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大秦王座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笔洛惊风

    穿越到秦朝后,秦子戈已经多次出手改变世界。就在秦子戈心怀大志想要加快秦朝统一天下的步伐,让天下人早日脱离战乱的过程中。秦子戈靠着先知先觉阻止了荆轲刺秦,但是荆轲刺秦后丽姬**而亡的结局是他没有想到的。

    丽姬的自杀给秦子戈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就在他决定从丧母的悲痛红走出来的时候,北冥子又用天煞孤星为由将他逐出山门并勒令他从今往后不要再与晓梦见面。北冥子的话激起了秦子戈心中的逆反心理,离开鹤鸣山后秦子戈决定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青龙会就是秦子戈逆反心理的产物,而当年救下来的李牧和他手下的那几百将士将成为青龙会壮大的基石。

    在他和紫女用他从齐国临淄带来的三十万金的财货在李牧的地盘上建立势力的时候,秦子戈从罗网手中收到了嬴政即位大典的邀请。让紫女总揽大权继续壮大青龙会实力后,秦子戈单人匹马的赶回了咸阳城。

    秦子戈回来后没有瞎晃悠,径直来到咸阳殿面见嬴政。

    秦子戈到的时候,嬴政正在看那些由博士学宫送来的奏章。嬴政一一看过后,深深的为这些饱学博士的学问才具所折服。他们的提议件件有出典,事事有流变,确实彰显了他之前在朝会上着力申明的图新之意。全部典章,除了略显繁冗外,实在是无可挑剔。不过,嬴政还是对其中两处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其一是关于他的名号。博士学宫为他拟定的名号是“泰皇”,论定出典如此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大王当为泰皇。”嬴政也曾听李斯讲述过这一动议,知道泰皇有两说,一则云泰皇即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中的人皇,一则云泰皇即太吴,是三皇之前的称谓。然嬴政总觉这一名号虚无缥缈,尚不如战国时期秦齐两国尊崇的帝号实在,当年秦齐分称西帝、东帝,就是将帝号看得高于王号。然则,若单取帝号,似乎又不足以彰显他远承圣贤大道之尊崇,崇古尊典的博士们也一定不以为然。

    其二,嬴政想要废除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后人以一个简约的名号,对死者一生行迹作一总括性评价,此所谓谥法。此种法度,据说是周公旦所定,其本意大约在告诫君王贵族要以后世评价预警自身。博士们上书以谥法定制,秦王为泰皇,当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不过,嬴政却对这种谥法很不感冒。在嬴政看来后人的评价,很是无聊。一则,谥法会诱使君王沽名钓誉,容易虚应故事;二则,谥法会诱使言官史官以某种褊狭标准评价前人,偏离当时情境的议论在嬴政看来只会徒然引起种种纷争。

    关于这两点嬴政还没有定计,原本嬴政是想等李斯觐见的时候问问他的建议。不过看到秦子戈后,嬴政心念一转。秦子戈从小就很有主意,嬴政将这两个问题抛给了秦子戈。

    对于嬴政的第一个问题,秦子戈不假思索的说出来自己的建议——皇帝!

    听到这个新的称谓后,嬴政眼中一亮,皇帝二字有虚有实有古有今!于是,嬴政提笔,用朱笔在桌上的竹简上写下了两行大字“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听完嬴政对于谥法的态度后,秦子戈想起了历朝历代对嬴政的评价,无一例外,每朝每代都延续了汉人对嬴政的看法——暴君。虽然秦子戈穿越前现代人对嬴政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嬴政的暴君之名足足背了两千年。想了想后,秦子戈躬身道“父王之言大善,张子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帝王若能免除名利之心,对自己对国家都是一件幸事!”

    见秦子戈同意自己的看法,嬴政提起朱笔在博士学宫关于谥法的上书上慨然批下了几行文字“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今弗取焉!自今往后,除谥法。本王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写完这句话,嬴政看了秦子戈一眼。若是丽姬不死,秦子戈也不会心灰意冷自愿退出庙堂,这二世皇帝的人选嬴政原本是很属意秦子戈的。除了看重秦子戈的能力,秦子戈对王位不争不抢的态度也让嬴政很是欣慰。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嬴政不这么想。

    在嬴政看来,他要开创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帝国。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它“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宗法制都是嬴政抵触的对象,不过嬴政并没有为了抵制周王朝的宗法制而抵制自己的嫡长子扶苏。在嬴政心中大秦帝国的继承人在能力上必须得到他的认可,很显然目前道扶苏还不够格!

    出于对丽姬的愧疚,嬴政并没有强令秦子戈当大秦帝国的继承人。心中惋惜一声后,嬴政对站在下首的秦子戈问道“看你一身风尘仆仆想必为了赶路已经好几天没休息好了吧,下去休息吧!”

    秦子戈没有多话,躬身行了一礼后大步离开咸阳殿。

    曙色初上时分,蒙毅准时踏进了秦王书房。

    嬴政从书案前站起,疲惫地指了指两大案已经用朱笔批过的文书道“都改好了,一一拟好诏书,在朝会举行之前颁行。”说完,摇摇晃晃的嬴政被轻步赶来的赵高扶去寝宫。嬴政离开后,蒙毅开始一一查对文书,发现秦王大半夜批阅的文书竟多达百余件,蒙毅对着两案几的文书一时间感慨不已,转身立即吩咐跟来的书吏抄录整理再誊刻。

    ntent

    大秦王座60149dexhtl




第二百一十六章 即位大典
    秦王政二十六年,五月末,都城咸阳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盛大的朝会——皇帝即位大典。

    在大朝会举行之前,由李斯蒙毅起草经过嬴政审阅肯定的《大秦始皇帝第一诏书》先一步颁行了。这道诏书颁行咸阳各大官署与天下各大郡县,明定了天下臣民关注的诸多事宜,一时朝野争相传诵蔚为大观。

    看着手中的《大秦始皇帝第一诏书》,秦子戈不由得念出了声。

    大秦始皇帝第一诏书大秦典则

    大秦始皇帝诏曰自朕即位,采六国礼仪之善,济济依古,粲粲更新,以成典则。自国,自朕,以至诸般文明事,皆以其实施之。为使天下通行,典则之要明诏颁行

    其一国号秦

    其二国运推究五行,秦为水德之运;水性阴平,奉法以合

    其三国历以颛顼历为国之历法

    其四国朔奉十月为正朔岁首,朝贺之期

    其五国色合水德,尚黑,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其六国纪以六为纪,法冠六寸,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其七国水奉河为国水,更名德水,是为水德之始

    其八君号皇帝。朕为始皇帝,以下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其九皇帝诸事正名皇帝自称朕,皇帝命曰制,皇帝令曰诏,皇帝印曰玺,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车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所至曰幸,所进曰御,皇帝冠曰通天冠高九寸,臣民称皇帝曰陛下,史官纪事曰上

    其十诸侯名号皇帝所封列侯,统称教

    十一上书正名臣下上书,改书为奏

    十二人民正名人民之名繁多,统更名曰黔首

    十三书文正名凡书之文,其名曰字

    十四书具正名凡书文之具,其名曰笔

    天下治式等诸般大事,待大朝议决之后,朕后诏颁行

    典则所涉其余细则实施,统以廷尉府书令发于朝野

    大秦始皇帝元年夏

    合上手中的竹筒,秦子戈平复下自己激荡的内心,静静等待大朝会到来的那一天。这次的大朝会除了王翦蒙恬等边陲诸将未曾归国外,帝国几乎所有的文武大臣与郡县主官都如期赶到了咸阳准备参加始皇帝嬴政的即位大典。

    五月的最后一天,大日和往常一样从东方的地平线声跃起。

    卯时时分,所有准备参与大朝会的大臣们已经一律身穿黑色朝服在咸阳大殿外的车马场列班等候。而后,在博士叔孙通的指挥下,由谒者按爵位高低,分班次将大臣们领上大殿平台,再分列等候。殿门平台直到大殿两厢,整肃分列着皇室甲士并持着特定旗帜。

    大臣引导完毕,胪传(上下呼传的礼仪官)的呼声从大殿内迭次传出“趋--趋--趋--”呼声如天音呼唤,庄严肃穆。随着数次呼声,一队队身着新甲手持新戈的殿下郎中整肃开出,从大殿门口分列两厢直达殿内王座之下,在广厦之下形成一条宽阔的甬道。此时,悠扬肃穆的钟鼓雅乐声起,谒者导引着大臣们始从郎中夹道中走进殿门,直达陛下。武臣以通武侯王贲为首,依爵次列于陛下西方;文臣以彻侯王绾为首,依爵次列于陛下东方,两两相向肃立。

    所有大臣就位后,谒者仆射面向大殿屏后一躬,高呼道“皇帝御驾起”紧接着几名胪传遂接连高呼,呼声迭次向后荡出。传呼声落点,皇帝坐在特制的车辇中,由六名内侍推车,六名侍女高举着车盖一般的伞盖徐徐而出,恍若天神。帝辇一动,殿中的皇室禁卫一齐高举旗帜,齐声长呼“警--”皇帝辇徐徐推至帝座前,头戴通天冠,身着特定御服,腰系长剑的皇帝被内侍扶持下辇,稳健地步登帝座,肃然面南。

    皇帝坐定,谒者仆射高声宣读道“皇帝即位,百官奉贺”于是,天子雅乐大起,谒者导引着两列大臣分三班向皇帝朝贺首班最高侯爵,次班大庶长至左庶长,再次五大夫至官大夫;每班朝贺皆扑拜于地,高呼“皇帝万岁”谓之山呼。分班次朝贺完毕,大臣们依爵次鱼贯进入事先写好名号且各自固定的座案就座。百官坐定,谒者仆射又高呼“法酒上寿”雅乐再度大起,谒者依次导引爵位最高的九位功臣,分别向皇帝贺寿,颂祷皇帝万岁;每贺,其余百官必须高声同诵万岁。此谓之觞九行。

    整个朝仪过程,有执法御史不断巡视,但凡有仪态不合法度之官员,会立即被导引出大殿。故此,没有一个人敢轻慢喧哗,肃穆得如同太庙祭祀一般。九觞之后,谒者仆射高呼“罢酒”,随着谒者仆射的命令,谒者将众臣桌前的酒具撤去。

    谒者仆射再度高呼“皇帝下诏”这才轮到始皇帝嬴政开口。

    “太过繁冗。明日重新大朝,再议国事。”

    轮到皇帝开口,皇帝却烦躁了,拍案两句话,不坐帝辇迳自离开了。

    皇帝挥汗如雨地走了,举殿大臣却都哄然笑了起来,一边纷纷攘攘地擦拭着额头如瀑的汗水,一边揶揄嘲笑着煞有介事的博士们。

    “热死人也!大热天硬教人穿这大袍子!”

    “这叫甚庆典,折腾得人路都不会走了!”

    “鸟个典!摆着酒不教人喝!活馋人!”

    “那叫法酒!你不是九侯能喝么”

    “九侯如何,也才一人一爵!”

    “谁弄的这朝仪气死人也!”

    “不折腾我等老胳膊老腿,人博士凭甚立功”

    “博士博士,狗屎不如!”

    不知谁高声贬损了一句,殿中一阵哄然大笑。皇帝都走了,殿中那些大臣们也纷纷抹着汗水去了。渐渐地,大殿中只有博士仆射周青臣与叔孙通等一班博士了。众人的轻视让身为谒者仆射的周青臣很是难堪,他大步走向那些留下来归置大殿的谒者、御史与郎中们,黑着脸高声喝问道“群臣对皇帝大不敬,御史亲见,为何不缉拿问罪!”

    领班御史丞转过身来哈哈大笑道“朝仪已罢,说几句闲话也问罪亏了你老博士饱读诗书也!”其余郎中谒者也纷纷笑嚷“受教受教,皇帝没盖偌大国狱,拿人关到博士府去,你管饭也!”旁边叔孙通颇是机变,过来一拱手低声道“禀报仆射,方才丞相说午后要拜谒学宫,尚等我等议事。”周青臣闻言心头惊喜,佯作怒意大甩大袖,就势走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生存还是毁灭
    秦子戈原本是本着长见识的想法来参加大朝会的,而由博士学宫弄的这一套繁琐复杂的大朝会确实让秦子戈大开眼界。秦子戈自己有真气傍身,不觉寒暑。但是身边那些整装束发的大臣们额头的汗如雨下,秦子戈可是看在眼里的。看着他们,秦子戈想起了自己前世站在操场上听各种领导长篇大论时的模样。

    看到嬴政上台后简单一句话结束大朝会,秦子戈替那些在烈日的炙烤下难受无比的大臣们感到一丝痛快。

    大朝会在嬴政一声令下结束后,秦子戈随着李斯等众臣一同退出咸阳殿。

    嬴政匆忙结束大朝会的举动让精心策划这一次大朝会的谒者仆射周青臣心生不满,但是这点不满瞬间被丞相王绾亲自登门拜访博士学宫的消息瞬间给冲散。

    在从王城回学宫的路上,周青臣邀请同为博士的叔孙通同车。待车辆行至一幽静处,周青臣突兀出声问道“足下以为,丞相府与廷尉府,孰轻孰重”叔孙通以问作答“江水河水,孰大孰小”周青臣一笑“江亦大,河亦大,奈何”叔孙通答“两大皆能入海,唯能决之者,长短也。”周青臣恍然“如此说,谋之长远,其势明矣!”

    待二人回到学宫将丞相王绾将要来学宫拜访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博士学宫上下都弥漫着一种亢奋的气息。丞相王绾亲自拜谒学宫,本来就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盛事。然而最令学宫博士感到兴奋的,还是丞相亲邀他们会商一件根本大事新朝图治,当在天下推行何种治式

    学宫博士心里都明白的很,典则也好,朝仪也罢,皆无涉国家根本。国家的根本在治式,只有彻底论定治式,才是博士学宫真正的功劳。这些日子以来,在秦国忙忙碌碌的博士们已经察觉出,新朝的大势越来越微妙了。在他们心中原本以为天经地义的分封制,在新朝却被莫名其妙地搁置了。秦王首朝封赏,竟然没有诸侯一说。诚然秦王也没有说不行分封制,秦王的原话是容后一体决之。

    秦王的说法意味着新朝的治式尚在未定之中,各方还都没有形成政见方略。同时,法权在握的廷尉府传出的消息是李斯与一班亲信吏员日夜揣摩天下郡县,似有谋划郡县制之象。此时的秦王,依旧没有明白定策。从南海归来后,秦王除了确定典则与皇帝大典朝仪,对最为重大的治式事宜,始终未置可否。如此微妙情势之下,又逢皇帝刚刚即位之日,位高权重的老丞相亲自拜谒学宫且开门见山的要与他们会商大事,这其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博士学宫中已经摆开了酒宴,酒是丞相府赏赐的。

    丞相王绾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年纪了。自从秦国对六国大战开始,这十年之间,左丞相王绾全副身心地运筹着秦国的政事,从未在四更之前走进过自己的寝室。战国通例,官员奉事五日歇息一日。秦国勤政,但也是规定六日歇息一日。可王绾自从做了左丞相,就从来没有歇息过一日,纵是火热的年节,他都守在政事厅不敢离开也不能离开。那时的王绾只有一个心思,丞相府须得一肩挑起千头万绪的政事,好教秦王李斯等全力谋划战胜之道。

    然则,不知从何时起,王绾有了一种感觉--对于自己侍奉的这个秦王,他越来越陌生了。灭楚之后,这种陌生感更加地鲜明起来。就实说,王绾与秦王从来没有过重大歧见,诸般政事之默契也一如既往,但是,这种陌生感却挥之不去。

    王绾后来也想明白了秦王事事图创新,而自己却似乎事事都循着常规与传统。两人之间的那道陌生之感,便是由此而生。辅佐嬴政十几年来,自己似乎没有出过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谋划。与李斯尉缭两位秦王的大谋臣相比,自己确实少了些独具慧眼的长策大略。在预谋政事上,王绾也似乎总跟不上秦王大跨度的步幅,至少是很感吃力。

    昌平君叛乱后,嬴政一直没有补上右丞相的人选。灭楚之后,嬴政更是将廷尉府变成了统筹新治的轴心,这让担任左丞相的王绾很不是滋味。李斯的功绩才具,王绾是认同的。就廷尉府的职责权力而言,秦王也没有逾越法度。但是,新朝图治这般重大而涉及全局的谋划,廷尉府难道还能比总揽国事的丞相府更合适么显然不是。此间之要,人事也。人事之要,政见心界也。

    王绾与秦王之间,有着一道双方都明白的心界鸿沟。这道鸿沟,与其说是实际政见不合,毋宁说是所奉信念不同。王绾信奉的是杂家的《吕氏春秋》,而秦王信奉的则是法家的《商君书》。这两部治国经典的差异,生发了王绾与秦王之间那道难以弥合的心界鸿沟。两部经典的差异有多大,这道心界鸿沟便有多深。

    当年,王绾是奉吕不韦之命,到太子嬴政身边做太子府丞的。很长时间里,王绾都是吕不韦与少年太子少年秦王之间的沟通桥梁。秦王亲政后,吕不韦被贬到封地。当时吕不韦的门课几乎无一例外的跟着吕不韦离开,但是王绾没有跟吕不韦走,而是选择了留下来辅佐秦王。吕不韦倒了,王绾却并没有因人废言,对《吕氏春秋》所阐发的治世大道,王绾始终是信奉的。即便在秦王面前,王绾也从来没有隐瞒过这一点。对此,秦王心中也是清楚的。不过,秦王从来没有因为王绾信奉由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而减弱对王绾的倚重。否则,王绾何以能做十余年的左丞相直至封赏功臣,直至秦王变成了皇帝,王绾的丞相之职也未见动摇迹象。
1...8283848586...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