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海里全是水

    孙大海的钱,全是他收到压岁钱。

    还记得前年,就是孙大海刚刚重生的那一年,为了准备买猴票,他是卖萌、卖脸、卖天真,节操都掉到地下了,才得到两块多钱的压岁钱,把自己以前的积蓄都搭上,左后买到了大半版的猴票(详情请看本书第15章)。

    而现在,刚刚得到了两千块分红的孙大海,根本就不愿意收压岁钱。可是没有办法。

    他给家里人出了个主意,大年初一一早,就由奶奶姜秀萍代表家里,去几个企业都转了一圈。只要在公司的人,见面就是一张一元新票,这叫开门红。

    结果大家都学会了这一招,人人兜里都装着几张一元钱,一下子就把压岁钱的行情,给提高了许多。

    压岁钱有讲究,人家当面给了,你就不能不收,要不然好像是看不起人家。

    初一还好一点,孙大海兄妹在家待着,上门拜年来的,都是几个企业的中高级领导。他们收入高,一块钱的红包,收了也就收了。他们三个小的,无非是收三元钱而已。

    至于家里人的朋友,还有以前的邻居,上门拜年给的压岁钱,还是和以前一样,一毛两毛的,图个喜庆。

    大**出现在了大年初二,孙大海全家去姥爷家过年的时候。

    姥爷家这一年变化非常大。

    随着孙家几个企业,相继成立。姥爷家在村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现在村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人为几家企业工作,即便不是正式员工,也会成为登记后的临时工,只要稍微勤快一点,就能为家里挣不少钱。

    姥爷和姥姥,为人和善,女儿和女婿,又都是国家干部,村里人和他们家关系都不错。

    现在,女婿家引来的外国企业,能让村里人挣到钱,大家对姥爷家,就更看高一眼了。关键是,姥爷家的人,都还算争气。

    老大李大龙,为人老实,当了化肥厂副厂长后,勤勤恳恳,真是替家里看住了厂子。

    老二李二龙,也逐渐显示出能力,现在都准备要到外省开分厂了。

    女儿女婿就不用说了,那不是村里人能评论的。

    老幺复原回来,直接就当了厂长。听说生意都做到国外去了。

    几个孙子辈的,除了最小的李亮,刚上高中,剩下的都工作了,一个比一个强。

    姥爷家人都发展的好,关键还是能让村里人挣钱。

    在几个企业里工作或打短工就不用提了。去年开始,有胆子大的村民,申请了贷款,养了三五头猪。

    几个月后,在入冬后没了青饲料,无法继续放养时,直接把猪买给了育肥场,还清贷款后,轻轻松松就落下几十块钱。

    这几十块钱,都能赶上往年一年全家的现金收入了。

    这不,村里许多家都决定,只要家里有个腿脚利落的老人,或者大点的孩子,就能每天放猪。等开了春就去买仔猪,没钱就贷款。

    大年初二,是回门的日子。姥爷家这几年的传统,都是开门摆流水席。

    今年姥爷家还多准备了许多菜,谁知道来的人是源源不断。11点开的席,没到12点,就感觉东西不够了,而且是桌椅碗筷肉菜粮,全方位的不够。还多亏几个儿子,到企业的食堂,拉来了各种




第81章 人才大盘点
    上午九点整,电影开始了。

    熟悉的片头,熟悉的音乐,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情节。

    唯一不熟悉的,是孙大海此时的心情。

    再次观看这部影片,孙大海既不是当年那懵懂的少年,也不是回味童年记忆的中年。

    重生后的他,虽然现在还是一个少年,但他却拥有改变自己、家人、朋友,乃至更多人命运的能力,并且正在慢慢地进行。

    就如同牛顿第三定律所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改变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改变孙大海自己。此时的他,就已经和前世迥然不同。

    总的来说,这种改变是积极的,但孙大海也不敢掉以轻心,唯恐发展太快,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

    家里的企业,看起来已经站稳了脚跟,开始准备下一步的发展壮大了。

    不过,有时间还是要劝劝黄菲菲,叫她把持住,再稳一点。企业发展,并不是越快越好。如果根基不牢,一切都是空的。

    现在这几家企业,政策、资金、技术和人脉,暂时都不缺,缺的是企业扩大后的管理经验和更多的人才。尤其是人才,总不能全从fesco那里买吧!

    孙大海仔细盘算了一下,现在的可用之人:

    黄菲菲,是曹勇介绍来的,因为这里能给她管理企业的机会。不然,在香江从茶水小妹往上熬吧。

    朱大帅,这是个奇葩人物,能把他招入旗下,那真要算是运气了。

    崔南,黄老介绍来的,做事很稳,用他很放心。

    陈锋,要不是他在部队出了事,以后铁铁能成为二叔的得力助手。现在他还年轻,先跟着黄菲菲他们学吧。

    大舅李大龙,也就目前这样了。还好,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和能做什么。

    二舅李二龙和小舅李小龙,前世没有可供他们发挥能力的机会,所以也不知道以后他们能发展到什么地步。

    几个表哥、表姐,也是这种情况。反正平台已经搭建好了,以后的各种机会还有很多,他们到底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还是“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那就全看他们自己的了。

    方家父女三人,纯粹是买一送二。别看小月姑姑平时不着调,可这运气还挺好。

    方家三个人,都是不错的人才。尤其是方颖,平时不显山露水的,竹编厂要成立,黄菲菲第一反应,就是派她去管理。

    张玉洁的妈妈张阿姨,做行政真是一把好手,那么多纷乱的杂事,她都能处理的清清楚楚。

    过几天办事处升级为公司,行政总监,或者是行政经理,管它职位名称是什么,反正行政的一把手,张阿姨绝对不作第二人想。

    薛海天夫妇,都是沉稳细心的人。薛海天是个好司机,技术好,人也可靠。而且他上过战场,遇到特殊情况,不会怕事。

    可惜司机工作有其发展的极限,做到头,也不过是领导的亲信而已。

    他媳妇比他更有发展前途,通过学习和实践,她现在把培育基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侯师傅是个意外收获。孙大海也没有想到,前世一辈子平平淡淡,甚至有点活在他媳妇胖婶阴影中的邻居侯师傅,竟然有这么好的手艺。

    由此可见,民间多大才,只是有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

    马丽丽教授,很可爱的一位老太太。她是真心喜爱园艺设计,工作很非常拼命。去年公司的大部分业绩,主要都是她设计完成的。

    问题在于她手下的设计师队伍,老的老,小的小。三个退休老师,两个今年六月,才大专毕业的学生。

    还有来实习的几个助手,基本上都是相关专业的大专应届毕业生。成为主设计师的可能性,短期不会大。如果最后留在公司,大部分都将是工程监理的人选。

    奶奶和朱大帅,现在正全力培养李建和娟子姐,准备让他俩以后接手种猪场。

    他俩老实可靠,也很用



第82章 挽救失足少年张国政
    在旁白的解说声中,电影《少林寺》落下了帷幕。

    灯,也亮了起来。

    孙大海身边的小伙伴们,还有电影院里其他的观众,都站了起来,疯狂地鼓掌。

    孙大海有些担心地看向了张国政。前世他可是离家辍学,去少林寺学武的。耽误了那几年,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不过还好,张国政虽然也很兴奋,但还在正常范围。他正和身边的梁莹莹姐妹俩,说着什么。

    为了防止张国政前世的悲剧再次重演,孙大海在去年春节以后,每天早上都带他一起跑步练拳,连续好几个月,直到孙大海搬家到了西皇城根十八号才结束。

    半年的时间,一套比广播体操难不到哪里去的第三套军体拳,张国政早就练会了。

    军体拳不是以难度打而著称的,它是易学难精,不仅需要天赋和常年不断的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对练。

    张国政目前的水平,只能算是学会基本动作,入门都算不上,更别说大成了。

    但正是因为这样,张国政反而对武术有了一个最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孙大海经常给他灌输一个概念,就是电影里都是假的,看着漂亮的对打动作,其实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分开做,最后合在一起,就像两张纸,各撕开一个角,然后把两个角粘在一起似的。现在看起来,灌输的效果真是不错。

    孙大海之前还使了一招。

    华夏青年报社在电影上映前,就收到了剧组送来的电影海报(由郑记印刷厂印制并销售)、内容梗概、演职员表等资料,以便于记者们准备稿件

    李翠凤作为副主编,自然也会有一份,并拿回了家。

    孙大海装模作样地看完了资料,故作天真地问李翠凤,会不会有学生或者青年人,看了电影以后,不想上学或工作,而是想当大侠,想去少林寺学武术,因为现在自己就有这样的冲动。

    李翠凤的新闻敏感性,立刻被触动。

    她仔细地询问了孙大海的想法,孙大海自然是摆出一副受到电影刺激,热血上头的样子。

    孙大海的演绎成功了。

    李翠凤对他解释说关于电影表现出来的功夫都是假的;其实少林寺没有武僧;要学武可以去武术队或体校学习等等。

    在李翠凤谆谆教诲下,孙大海表示自己知道错了,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并希望妈妈能通过报纸,给其他人做出正确的引导,避免其他人,在冲动之下,犯和自己同样的错误。

    他鼓动妈妈李翠凤,派记者采访了电影的主创人员,尤其是主演杰特李和几个武术演员。由他们亲自现身说法,会令读者更加信服。

    因为李翠凤就是华夏青年报文体版的副主编,杰特李无论是演员身份,运动员身份,还是武术冠军的身份,都属于她负责采访与报道的范围。

    李翠凤当然会采纳这样合理的建议。

    于是,电影还没有在国内正式上映,记者采访的稿件已经写好并审核通过,将在电影上映的第二天,登报发表。

    这个稿件,在介绍电影的同时,一方面宣传华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提示大家,电影只是在讲故事,里面的武打动作,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是一种表演。希望大家理性观影,不要冲动。

    孙大海琢磨,这样双管齐下,张国政基本上就能稳住了。

    孙大海和小伙伴们,一起往外走。其中还有两个大伙伴,就是曹月和方颖姑嫂俩。

    方颖已经买好了火车票,到正月十四那天才出发,去湘江的竹编厂。因为当地人讲究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

    反正黄菲菲刚刚签下的第一批外贸订单,数量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对竹编厂来说,第一批一万个礼品篮的任务,早在春节前,就超额完成了。

    现在这些礼品篮,已经进了天海的仓库,就等午餐肉罐头生产完成后,找人分装了。

    入乡随俗,方颖在回首都之前,就给工人



第83章 提早诞生的文化衫
    孙大海前世看过一片报道,说从1979年开始,国内棉花的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再加上石化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来昂贵的的确良服装,已经开始低成本、大批量的生产,并从198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厂子都发生了大量服装产品积压的情况。

    因此,中央从1981年起,就一直对服装行业松绑,并逐步试行对某些产品,取消强制使用布票的限制。

    这也正是布票在83年就被彻底废除的原因,同时也是自84年、85年起,国内文化衫和的确良为原料的服装产品,得以广泛流行的根本因素。

    孙大海给曹勇出主意,请特区政府配合印刷厂出面,以电影《少林寺》海报以及衍生产品制作与销售权利所有者的身份,向国内几大针织品厂提出合作要求,生产电影海报图案的定制服装。

    同时,通过电影厂老板廖一原老先生的介绍,与国务院侨办取得联系。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提请侨办帮助,与纺织工业部协商,在敦促各大针织品厂和印刷厂合作的同时,申请取消购买定制服装的布票限制。

    在向侨办和纺织工业部申请的同时,印刷厂提供了所谓定制服装的样品,就是现正在电影大厅里展示的那几种服装样式,并在申请中,第一次将其命名为“文化衫”。

    要知道在此之前,这样的无领针织圆领衫,无论薄厚,还是长袖短袖,都是叫“老头衫”的。

    申请资料中,还有一份外贸销售计划,既跟随电影《少林寺》在海外的发行,将电影海报、挂历,以及文化衫,同步向海外销售或授权生产。

    主意是孙大海出的,具体形成一个完整方案,则是经过多人的努力。

    黄菲菲和吴大伟,主要负责考量经营上的成本利润率,以及海外推广的可行性。

    孙卫国夫妇,以及黄老,则是站在国家机关、部委的角度,考虑是否对他们有利,与能否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姜秀萍和当时还没有退休的曹大厨,负责拾遗补缺。

    至于法理上的问题,当然是交给曹勇了。

    就这样,一个结合了众人经验与智慧的完整方案,新鲜出台了。

    果不其然,这个方案得到了当事多方的高度评价。

    直接受益人,郑记印刷厂就不用提了。

    国内几大针织品厂,正在发愁呢。连续两年的棉花大丰收,使得仓库中原材料堆积如山。

    而由于他们生产出的服装,花色、样式单调,销售价格固定,以及购买时需要使用布票的限制,不仅增量订单寥寥无几,就连固有的长期订单,也由于产品大量积压,从而导致订购的数量下降。

    郑氏印刷厂的合作方案,如同雪中送炭,一下子就解决了几家厂子的燃眉之急。这不仅可以清库存,消耗掉过多的原材料,并且激活了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的生产人员和设备。
1...2021222324...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