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咱们阜城怎么能和沈城比!我上一次来可是坐了一个多小时,连倒了三趟车才到地方。”
周德路有些骄傲地回答,他是众人当中唯一来过沈城的人,自觉见识方面比其他人都强出很多。
当然这不包括刘琅了,刚才这一路在车上,刘琅看着外面,处处都是大型的工厂,什么化工厂、机械厂、水泥厂、炼钢厂等等,比阜城多多了,规模也不是自己的家乡所能相比的,每一座工厂里都竖立着高高的烟囱,里面冒出滚滚的黑烟飘向天空。
现在国家是没有什么环保概念,老百姓也不在乎。
“总算是到地方了。”
几个人看到前面有一个广场,边上就是一圈被围起来的老建筑群,里面非常宽阔,绿树成荫,还有灯光射出,偶尔也有几个人影闪过,大院门口有木质的牌子,写着“辽北省正协大院”几个字,门口还有两名警察站岗。
这种大院是工作生活都在一起,肖南光应该就在里面某个小楼住。
此时已经是晚上将近七点钟了,几个人早上七点出发,花了整整十个小时才算是到了地方,午饭是在火车上吃的,都是各自从家里带的饭,刘琅只吃了两个鸡蛋,一天下来肚子早就饿咕噜咕噜叫。
“咱们还是先找个招待所住下,走了一天,肚子都快饿扁了!”
一个人说道,其他人立刻表示赞同。
离这里不远就有一个三层小楼,门口写着“正协招待所”,几个人走了进去准备住下。
“同志,还有地方住吗”
周德路问道。
“你们是哪里的”
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问道。
“我们是阜城轴承厂的,对了,这是我们的介绍信!”
周德路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来。
“兹证明,周德路、刘东来、刘民生、楚玉江、张德才、吴波为我厂工人,到沈城办理公事,特此说明!”
纸的落款处写着日期同时盖着阜城市轴承厂的印章。
刘琅知道,在一九八三年国家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住宿非常麻烦,需要单位开介绍信,要不然只能拿户口本了。
“嗯,你们一共是五个人,这个孩子是谁”
对方看了看介绍信又看着刘琅问道。
“他是我的儿子!”
刘东来赶忙回答。
“小孩子住一张床吗”
“不用,他和我住一张床就行。”
刘琅才多大哪能单独住一张床。
“五张床………好,有四人间,一张床铺三块钱,还有十五人大间,一张床铺一块钱,你们住什么样的”
对方问道。
“三块钱”
周德路一呲牙。
怎么这么贵阜城的招待所最好的四人间也就一块钱一个床铺,沈城足足贵了三倍。
这……周德路看了一眼其他人,几个人都瞧着他没吭声。
“东来和我,还有玉江、德才,加上小刘琅我们五个人住四人间,你们两个住十五人间!”
周德路狠了狠心说道。
要不是这一次带着两万块钱来,他才不会花这笔冤枉钱呢。
“到明天晚上七点,你们一共是十四块钱,如果过期还要再交十四!”
&n
第五十三章 海盐衬衣厂
“八号到了,八号到了……!”
售签员大声喊着。
“到了到了,你们三个赶紧去拿!”
周德路吩咐道,也不用他说,三人听到喊声拿着饭票就窜了出去,片刻后一人拿着一个大木托盘小心翼翼地走了回来,一个托盘里放着馒头和油条,另外一个托盘里放着七碗小米粥,剩下的放在另外一个托盘里。
“儿子,这些是你的!”
刘东来把一个馒头一根油条,一碗粥加上一碗豆浆放在了刘琅面前,即便儿子能吃,这些也足够了。
放在碗里的馒头实在是不小,比成人的拳头还大一号,这么一个大馒头才五分钱,还有油条,一根三分钱,一大碗小米粥再加上一碗豆浆,他虽然能吃,可是也吃不了这么多,再说,豆浆和米粥哪有放一起吃的
看来是他们几个人每样都买上一点,完全不懂搭配。
刘琅拿起一个馒头吃了起来,桌子上没有菜,只能用腐乳和臭豆腐下饭了,这种臭豆腐其实和腐乳一样,只是一个青色一个红色罢了,闻起来有些“臭味”,但味道非常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刘琅在前世也很喜欢吃。
不过刘琅刚吃掉半个馒头,这几个大人就已经吃的差不多了,尤其是刘东来,两个馒头一油条全部消灭,豆浆是一口喝干,剩下的一碗粥也是见了底,他看了看刘琅面前的那根油条,好像还没有吃饱。
“爸,我吃一个馒头和一碗粥就够了,剩下的你吃吧!”
刘琅啃着馒头看着父亲说道。
“儿子,一会儿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可得多吃一些!”
“我吃不了这些,还是你吃吧!”
刘琅的确是吃不了这么多东西。
“那……好吧,反正是不能浪费了。”
刘东来二话不说,拿起油条只是四口就吃了个精光,片刻之后一碗粥也见了底。
吃了这么多后刘东来拍了拍肚子:嗯,总算是有点饱了。
刘琅暗中好笑,父亲今年也不过三十岁,还是年轻人,加上平时工作量大,他的饭量比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可是大多了,现在这点食物半饱就不错了。
刘琅也不着急,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一边看着周围其他吃饭的人。
听口音,大多数都是同省其他城市的人,但也有些是南方人,从衣着上就能看得出来,现在是五月初,北方渐渐暖和起来,但夜晚还是有些凉,北方人大都是穿着“的确良”制成的长袖衣服,而那些南方人很多都是短袖衬衣,露着手臂。
北方也有衬衣,大都是棉布制cd是纯色调,不是白色就是黑色蓝色,可这几个南方人穿的衬衣就不同了,白色的底,上面绣着道道黄色的丝线,尤其是左胸口处的口袋上还用红色的丝线绣着“唐人”二字,这件衬衣要是穿在身上走在阜城街道上,绝对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唐人牌衬衣看来南方现在已经有了品牌意识,比北方可是强多了。”
刘琅看到这几位南方人只是心有感触,不过有几位北方人似乎是对他们的衣服感了兴趣。
“几位同志,你们这“晚霞子”是从哪里买的呀”
一个操着辽北省连海市口音的人走到了那几位南方人的面前问道。
辽北省内有十个地市级,每一个市的口音都不同,阜城市的口音最接近普通话,辽南地区沿海一带则带着浓重的“海蛎子”味,比如连海市就是如此。
连海市的口音非常有特色,回家不叫回家,叫走家,吃饭叫做歹饭,女儿叫做棍宁,喝酒叫成哈酒,衬衣叫做晚霞子。
“晚霞子”
那几个南方人听到对方的话愣了神,他们普通话都说不太明白,又怎么能听懂方言
“哎呀!这位先生,你……说得话………我们听不懂啦!”
一个人站起来费力地说着自认为标准的普通话,刘琅听得出来,对方应该是江浙一带的人,舌头根发硬,普通话说得连自己都听不真切。
“我问你“晚霞子”从哪里买的”
这位连海大哥有些着急,拉着对方的衬衣问道。
这一下可把那位南方大哥吓得够呛,其他几位同伴也噌地跳了起来,一个个面色慌张地看着对方,肯定是把他当成坏人了。
“几位几位,你们误会了,这位同志是问你们衬衣是从哪里买的”
刘东来急忙走过去替这位连海大哥解释。
“衬衣哦哦,衬衣呀!我晓得了晓得了!”
对方这才明白。
“对,对,就是“晚霞子”嘛,我就问“晚霞子”是从什么地方买的我们也想买一件。”
那大哥还“晚霞子晚霞子”地叫着。
“他们连海市把衬衣叫做晚霞子。”
刘东来又替他解释道。
“晓得,晓得!”
对方连连摆手。
“这件“晚霞子”不是,这件衬衣可是我们厂子自己生产的牌子,如果你们想买,我可以卖给你们!”
对方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说得很慢,周围的人还是听明白了,一下子就引起了一群人的目光。
“什么能卖给我们多少钱一件”
旁边的有十几个人也不吃饭了,“呼啦”一下都围拢了过来。
“这件衬衣是我们厂自己生产的唐人牌,每件五块五毛钱,我们现在手里有三十件,如果要买,我给大家登记!”
五块五毛钱可不便宜,要知道“的确良”也就六块五一米,一件能给成人做两件衬衣加个裤衩,算起来才是对方衬衣的一半还不到。
 
第五十四章 高价配额
沈城的供销处在北站附近,是一栋老式大楼,门口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站在门口就能看到不远外的北站货场,里面停靠着十几辆火车,其中大部分都是货车,上面拉着煤炭、钢铁以及棉纱等货物,十几分钟就会启动发车不知道开向了那里。
“这么多钢铁,我就不信就凑不出来几十吨给我们”
到了这里,周德路也把忐忑的心情放在丢在一边,带领着手下走进了供销处的大厅。
大厅里人不少,各种口音的人都有,或是在柜台前排队等候,或是三五成群小声的嘀咕。
“到哪里去买呢”
这种事没有人经历过,于是周德路随便拉过来一个人。
“这位同志,我想买钢铁,请问到什么地方买”
对方看样子是个南方人,听到对方的询问刚忙摆摆手匆匆离开。
“同志,我想买钢铁,请问到什么地方买”
周德路又拉过来一个人问道。
“那里那里!”
对方有些不耐烦地指了指前面的柜台,说完转头离开。
问了好几个人也没问明白,几个人决定排队问一问柜台里的售货员。
“同志,我们想买六十吨的二级圆钢,不知道怎么买。”
不一会儿的工夫几个人就到了柜台前,周德路趴在一个不大的窗口前问道。
“你是干什么的”
对方是个女售货员,直接不客气地问道。
“我是阜城轴承厂的厂长,这是我的介绍信!”
周德路把厂子里开的介绍信拿了出来要递进去。
“厂子里的介绍信拿走,这破玩意有什么用钢材都是省里给你们市配额,你不到市里去要怎么到我们这里来买了”
对方连看都不看一眼。
“是市里让我们厂子到你这里买的。”
周德路急忙解释。
“我都说了,省里早就给你们市配额了,市里没有那是你们市的问题,我们这哪里有除非你有省里给的配额,要是没有赶紧离开!”
“省里的配额那我们哪里有呀”
周德路几个人当时就抓了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要是没有就赶紧离开,别站在这里挡着,走走走!”
对方直接就撵了起来。
“对呀!赶紧走吧,想买钢铁得要配额,没有配额连根毛都买不到啦!”
后面一个南方人看着他们说道。
“你有配额”
周德路看了对方一眼问道。
“废话啦!没有配额我到这里干什么你看看吧!”
那个南方人手里拿着一张红头文件,上面果然是省供销厅的配额批文,写着一百吨棉纱。
几个人没办法离开了柜台。
“这他嘛的算什么”
周德路大骂道,让我们自己买,买个屁!人家根本就不理自己嘛!
“看来只能去找那位大领导了,看看他有没有门路。”
几个人刚要离开,突然一旁出现了一个中年人。
“几位,想买钢铁呀!我买给你们配额怎么样”
对方小声的说道。
“什么你有配额”
几个人大吃一惊。
“小点声,小点声,走,跟我到一边去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