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大贪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千里风云

    可没想到几天过去,何瑾看起来一点动静都没有。

    除了不像前些日子那么幽怨抑郁外,还是光在府里乱转悠。最多到了下午的时候,又带着随从去商部衙门那里转悠。

    顺便一提的,就是大明的通商衙门,已成了大明六部之外的另一部。

    毕竟大明九边开放互市后,商部的作用也随之水涨船高。而杨一清在朝中的人缘儿,也很是不错。

    一通上书后,弘治皇帝也同意将通商衙门改为商部。虽没明确表示同六部一级,但这种事儿不用说,大家也都心里清楚。

    “相公是真有了主意,还是就此自暴自弃了”那日暮如今身份转变后,对何瑾尤为上心,向一旁的朱秀英问道。

    沈秀儿有生意要忙,柳清霜也有人家的文艺事业。剩下这两位小公举,又不像崔氏那样会自己找乐子,整天在家可不就操心何瑾。

    “我看啊,八成是脑疾又犯了”看着堂中一边看着《三国演义》,一边咧着嘴傻乐的何瑾,朱秀英对这个丈夫也不抱什么期待。

    可不料见日头差不多了,何瑾折了书页就出来了。

    看到两人一副嘀嘀咕咕的模样,居然还一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模样,微微一撩头发道“嫁给这样英俊的相公,是不是感觉三生有幸”

    两女表情顿时十分痛苦,可想着疯症之人受不得刺激,就违心地点了点头,道“相公今天真是帅极了呢”

    “嗯,有眼光。”何瑾满意地潇洒一转身,然后就被台阶绊了一跤。

    可就在朱秀英和那日暮,准备扶他起来的时候,何瑾却已浑然无事地站了起来,然后还转移话题掩饰尴尬“嗯,算算日子,差不多就是明后两天,就能搞定朝廷的任命了。你们收拾收拾,相公带你们下扬州!”

    说完,他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丝毫不知道自己后脑勺上,还沾着一片树叶。那造型,跟《三国演义》里关羽轻蔑颜良一样哼,插标卖首的二傻子。

    到了商部后,又跟杨一清聊了会儿天。愁眉不展的杨一清,看到他过来,似乎倒也挺欢迎的。

    然后就有宫里边来人,说弘治皇帝请杨一清去议事。何瑾也就一同出了商部,目送杨一清去了皇宫。

    “嗯,差不多,该是时候了”

    何瑾就负手而立嘀咕着,仍努力保持着高人的风范。只是头上的树叶迎风微微晃动,很影响这一刻的形象。

    是的,直到这个时候,随从还有杨一清,以及路上的行人们都没提醒他——谁都知道他一向有些不着调,万一今天就是想别出心裁呢

    杨一清到了皇宫后,发现筵讲还未结束。又先去了内阁的值房,想弄清楚今天到底要商讨什么议题,省得到时候抓瞎。

    可一到值房发现还挺热闹的,马文升、刘大夏等一众重臣也都在。三位内阁大学士哀声叹气的,跟菜市场的大妈没啥两样儿。

    “金陵那边又来奏疏了,说今年雨水不同往年,江堤又年久失修,怕是会冲垮了堤坝,水淹金陵啊”刘健拿着几份奏疏,忧心忡忡地说道。

    金陵就是南京,明朝实行两京制,金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可修葺堤坝是个不小的工程,即便何瑾发明了水泥,那也需要大笔的银钱。

    谢迁也耐不住了,道“金陵的事儿还说不准呢,可去年云南大水那灾,今年还没妥善解决呢。”

    灾后重建从来不是一件易事,除非像何瑾在磁州救灾那样,以工代赈,找到一条新的财路,否则就只能用大笔银钱砸下去。

    并且云南一地少数民族众多,若是动用强硬手段,那里杀官造反可是家常便饭。

    然后这里刘大夏也开口了,道“说起动乱唉!琼州那地方恐怕又有一番劫难,原琼州知府张桓贪财私敛,鱼肉百姓。得到弹劾后,朝廷火速彻查,可想不到继任过去的余浚,竟然残虐更甚。”

    “据说黎族人民已不堪忍受,已揭竿而起。如今虽尚未成气候,可战报里却言响应者人数越来越多,已将近万余人。届时大军平叛,一应粮草器具、辎重兵刃花下去,也不是个小数目。”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有关大明王朝的烦心事儿。

    可说着说着,他们忽然不约而同,就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杨一清老杨,我们这里都有坏事儿,你那里好像挺顺利哈

    而且,你可是商部的尚书,干的就是搂钱的买卖。要不咱先提前商议一番,你弄点钱来先把我们的事儿解决一下

    看着众人都冒起了绿光的眼睛,杨一清忽然就一哆嗦,赶紧开口道“边关的贸易,要优先供给军制改革的,这可是陛下亲口定下的国策!”

    这话一出口,对这些大佬儿来说,当然是一点屁用都没有。

    都是千年的狐狸,还玩儿什么聊斋啊

    谁不清楚事情是可以变通的,而且这些钱我们又不是贪污了,也是用于给大明王朝解燃眉之急,老杨你怎么就那么死心眼儿

    幸好就在众人吵吵嚷嚷的时候,丘聚过来了,告诉众人筵讲完毕,弘治皇帝要同他们商议国事。

    但杨一清这里半分都没松口气,因为知道就算到了暖阁,情况也不会有一丝好转,反而只会更糟。

    果然,今日讨论的议题就是刚才他们谈论的国事。且众人各抒己见后,反而还因在值房有了预热,更加默契地将矛头指向了杨一清。

    又是一番唇枪舌剑,哭穷无奈后,逼得弘治皇帝也不由看向了杨一清,问道“杨卿,此事你看”

    杨一清不由苦笑了一声,道“陛下,实不相瞒,这些朝中大事老臣近几日也同何润德那小子谈过。听了他的见解后,老臣觉得还十分有理,便私下整理了一番。”

    说着,就将一封折子交了上去。

    弘治皇帝打开后,慢慢审读了起来,发现何瑾对于修葺南京堤坝,提出了‘不能外行指挥内行’的观点。

    对于琼州黎族的叛乱,提出了‘改土归流’的怀柔手段。

    至于云南大水后的救灾,那小子更是有心得,道出了最好疏浚那里的河道,将滇铜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法子。

    弘治皇帝越看越心惊,经历通商互市一事后,他知道何瑾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可却没想到这小子当真胸中万千锦绣,有治国理阴阳的本事儿,观点犀利而缜密

    当下,他便让丘聚将折子传阅下去,令众人都审阅一遍。

    这些治国多年的老臣们看罢,也不由心生惊叹。没料到何瑾虽年纪轻轻,非但想法同他们不谋而合,还屡屡有出乎意料的思路,仔细想想,还又那么合乎情理、妙不可言。

    当下,以何瑾的想法为蓝本,这些大臣们又补充了些观点。很快,商讨的国事便一一有了定论和方案。

    可也就是这个时候,杨一清的脸色就更苦了,怏怏道“陛下,诸位同僚,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何润德的法子虽好,可有最重要的一环,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

    “是什么”

    弘治皇帝又粗略审阅了一遍,没感觉里面有什么不妥的。并且还感觉,有了这小子的独到观点后,廷议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杨一清就欲哭无泪,沉痛地开口道出了两个字“没钱。”

    不错,何瑾的法子的确很好,但万事都有前提,尤其想尽善尽美干成一件事儿,都需要钱。

    可大明朝的国库早在去年,因为跟塞外异族干仗,非但空得底儿掉,反而还欠了一屁股债。要不是后来通商互市补上了窟窿,大明经济恐怕都要动荡了。

    众人一想到这个,都默默不语了。

    就连权力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也只能苦笑了一声“打开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连朕这个皇帝要治理国家,没钱也是万万不行啊”

    。




第五五九章 一定要......
    “哈哈哈英儿,那日暮你们快来看,《三国演义》上还真有‘我从未见过你这等厚颜无耻之人’这句话啊。”

    回到家中又读起了小说的何瑾,笑得真跟个插标卖首的二傻子一样。

    朱秀英和那日暮先对着何瑾敷衍一笑,然后就忧心忡忡起来“完了,相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是啊,你看他头上的那根儿树叶都出去一下午了,还没摘掉。”

    这时候,何瑾也发现两人的异常,不由放下了手中的小说,蹙眉问道“你们俩一直嘀嘀咕咕啥呢”

    朱秀英和那日暮就又对视了一眼,随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最标准的答案“相公你真帅!”

    这时候,何瑾就是再迟钝,也知道两人有事儿瞒着自己了。

    且凭他的智商,只闭眼思忖了片刻,便明白了过来“你们是在议论,我如何谋划下扬州的事儿吧”

    两女这才恢复了一些信心,朱秀英问道“朝堂中那么多人反对,且父皇也不想让你打破大明取士的规则,造成士林场上的动荡”

    那日暮也忍不住了,接口道“阿爸也说了,相公之所以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除却本身的确厉害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陛下和内阁等一众大臣的支持。可如今相公却要同他们作对,哪还能有赢面”

    听了这番话,何瑾就摇摇头,道“你们呀,就是典型的常人思维。而你们相公我就不同了,始终坚信一条办事儿原则。”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两人又异口同声。

    可说完之后,朱秀英就恼了“话是这样讲没错,可就如你那大侄子所言,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眼下的僵局在我们看来就是无解的,你又如何创造条件”

    “谁说没有条件条件就是这一年多来,我已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将‘有钱好办事儿、能办好事儿’的观点,成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陛下和内阁等一票大臣。”

    说到这里何瑾就笑了,继续道“你看他们之前那些办事儿的法子,多陈化腐朽,就是圣人君子那一套。能办的时候就去办,不能办的时候就拿秉心自守那一套去忽悠,得过且过、装聋作哑。”

    “最近朝堂上的大事儿,我早就跟杨尚书商议了一番,拿出了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比起之前的装聋作哑,不知好上了多少。”

    “而陛下和内阁以及那些大臣们,在治国中兴方面,还是很有责任感的。之前他们是困囿思想局限想不出办法,可现在”

    这时候何瑾笑容不由更加奸诈了,桀桀笑道“人都是贪心不足的,有了好的就难以忍受坏的。现在那些靠钱能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案就摆在眼前,你们说陛下和内阁等人会不怦然心动,心里痒得跟小猫挠一样”

    听到这里,朱秀英和那日暮才听出了几分味道。

    朱秀英不敢置信地看着何瑾,真没想到自家相公这几日,看起来愣愣傻傻的,却不知不觉就设下了这么大一个局。

    那日暮更是忍不住开口感叹“相公你真是手段无形胜有形啊。如此靠着杨尚书的口舌,诱惑了陛下和朝中大臣。”

    “然后他们发现办这些事的前提,必须得有钱。可环顾整个大明朝堂,最能捞钱的,不是那些饱读圣贤书的清流进士,而是相公这位财神爷!”

    “嗯”何瑾这就满意地点了点头,可一撩头发卖骚的时候,忽然摸到了头上的树枝叶子,当时脸色就变了“我头上啥时候插了这么一根儿树叶的”

    “从,从相公出门儿的时候,就一直”

    看到何瑾装逼失败,两女不由相视一笑,神情放松了起来毕竟,太聪明有手段的人总会不自觉让人升起提防之心,可这么一个出糗,就让何瑾显得有人味儿真实了。

    可笑着笑着,朱秀英随后又意识到一件事儿,忽然又问道“若是父皇和内阁等人,识破了相公的奸计,就是不肯就范呢”

    “毕竟不管怎么说,大明朝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且最近还多了通商互市一大财源收入,万一他们就铁了心要晾一晾相公,打压一番呢”

    那日暮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道“不错,若相公的计策真有效,此时陛下就该寻人来请相公入宫了。可相公回府都这么长时间了,不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听到这番话,何瑾的心情,眼见就灰暗起来了。

    似乎这一点,他也没怎么料到,然后就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怏怏地说道“唉,想不到我京城玉面小白龙的一世英名,就毁在了一根儿树杈子上。”

    “杨尚书、还有金元那些随从,以及街上那么多的百姓,肯定以为我是个傻子吧他们怎么也不提醒我一下呢,我可是咱京城的活招牌脸面啊”

    这下朱秀英和那日暮气得就有些咬牙什么时候了,不想想计划失败的后果,还操心你形象的问题!

    问题是,你在京城有啥好形象吗

    街面上怎么说你贪婪好色、卑鄙无耻,阴狠下作的,心里没点数儿吗还京城玉面小白龙、活招牌脸面,咋不说你是京城的代言人呢

    可何瑾显然也感受到了两人的怒气,有气无力地一摆手道“你们两个啊,真是胸大无脑。除了漂亮可人、阳光活力、性格开朗身材好等等一大堆的优点外,就不想想你们都能意识到这点了,我还能不提前谋划好”

    两女说实话刚开始的确想揍何瑾的,可听了后面那么多的夸赞之词后,不知为何脸就红了这个嘴甜的冤家,真是让人生气都认真不起来。

    “那,那相公到底提前做了什么谋划”

    “就是制造一点舆论压力,让他们先阵脚大乱呗”何瑾摆了摆手,心情还是不美丽,怏怏地回卧房了。

    而此时的暖阁里,弘治皇帝简直义愤填膺,猛地一掌拍在了御案上,喝道“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三位内阁大学士和一票大臣们,也都同仇敌忾。

    连平日城府很深、不怎么开口的李东阳也怒了,道“不错,这何润德如今越来越不像话了,仗着拿捏住了我们的心思,竟使出那等下作的手段,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后弘治皇帝就瞪了一眼萧敬和牟斌,道“还愣着干什么,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速速给朕唤过来,朕今日决”

    说到这里,后面的话他不自觉就住了口毕竟金口一开就不能反悔,否则丢的可是皇家的脸面。

    然后,这些人老成精的大臣们,当然就识趣地知道要给弘治皇帝解围了。

    刘健率先接口,道“不错,何润德那小子太胡闹了。居然让名下的书坊,印发那等扰乱视听的邸报,实在太过荒唐。”

    谢迁就紧随其后,道“不错,上面说什么金陵、云南、琼州等地都有朝廷难解的事项。尤其还说扬州那里倭寇动乱,边关贸易进行也不太顺利虽,虽然这些都是实情,可他胡乱说出去干什么,不是在扰乱民心吗”
1...269270271272273...2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