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是!”

    来自川蜀的这十几个人顿时满脸崇拜之色:“我说呢,怨不得朱家小兄弟满身英气,原来是新华军校的少年英雄,佩服、佩服,若是哥哥我再年轻二十岁,肯定也会到军校里边去,才懒得做这锱铢必较的营生呢。”

    新华军校,已升华成为某种象征,具有极其神圣的气息。

    在普通的老百姓心目当中,那就是英雄的摇篮,每一个进入军校的年轻人都是社稷干城国之栋梁。

    “诸位大哥谬赞了,我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而已,还没有正式肆业呢。”

    “只要是能进军校的,都很了不起,这是佩服的紧。能认识朱家小兄弟,这一遭就算是不赚钱也不算是白跑,值了,真是值了!”

    虽然外界早已把新华军校严重神圣化了,作为军校的一员,虽然朱季兴也应为这个身份而颇感骄傲,却不认为自己是什么英雄,只是很含蓄的笑了笑。

    “据说军校的规矩就有不许饮酒这一条,那俺们就不强拉你了,只希望季兴兄弟大展宏图,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千里相伴,终有离时,朱季兴和巴国栋他们这些人互道珍重就此作别。

    巴国栋他们这些人,原本是大西军中的逃兵,却做起了生意,虽然过的艰苦但却胜在安稳,而朱季兴的军校学习生涯还没有正式结束,以后肯定还会成为军伍之中的一员。

    两种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这一刻交错而过。

    目送他们和那些蒙古商人勾肩搭背的渐渐远去,朱季兴甚至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作为大明皇室成员,蒙古一词几乎等同于敌对势力的代名词。

    虽然大明军中本就有不少蒙古兵,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蒙古人都是大明朝的敌人,而彼此之间的贸易活动从来都是作为一种“恩赏”的形式存在,并且时断时续。

    但是现在,北边的蒙古人带着大量的货物来到了大明的京城,与从川蜀远道而来的巴国栋做起了生意,南北东西的货物在这里交汇,然后好像涟漪般扩散到了四面八方。

    在毅勇军还在蒙古草原上打仗的时候,后方的贸易活动却已如此司空见惯,真的让朱季兴有点理解不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已有大量的蒙古人南下了。

    几百年前,蒙古人带着刀枪和弓箭呼啸而来,灭亡了赵宋征服了半个世界。

    和几百年前的军事对抗不同,这个时候的蒙古人则带着大量的货物来做生意了。

    无论是黄金家族统治的蒙元时期,还是后来的明蒙对抗时期,蒙古都仅仅只是一地理名词而已。

    事实上,草原上的诸多部族并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团体,彼此之间多有攻伐,对于大明朝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尤其是在清廷撤到关外之后,虽让大旗军的队伍还在草原上打仗,但商业活动却最先出现了活跃的迹象。

    蒙古人和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什么王朝霸业什么帝国兴衰都是虚的,只有自家的小日子才是真正实惠的东西。

    随着毅勇军势如破竹的军事胜利,从塞北到塞外的蒙古各部纷纷归顺。

    其实那也不能算是归顺,只能说是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眼看着清廷已经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去年蒙古人都已经和他们打的热火朝天,现如今草原上的局势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乱。

    北上逃过到草原上的吴三桂和豪格在相互攻打,同时蒙古各部也是趁机大打落水狗,而且还在和毅勇军打仗,大家各打各的,一副大乱斗的局面。

    漠南和察哈尔各部先是保持中立,严禁各方势力进入自己的地盘,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根本不管用,但却无力阻止战火的蔓延。

    在毅勇军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形之下,“内附”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情形:毅勇联军。

    蒙古各部纷纷向毅勇军北伐主力大军示好,并且象征性的派遣军队助战,而且堂而皇之的号称“大明王师”。

    如此匪夷所思的变化在这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毕竟大明朝和蒙古各部敌对了这么多年,现如今却“并肩携手”了。

    强者为尊是草原上通行不变的唯一规则,毅勇军的日渐强盛注定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在北京新建的大元帅府中,就有好几波蒙古使者,正是商谈“内附”的具体事宜呢。

    所有这些变化虽在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个世界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一切都在变,无论是军政大局,还是市井民间,都是积极适应着这种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江南朝廷。

    朝廷还是那个朝廷,依旧沉浸是“光复故国”的欣喜之后,当今天子复隆皇帝还在“励精图治”,决心要成为雄才伟略的中兴之主,看起来好像很有抱负,其实也不过是众多帝王当中的一个罢了。

    大明朝会成为什么样子,或者说大明朝还能存在多久,这些问题始终在朱季兴脑海中翻腾,让他的内心无法平静。

    京城还是那个京城,但大明却已不再是从前的大明了。

    尤其是对于北方而言,所谓的大明朝其实已不复存在,更多只是一个为了维持统一的名分,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符号。

    仅此而已!

    朱季兴用力的摇了摇脑袋,似乎要把所有的这些私心杂念全都从脑海中甩出去,他努力的不让自己去想这些个东西。

    因为他已经很情形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

    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就必然会被时代抛弃。

    这是新华军校中经常用到的话语,其中的深刻含义,朱季兴很清楚的知道这句话当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真理。

    几乎没有犹豫,朱季兴离开了京城,朝着小吴庄方向走去。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途,会通往一个全新的时代。ntent

    回到明朝做权臣




第475章:均田
    “你看看,你看看这成个是什么样子!”复隆皇帝不悦的把一份奏折丢给了安宁公主:“未经朕之允许,没有部堂议政,张启阳竟然越过朝廷直接封王了。天知道这个所谓的下剌纳部落是哪座山上的猴子。”

    安宁公主根本就不用,就知道那份奏折说的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份奏折原本就是由她整理并且亲手递给大明天子的。

    “我已经查过了,下剌纳部是个很小的蒙古部落,以前是依附与东察哈尔部的,部众只有三千余,虽然这是万历朝的事情,时过境迁或许下剌纳部有多扩大,但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充其量有四五千而已。”

    和只会发脾气的复隆皇帝不一样,安宁公主做事更为仔细周全,当复隆皇帝还不是所谓的下剌纳部是“哪座山上的猴子”之时,安宁公主已经调阅了资料,调查出了这个下剌纳部的底细。

    四五千的总人口数量,还不如江南的一个大型村镇,竟然要求封王,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张启阳竟然同意了这个要求,而且代替皇帝封了下剌纳部部落首领一个“首义王”的名号。

    “蒙古王与我大明的王爵不同,没有那么重,陛下也不必太在意了。”安宁公主笑着说道:“今日调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万历十年以后的三十几年当中,光是套北一带,自封为王的蒙古首领就有十几个之多。”

    因为政治架构和社会基础的不同,蒙古草原上乱七八糟的王爷有很多,听起来名头确实很大,其实真的没有多少含金量,甚至还有自称为“万马之王”的蒙古首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

    在很多时候,这些杂七杂八的蒙古王根本就不能算是正式的封号,而是一种“江湖诨号”之类的东西,根本就不能当真。

    “再者说了,勇毅公封蒙古小部落首领为王,也是为了起到千金市马骨的效果。”

    所谓的“首义王”,其实就是第一个投靠了毅勇军的部族首领,故意封出一个高的让人头晕目眩的“王爵”,其实就是为了起到一个标杆的作用,让更多的蒙古部落投靠过来内附大明王朝。

    这个道理复隆皇帝当然明白,真正让他气不过的不在于此,而在于张启阳的独断专行。

    你张启阳的封号不过是个勇毅公,属于公爵,连你自己的都不是王呢,凭什么给别人封王。

    就算你私自封王的举动确实是出于安定蒙古的战略需要,而且绝对合情合理,但却不合法。

    好歹你也应该事先给朝廷打着招呼,然后由朝廷派遣宣慰使深入蒙古,再给一个正式的封号,这才符合应有的法律流程嘛。

    张启阳不仅仅只是封了一个“首义王”,还封了好几个“贝勒”“大贝勒”,然后才给朝廷“汇报工作”,这等于是逼迫朝廷为他的行为背书,逼迫朝廷承认他的举动。

    战事如火,出于战争的现实需要,封几个有名无实的王爵和贝勒,真心不算什么大事,但这事是应该“恩出于上”,应该有朝廷正式册封,而不是由他张启阳私相授受。

    无论什么样的爵位,都是朝廷的恩赏,你张启阳随便给别人,这算怎么个意思

    就算是张启阳的理由再怎么充分,这事毕竟违反了正常的操作流程。

    虽然朝廷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却不能白白的咽下这口气,按照复隆皇帝的意思,一定要下旨申斥一番。

    虽然张启阳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申斥,但朝廷却不得不这么做。

    毕竟你张启阳还是大明王朝的臣子,不重重的申斥几句,皇帝的威严何在朝廷的体面何存

    “不管怎么说,这十几个蒙古部落内附,都是在为大明朝开疆拓土,就算是小节有失,朝廷也不好申斥的。”

    安宁公主笑道:“不如默认了此事,然后再给勇毅公一个事蒙古宣慰的头衔,以后也好方便行事。”

    出了这个事情,复隆皇帝想的是维持朝廷的体面,具体的做法就是申斥张启阳,并且做一些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惩罚。

    但安宁公主的想法却是随着毅勇军的军事胜利,必然还会有更多的蒙古部落内附大明朝,张启阳肯定还会对那些投靠了毅勇军的蒙古首领做出封赏,到时候怎么办

    是不是还要申斥

    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委任张启阳为事蒙古诸事宣慰使的头衔,如此一来张启阳做事就可以更加的名正言顺,更要紧的顾全了朝廷的体面。

    反正蒙古那边的事情江南朝廷根本插不上手,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给他一个正式的头衔。

    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张启阳是奉朝廷之命去处理蒙古事物,至少维持了一个君臣的名分,就算是民间说起这个事情,蒙古各部的内附也是朝廷的“运筹帷幄之功”,虽然这仅仅只是一个虚名,但是除了虚名之外,朝廷还能真的约束张启阳不成

    “还是姐姐想的周全。”虽说安宁公主是臣子,但是在私下的时候,她更多是一种“家庭大姐”的身份。

    在这之前,这种大姐的身份仅仅只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祈雨被淋之后,复隆皇帝大病一场,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已没有那么多体力和精力再象以前那样处理政务了。

    因为复隆皇帝想要成为太祖洪武皇帝那样的君主,而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废黜相权,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影响和制约,必须掀起大狱大肆株连,而且直接取消了宰相、丞相等等这些类似的职务,避免了权臣的出现。

    这几年来,复隆皇帝做的事情和朱元璋曾经做过的事情几乎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朱元璋用血腥和暴戾干掉了相权,而复隆皇帝则是用相对温和的手段,正在一步一步的把内阁从决策机构坚城一个有名无实的秘书机构。

    这一套手法,当年的明成祖永乐大帝就曾经做过,复隆皇帝只不过是有样学样而已:不立内阁首辅大臣,把内阁架空成为自己的附庸。

    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都会极力集权,把所有的权利都收到自己的手中。

    但是,复隆皇帝过分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那么做了。

    虽然他就极力想要提拔永王,奈何永王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边,甚至弄出了“离家出走”的闹剧。

    所以,他才不得不让安宁公主帮他处理政务,这是他唯一可以绝对信赖的人。

    “张启阳在北边搞的均田之事声势很大,颇得民心!”

    统计人口重新划分土地,虽然极大的打击了士绅地主阶层,但却收获了底层的民心,对于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说来还真有趣,这均田政策根本就不是张启阳的首创,而是“复隆新政”的重要内容,最先由状元公李中利提出来的,当时的复隆皇帝曾经想过要在江岸推行,但却因为有太多的顾虑而迟迟不敢付诸现实,却被张启阳抢了先。

    想当初,张启阳就对复隆皇帝说起过这个事情,由他在北方先行推行,见到成效之后再由朝廷在全国正式实施,这本就是商量好了的事儿。

    既然均田制度这么好,理应在全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我以为,此事还需慎重些才好!”

    在这个事情上,复隆皇帝表现的有些急躁并且过于操切了,而安宁公主则显得更加沉稳,颇有几分老成谋国的架势:“均田固然可以收获民心,也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国力大增,但这是一柄双刃剑,一个弄不好就会伤及自身!”

    均田制虽然极大的笼络了底层百姓,却把士绅地主和士大夫阶层给得罪死了,这可不是小事情,而是事关国体的根本大计。

    在很多时候,皇权只是一个象征,真正统治地方的则是士绅地主阶层。

    张启阳之所以敢这么干,就是因为他有一支无敌的军队。

    毅勇军早已不是单纯意义,而是一个庞大且又完整的体系,干掉地主士绅阶层,不惜以血腥手段进行大清洗,然后由毅勇军体系完成一次替代,等于是把统治基础从下而上的换了一茬。

    朝廷有这样的实力吗

    就算是朝廷有这个实力,干掉了地主士绅阶层之后,拿什么进行替换

    新一茬的地主啊

    那还不如不换呢!

    张启阳敢得罪整个地主阶层,朝廷可不敢,这就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地主士绅这双鞋子,大明王朝已经穿了几百年,早就与血肉融为一体,已经脱不下来了。

    均田制度属于复隆新政的一部分,并且确确实实的江南朝廷最先提出来的,却迟迟不敢真的推广,就是出于最现实的考虑。
1...276277278279280...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