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现如今大清国已经熄火塌架了,朝鲜更不可能傻子到和大明朝为敌的地步。
或许张启阳知道这样的借口实在无法交代,所以没有说朝鲜有敌对的心思,而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说是帮助朝鲜“勤王”去了。
这个借口或许稍好一点儿,但同样荒诞可笑:你张启阳是大明朝的臣子,无论朝鲜发生什么,那都是他们的事儿。
就算是朝鲜有外戚作乱,就算各地的实力派对朝鲜王室不够尊重,也用不着你去勤王吧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张启阳是在撒谎,无论他找什么样的借口,都掩饰不住入侵朝鲜的事实。
更何况,早在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了,现在你张启阳的军队却悍然入侵,朝鲜都已经把“小报告”打到皇帝这边来了,肯定不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反应。
要不然的话,宗主国的颜面何存
连一个臣子都约束不住,皇帝的尊严何在
“下旨,严令张启阳撤兵……”
“不可!”安宁公主说道:“这个时候让李吴山撤兵,似有不妥呀,万岁还应该更慎重一些……”
“怎么张启阳还敢公然抗旨不成”
“公然抗旨那倒不至于,但我估计,勇毅公必然会阳奉阴违。”
安宁公主幽幽的说道:“入侵朝鲜属国,绝非偶然,定是早有预谋。以毅勇军战力,朝鲜是万万挡不住的。”
虽说入侵朝鲜的仅仅只是毅勇军的东路一部,但这部分人马横扫辽东气势正盛,一路势如破竹早就打到了汉阳国都,凭朝鲜那些连铁质武器都凑不齐的军队,不存在和毅勇军争锋的可能。
就算是朝廷现在就下旨,严令张启阳撤军,肯定也早就来不及了。
虽然张启阳不敢公然违旨,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必那么做,只需要在书文往来过程中耍点小手段,稍微拖延一下时间,用不了多久就能把朝鲜推平了。
到时候朝廷只能捏着鼻子接受这个既成事实!
公然入侵态度还算恭顺的藩属国,这是一件大事,张启阳还玩了一出先斩后奏的把戏,完全就没有朝廷放在眼里,但朝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朝鲜是小,朝廷的体面是大啊!
“唯今之计,只有默认了张启阳的所做所为,若我所料不错,事后张启阳必然会上一个请罪的折子。”
先把朝鲜占领了,然后再自请罪责,也算是顾全了朝廷的脸面,这种事儿只要张启阳不是傻子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等他的请罪折子递到江南的时候,就说明已经彻底完成了对朝鲜的全境占领。
但是,朝廷毕竟是朝廷,不能眼看着朝廷的藩属国变成他张启阳的藩属国。
“朝鲜与江南相隔千山万水,交通不畅,挡是肯定挡不住的,只有赶紧派遣一个人,作为事朝宣慰使去到那边,以朝廷名义行事。”
就算张启阳在占领朝鲜,朝廷也肯定会派个代表过去,一来是为了彰显存在顾全朝廷的脸面,再者也是为了不让毅勇军在朝鲜为所欲为。
但这个事朝宣慰使的人选,不那么好选呀!
第492章:派谁去朝鲜
委派一个宣慰使代表朝廷到朝鲜去,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纯粹就是无奈之举。,
偏偏这个人选却很难确定!没有一个人愿意过去。
和富庶繁华的江南相比,朝鲜那鬼地方就是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据说朝鲜的官吏和叫花子差不多,一年到头也吃不到肉,谁他娘愿意离开江南的安乐窝到那种鬼地方去呢
就算是有人愿意去,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轻重。
虽然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朝鲜那边的具体情形,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朝鲜人根本就不可能是毅勇军的对手,早就被张三娃打的狼奔豕突鬼哭狼嚎了。
毅勇军的骄横大家都是知道的,连悍然入侵属国这种事都做得出来,还会在乎一个小小的宣慰使
要是过去了,一定会受毅勇军的夹板气,一个弄不好就会被毅勇军的骄兵悍将打了回来。
虽然没有性命之虞,到时候弄个灰头土脸坏了朝廷的差事,皇帝追究一个“办事不利”的罪名,岂不是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了么
所以,满朝文武,全都成了闷嘴的葫芦一言不发,大家都眼观鼻鼻观心,绝不多说哪怕一句话,唯恐这倒霉的差事落在自己脑袋上。
已辍朝多日的复隆皇帝看起来气色还算不错,至少已不似以前那样咳嗽的地动山摇了,他主动点了一个官员的名字:“傅稼淦。”
“臣在。”一个穿着五品服色的官员应声而出。
“事朝鲜宣慰使一职,干系到我朝体面,更有藩属之义,朕观你办事干练心思周密,欲委以重任。”
这位傅稼淦傅大人原本是御史出身,算是清流官员,官声素来不错,后转入科道任职,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却胜在沉稳干练,所以复隆皇帝想要他代表朝廷出使朝鲜。
一般情况下,京官外放通常都是大起大落的标致:要么就是因为有了比较大的过错,外放为官算是变相的发配了。
要么就是象征性的外放一下,到外面去完善一下履历,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大用。
很显然,傅稼淦傅大人这种情况是属于后者。
“为君分忧乃是臣子本分,陛下委以重任,臣唯有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先是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套话,紧接着就开始诉苦了:“臣本是言官出身,素无治理地方之经验,若是办砸了差事,个人荣辱是耽误了朝廷的大计是大,臣自知才疏学浅能力不够,还请陛下另择贤能之臣。”
让你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朝鲜,为的就是协调毅勇军和藩属国的关系,你傅大人这么说,皇帝还怎么委任你做钦差大臣
“孙启祥”
“陛下,臣虽愿往,奈何身不由己。”这位孙大人说出了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家父已介十高龄,最近又病痛缠身,郎中说家父已时日无多,臣斗胆敢情留京以尽人子本分!”
大明朝素来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字真的比天都高,连马上就要入土的老爹都搬出来做挡箭牌了,皇帝还能说什么
所谓的孝子,不过是个托辞而已,其实这位孙大人和刚才那位傅大人一样,都不想出使朝鲜。
皇帝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那点小心思,但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关键时刻,还得靠当年的老臣。
作为从太子时代就跟随过来的原来,王宣同王大人主动挺身而出为皇帝排忧解难:“臣保举一人,足以胜任事朝鲜招抚使一职。”
这么多年以来,王宣同虽然没有太大的奇功,也算是兢兢业业,按照他的资历完全有机会入阁的,成为宰辅之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奈何复隆皇帝一直都在处心积虑的削弱内阁,要不然的话,王宣同就是内阁首辅大臣的最佳人选,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首都的“一把手市长”!
王宣同素来稳重,轻易不发言,但若是发言从来都是言之有物,既然他主动站出来推荐人选,复隆皇帝很感兴趣。,
“王卿要荐何人呐说来给朕听听。”
“此人做事干练,堪称能员。不仅是我朝元勋,更与毅勇军关系不浅。”
所谓的元勋其实就是特指复隆朝廷建立之时的那一批人,不仅很能干,还能和毅勇军说得上话
朝廷里有这么一个人吗
除了当年的内阁首辅大臣蔡枫华,复隆皇帝实在想不起还有哪个了。
可是蔡枫华早就“退休”了呀,交出了手中的权利安安稳稳的做起了富家翁。
而且蔡枫华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实在不适合再千里出使藩国。
“臣举荐的这个人,陛下也是熟知的,便是臣的老搭档,府丞刘乾龙。”
府丞刘乾龙,相当于常务副市长,确实是王宣同的老搭档,而且此人当真就是本朝建立之初的勋臣。
当初若不是他在惶惶之中底定了金陵城,当年的太子能不能顺利继承大统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说“能员”这样的评语,对于刘乾龙而言绝对是实至名归。
刘乾龙的办事能力杠杠的,关于这一点,就连最不喜欢他的那些同僚都不否认,而且刘乾龙和毅勇军的关系非常好。
众所周知,刘乾龙本身就是张启阳的人,关系能不好吗
无论从哪方面看,刘乾龙都是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朝鲜的不二人选。
但复隆皇帝不可能同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刘乾龙是张启阳的人。
张启阳占领了朝鲜,再派他的人作为钦差大臣和宣慰使,那不是等于把整个朝鲜都交到了张启阳的手中了么
“刘爱卿确实不错”复隆皇帝拿捏着姿态,故作思考状稍一沉吟,慢条斯理的说道:“不过呢,这府丞一职亦是紧要,轻易不可动,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臣附议王大人。”
“臣亦附议。”
在一片附议声中,满朝文武全都同意了王宣同的举荐,无一例外全都认为刘乾龙是最好的钦差人选。
如果因此就认为文武百官很器重刘乾龙,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
刘乾龙是什么人
那是张启阳的人呐。
此人做事狠辣,从来不留余地,简直可以用两手血腥来形容,“阎王刘”的名号可不是凭白叫起来的,那是用无数条人命硬生生堆出来的。
屡屡掀起大狱,株连扩散,死在刘乾龙手上的官吏数不胜数,提起“阎王刘”的诨号,真是让大家又恨又怕,却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并不是说刘乾龙做事滴水不漏,大家找不到他的把柄,事实上刘乾龙做事的手法非常粗糙,真要是揪他的小辫子他根本就跑不掉。
最要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张启阳的人,是张启阳安插在江南的一个钉子。
若是直接把这个钉子拔掉,张启阳必然会做出激烈反应,谁也不愿意去公然招惹张启阳,更不愿意去触这个霉头,万一打不到狐狸还会惹一身的骚,刘乾龙要是报复起来肯定又要杀个血流成河。
好在刘乾龙这两年还算是比较本分,至少不似以前那么高调了,大家也就选择性的故意把他“遗忘”了。
别人可以对刘乾龙视而不见,王宣同不能啊。
王宣同和刘乾龙是一个“单位”的,分别是一个把手和二把手,说好听是“合作多年的搭档”,其实早就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了,简直势如水火冰炭不可同炉,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僵了。
作为二把手的刘乾龙屡屡插手王宣同职责之内的事情,完全就是一副要把王大人彻底架空的姿态,这能忍
以前有张启阳在江南的时候,就算是忍无可忍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一忍再忍。
现在张启阳和毅勇军已经到了北方,刚好又有这么一个机会,王宣同当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动举荐刘乾龙。
从表面上看,这一番举荐是对刘乾龙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为他争取一个钦差大臣的身份,其实就是想把他排挤出去。
满朝文武看刘乾龙不顺眼,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能把他从江南的政局之中排挤出去,不仅可以落个眼前清净,还能顺势拔掉张启阳安插在江南的一颗大钉子,何乐而不为呢
王宣同提名刘乾龙为钦差大臣人选,大家都是成了精的老狐狸,顿时就明白了王宣同王大人的心意,一时间,所有人都纷纷“附议”,极力赞同。
除了皇帝之外,每一个大臣都认为刘乾龙是事朝鲜宣慰使的不二人选。
放着这样的“斑斑大才”不用,简直就是“遗贤”之举嘛!
一众的臣子出于私心,举荐了刘乾龙,这完全出乎复隆皇帝的预料,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别人再怎么“附议”,皇帝都坚决不同意,却又不好直眉白眼的把不同意的原因说出来,只是说“事关重大”“尚需考量”之类的推脱之词。
罢了朝会之后,复隆皇帝满面怒容的对安宁公主说起此事:“举荐刘乾龙出使朝鲜,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朕知道他们是想把刘乾龙排挤出去,朕何尝没有这个心思但朝鲜是何等大事。文臣误国,看来先皇一点都没有说错。”
听了这话,安宁公主却一点都不生气,反而抿嘴儿一笑:“臣子们有些私心这是事实,但若是说他们误国,那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要我说呀,让刘乾龙为钦差出使朝鲜,未必就不可行。”
“那岂不是等于把朝鲜拱手相让了几百年来,朝鲜为我大明藩属之国,而不是张启阳的。”
和操起急躁的复隆皇帝相比,安宁公主就显得沉稳了很多:“陛下所言不虚,道理也确实这么个道理。自太祖皇帝钦封朝鲜国以来,这朝鲜之地就是我大明的藩属。但终究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常言说的好,在哪山就唱哪歌,既然时局如此,抱怨终究无用,还是直面现实的好。”
安宁公主比复隆皇帝清醒的多,也务实的多:“陛下真的以为派遣一个钦差大臣过去,就能把朝鲜的局面维持住这未免有些太过于一厢情愿了吧”
在不具备足够实力的情况下,派个钦差就能朝鲜夺回来
复隆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么天真,派遣钦差大臣出使朝鲜,其实无奈之举,只不过是具有一点点象征意义罢了,最大的作用就是彰显朝廷的体面和尊严。
至于说实际意义几乎为零。
既然朝鲜已经被张启阳纳入了势力范围,与其那脑袋埋进沙子里回避现实,还不如借着这个机会谋其到一点更实惠的东西。
刘乾龙本就是毅勇军的人,现在委派刘乾龙做“事朝鲜宣慰使”,看起来是卖了张启阳一个人情,显得朝廷对毅勇军依旧信赖有加,不在乎朝鲜到底是在朝廷手中还在是张启阳的掌控之下。
其实,对于江南朝廷而言,更大的作用则在于名正言顺的拔掉了张启阳安插的一颗钉子。
在无力染指朝鲜局面的情形之下,能够尽最大可能为江南谋取利益,把刘乾龙从江南排挤出去,未尝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条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