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表达了战友情谊之后,马上话风一转单刀直入的说起了最重要的事情:“使命为竞,不做他想,吾与汝共勉之,共励之!”

    使命是什么

    这个问题无需回答,陈茂和朱季兴的心里都万分清楚。

    在使命完成之前,不要考虑个人荣辱得失,至于说个人前程,那就更加的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写好了给朱季兴的回信之后,早已筋疲力竭的陈茂并没有睡下,而是翻开由张启阳亲自撰写的《民族论》,逐字逐句的进行批注。

    出自张启阳之手的《民族论》,总共有十一篇,作为军校的基础启蒙课本来使用确实最合适不过了。

    但张启阳写的太过于空泛,完全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概念。

    对于文化水平极低的学生们而言,显得过于深奥。

    完全是出于便于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缘故,陈茂开始逐字逐句的进行批注,大量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作为注解和佐证,把张启阳提出的种种概念变得更加深入浅出,也更容易听懂。




第408章:和议吧
    太和殿的御座之上,顺治小皇帝正襟危坐,但却面无表情,就好像是一座没有生命的泥塑雕像。

    下面的文武百官却是一副凄惨悲切的模样,一个个全都低着头不说话。

    不管是朝中重臣还是宗室的王爷贝勒,虽然一大杆子人,其实谁也没有想明白,他们甚至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局面竟然会崩坏的如此之快。

    萨哈林在黄河边上的那场大败,让大清国根本就来不及做出周密有效的防御,只能被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毅勇军打到哪就在哪里被动防御。

    这才几天呐,毅勇军的前锋就到了顺德。

    匆忙之间,朝廷只能极可能的调动四周的人马,准备利用坚固城池进行打一场防御战,就算是打不过至少也得拖延一阵子吧。

    结果呢,根本就没有等到毅勇军正式攻打,仅仅只是一个支前锋部队挑着军旗露了一小脸儿,包含六千多战兵在内的一万多清军就“举义”了,直接把上至提督大人下至普通旗人在内的两千多口子当做了“投名状”,挂起大明的旗号,就这么直截了当的把脸一抹,竟然投降了。

    顺德是府治之地呀,不是一般的小县城,就这么直接投降了,在张启阳“未发一矢”的情况下重新归入大明版图。

    府治重地都毫不犹豫的投降了,下面的州县村镇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事实上,自从过了黄河,打败了萨哈林之后,这天下大势就已经成了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

    就算是瞎子也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这大清国是真的没救了!

    “这里要调兵,那里要增援,哪个为我大清出力死战了”布木布泰的声音愈发尖利,还带着点声嘶力竭的意思:“哀家原本还以为,咱们大清国终究会有那么一个两个的忠义血性之臣,总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之大厦之将倾。堂堂的府治之地,竟然不动刀兵的降了,朝廷的体面何存呐”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时候朝廷的体面

    “哀家知道那毅勇军能打,但他们也不是三头六臂的金刚罗汉,怎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布木布泰的调门儿陡然提高了很多:“有谁还有谁能去为国御敌的事到如今哀家也不奢求他能力挽狂澜了,只要能把那张启阳挡住,就是大清国的恩人,封王封侯什么的随便他选。”

    已经到了这步田地,还想着挡住毅勇军,无异于白日做梦。

    就算是真的有那么一两个能够逆转乾坤的奇才,终究也无力回天了!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之下,指望奇才和奇迹来扭转败局,根本就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大清国早就无兵可用了。

    大清国立国的基础就是八旗战兵,但是现在的八旗战兵,除了阿济格和豪格手里的那部分之外,还有吗

    八旗的总人口才有多少

    所谓的八旗战兵又能有多少

    打到现在早就不剩下几个了。

    就算是还残存着一些,也好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到处都是,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

    各地的军事力量,大多是新附军,他们本就是前明的军队投靠过来的。

    现如今大清国的局势已经糟糕到了这种程度,那些新附军们早就不把朝廷当回事儿了。

    只等着毅勇军一到就争先恐后的“举义反正”呢。

    眼瞅着大清国这条破船已经四下漏水,马上就要沉没下去了,谁会傻乎乎的还死抱着不放

    真要是派遣朝廷重臣或者是宗室贝勒去统领这些个新附军的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他们当成是送给张启阳的“见面礼”,顺德府的提督大人就是前车之鉴啊!

    现如今这局势,所有都知道已无法挽回,却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局势一天比一天更加恶化。

    很多人已经在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渠道给自己安排后路了。

    布木布泰也知道时局崩坏如此,肯定是无力回天了,但她却不晓得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一统天下的局面就会瞬间变成这个样子。

    若是摄政王多尔衮还在的话,若是当初多尔衮不死,说不准就能维持下去,至少不会出现这雪崩一般的情形。

    现在布木布泰真的后悔了,后悔当初不该干掉多尔衮,让大清国这艘破船少了一块极具分量的压舱石。

    奈何世间根本就没有后悔药,现在再考虑这些早已毫无意义。

    “让英亲王去打张启阳,让吴三桂去打张启阳,只要他们能保住大清国,哀家就许他们与国同休,与我大清同始终。”

    这样话语只能算是一句牢骚,不具备任何可行性。

    阿济格是怎么离开湖广的那是被张启阳打出来的呀。

    张启阳到底有多么厉害,恐怕也就只有他阿济格最清楚不过了。

    这个时候让他去跟张启阳拼命,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至于说吴三桂,那就更加的不用指望了,反而还要格外的提防着他。

    吴三桂和的关宁军距离京畿这么近,赖在那里不动,打的什么算盘就这的值得怀疑了。

    天知道他会不会把脸一抹再去做回大明的臣子,要是他这么有这个想法的话,第一个打到京城的很有可能不是张启阳而是他吴三桂了。

    “局势崩坏至此,都是那萨哈林不肯力战的缘故,当初若是能够守住黄河以北,趁大旗军立足未稳之际把他们推回去,阻敌于黄河一线,局面尚可维持。请皇上速速发一道旨意,将他正法于军前。唯有如此才能鼓舞军心重振士气,事情尚有可为。”

    到了这个时候,出什么主意的都有。

    竟然还有人在说黄河一线的事,甚至还有不少人纷纷附和,同时下意识的把目光朝着代善这边撇过来。

    用萨哈林的脑袋来提振军心士气,真亏他们能想得出来。

    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就算是真的有用代善也绝对不会断送了自己儿子的性命不是吗。

    重重的咳嗽了一声之后,代善朝着那些满嘴胡言乱语的家伙们狠狠的瞪了一眼:“万岁,太后,以臣愚见,应付当今的局面不外有二。”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代善还有应对之法,而且还是两个办法,足见姜还是老的辣呀!

    虽然布木布泰和代善之间早已经貌合神离,这个时候也不得倚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亲王了。

    “其一,调关外之兵进京入卫,先巩固京畿为要。”

    关外不仅是大清国的根本之地,还是龙兴之所,他们原本就是从关外过来,眼看着关内守不住了,直接从关外调集精锐过来显然就是最直接的办法。

    这个办法布木布泰不是没有想过,她甚至想过要从蒙古各部调集人马过来,但是这有用吗

    在多尔衮入关之前,为了击败李自成的闯军,把吃奶的力量都使出来了。

    对包括八旗在内的满人做了最大程度的动员: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必须从军出战。

    这样的动员程度,对于人口基础和当地的民生完全就是灾难性的,好在一片石大战清军打胜了,这场豪赌他们赌赢了,得到了万里河山。

    当年的多尔衮完全就把满清的潜力抽干了,这才有机会打败李自成。

    入关之后,这天下就是大清国的了,谁不想到繁华富庶的关内来享福

    谁不想享用铁杆庄稼谁不想跑马圈地当主子

    这几年来,关外的人口大量流入,本就人口稀少的关外真的不剩下多少人了。

    本就是地广人稀的关外还怎么抽调

    就算能抽调出三五只阿猫阿狗有能管多大的作用

    更主要之处还在于,毅勇军的进展太快,连就地组织防御都来不及,还怎么从遥远的关外临时抽调人马

    根本就是缓不济急嘛!

    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这是个极度不现实的做法,所以布木布泰更加的注重代善的第二个方略。

    “这其二么……就是和议了!”

    和议,这个想法其实早就有了。

    明明打不过,那还打个屁呀

    内忧外患的大清国要是不想灭亡,就只能和议,哪怕是接受丧权辱国的条件,也得先把战争停止下来,要不然的话就真的连和议的机会都没有了。

    历朝历代,言和者都是aiguo贼,只有强力主战者才是血忠之臣。

    而且这江山是满人的,不是汉人的。

    汉人奢谈言和,误国误民的大帽子肯定会扣在脑袋上。

    虽然大家都想言和,但这个“和”字却始终不敢说出口来,唯恐触怒了满朝的宗室和众多的王爷贝勒。

    现在代善亲口说出这句话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代善开了这个口子,众人顿时附和,纷纷跪拜下去,做出一副为国筹谋的样子:“万岁,太后,和吧,和了吧。”



第409章:郑头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本就是天地常理,但是对于北京城的老百姓们而言,这一年到头也就只有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

    北京城的春天来的特别晚,且又多风沙。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春天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时节,刮了几场莫名其妙的大风,吃了几口沙子之后这春天神不知鬼不觉的过去了。

    紧接着就是燥热难熬的炎炎盛夏,好不容易熬过了能热死狗的夏天,秋高气爽的秋季就好像兔子尾巴一样,好不等人们明白过来,天气就又由凉转寒,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光景,能冻死狗的冬天就又来到了。

    北京城的春秋两季短暂的让人不敢相信,稍不留神就错过去了。

    从塞北来的大风席卷着昏黄的沙土,呼呼的从早刮到晚。

    都说狂风怕日落,可眼瞅着天色就要擦黑了,却还是没有一丁点儿要止住的意思,反而越挂越大了。

    把轻飘飘的稻草杆和碎纸片之类的东西刮了半天高,好像发疯了婆娘一样猛烈的拍打着窗户纸,肆意宣泄着天地之威。

    在这个的世道里,眼看着大清国的江山就要熄火塌架,一时间传言四起。

    有人说毅勇军的前锋已经打到了真定府,还有人说张大帅已经在晋州一带和清军大战,不知真相的老百姓们根本懒得分辨消息的真伪,他们宁可相信谣言。

    就好像嗅到了暴风雨气息的蚂蚁一样,在惶恐不安眼睁睁的等着战争的到来。

    平日子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的升斗小民似乎不那么迟钝了,反而变得格外敏感,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局势,但却缺乏最基本的消息来源,只能听信真伪难辨乱七八糟的谣言,再加就凭借“丰富的经验”来做出应对。

    这几年来,京城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三百年的大明朝说完蛋一下子就完蛋了,大明改成了大顺,朱家王朝改成了李氏天下。

    还不等李自成的屁股捂热金銮殿上的那张龙椅,大顺王朝就已更快的速度吹灯拔蜡,紧接着爱新觉罗家的人就来了,大顺又改成了大清。

    这才几年呐

    大清国就又玩儿了完,大明王师就又打回来了。

    城头王旗变换的速度也忒快了些,眼花缭乱让人目不暇接。

    老百姓们并不怎么关心这天下到底是何家何姓,只是很单纯的想要过安稳日子。

    奈何时局纷乱,总是天不遂人愿。

    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当中,经历了太多变故的老百姓们已经知道了最基本的“自保手段”,战乱到来之时,会以条件反射般的本能做出种种躲避战乱保护自身的举措。

    有钱的富户会尽可能的往乡下偏远的地方跑,这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管你打成什么样子,我就躲在乡下不出来,等到局面平稳之后再说。

    普通的小康之家则只能打开后院的地窖,把粮米油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储存起来,等着熬过最艰难的战乱时期。

    在这个群情惶惶的时候,反而是那些个一文不名的贫苦户和闲汉们显得非常“潇洒”。

    反正本就是破落户,根本就不在乎大军洗劫,本着一天不死要吃两天不死要穿的精神,打起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算盘,把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用来购买平日子舍不得购买的酒肉。

    在这个的乱世当中,小人物们只能抓紧时间享乐一番,要不然的话,一旦大祸临头,就连享乐的机会都没有了。

    和老百姓们相比,最难熬的则是那些个平日子作威作福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

    这个阶层的人们全都身价不菲一身富贵,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脱身的,想跑都跑不了。

    偏偏他们有着非常准确的消息来源,对于眼下的局势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

    到了这步田地,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不得不尽可能的安排好退路。
1...228229230231232...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