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这样的做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

    只需求实实在在的好处,所谓的朝廷体面和尊严反是等而下之了。

    同样的道理,若是经由那些个臣子之后说出来,复隆皇帝一定会竭力否定。

    但是,一样的话语出自安宁公主之口,他则会认真考虑仔细衡量。

    经过一番考较之后,复隆皇帝不得不承认她说的很对,确实就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也好,朕明日就颁诏,委刘乾龙为钦命的事朝鲜宣慰使。”

    一想到可以把刘乾龙一脚踢出江南,复隆皇帝的心情就大为好转:“朕真心不如皇姐思虑周全,若皇姐是男儿之身,我这个皇帝说不得就要退位让贤了呢。”

    若是换做别人,听了这话一定会吓的魂不附体跪地请罪,但安宁公主不一样。

    她虽然是崇祯皇帝同认的义女,但却和复隆皇帝是共患难一起从北边经历千万艰难险阻走过来的。

    再者还是因为她是女流之辈,不可能真的对皇帝之位构成任何威胁。

    充其量也就是如同现在这样,隐居幕后给复隆皇帝充当一个可以绝对信赖的助手而已。

    “陛下说的是玩笑话,永王本是有大本事的,奈何心不在此,强留也留不住。眼下就只有你我姐弟了,这大明朝的江山还是在陛下的肩膀上扛着,我最多也就是只能分担一点点而已。”

    “好在陛下龙体渐安,一日好似一日,我也就放心了。”安宁公主面带微笑的说道:“前些日子,陛下病体沉重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怕,甚至甚至想奏请陛下,尽早立太子,以防有不忍言之变。”

    这种话也就只有最亲近而且可以绝对信赖的安宁公主可以直接说出来,若是别人提起肯定是要掉脑袋的。

    若是皇帝驾崩了,永王又不在江南,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立太子,到时候就算是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做皇帝,也终究比没有皇帝要好的多。

    “你我同心,在病体沉重之时,朕也曾有过早立太子的打算,为了我大明朝的江山,不得不这么做啊。”复隆皇帝说道:“其实朕已经立下了秘诏,若朕真的到了危急时刻,立刻立太子,由皇姐摄政,先稳住局面。”

    “陛下这么做就错了,就算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也应该由皇后垂帘训政。”

    皇帝一死,立个小娃娃做皇帝,然后现在的皇后训政,这种事情在大明朝不新鲜,万历朝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皇太后训政有例可循,何曾听说过长公主总揽朝局的与理不合与情不顺呐。

    “皇后朕信不过她,这普天之下,也就只有皇姐你是朕可以绝对信赖的人了。”

    复隆皇帝说道:“若是由皇姐训政,永王终究会回来,到时候无论是由他做摄政王还是取太子而代之,都可以接受,若是由皇后训政,永王就危险了。”

    只有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可以信赖,到时候就算是永王真的取代了儿子成了皇帝,这大明朝的江山依旧是在大行崇祯皇帝一系当中流传。

    若是由皇后训政,可就不好说了,毕竟皇后的娘家是黄得功,是南方的第一大军头,到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都说不准。

    万一南北开战,大明朝就真的完蛋了。

    而安宁公主则可以作为一个过渡,等着永王回来,到时候不管永王是不是摄政王,都可以处理好和北方的关系,这是深思熟虑的考量,是为了朱氏王朝着想。

    “陛下百灵护体,纵是有些个磨难,不也过去了么”安宁公主笑道:“只是没有想到陛下竟然留下了秘旨,虽说是以防万一,现在看来却已没有那个必要了,还是把秘旨销毁了吧。”

    “嗯,朕会销毁秘旨。”复隆皇帝笑道:“不过话有说回来,这薛神医的一剂黄莲汤药虽苦,药效却是显而易见。朕已觉得身体日渐好转,尤其是每次皇姐陪朕游走半个时辰之后,不仅神清气爽而且胃口大开,看来这一番磨难总算是熬过去了。”11




第493章:皇帝落水
    ntent

    皇帝的身体状况确实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以前的时候总在需要走走停停,中途还要休息几回,现如今却已经可以小步快走了,这让安宁公主心中暗喜。

    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务琐碎错综复杂,最需要的就是不急不躁慢慢来。

    只要皇帝龙体康泰,其他的就全都是小事儿。

    在这之前,安宁公主一直都在暗暗的为皇帝的病情担忧,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虽说“百灵护体”的说法连她自己的未必会信,但皇上终究年轻,偶染风寒也算不了什么,只要调料得法,终究会很快恢复。

    明明是只需一剂黄莲汤就能治好的小灾小病,却治了好几个月,险些耽误了皇上的病情。

    太医院的这帮子庸医,实在让人恼火。

    什么事儿都可以忍,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忍的,安宁公主已经暗暗的开始着手准备了,要对太医院进行一次大的清洗,把那些个名为医者实为官僚的庸医全都踢出去,换一批真正能治病的郎中上来,而不是养着一大群混饭吃的庸医。

    行至湖畔石舫处,或许是走的累了,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身手的太监马上小跑着过来安放了坐器,还专门在坐器上放了一方软垫子。

    复隆皇帝顺势坐下了,旁边的宫女拿着一件披风过来要给他系上,却被皇帝推开了:“朕又不是见不得风的病夫,还没有那么娇弱。”

    在这个问题上,安宁公主的意见和皇帝完全一致:虽说皇帝身娇肉贵,可也不能太娇贵了,都说春捂秋冻,这个时候稍微冻一冻并不是什么坏事。

    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那些个面有难色的宫人顿时退了下去。

    “前些日子,朕曾经想过,要给王宣同一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

    王宣同本是东宫旧臣,是太子时代一路跟随着走过来的,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丰功伟业,却胜在沉稳厚重,颇有几分老成谋国的意思,在“首都一把手”的任上干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了,从来都没有犯过大错,适当的提拔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则和他本身的职务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为他的仕途做铺垫。

    看复隆皇帝的这个意思,是准备提拔王宣同为内阁首辅大臣了。

    一直以来,复隆皇帝的政治手法都在极力模仿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集权。

    当年的太祖皇帝废宰辅,现在的复隆皇帝则在极力架空内阁,用意都是相同的:避免相权做大,极力消除相权影响皇权的状况出现,自从蔡枫华“退休”之后,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一直空置,就是出于集所有权利于一身的考虑。

    之所以出现了想要提拔王宣同为内阁首辅大臣的想法,完全就是无奈之举。

    自己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正常理政的地步,光凭安宁公主一个人,终究是力不从心,所以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准备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内阁。

    英雄最怕病来磨,多么雄才伟略的君主,什么伟大的抱负都抵挡不住病痛的折磨。

    好在皇帝的病情终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现在的复隆皇帝又重拾信心,放弃了提拔王宣同的想法:“现在想想,当时实在是朕多虑了。”

    复隆皇帝治国理政的手法大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在细节和具体的操作上,却过多的承袭了崇祯皇帝的风格,显得过于操切,事事急于求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着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效果。

    于皇帝相比,安宁公主这个“临时助手”则无疑显得沉稳了很多,她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时时事事想的更加长远,而不仅仅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效果,做事更加周密也更加稳妥。

    这一对姐弟的行事风格和治国理念,存在太多的互补之处,倒也相得益彰。

    复隆朝制定的几项重大政策,几乎有一半是出自安宁公主给皇帝做“助手”的这段时期。

    尤其是难得的是,因为安宁公主的身份,不可能威胁到皇权,所以皇帝对她百分之百的信任。

    在工作上,二人的关系极其融洽,至于说私人关系,完全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单纯从政治角度来看,姐弟二人之间的合作,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长此以往,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够打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但局势肯定会持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加强皇权削弱内阁这个事情上,安宁公主和复隆皇帝的意见一致。

    以前复隆皇帝曾经试图提拔王宣同再次建立一个相对保守的内阁,那完全就是因为自身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缘故,是万般无奈的举动。

    如今皇帝的身体已经明显好起来了,就再也没有那个必要了。

    “还有一事,那便是……便是宗室问题了。”

    宗室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大明朝的宗室很多,虽然每个都有专属的封地,同时还要国家出钱供养。

    若仅仅只是当做是肥猪一般养起来也就罢了,他们还插手国家事务。

    尤其是在甲申年间,崇祯皇帝大行归天的消息,对于这些个宗室而言,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属于他们的他机会终于到来了。

    皇帝没有了,自然要另立天子,只要是感觉自己稍微有点机会的,心眼就全都活泛起来,一个个四下奔走广为联络,全都想着成为新的大明天子呢。

    就算是那些个一丁点希望都没有的家伙,也趁机拉拢地方势力借以壮大自身。

    崇祯皇帝死后,大明朝丢掉了半壁江山,但南方的宗室们则到了大幅度的加强,严禁“相通地方”的祖训彻底沦为一纸空文。

    时至今日,潞王、唐王、桂王等宗室藩王,已经成为地方上的实力派,虽然在名义上奉复隆皇帝为共主,但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共主罢了。

    他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朝廷要强大的多,甚至还试图影响朝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潞王了!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就是潞王的人,虽然一再被削弱,终究也是个内阁成员。

    复隆皇帝迟迟没有动黄宏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潞王的因素。

    一来是因为潞王确实有功,在复隆朝建立初期最先表示了拥戴和支持,不好直接下这个手。

    再者也是因为潞王的势力不小,贸然撕破脸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除了这些个政治上的因素之外,经济因素同样值得考虑。

    对于江南朝廷而言,现如今最大的开支分明有三项:行政开支、军费、供养藩王为了维持大明朝的统治,就需要各级官僚,这是不可避免的开支项目,却可以通过裁减官吏数量肃清吏治来削减。

    第二大开支就是军费了,这个是一定要维持的,减少军队数量走精兵的路子,看起来好像可以减少开支,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精兵路线花钱更多,维持一支精锐部队,比养三倍的叫花子军队还要开支庞大,但这一笔开支却是绝对少不了的。

    第三项大的开支就是对于宗室的供养了。

    花了那么都的钱财资源,却养出一个日渐做大的宗室集团,已隐隐形成尾大不掉的架势,这绝对不是朝廷的初衷。

    对于宗室的供养开支,甚至超过了民生成本,等于是损天下而利一小部分人,民间早已怨声载道。

    要是把这部分钱财节省下来用于民生,不仅对富国强兵有着巨大的助力,还可以极大的提升复隆皇帝在底层的威信。

    削藩势在必行,但怎么削却需慎之又慎。

    众所周知,当年的建文皇帝就是因为削藩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掉了。

    同样是因为削藩,北边的燕王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率兵横扫,打进了金陵自己做起了皇帝。

    这并不意味削藩就是错误的,因为当年的燕王朱棣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依旧在执行削藩的国策。

    因为削藩闹的国不安宁甚至酿出惨剧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复隆皇帝表现的异常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渊履薄,一点儿都不敢莽撞了。

    “削藩一事,终极要下一番水磨的细细功夫才行,万万不可强力推行,宁可多花费一点时间,也要缓步推行。”

    安宁公主说道:“汉时的推恩令就很不错,值得我朝借鉴。”

    以推恩令的形式,花费漫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削弱宗室藩王的实力,未尝不是一个老成稳重的法子,只是见效太慢了些!

    但是,这种事情真心急不得啊!

    “有时候啊,朕真心羡慕勇毅公。”复隆皇帝笑道:“若是朝廷有了勇毅公的军力和实力,哪里还用得着如此的瞻前顾后想削藩就削藩,谁要是不服就大军横扫平推过去,多么快意。”

    听了这充满孩子气的说法,安宁公主忍不住的笑了起来:“陛下又在说笑了,便是朝廷真的有了强过勇毅公的军力与实力,就可以平推横扫了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吗只怕未必吧这天下的宗室藩王都是朱氏一脉,是为了拱卫朝廷而设,又怎能使用强力手段这天下人的观瞻还需仔细顾及呀!”

    就算是朝廷的实力真的像张启阳那么强大,也不大可能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削藩,毕竟大家都是太祖洪武皇帝的子孙,是一家人。

    要是皇室内部动了刀兵,天下人会怎么看这舆论和名声还要不要了呢

    复隆皇帝的全部统治基础就是来自于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本身就是宗室藩王出身,真要是那么干的话,岂不是等于在打自己的脸

    “这朝廷的事情,真是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呐。”

    就在复隆皇帝发出感慨之时,远远的看到一头鹿子走了过来,顿时笑逐颜开,遥遥的朝着那头鹿子招了招手。

    那头鹿子竟然摇头摆尾慢慢腾腾的走了过来。

    这头鹿,就是当初复隆皇帝的儿子诞生之时出现的那一头。

    自古以来,鹿子就被视为祥瑞之兆,尤其是在皇子出生之际,更预示着一种好兆头。

    就连皇子的乳名都和这头鹿有关。

    因为鹿子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所以复隆皇帝的嫡长子才得了个“长生儿”的乳名,而这头鹿也被成为“长生鹿”。

    自此以后,这头鹿的待遇就大大提高,不仅吃的好,而且每天都有几个时辰的“放风时间”,可以自由活动。
1...291292293294295...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