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伯照行事,颇有古之贤者遗风。”张仲景感叹道:“这世道越来越难了,正需要他这种人物出来,匡扶天下。”
华佗听了之后点点头,开口道:“他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眼下看起来只是偏安一偶,在乡野间教书。可是纵观他做的事情,不难看出来,他有大志向。”
“只希望,他能够挽大厦于将倾吧。”张仲景说了一句。
“大汉朝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华佗只觉得这些年百姓的日子过的愈加困难,但从未想过大汉朝会
“根子已经烂了,枝叶修的再好看,也不过是一夏的繁华罢了。入了秋,就离死不远了。”张仲景没有回答,而是指了指槐树的根部,轻声说道。
但,这胜似回答。
华佗沉默了。
“走吧,伯照不是说了吗各司其职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好。我等身为医者,就去做我等该做的事情把。”张仲景说着,当先离开。
华佗在原地看着老槐树已经烂掉的根,看了一会儿之后,摇了摇头,追上了张仲景。
谭文和谭武走了过来,将老槐树推到。这些日子,为了制作守城器械,储备的木材已经没了。正好这棵老槐树已经死了,便过来取材。
“还没烂完,这几根还好好的呢。”谭武指着地底下老槐树的根系说道。
“留着吧。”谭文笑了笑:“兴许以后还能才发芽,长出新的大树呢。”
“成。”
180章 去洛阳,做太常
董明带着学生在明德镇里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到了七月份的时候,荆北地区的黄巾军,全都被徐暖、黄忠、张亮张富等人给肃清了。
荆南黄巾也被孙坚按着脑袋在地上摩擦。这一战,徐盛终于打出了威风,成为江左赫赫有名的名将。
原因就在于,在一场战役中,他麾下三千战兵在遭遇战中,大破黄巾军两万,一下子就声威大震。
荆州黄巾被平定,只有荆州与交州交界处还有一些零星的黄巾贼,但也成不了气候。扬州的黄巾则被扬州几大世家大族联合州府,给压了下去。当然了,这其中也少不了孙坚的支持。
倒是这些年lianzhan连捷,战无不克的刘备军,在益州遭到了益州黄巾的阻击,一个多月,刘备大军还是未能将巴郡拿下。
巴郡,郡治所在,江州县县城以北,十里地左右,刘备大军安营扎寨。中军大帐,刘备正召集众将军议。
大帐内,刘备坐在上首,文武各在两边。
“眼下已经拖了月余,不能再拖了。”刘备皱着眉头说道:“原先想要减少伤亡,眼下看来,只能付出一些代价了。”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孙挺接口道:“只是,巴郡这边有些蹊跷了。江州县、宕渠县、朐县,三县互为犄角,我等分兵则三县死守,若是单攻一二,又会被从后骚扰。指挥之人对战机的把握非常精妙,想来不是一般人。”
“而且”孙挺皱着眉头看向下手的一个年轻官员道:“子文,你说说吧。”
被称为子文的年轻官员穿着一身文士袍,腰间挂着一个木牌,木牌上面龙飞凤舞的写着“明德”二字。
这人是明德书院第一批毕业生,名叫张铭。
张铭被点了将,立刻站起来,对着刘备拱了拱手道:“主公,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属下就发现了很奇怪的地方。”
“怎么说”刘备问道。
张铭解释道:“巴郡的黄巾,使用的一些守城的道具,都是书院里曾经教过的。”
“哎”刘备闻言一愣,然后道:“好像都是一些常见的守城器械吧你怎么看出来的”
“唔,其实还是有些不同的。”张铭解释道:“诸位将军应该也发现了,对方守城的时候,并不是很在意我军搭建的云梯。一旦我军将云梯架在墙上,他们立刻就会顺着云梯往下放滚石对不对”
“虽然说有些奇怪,但是守城的时候用滚石很正常吧。”关羽眯着眼睛说道。
“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滚石尽可能的打磨成了圆形。”张铭到:“这样,滚石顺着云梯滚下来,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滚石落地之后还会滚出去好远,不但能够将攀爬云梯的士兵砸下去,运气好了还能在滚动的过程中,继续造成杀伤力。”
“除此之外,江州县今天用的檑木也是书院的改良版,唔,除了上面的铁刺更长了一些之外,两头还多了铁刺粗来。檑木上面绕着麻绳。檑木被推下去之后,另外一边缠绕在城垛上,士兵只需要用一个简单的装置就能让檑木来回摆动。”
“按照老师的说话,这些改良都只存在于理论中才对,不成想竟然在这里见过了。这守城之人,应该是书院的同门了。”
张铭说完之后,在场的人都有些懵。
“所以,这件事很奇怪,书院的学生怎么会跟黄巾众混在一起”孙挺皱着眉头道:“前些年的学生大多数在北方,这两年毕业的学生除了少数几个去了洛阳之外,剩下的人几乎都在长沙、汉中、南阳三郡。”
“打下来不就知道了吗”
看着众人煞有介事的思考着,张飞来一句:“直接将县城打下来,把人抓住一问不就知道了吗难不成猜到是谁,他就能投降了”
“额”孙挺闻言一滞,然后笑着道:“是某家想得太多了!翼德说的没错,眼下还是先把巴郡带下来再说吧。”
“有什么好办法吗”刘被问道。
孙挺眼睛一眯,道:“自然有。”
新野,明德镇。
董明上完了一天的课程,来到了临时住所。进了房间之后,董琬刚将晚饭做好。自从搬下来之后,董琬就成了董明的小厨娘。
跟董明一同回来的还有诸葛瑾、诸葛亮两兄弟。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多学生的家长,陆陆续续过来,将自家的孩子给接走了。如今丙一班只剩下既有主见的周瑜、家离太远的王粲和没人管没人问的高冷法正,小胖子诸葛亮,还有几个已经十五六岁的孩子,出门在外家里人也放心。
甲一班的学生也变少了许多,本身有很多已经及冠的家伙,一直赖在书院里不走。这一次战事一起,大多数学生都动了心思,打算出去闯荡一番。
董明自然不会阻拦,给每一个人都写了介绍信,如今甲一班还剩下十来个学生。也就是说,这场波及四州之地的黄巾之乱之后,明德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加起来,刚刚过了二十人。
“大人,今天也辛苦了啊。”
董琬现在很少去蹭课了。一来实在是有些不方便,二来隔壁就住着吕萌姐弟二人,她也找到了玩伴。
这些日子,董明也随她去了。吕萌虽然爱耍小聪明,但好在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董明也不想那么小气。
“不辛苦。倒是你,又是做饭,又是收拾家里的,累了吧让你去请两个下人,怎么不去”董明将外套脱掉,坐在软塌上,问道。
董琬将菜和碗筷摆放好,又给董明倒了一杯酒。
“不辛苦,都是一些轻松的活。”说着,她又给诸葛瑾和诸葛亮盛了饭。
“你俩也多吃一些,这些天都辛苦了。”
董琬柔声说道。
“对了,大人。刚才吴兰将军来过一次,说是接到了新的命令,要回汉中了。”董琬对正在吃饭的董明说道。
“知道了”董明点点头,然后道:“对了,这几天收拾一下东西,我们去洛阳。”
“又去洛阳”董琬楞了一下。
诸葛瑾也放下了碗筷,抬起头看着董明。如今虚岁十六岁的诸葛瑾,已经是个小大人了。本就天资聪颖的他,这些年跟着董明学习,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听到董明说要去洛阳,他心里就一咯噔。
“老师,要开始了吗”诸葛瑾在心里默默的说了一句,紧接着就激动起来。他早就想看到自己的老师兼岳父大人,在这个时代活跃的英姿了。
如今,终于有机会了吗
“嗯,为父接受了朝廷的征召。”董明扒拉着饭,平静的说道。
征召是月中来的,刘宏亲自征辟董明为太常,中两千石。
太常: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
下面还有丞一人,秩比千石;太史令一人、博士祭酒一人、太祝令、太宰令、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各一人,皆六百石。
除此之外,各先帝陵备有六百石陵园令、食官令各一人。
同时,博士祭酒下还有博士十四人,皆是六百石。
董明接受太常的职位,为的就是博士祭酒下的十四博士!这些人掌控着大汉朝的意识形态领域,这也是董明必须争夺的战场。
若是明德书院没有被烧毁,他还会再蛰伏个一两年。眼下书院一毁,他反而有种挣脱枷锁的感觉。
恰巧这个时候刘宏的征辟又下来了,他也就是顺势接受。窝在新野这么些年了,该去洛阳露一露自己的獠牙了。
“嗯去洛阳。”
董明低着头,吃着饭,只吃自己跟前那一蝶菜,董琬见他吃的差不多了,就将另外一碟才端到他跟前。
董明也不在意,继续只吃跟前的那一盘。
“具体什么时候去有哪些人”董琬又问了一句。
“为父自己去。过些日子,你就嫁过去。”
董琬愣住,看向了诸葛瑾。诸葛瑾皱着眉头看向董明:“老师,我等不去吗”
“庶哥儿陪为师去就行了。你们还小,不用跟为师过去。”董明回了一句。
“不过,顶多三年,你们可以来洛阳。”他又补充了一句:“这三年,你们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把功课落下来了。”
“这”
诸葛瑾刚想要说什么,被董琬用眼神制止了。
董明埋头吃饭,心里不停地盘算着去洛阳之后的计划。这一次,他必须在洛阳站稳脚跟,在刘宏驾崩之前,给刘辩铺好路。
转过天来,董明继续去上课。不管学生多少,课程总是不能落下的。课堂上,董明说了要去洛阳的事情,很多学生嚷嚷着也要跟着去,都被董明给拒绝了。
又过了几天,将学生们安顿好了之后,八月初一,董明带着徐庶,踏上了北去洛阳的旅途。两人都是身强体健之辈,一人一马,带着兵器,就这么直奔洛阳而去。
书院剩下的学生,有一部分回家了,还有一部分则聚在了医院里。
周瑜、法正、王粲、郭嘉、诸葛瑾、诸葛亮。
“咱们去洛阳怕是不行吧瑾哥儿一个人护佑我们,是不是有些不稳妥”周瑜皱着眉头问道:“要不某家去找一下策哥儿,让他帮个忙”
“怎么能是瑾哥儿一个呢,某家不也一同去吗”郭嘉站出来表示,自己也个战斗力。
“嘉哥儿,算了吧。”诸葛亮拉着郭嘉坐下来,好心劝道:“你只能打赢我和王粲哥哥。”
“唔”郭嘉有些无奈。
“找李通他们一起啊!”法正大声说道:“李通他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书院里谁能打赢他们啊!还有叙哥儿,他虽然以前身子骨不行,但是跟着汉升叔学了这么些日子,也挺厉害的。”
“唔,是个办法。”诸葛瑾点点头,认可了法正的计划。
他们,打算偷偷摸摸的去洛阳。董明想要甩掉他们自己去洛阳吃香的喝辣的,那是门儿都没有!
181章 原来是先生当面
“前面到哪里了”
已经是九月份了,董明与徐庶两人来到了一座小县城不远处。董明哑着嗓子问一旁的徐庶。
“华阴县地界了,再往前走,咱们能到华山。”
徐庶看了看地图,有些疲倦的回道。他二人一路急行,餐风饮露,实在是累的不行了。
“到弘农了啊。”董明笑了笑道:“在华阴县,休息一晚,明日再出发。”
“好。”
师徒二人,策马而行,到了县城门口,翻身下马,徒步走进华阴县。董明是上洛阳就官的,因此一路上可以住在驿站里。
进了驿站,驿丞接待了董明二人,并且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小院子。两人将行礼放下之后,董明打算带着徐庶去华阴县的坊市逛一逛,看能不能找一个酒铺,吃点酒。
出了驿站,问了路,直奔坊市而去。如今正是下午,坊市里还算热闹。毕竟这里已经进入了大汉朝的心脏地带,自是非常的繁华。
在坊市里走了一会儿,徐庶眼尖,看到了一展酒招旗。
“老师,那边有一家酒铺。”徐庶大喊道。
董明闻言点点头,道:“我们过去。”
到了跟前,发现是个小酒铺,门口迈着四个大缸,半截子缸身都在土里面,露出来的一半大概一米多高。酒缸上面盖着木盖子,很是平整,算是桌子了。
此时已经做了三酒缸人,还剩一个空着的酒缸桌子。师徒二人瞧着新鲜,便入了座。有一个小娘子出来,招呼两人。
“两位爷,要多少酒”小娘子笑着问道。
董明想到明日还要赶路,不能多喝,便对小娘子说道:“一人一坛即可。”
“吃些什么”小娘子又问。
“都有些什么”
小娘子指了指铺子内,几个瓦罐,瓦罐里有些熟食。不过董明看着就没什么胃口,便问道:“有其他的吗”
“却是没有。”
董明挥挥手,道:“来两斤熟肉,上一份大酱即可。”
“好嘞。”
煮熟的猪肉,沾着大酱,吃起来味道的确不怎么样。不过处在这个时代,倒也没什么好说的。猪肉这玩意,也就高门大户觉得腥臭,不愿意吃。下层百姓还是会吃的。只不过眼下的猪肉产量还是太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