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杨疯子是有功的,这是无法抹杀的事实,谁也不能昧着良心否认这一点。

    “我愿意用的功劳做交换,给他们换一条活路出来。”

    “我承认,你颇有些军功,但你却用军功换鞑子的活路,我真的想不明白,你到底是不是汉人”

    “我是汉人。”

    “那你为什么要这么干”

    “大帅,鞑子屠我同胞,若是我们也那么做的话,与鞑子还有什么分别”

    听了这句话,张启阳的面容顿时扭曲起来,变得狰狞可怖,腾腾杀气顿时弥漫开来,咬牙切齿的说道:“要照你这么说,鞑子杀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得温良恭俭让的由着他们杀。若是我们反击,就成了禽兽不如的鞑子,是不是这样”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告诉你,现在他们做出一副可怜相,一旦得势,必然反扑,到时候会有一个旗人象你这样护住我们的同胞吗”

    “大帅,我保证他们不会再作恶了,绝对不会了。”

    “你的保证一钱不值。”张启阳咆哮着:“你应该庆幸不是毅勇军的兵,要不然的话,我会亲手砍下你的脑袋。”

    “当初先遣之前,你曾立下誓言,会誓死保护环妹子,你是环妹子的人,应该如何处置自然有环妹子做主。”

    史环掏出一方棉布帕子,很小心的擦去了他嘴角的血迹,轻声说道:“杨大哥,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千万想清楚了。”

    看到史环眼眸中的泪光,杨疯子同样眼含热泪,犹豫了好半天才终于说道:“求环妹发发慈悲吧。”

    听了这话,史环愣了一下,旋即一声长叹,凑到杨疯子面前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因为距离太远,而且史环的声音极是细微,谁也不知道她到底说了什么,只是看到杨疯子的脸上完全就是一副万分惊诧的表情。

    史环转过身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高声说道:“扬州军江北先遣队,再无杨丰此人,他被除名了。”

    仅仅只是这一句话,就把所有的荣耀全都剥了个干干净净。

    杨疯子似乎还没有从震惊之中清醒过来,依旧是一副呆呆的表情。

    “大帅,这杨丰虽然已被除名,终究在我失陷之时一力营救,他对我有恩,还望大帅看在我的面子上,全他性命,也算是我还过他的恩情了。”

    说过这句话以后,史环转过身去,注视了杨疯子很长一段时间,过了好半天才大声说道:“杨大哥,这是我最后一次这么叫你。我已为你求情了,你我之间的情分已一笔勾销,从此以后你我再不相识,你也不要再提起我家尊父的名号,记住了么”

    “我……”

    “既然环妹子为你求情,我也不好为难你。”张启阳说道:“只是这京城是我大明的京城,没有鞑子的立锥之地。等到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若是我发现还有鞑子在这京城之内,有一个我杀一个,有两个我杀一双,滚!”

    说完这句话之后,张启阳和史环调头就走。

    杨疯子似乎刚刚明白过来,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那几十个旗人,跟在史环的身后,头也不抬的走出了这座小小的院落。

    在他的身后,几十个旗人亦步亦趋的紧紧跟随。

    因为张启阳和史环走在最前,人们自发的让出了一条道路。11




第440章:国策
    ntent

    腊月,乙丑日,金銮殿上。

    大明天子复隆皇帝正襟危坐,虽极力克制终究难掩喜悦之色,却还拿捏着帝王的沉稳,故意用一种比较平淡的语气说道“朕有个好消息”

    已经到了年末岁尾,能有什么好消息

    虽然皇帝还没有说起,但文武百官已经猜了个不离十必然是光复了故都。

    从大的局势来看,光复北京城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内讧之后,伪清早已没有了还手之力,张大帅率十万王师兵分三路横扫北地,光复大明故都完全在预料之中。

    其实,毅勇军攻占北京城的消息早就传过来了,监军大人高起潜的中路军轻而易举占领京师的事儿大家早就知道了。

    但是,只有张大帅亲自进城之后,才算是底定了局势,现在就等着大帅的一份报捷文书了。

    看皇帝的这个神态,应该是张大帅的捷报已经传来了吧。

    事实果然如同所料想的那样。

    皇帝终究还是不够沉稳,兴奋的说道“勇毅公率部开赴故都,万千百姓箪壶食浆以迎王师,我大明故都已复”

    虽然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经由皇帝本人正式宣布之时,朝堂之上顿时一片称颂之声“陛下洪福,天命所归,扫荡虏丑,平定宇内,天下为之贺”

    “北地万千翘首以待,盼我王师恢复,而今光复故都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诚我国朝之喜。”

    “陛下运筹帷幄,将士用命死战,区区虏丑怎当我王师雷霆一击败亡也不过是顺天应人而已。天命在我大明,自然无往而不利。”

    明明知道这是称颂之词,复隆皇帝依旧十分激动,他已忍不住的站起身来,用异常洪亮的声音说道“自甲申年以来,贼犯国都,先皇考壮烈殉国,社稷蒙尘,三万里河山竟遍染腥膻。朕于汹汹之时南迁,平淮右而战扬州,定鼎江南之地。时时不忘国恨家仇,屡思奋起光复之事。而今终于光复故地,一赖上天眷我,二赖天下忠义之士前仆后继,三赖亿兆黎庶俯首农桑,才终于再现我大明煌煌盛世”

    想起昔日的艰难困苦,再想想今日的大好局面,复隆皇帝已忍不住的热泪盈眶。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出班奏道“陛下以圣德治天下,龙兴而凤举,以虎贲忠义之兵战扬州定江南,斩贼收多铎于城下,摧阿济格于湖广。以有道伐无道,威震四海席卷宇内。攘除祸乱与前诛灭虏丑与后。而今之世,九州底定四海升平,继先皇之余列,正可以修文治武功与当下。社稷存复日月更辉,德功无二以冠前朝,直追继汉之光武尤有胜之。”

    黄宏东的这一番说辞,把所有的功劳全都归属到皇帝一个人的身上,虽然有些肉麻,但却深的复隆皇帝的欢喜,这一番拍马屁的功夫真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了。

    直接就把复隆皇帝比作开创东hànéi系汉家江山的光武帝刘秀,甚至说他比汉光武更胜一筹,虽然明显已经有了阿谀逢迎的成分在内,但也不无道理。

    当年王莽篡汉,刘秀奋起光复汉朝,虽然是同样的功业,但那汉光武刘秀终究只是汉室非常偏远的宗室,虽然不是外人终究也不是近枝直系。

    从这一点来看,复隆皇帝确实比光武帝刘秀要强一些。

    不管怎么说,复隆皇帝都是大行崇祯皇帝亲立的太子,正经的先皇嫡血。

    被老子弄丢了的江山,经由儿子之手再弄回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的很呢。

    “涤荡天下洗净腥膻,兴继祖宗启承后世,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必日月常照,陛下之功业远迈光武”

    “吾皇有尧舜之德,有禹汤之功,再兴大明,必为千古一帝。”

    在一片gēgongsongdé声中,连复隆皇帝自己都有些飘飘然了,颇有几分雄才大略伟皇帝的得意,好歹他还算是比较清醒,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光复北地收复故都”的喜悦当中。

    “而今故都已经收复了,虽还有些许残敌,终究不过是跳梁丑辈已不足为虑。众卿应仔细的议一议,这接下来应如何作为”

    最主要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还有些残破的散兵游勇,却已不值一提,顺手扫平就是了。

    最要紧的是接下来的国政大计应该定下一个大的方向。

    “天下汹汹数岁,家室残破百业凋敝,正应行黄老之法,颐爱民修养,方能巩固国本”

    黄宏东说的这一套,基本上算是对的李自成等反贼和清虏轮着番的折腾了这么多年,已经伤了天下的元气。

    老百姓遭受了不少苦难,方方面面都有待修补。

    现如今最应该做的就是与民休养生息,大兴轻徭薄赋的爱民举措,才能让国库充盈才能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是国家稳定的根本,而且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总的来看,黄宏东说的这一番话真心没有错,但却是毫无营养的废话,虽然政治正确,但却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经历过连年的战争之后,大家都知道应该休养生息,这是一个不变的大方向,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兼顾老百姓的感受和朝廷的利益呢

    在这个事情上李中利大状元最先拿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略减负和开源

    所谓的减负,不仅仅只是减少民间的赋税,而是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整治改革,最要紧的就是裁减官吏,削减庞大的官僚体系,极力避免以往臃肿的政治架构,减少朝廷的负担。

    同时,开始着手削减兵员数量,朝着精兵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军队的数量,这就是减负的主题思想。

    从大局上来看,年轻的李中利状元说的这些都很有针对性。

    臃肿庞大的官僚体系极大的恶化了大明朝的财政状况,按照朝廷体制,一个中等县的县衙里头应该只有四到五名官员,这些人都是有编制的,吃的是国家的俸禄,足以应对一个中等县的事物。

    但是事实上,一个中等县的县衙里头往往有二十多个正式的“在编人员”,严重超编的状况在繁华富庶的江南体现的尤其明显,一个衙门里有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老爷”而且全都是有品级的,一个小小的税所就能安chjin七八个九品的税吏,这种状况屡见不鲜。

    这些人不仅仅只是吃国家俸禄,还大肆搜刮地方,绝对是大明朝的一大弊端,是时候做一番改革了。

    革除弊端,精简人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儿。

    而且不是得罪一两个人,是要得罪全天下的基层官员和胥吏,也就只有李中利大状元这种热血青年才敢于主动提出来。

    至于他说的改革军制,同样是大明朝的“老大难问题”。

    大明朝的军队制度早已老旧过时,而且规模极其庞大,号称三百万控弦猛士,其实有很多根本就是纸面上的数字,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就是军官们在吃空饷而已。

    就算是真正拥有的实际军事力量,真正能打的也没有几个。

    被李闯的百万乌合之众打的丢盔弃甲甚至丢了半壁江山,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

    维持复隆朝的存在,甚至是整个北伐大计,基本上都是由毅勇军来完成。

    毅勇军总共就那么一点点兵力,却能打出一个满堂喝彩的局面来,这说明什么

    说明兵贵精而不贵多,真正的精兵只要维持很少的数量就已经足够了,乱七八糟的军队只会弥兵耗饷,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虽然复隆皇帝还没有表态,但是对于这个事情,他是极力赞同的。

    一来这确实是大明朝的军政弊端,确实需要改革,再者也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把皇权散布到全天下,而不是仅仅只是体现在江南一隅之地。

    国家改革军政制度,不是针对毅勇军,根本就不需要得到张启阳的认可,就能趁着改革军事的机会对毅勇军做出一番改造。

    要不然的话,整个长江以北都是张启阳的实际控制地盘儿,朝廷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假以时日必生祸端。

    “李卿所言极是,朕已知晓这减负之意,你继续往下说。”

    “臣以为,减负之外,还需开源。”李中利状元面对皇上和群臣侃侃而谈“皇上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今之世,战乱方休民生凋敝,正可以重新确定田亩以利万民。”

    这“确田”二字虽然说的轻飘飘,但却重若泰山,比刚才说起的“军政改革”还要份量十足。

    他虽然说了很多,但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重新分配。

    在战乱的过程当中,很多百姓逃亡,家室空荡田地荒芜是普遍现象,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新统计人口数量,重新丈量田地,来一次重新分配。

    这个思想和李自成起家的“均田”制度完全就是一回事儿。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份量十足的举措,就是因为这个制度会极大的触动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自赵宋王朝以后,就是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格局,动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会动摇国本,这种话也就少年血热的利中利状元敢于说出来,那些“老成持重”的官员是万万不会说的。

    因为土地兼并,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zàofǎn,这个道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的很清楚。

    士大夫阶层占有了全天下近半的土地田亩,却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为了剿灭叛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的生活愈发困苦,zàofǎn的也就更多,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复隆皇帝已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了,早在他还在北京城当太子的时候,在钟粹宫中,那个时候的张启阳还不是张大帅而是张侍讲,当时张启阳就曾经很明确的指出过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身为身为太子的复隆皇帝还不是很明白,对于这个问题的感触也不是很深,自从经历了甲申国变之后,逐渐看到了民间的疾苦,知道了灾难的根源,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思,但他始终没有敢于真的去那么做。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么做会彻底得罪整个士大夫阶层,会动摇国本

    现如今,携光复北地之威,皇权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也许可以趁这个机会做一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了。

    虽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但毕竟兹事体大,牵扯的范围太广,又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皇帝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意见,而是淡淡的说道“李卿所言不无道理,然干系重大事关国体,还需慎重思量。”

    “陛下”李中利似乎还想说点什么,复隆皇帝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是很快转移了话题“此事容后再议,还是先说说酬军之事吧。”

    光复北地收复故都这个事,虽然是北伐军做出来的,但北伐军的主体就是毅勇军和扬州军,早在很久之前,张启阳就以“便于协同”为借口,事实上把扬州军给合并了,而朝廷又严重缺乏对扬州军的事实掌控,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保持了一个默认的态度。

    毅勇军的功劳,不管怎么说,都不容抹杀,谁也贪不去。

    如此天大的功劳,肯定要有高封厚赏,但到底怎么赏呢

    这是一个难题。

1...251252253254255...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