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所有的这些赏赐,看起来好像很热闹,其实不过是仨瓜俩枣的意思意思而已。

    所谓的“万金”当然不可能真的是一万两黄金,而是一万缗铜钱,差不多相当于八千两银子。

    至于说白壁,那玩意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意义,是给张启阳篆刻印章用的毛坯材料。

    珍珠、锦缎什么的,还有盔甲和金刀,完全就是礼仪的一部分而已,本身并不值钱。

    这是一整套从周朝流传至今的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当年的周天子赏赐诸侯,就是这么做的!

    过场走完之后,基本也就没什么事了,至于说正式的封赏,那是朝廷的事儿,不可能在这种情形之下出现。

    下午,张启阳就提出了进宫陛见的陈请,并且马上获准,在第一时间“觐见”到了皇帝本人。

    在外领军打仗的将帅,回京之后一般都会有一次非正式的“会晤”,为就的是和君主商议各种事项,比如说战后的安置和对有功人员的犒赏等等,早在把事情拿到朝堂上讨论之前,就基本上已经商量好了。

    这是历朝历代的“潜规则”,大家都心中有数,所以复隆皇帝一直在等着张启阳呢。

    到了张启阳这样的地位,当然知道所谓的“郊迎”不过是走走过场,是做给老百姓们看的,具体的问题和要求则是在这个时候基本敲定,这才是重头戏。

    “陛下,先皇殡礼事宜,朝廷已经有准备了吧”

    这事早就提起过,而且势在必行,当然没得说。

    “皇考殡礼已着叶黥办理,朕已经看过了他的条陈,又经阁部审过,基本上算是定下来了。”

    按照皇帝本人的意思,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葬礼,宁可多花些银钱,也绝对不能寒酸了,三百万两的预算肯定不够,四百万都不一定打得住呢。

    葬礼本身花费并不是很多,真正花钱的地方在皇陵那一块。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寝陵肯定会选在长寿山,因为那是大明朝历代皇帝后妃的“祖庐吉壤”之地,除了开国太祖朱元璋之外,其他的明朝皇帝全都葬在那里,基本上可以算是祖坟了。

    帝王的寝陵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三五年的工期已经算是很短的了,就算是修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算夸张。

    别的地方都可以省,这些开销是万万不能省的。

    既然皇帝本人和朝廷都已经有了具体的计划,并且调拨了“专项资金”,那就不用张启阳操心了。

    “臣所提及的裁军一事想必万岁已经知道了吧”

    “朕已经知道了!”复隆皇帝说道:“若说这识人之明,朕难望先皇之项背呀,勇毅公的这份心思,朕是明白的。”

    这虽然不是一句正式的夸奖,却远胜过那些辞藻华丽的夸赞之词。

    就凭张启阳现在的实力和功劳,割据北地和江南平起平坐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儿。

    但是,只需要皇帝的一封私信,他就只带着四百多个亲卫回到了江南,并且主动提出裁减军队的主张,足见一片血诚之心。

    也就只有当初的崇祯皇帝看出了张启阳的忠心,所以才将托孤托国之重任放在他的肩头。

    如今北伐成功,复隆皇帝可以冠冕堂皇的对老百姓说这是天命所归,但其中至少有八成的功劳是属于张启阳的,难道皇帝不清楚吗

    “臣之所以想要裁减兵员,一来是因为如今天下初安,已用不到这么许多的军伍之兵,徒然弥兵耗饷已没有必要。再者也是因为臣听到了一些传言,不得不自证清白。”

    “张启阳手握重兵”

    “早有割据之心”

    “朝廷不得不防”这一类的说法不是没有,张启阳又不是瞎子聋子,怎么会听不到呢

    凯旋之后我就主动裁军了,应该可以证明我的清白了吧

    皇帝本人,未尝就没有这样的想法,要不然他又何必把张启阳召回来呢

    但是现在,皇帝绝对不会承认这一点,而是面带微笑的说道:“纵是如周公者,尚且有恐惧流言之时。就算是有些人乱嚼舌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忠勇公也不必在意。朕明白你的心思,朕还想着要和你同始终呢,朕还想着与勇毅公成为君臣千古的表率呢。”

    “对了,功高楼已经修建完成,这镇国将帅自然是你勇毅公为首。”

    功高楼分为两个部分,武人当中的第一功勋当然是张启阳,而“佐国宰辅”的文臣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则是早已退休了的蔡枫华。

    “勇毅公还记得当年之事么”

    张启阳正准备说点什么,忽然听到这么一句没头脑的话。

    “当年的勇毅公还是武侍讲,在钟粹宫中曾对朕谈起天下田亩之事。”复隆皇帝没有看张启阳,而是微微的昂着头,似乎是在回忆着什么:“当年朕尚年幼,有些事情还不是很明白,也没有看透,只是隐隐约约记得张侍讲曾经说过,我大明富有四海,这天下的田亩所产本应是够天下子民衣食所需,还会有盈余才对。却不知为何要弄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不zaofan就活不下去了。”

    “这几年来,朕时常夜不成寐,总是在想这个问题。尤其是到了江南之后,曾仔细查阅过黄库。”

    “我大明盖有丁数五千七百万,生民数应有一万四千万,就算是再加上番籍和奴籍,一万六千万人口已经算是多的了。”

    大明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只包括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壮数量。

    虽然缺乏一个总的人口数字,却能够用丁壮数字得出一个大致的总人口数,约莫也就是一亿四千万。

    按照传统,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是统计范围之内,也就是朝廷说的藩籍,另外还有部分aishen为奴者同样不统计,这就是奴籍。

    但这些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的人口终究是少数,直接加两千万上去已经很宽裕了。

    这个大致的数字,是崇祯三年统计出来的,在这二十年的时光当中,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其他的天灾,人口数量会减少很多,绝对到不了这个数字。

    虽然人口会减少,但土地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减少,因为南方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对于土地的开垦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也就是说,田亩数应该是持续增加的才对。

    “我朝共有税田二十二万万亩,其中一等田八万四千万亩。”

    所谓的税田其实就是私田,不包括宗室和勋臣以及功名者不纳税的那部分田产。

    张启阳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位大明天子竟然会做如此细致的统计工作,这太出乎预料了。

    “北方的上等田产谷三石七斗,折米三百四十斤。下等田产谷三石一斗,折米二百八十七斤,稷粟之类不计。”

    复隆皇帝算了一笔细账,把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产量计算的清清楚楚,而且只是计算的主粮,至于说黑豆、荞麦和其他的杂粮根本就没有计算在内。

    北方本已可以做到两年三熟,干脆按照一年一熟计算,而南方则统一按照一年两熟计算,这已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计算数字了。

    得出的答案就是:大明朝田地之中出产的粮食,平均分摊下来,每个人应该有七百多斤甚至八百斤的的主粮保有量。

    一个正常人男子的一年的粮食消耗量几乎是固定的,四百五十斤主粮应该是足够的,再加上菜、蔬、瓜、果,以及许许多多的杂粮作为补充,这个数字肯定可以维持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有两三百斤的结余。

    一个人就有两三百斤的粮食剩余,一个普通的四口之间每年就应该剩下一千斤左右的粮食。

    虽然还要纳税,但大明朝的田亩税其实一点都不重:这算下来,每亩只有九斤多一点儿,一个四口小康之家的纳税总量也就是二百来斤而已。

    要照这样计算的话,从崇祯三年到现在,二十年的时光中,朝廷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新建、扩建仓库。

    因为大明朝的开支没有那么大,而老百姓缴纳的赋税又太多了,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结余,不修建仓库根本就容纳不下。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整个崇祯朝,朝廷已经穷的连官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下去了,国库里空的能把老鼠饿死。

    一亿五六千万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汗珠摔八瓣的干活,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总量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朝廷却穷的过不下去,老百姓也吃不上饭,不得不揭竿而起,冒着生命危险去zaofan。

    于是乎,问题就来了:老百姓们生产出来的财富绝不会凭空消失,既没有进入老百姓的腰包,也没有进入国库,那么,这些财富到底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就能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从根源上做到“民无输匮之劳,兵无征战之苦”的理想状态,大明朝就会成为国泰民安的地上天堂。

    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每年还有三分之一的结余,二十年下来得是多么大的一笔数字啊!

    要是有这么多的财富,老百姓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zaofan

    真当zaofan是那么好玩的吗

    要是大明朝有这样的国力,就算是再有三五个大清国,也在翻手之间就灭他七八回了。

    什么李闯的百万大军,什么清廷的无敌八旗,在这个问题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甚至不值一提。

    “这个事情不想清楚,这大明朝的江山就稳不下来。朕就食不知味夜不成寐,长此以往,迟早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出来zaofan呐。”复隆皇帝很是忧虑的说道:“当年在钟粹宫的时候,张侍讲就曾经提起过这个问题,现如今朕已明白了此事攸关生死,还望张侍讲再给朕上一课。”




第445章:皇帝想给张启阳找媳妇
    土地问题是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病根,土地兼并造成了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化,而等级制度又放大了这种恶果,到了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只能zaofan了。∷八∷八∷读∷书,2∞3o≠

    大明王朝的覆灭,追究到根源上,不是因为李自成,更不是因为多尔衮,那只不过是外部诱因,真正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土地兼并。

    复隆皇帝竟然在暗地里下了这么细致的水磨功夫,真的出乎张启阳的预料。

    真要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什么样的文治武功都等而下之,绝对有资格成为千古一帝。

    张启阳很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再给他上一课:“臣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只能对陛下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毋庸讳言,臣从臣兄手中得到名下有三处店铺,三处房产和两座作坊,这些东西从何而来当然是土地!”

    “臣在小吴庄的时候,实有上等田七百二十余亩,多半是上好的水浇地。另有此等的沙壤田八百余亩,还有开荒地四百多亩,总田产数在两千亩上下。”

    “臣孤身一人,肯定无法耕种这么多的田地,于是就是佃给了庄子上的其他人,只管坐收地租!”

    “陛下知道臣收多少地租么”还不等皇帝发问,张启阳就主动给出了答案:“五成,臣不事庄稼不事劳作,每年就能拿走一半的收成。”

    十指不沾泥的地主大老爷,什么事情都不做,却可以拿走一般的产出,这才是真正的暴利,简直就是吸血鬼。

    “不,陛下错了,其实臣在毅勇庄的名声非常好,陛下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因为我的地租已经算是非常少的了,旁的地方且不去说,仅在是连环十二庄一带,普遍的地租就是六成五。”

    六成五的地租,相当于直接拿走了田地出产量的三分之二,辛苦耕种的老百姓们可怎么活

    “六成五的地租高吗真心高到了天上去,但这毕竟是在京畿一带,是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区。六成五的地租好歹还不至于饿死人,终究给百姓们留下了一条活路。臣听说在山陕一带,甚至有八成的地租!”

    “只要稍微用些手段,佃户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一粒粮食都得不到,反而还会倒欠地租。那就只有借贷了。”

    民间借贷,利息高的惊人,基本上都还不起,最后只能倾家荡产,或是卖儿卖女或是铤而走险,愈发加剧了社会动荡,一个又一个的zaofan者就这样出现了。

    “臣坐拥两千亩田产,每个税季应缴的农赋不到二十石,加上杂税和替代役,折算成银钱也不过是一百二十几两银子,折合一百五十几缗钱,一年下来也就是三百吊而已。这确实微不足道,其实臣连一个铜板的赋税都没有缴过。”

    名下有那么多的田地,却一文钱的税都不缴纳,在复隆皇帝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在张启阳看来,其实相当的简单:与官府勾结。

    地方士绅和衙门里的人勾结在一起,用其他方式“报销”一部分衙门的开支,说白了就是行贿,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法子免去税负。】八】八】读】书,23¢o

    如此一来,财富就落到了地主和官僚的手中,国家的税负收不上去,老百姓吃不上饭的局面就出现了。

    财富并没有凭空蒸发,既没有落入百姓之手,也没有进入国家府库。

    老百姓越来越过不下去,国家也越来越穷,只是肥了士绅和官僚而已,就这么简单。

    “臣所说的这些,不过是最基本的常态,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手法,想必陛下也听说过一些,比如把田产挂靠在士绅名下,将部分赋税缴纳给士绅而不是国家。或者干脆勾结官府隐匿田产,或者是故意把有产者作为奴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张启阳说的这些,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他的亲身体会,是在大旗庄十年的“经营之道”,显然更具说服力。

    这一套古老的说法,张启阳已经算是比较“客气”的了,更多的则是敲骨吸髓压榨致死。

    原来这煌煌大明的光辉表象之下,竟然隐藏着这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

    guanfan烽烟处处,岂不是很正常的么

    “朕欲革除弊政,为我大明打造出一个人人保暖的太平盛世!”复隆皇帝显得有些激动了,站起身来说道:“李中利曾言及土地田亩之事,却没有李侍讲说的这么通透。朕知此事干系重大,必然阻力重重,当时没有敢应他,其实心中早有此念头。”

    真命天子九五至尊,就算是皇帝也有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说这田地之事。

    这事太大了,牵扯到士绅官僚和整个士大夫阶层,就算是皇帝也不敢轻易去做,而是非常小心的先和张启阳做一下沟通。
1...254255256257258...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