打了,打不下去了。”几个亲兵在他的身旁扯着喉咙大声喊叫。
这个时候,一声轰鸣猛然炸响,刚刚落下的炮火瞬间就把几个亲兵撕的粉碎。
忠诚的亲兵嗯下意识的凑到了他的四周,把他护在中心位置上。
就在这个时候,在萨哈林的侧前方猛然传来一阵更大规模的呼喊之声。
当神情呆滞的萨哈林把目光转过去的时候,才发现整个侧翼已经崩溃,就好像是山洪倾泻一般,清军在疯狂溃败,在他们的身后,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些黑色的身影。
在经历了整整十二次的被动防守之后,对手终于开始反击了。
仅仅只是某个方向上的反击,而不是全线大fangong,但却对清军的心理构成了灾难性的摧毁作用。
一直以来,学生们都只守不攻,这就给清军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错觉,以为对手根本就不会反击,他们仅仅只是想守在这里。
但这种错觉破灭之后,溃败简直就是灾难性质的。
而整体崩溃的这个侧翼,正是八旗战兵的主攻方向。
被大清国引以为骄傲的立国之本八旗战兵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他们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程度确实比新附军要强出很多,但却远远没有达到传说的无敌状态。
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不存在无敌的说法。
晃动的人影和嘈杂的嘶喊声似乎正在远去,萨哈林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眼前就景物顿时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变成了单纯的黑白色。
“主子,退吧,再不退就来不及了!”亲兵万分焦急的呼喊声,终于把萨哈林从“神游天外”的恍惚中拉回了现实。
他面色如土的看着这幅大溃败的景象,就好似是在自言自语一般的念叨着:“完了,全完了,大清国完了。”
“主子,赶紧拿个主意!”
“完了,全完了。”虽然理智上是清醒的,但萨哈林的精神状态似乎还没有恢复过来,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反反复复的念叨着这俩字儿:“完了,完了。”
火炮越来越近,正在徐徐铺开,有条不紊的收割着鲜活的生命。
唯恐对手的大fangong会兜上来,亲兵们再也顾不得请示,直接就把萨哈林架了起来。
“闪开,闪开!”喝骂声中,亲兵们不挂不顾的撞开纷乱的人群,有阻挡者就直接下手砍杀,硬生生的在败军浪潮之中破开一条道路,好歹算是把萨哈林活着弄下来了。
萨哈林终于完全清醒过来,但却再也没有了刚才带队冲锋之时的悍勇和亡命精神,就好像死了独生子的老寡妇一样万念俱灰,眼睁睁的看着对手的排qiang把成片成片的清军打倒在地,却已没有了哪怕一丁点的痛心感受。
“大清国完了!”随着一声凄厉的哀嚎,萨哈林痛哭失声。
沙坡口这一战,不能说当兵的不卖力气,萨哈林的指挥也没有任何问题。
尤其是各方面的协同配合,甚至是后勤的运送以及对于战机的把握,虽不敢说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却让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们挑不出一点儿毛病。
战术的运用和对战机的精准把握,都是对的,甚至连萨哈林都已经亲自带队冲锋了,却一点机会都没有。
若仅仅只是一次战败,还可以用侥幸或者是运气不好来形容。
但这是一次吗
整整十二次啊,而且对手根本就是只守不攻,却无法突破那条狭长的防线,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是真的打不过。
不是战术问题,也不是意志问题,而是真的打不过呀。
能说八旗的勇士们贪生怕死吗
可再怎么勇武剽悍之人也架不住火炮和火铳的轰击呀。
在火力面前,精锐战兵和杂牌军的区别已被模糊了,仅仅只是能够支撑的更久一点而已。
不论别人有没有看懂,至少萨哈林已经看的很清楚了,他手下的这些亲兵也感觉到了。
大清国最精锐的子弟兵尚且打成这个样子,其他那些杂牌军会是什么样的情形这还用说吗
若是寡不敌众也就罢了,偏偏却是众不敌寡,以数倍的兵力优势都打的如此凄惨大败,真到了决战之时还怎么打
京城里的太后和王爷贝勒们,一个一个还沉浸在八旗战兵天下无敌的旧梦之中。
礼亲王代善和朝廷还希望能在黄河以北稳固一下,好有机会让阿济格击败豪格收服吴三桂,然后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大旗军了。
现在看来,这个战略构想是何其之可笑,简直就是夏虫语冰。
他们根本就想象不出毅勇军到底有多么厉害,因为这样的战斗方式不是他们那充满权谋的脑袋能想象出来的。
这还仅仅只是西路军的一支阻击部队而已,而不是对手的全部的主力。
这样的军队也不需要有太多,只要上了万,别说是风雨飘摇的大清国,只怕这世间根本无人能敌。
在这个时刻,萨哈林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英亲王阿济格之所以那么直截了当的放弃了整个湖广,看起来好像是为了返回京城去争权夺势,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打不过毅勇军,所以才选择避战而逃。
毅勇军到底有多么厉害,阿济格是很清楚,就算是收服了吴三桂也肯定打不过现在的张启阳,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那么,阿济格还整天叫嚣着要“重振大清”的口号,摆明了就是在睁眼说瞎话,他到底想做什么。
代善好不容易才拼凑起来的这点家底已经丢的差不多了,却连一个小小的沙坡口都过不去,还怎么增援延津
还怎么稳固黄河以北
毅勇军一旦突破了黄河沿岸这一带,就可以长驱直入大举北上了,广阔的平原地的根本无险可守,当年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的局面,现在的大清顺治皇帝就是什么样的局面,历史惊人的相似。
沙坡口一战,给了萨哈林极大的心理震撼,彻底颠覆了他对毅勇军的认识,同时也粉碎了他的梦想,让他真正意识感受到了绝望。
再也没有任何犹豫,再也不想去增援延津了,萨哈林以前所未有的果断下达了脱离战斗的命令,同时也放弃了固守黄河以北的打算。
第406章:一般而已
西边的太阳和地平线相连,斜斜的照耀着中原大地的千里沃野,将视野中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红彤彤的颜色当中。
旌旗残破,孤马哀鸣,断刀残qiang丢的满地都是,浅褐色的沙壤土已被鲜血浸染成了斑驳的深褐色,还没有散尽的硝烟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道。
战斗已经结束,最后的清理正在进行中。
穿着黑色军装的学生兵们已排出两条松散的兵线,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中做最后的补刀。
那些个装死的和没有死透的敌人,全都被刺qiang直接捅死。
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学生兵们并没有丝毫胜利之后的喜悦,更没有因为杀戮而产生的那种亢奋,一切都在沉默中有条不紊的进行,平静的就好像是一群精细的工匠正在做最熟悉的操作。
对,这是一群工匠,而不是士兵,这是学生兵们留给老独眼等人最深刻的印象。
作为“大明王师”的一部分,老独眼他们这一批战斗经验丰富的“反正举义”人员被临时编入了“酉”字营,作为毅勇军地支营的一部分参与了沙坡口之战的全过程。
这场阻击战需要面对数倍的敌人,开始的时候老独眼儿他们这一批人确实有点“忐忑”,随着战斗的持续,他们很快就发现悲观心理毫无必要,因为作为阻击主力的学生们打的太稳了。
事先掘出的五道半环形拒兵壕交错排列,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护城河”,而是一种非常简陋的作战体系。
将火炮矩阵排列在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条拒兵壕之间,火铳兵则踞守正中的那一条,将前面的两条主动让出来。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阵地,却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血肉磨坊。
上万清军整整打了两天,都没有突破进来,反而损兵折将死伤惨重。
在老独眼儿他们这一批人的心目当中,那只不过几条并不怎么宽阔的“沙沟子”,一个冲锋就能打过来。
随着战斗的持续,经验丰富的老独眼儿已渐渐看出了其中的玄妙。
这几条拒兵壕不仅仅是为了掩护自身,同时还是能够与火炮相得益彰,无论清军冲过来多人人马,都一定会被打断,无法形成源源不断绵绵不绝的攻势。
然后火铳兵就可以利用简易攻势的掩护,以密集的排qiang进行收割。
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火铳兵根本就没有发起气势如虹的冲锋或者是反冲锋,甚至没有受到战场气氛的影响,仅仅只是一轮又一轮的排qiang打出去。
就是这么简单的作战方式,却构成了一道铜墙铁壁,让清军的十几次冲锋全都化为泡影。
没有热血沸腾的冲杀,没有惊心动魄的呐喊,一切的一切等候充满了工匠式的精密和严谨,就好像一扇巨大的磨盘,不紧不慢的吞噬、搅碎,以极高的效率制造着死亡。
如老独眼这样的兵油子,几乎已经可以算是年老成精了。
他曾经打过李自成的闯军,击过张大贼的西军,崇祯七年和崇祯十五年还作为“勤王之师”参与过两次北京保卫战,投清了清军之后还打过明军,现如今有“反正”回来继续打清军,几乎经历了这个时代所有具备典型意义的战争,真可谓是身经百战见多识广了。
在战场上,什么样的战斗他都见过,一溃千里疯狂逃命的败战,他见过不少。
乘胜追击士气如虹的胜战也见过很多,甚至经历过几次深陷重围的舍命搏杀的死战。
但是,如沙坡口这样的战斗全是第一次见到。
那些个学生兵和以往所见过的士兵完全不同,既没有面对强势敌人的颓废和悲观,也没有因为胜利而有丝毫兴奋的表现,反而处处透着一种近乎于变态的冷静,哪怕是在他们杀人的时候,也保持着一种无动于衷式的绝对冷静。
就好像这不是生死立现的战斗,而是一群技艺娴熟的工匠在盖房子,按部就班条理分明,各司其职不慌不乱。
“您家可真厉害,这一场打的漂亮,让我们开眼了!”
身旁那个学生兵约莫二十来岁的年纪,甚至有可能更年轻的一点,军帽的帽檐遮住了他的额头,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更加成熟,身上却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活力,但说话的口吻却没有年轻人应有的张扬:“谈不上漂亮,很一般,最多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
如此的辉煌大胜,却是如此的低调,丝毫没有得胜之军的那种骄傲心态。
“您家过谦了,能打死打伤这么多的清兵,怎么说是天大的军功。”
“清兵很多吗”那个年轻的学生兵根本就没有看他一眼,而是掏出一方雪白的棉布仔仔细细的擦拭着那杆火铳:“这点敌人算不了什么,若不是出于稳妥的考虑,根本就不必出动这么多同学。”
在毅勇军内部,自有一套衡量兵力对比的算法:在常规战当中,面对四到五倍的敌人,算是兵力持平。
在这样的阵地战当中,七到十倍数量的敌军才算是旗鼓相当。
这并不是说学生真的能以一当十,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双方的组织结构。
只要击溃了对手的核心主力,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兵就算数量再多也不会构成重大威胁。
“老式的冷兵器军队和你们打阵地战,就是在送死!”这是张启阳的原话,每一个学生都深信不疑。
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只能临时构建起非常简陋的防御工事。
若是有充分的时间事先做足够的准备,做进一步的纵深防御或者是布置的更加精细一点,这些学生兵足以硬扛两万老式军队的疯狂攻击。
沙坡口这一战,显然还没有达到学生们的承受极限,对他们来说,何必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血战,连考验都算不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