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开山刀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桑甄

    当然,双方互市,双方都得有利可图,如果只是山西的商人有利润,而塞外牧民没有利润,那么这个互市也开不长久。

    所以,王则之特意规定了战马的价格。

    下等战马定价十两,中等战马定价十五两,上等战马定价二十两。

    由于战马的价格规定比较合理,右翼诸部首领都比较满意,表示能够接受。

    原本人烟稀少的归化城再度变的繁荣起来。

    形成北有马市,南有粮市的边贸盛况。

    当然,双方进行交易并不是免费的。

    王则之没有采取收税的方式收钱,而是以收保护费的方式抽取双方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七。

    王则之原本以为这些人会拒绝,没想到不论是山西境内的商人,还是草原的部落首领都没有意见。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从杀虎口出关到归化城这两百多里路有多艰险。

    他更低估了草原右翼诸部对粮食、茶叶、盐巴和铁器的渴望。

    资源上的匮乏,使得草原上的牧民不得不用牛皮所做的锅去烧水煮饭。

    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明王朝转入全面防御的战略状态。

    并借口战乱屡屡明令禁止边关贸易。

    粮食的问题牧民们可以用牛羊来替代,盐巴还可以从后金换取一些,但是茶叶却是用什么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到了冬天以后。

    茶叶对于牧民们来说变的无比重要。

    牛羊肉都是油腻、燥热、难以消化的。

    长期以牛羊肉为主食会产生各种不适,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茶叶有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草原上的牧民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不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喝茶能够有助于缓解他们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的症状,牧民们却是知道的。

    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这些虽然都是小毛病,但是却会让人十分的不舒爽。

    所以草原上的人在饱受折磨多年之后,突然发现“茶”这种饮品可以改善多年的顽疾,让自己活得更舒爽,自然是爱不释手了。

    特别是对已经喝茶多年的牧民来说,切断茶叶的供应,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另外茶水固然是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但是茶叶传入草原之前,游牧民族也都还活得不错。

    在茶叶传播到草原之前,大多数游牧民族依靠野生的植物来补充维生素。

    草原上牧草茂盛,野菜也有不少,但是这种获取维生素的方法非常不稳定。

    当然他们也可以依靠食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充维生素,毕竟牛羊是主要食物来源,补充维生素也可以靠它们。

    甚至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还会自己种植农作物,比如林丹汗。

    但是近年来草原上霜早,野菜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十一月已经没有野菜可以吃了。

    茶叶成为游牧民族补充维生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原因就是茶叶容易保存,携带方便,也方便食用,因此取代了其他补充维生素的方法。

    牧民们经常和牲畜接触,难免沾染细菌,因而患上各种疾病。

    茶水却有杀菌消毒的功效,牧民们虽然不懂这种原理,不过并不影响他们发现茶叶的这种功效。

    另外游牧民族是要经常迁徙的,不同地方的水质相差很大,古人很难分辨水源是否,水源又极其重要。

    如果到了水质不良的地方很可能会使得牧民大量的患病。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凝固水中的悬浮物,很好的改善饮用水的水质,同时为了饮用茶叶,游牧民族改变了饮用生水的习惯,加热过的水和能杀菌的茶叶组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古人固然不知道茶多酚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利用茶的这种特性。

    如果说最早的时候牧民们喝茶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经过长久的饮用茶水后,茶也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里面,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

    茶文化传入大草原以后,茶的加工方法和饮用习惯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外来的茶文化逐步融入了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奶茶这种风味独特的饮料就是游牧民族茶文化的载体,它是牧民们在长期的饮茶中将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的产物。

    制茶和饮茶的习俗在游牧民族中不断地发展和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草原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当茶叶融入到了文化当中,当饮茶成为了习俗,游牧民族怎能不对茶叶情有独钟。

    牧民们获得茶叶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茶马互市,另外就是抢掠。

    虽然明朝廷屡屡禁止边贸互市,但是仍旧阻挡不住商贾冒着风险私贩茶叶。

    加之朝廷经常拖欠边关军士的粮饷,守关的将领为了筹措粮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这些商人花钱出关经商。

    但是这些商人毕竟只是少数,远远无法满足塞外蒙古诸部的需求。

    这也是林丹汗挥兵南下的另一个原因,他要以战争赢得互市的权力。

    但是,在今天王则之冒着杀头的风险重开了互市。




第一百五十六章:交易
    众所周知,贸易是促进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后来的事实也可证明,明朝在开放中原地区与女真人互市的过程中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女真人通过与中原地区的贸易确确实实的提高了内部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身经济的繁荣,为后金的崛起和各女真部落联盟的统一奠定了一个坚固有效的基础。

    起初明朝廷是为了防止女真人与蒙古族势力联合,这才以允许女真人进京朝贡贸易和开放马市贸易为诱惑,进一步巩固明帝国与女真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制衡蒙古族势力的目的。

    明朝初期对女真人互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羁縻政策”,以这种手段来笼络住女真人的心,从而降低外部势力对于明帝国的威胁力度。

    另外一方面明朝廷府在历经“土木堡之变”之后,国家军用马匹资源奇缺,以至于对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来说,维持马匹数量的充足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因此,明朝政府对于女真人通过马市贸易输送过来的马匹进行高价收买。

    如此一来,明朝帝国在解决了国家军用马匹资源稀缺的难题同时,为女真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大大促进了女真人内部前进的步伐。

    明朝统治者在变相的给予女真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明朝朝廷始终是处于女真人原有的狩猎采集经济基础上给予其帮助的。

    而相较于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经济和文明,明朝政府对于女真人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是采取一种抵制的措施。

    这一点从明朝政府收购女真人输送过来的全是一些诸如兽皮、人参、木耳等通过采集狩猎所获得的商品中也可悉知。

    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在主持马市贸易的过程中还明确表明,女真人禁止从中原地区购买铁器,从而进一步将女真人社会经济模式“堵死”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模式中,使其满足不了农耕生产的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的这种模式还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女真人在狩猎采集经济领域深耕,延缓其向农耕经济过渡的脚步。

    明朝统治者也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才敢于大肆助长女真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女真人所处的地域对于诸如野人参、貂皮、木耳、松子等这类产品相对来说还是十分丰富的,久而久之,女真人通过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互市将这些中原地区难得一见的产品逐渐的融入到了内地,成为了内地商人和百姓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女真人将自己的狩猎采集经济通过互市为媒介渐渐地融入到了中原地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联盟”当中,并且还形成了一种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这么说来,明朝朝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金势力的成长。

    既然互市会带来如此严重的风险,为什么王则之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私开互市呢

    王则之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究竟又是为何

    那是因为,如果王则之不开互市,民间仍旧会有私市的存在。

    尽管明朝廷颁发了一系列的禁令,企图禁绝私市。

    但是蒙汉之间的贸易活动,是蒙古地区与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并不是明朝廷使用国家力量就能够阻止的。

    王则之觉得,与其让这些私市泛滥,不如自己公开互市,把这些人掌握在自己手里。

    另外,开互市也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蒙汉两族能够更快的容合。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草原上诸部人畜匮乏,如果不开互市,这些人就会投了后金皇太极。

    如今这些人有了希望,就没那么容易转投皇太极了。

    归化城开市贸易,王则之是肯定要把关的。

    收复归化城之后,王则之第一时间把王闪叫了过来。

    王闪带着一部分财会部的人员,负责评估双方货物的价值,然后收缴税费。

    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监管着铁器的贩卖。

    当然,做生意,王则之也要占一份。

    所以,王闪还掌管着官市。

    归化城,同时存在着官市、私市、商市。

    王闪不仅从南方带回来红薯、土豆、辣椒,还带回了很多茶叶,这些茶叶都安置在游击营内的仓库里。

    王则之原先就从大同府内调来一万石粮食,后来又陆陆续续调过来粮食。

    王则之为了确保关外粮道的不失,他在大同关外的宣德卫、玉林、镇虏卫、九龙沟、云川五地,命熊甲长、齐奇、马福、李三、杨国五人,各领一千兵马把守,这五地与归化城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

    至于杀虎口,他把阿牛派了出去。

    阿牛一直跟着王则之,耳濡目染,多多少少也学会了一些守城的手段。

    当阿牛被派出去的时候,高兴的手舞足蹈,他终于也可以上战场了。

    有此布置,可保归化城粮道稳定。

    同时命火铳营和钢甲重骑驻守归化城,又特意在城门头放了两门红衣大炮,四门弗郎机炮。

    用以震慑各族心怀不轨之徒。

    守城所用的其他武器装备一时半会儿到不齐,还在陆陆续续的运输过来。

    这条道路起自方山游击营,杀虎口为中转站,出关后运送到各处守军手里,终至归化城。

    至于拖木,王则之给了他一千鞑子营骑兵,命他们以归化城为中心,把方圆三百里内的威胁清除一遍。

    这些威胁一是草原上的流寇,二是林丹汗的溃兵,三是一些阴奉阳违,表面臣服,暗地里却在准备刀兵的右翼诸部。

    如果拖木遇到了无法攻克的部落,就轮到钢甲重骑出手了。

    而今初得归化城他不能就这么放手不管了,他要加紧巩固对这里的控制。

    但是塞外多牧民,习惯四处游荡,不好掌控。

    而且这些部落并不是真心臣服于大明,对于这一点王则之特意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就在他准备实施计划的时候,蒙古右翼诸部首领再次前来归化城,他们跟王则之谈了很久。

    察哈尔蒙古在漠南蒙古各部中势力为最强,其领袖林丹汗拥有八大营、二十四部,其势力东起辽西,西至洮河,士马强盛,威震河套以西,横行于漠南。

    而今林丹汗再次聚集了八万兵马,陈兵喀尔喀边界,直指右翼诸部,逼迫他们交出部落里的青壮助他东征。

    林丹汗知道自己打不过王则之,所以他打算率兵东征,进攻远在千之外的阿禄部,到西拉沐伦河北岸劫掠一些粮草和人口。

    右翼诸部不堪其苦,而且漠南各部的首领与林丹汗长期存在着较深的矛盾。

    他们希图借大明朝的力量抑制林丹汗,摆脱其统治。

    王则之大喜,满口答应一定会相助。

    这些人得了王则之的允诺,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这是一场互惠互利的交易。

    右翼诸部摆脱林丹汗的统治,肯定会削弱林丹汗的力量。

    林丹汗的力量变弱了,对于王则之更有利。



第一百五十七章:诏会推阁臣
    鲁四赶回京城那日。

    他先把这些事儿跟他的顶头上司王承恩陈述了一遍。

    王承恩把代王的事儿押在手里,示意鲁四先下去,过段时间再说。

    崇祯钦定逆案之后,心情大好,开始诏会推阁臣。

    原内阁成员受魏阉一党影响,已经被弹劾一空,眼下组建一套新的内阁班子已经是迫在眉睫。

    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无疑是崇祯朝非东林人士中的活跃分子。

    跟崇祯朝的大多数官僚一样,周延儒也是由南京任上调到北京。

    他跟温体仁一样属于无党派人士,这类人士在崇祯朝廷注定将会是孤独者。

    钱谦益考虑如果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并推入阁,则名在己上,故阴谋阻止,遂派门人、礼部给事中瞿式耜进言主推者抛弃温体仁和周延儒,以成基命及钱谦益等十一人面上。

1...8586878889...1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