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第十二章 看病
    刘琅一天天长大,他与一般孩子的区别也在不断显现出来,三个月的时候,他就能在炕上没有任何障碍的行走了,也能说出最简单的词语,一般的话也能听懂,当然,他还是在伪装,总不能开口就读唐诗宋词,拿起笔来就做算术题吧,毕竟他这身体还是属于只有三个月大的婴儿,再过逆天也不能太“嚣张”。

    但他身体还是和普通的孩子有区别,那就是脑袋有点大,大的有些不成比例。

    “东来,咱儿子这脑袋好像有点大。”

    刘琅的母亲也看出来这个问题了。

    “我也觉得有点大,王淑萍她家孩子跟儿子差不多一般大,现在四个月了,昨天还抱着到班上,我看她家孩子的脑袋比儿子小了两圈,吭哧吭哧的哭个不停。”

    刘琅的脑袋能不大嘛,从他出生开始这个小脑袋瓜里就充满了知识,当时刘琅只要一思考就会“宕机”,只能靠睡觉解决,现在他能吃饭了,有了营养补充,脑细胞必定会飞速增长,要是不大才有问题。

    “不行去医院看看”

    母亲有些担心。

    “嗯,看看去吧!”

    父亲也很担心。

    “看医生!”

    刘琅表示没有任何必要,但父母根本就不听他的解释,当然,刘琅的解释只能通过哭声表达,可这更让父母觉得儿子或许真的有些毛病。

    刘琅前世曾听母亲说起过一件事情,那是他大概五六个月的时候,母亲偶然之间摸到刘琅的脖子里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肿块”,大概有黄豆粒大小,到医院去检查,结果一位医生告诉父母孩子很可能有血管瘤,这一下把父母差点吓死,两个人哭哭啼啼好不悲伤,于是接下来的两个月刘琅每天都要去医院打抗菌素,可是两个月下来,那个“肿块”没有任何变化。

    于是父母二人坐了一天的火车去沈城看病,结果沈城的医生只是有手一摸就得出了结果,这不过是扁桃体有些大而已,非常常见,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

    父母二人这才放下心来,但刘琅打了两个月的抗菌素,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从小就体弱多病,每年秋冬季节就会感冒发烧。

    好在父亲在刘琅十几岁时就开始就带着他每天跑步锻炼,三年时间寒暑不停,硬是让刘琅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

    正因为于此,刘琅从小就莫名的对医生充满了戒备,再加上前世很多媒体的宣传让人们对很多医生的医德产生了质疑,更是让他对医生没什么好印象。

    不过现在刘琅做不了主,只能乖乖的穿上开裆裤和父母来到了医院。

    这座医院在阜城非常有名气,倒不是因为医生们的医术有多高,而是阜城一共就只有两座二甲医院,这是其中的一座,这两座医院即使是在三十多年后也依旧存在,不过现在站在医院门口,刘琅根本就认不出来原来的模样,不,应该与是二三十年后的模样。

    原本那二十多层的主楼没了,换成了一座四层的土楼,外墙皮都已经脱落,露出了红色的砖石,屋檐还都是木质,上面雕刻着各种花纹,虽然老久,可还真显出了一丝古韵,医院前方就是一片土地,一阵风刮来,扑面而来的就是漫天尘土,刮得人灰头土脸。

    最引刘琅注意的是在医院门口有一座巨大的雕像,是一位矿工手持一把铁镐,他目光坚毅,弓起身体趋势待发,旁边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阜城煤矿总医院”几个大字。

    阜城以煤矿起家,当年鬼子时期就已经成为一处煤矿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阜城市,在一五时期国家一百多个重点重工业项目中,小小的一个阜



第十三章 “臭老九”
    屋子里坐着个医生,年纪有四十多岁,看到来了病人就问道:“小孩子什么病呀”

    “医生,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病,就是孩子的脑袋有点大!”

    “什么脑袋有点大我看看!”

    这么一看,这个医生也有些搞不清了。

    “哎呀,这是什么病呀没见过呀!”

    对方皱着眉头,拿着听诊器听了半天,又把刘琅的嘴撬开看了几眼,结果还是不明所以。

    别看这个医院很有名气,但在这个年代整个国家都没有几台透视仪,更不用说是ct这种高级设备了,医生看病全凭经验,脑袋大这种病对方还真没见过。

    “你等一下,我去找两个人来看看!”

    对方马上站起身来走了出去,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找来两个医生。

    三个人左看右看,十几分钟后得出了个结论:看不懂!

    “这孩子的病我们是看不懂呀!不行你们去沈城看看吧!”

    医生们连连摇头实话实说道。

    “嗯,这几个医生还有些医德!”

    刘琅倒是有些意外,能实话实说的医生,在医德上起码不算差,反正比他见到过的医生好多了。

    “什么去沈城医生,那我儿子的病严重吗”

    刘琅的父亲有些着急,莫非儿子得了什么严重的病

    “这小孩子的病我们没见过,他身体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应该是某种疑难杂症,不好说不好说。”

    一个医生摇头道。

    “疑难杂症那可怎么办呀!”

    母亲听了傻了眼,眼睛一红眼泪都快掉了出来。

    “哦,对了,听说老王头当年专治疑难杂症,不如让他看看”

    突然一个医生说道。

    “老王头那个臭老九能看什么病”

    另外一人有些嫌弃地说道。

    “他不是总是说自己以前是个神医嘛,这就让他看看,要是看不好他以后再见到我们也不会吹牛了!”

    另外一人回答道。

    “嗯,行,那就让他看看………走,你们抱着孩子跟我们走,让我们一个老大夫看看!”

    三个人不由分说就带着刘琅的父母向后面走去,先是出了楼,拐了几个弯后就到了后院的一个土屋前,这个屋子破旧不堪,窗户没有玻璃,连那扇门都歪歪扭扭,看起来倒像是个废弃的房子。

    “老王头,你在吗”

    一个医生敲了敲那个破门。

    “谁呀”

    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听上去很是苍老。

    “我是杜显呀,医院里来了个病人,我们几个都不知道是什么病,想让你看看!”

    “嗯,进来吧!”

    “嘎吱!”

    那医生费力的把那扇破门拉开,几个人都走了进来。

    屋子不大,有一张木头桌子,桌子只有三条腿,另外一个角下面用一个木桶垫着,屋子角落里还有一张木床,床上面放在被褥,被褥很干净,但因为洗的次数太多也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墙角出钉了一个两米多高的柜子,柜子里面放着都是书,刘琅一瞥之间甚至看到了几本线装的书籍,应该已经很有年头了。

    在桌子前有一个人正坐在椅子上,他是个老者,年纪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头发和胡子都是雪白颜色,带着一个老花镜,左手里拿着一张烟纸,右手则在一个布口袋里套着烟叶,他把烟叶放在烟纸之中,然后一卷,在伸出舌头舔了一下,手指之间几个转动一颗香烟就成了,然后放在嘴里划了一根火柴。

    “滋啦!”

    火柴把烟点燃,猛吸几口之后屋子里顿时弥漫出一股呛人的气味。

    “什么病呀”

    老人缓缓抬起头来看着进来的几个人。

    “咳咳咳!”

    三个医生被烟熏得连连咳嗽。

    “这烟味,真冲!”

    刘琅也被熏得不好受,这个时代卷烟很少,很多烟民都抽的是旱烟,就是没经过添加的纯天然的烟叶,气味浓重



第十四章 他每天都在思考
    “怎么我儿子的眼睛怎么了”

    刘琅的父母关切地问道。

    “不好说,不好说,我先给他把把脉!”

    老人心中非常震惊,因为他从这个小孩子的眼中竟然看出了一丝自己无法理解的神色,就好像面对一位跟自己一样博学多才的长者。

    老者开始给刘琅把脉,刘琅的父母就在一旁紧张地看着,那三位医生则是一副嘲弄的眼神。

    “看脉象………这个孩子可是不一般呀!”

    “不一般不一般是什么意思”

    刘琅的父母不解地问道。

    “你们的孩子除了长的大长了牙以外,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老人问道。

    “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比别人说话快,现在都能说好几十个字了………对了,他也能走路了!”

    “什么三个月大的孩子能说话能走路”

    旁边的三个年轻医生被吓的叫了起来。

    “是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都能说。”

    “小孩子,你说说我听听!”

    老人也感到不可思议,看着刘琅开口说道。

    “爸爸,妈妈!”

    刘琅直接开口。

    “哇,真神奇!”

    那三个医生马上围拢上来。

    “果然如此,果然如此呀!”

    老人这一下恍然大悟不住的点头。

    “医生,我儿子到底是什么病”

    刘琅的父亲着急地问道。

    “什么病他没病,身体好的很!”

    对方回答。

    “没病没病脑袋那么大”

    一位医生马上问道。

    “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只所以会这么大,是因为他每天都在思考………!”

    老人立刻回答道。

    “思考哈哈,老王头儿,你可真会开玩笑,三个月的孩子会思考你怎么不说他现在就能去上学呀!”

    那三位医生听了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哼,你们懂个屁,小孩子发育最快的就是脑袋,比其他器官发育的都要快,就是一个普通三个月大的孩子,他的脑袋也要占身体的三分之一大小,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能走路能说话,当然需要大量的营养和食物,这些能量百分之五十都提供给了大脑,他的大脑当然要比其他人大多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病,等过了三四岁就能逐渐正常了!”

    老人看着他们三个一副鄙夷的样子。

    “老人家,您是说我儿子根本没有病”

    刘琅的父母赶紧追问。

    “没有病,不光没有病,他身体还好得很,你们回去要多给他做些有营养的东西,而且我告诉你们,你们的孩子是个天才,长大会很了不起,你们要好好教育他,千万不要让他走上邪路,知道吗”

    老人对着两人郑重地说道。

    “没病就好,没病就好呀!”

    刘琅的父母此刻才长出了一口气。

    这老人所说的非常准确,刘琅听了也很是惊讶,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嘛,这位老人显然就是一位高手,一位“神医”,可是他现在已经老了,还在医院里不受重用,不知道他有没有徒弟,要是没有徒弟,去世之后这一身医术可就没有传人了,那可真是件可惜的事情。

    “好了好了,你们可以回去吧,记得我说得话,要好好教育他,这种天才可不是谁都能碰得见的,千万不能让他学坏。”

    “是,是!”

    两人不住的点头,刘琅的母亲轻轻地把刘琅抱了起来。

    刘琅被抱起的瞬间看来老人一眼,发现对方也正看着他,从他眼神里流露出一丝羡慕,那是羡慕他的



第十五章 凭票的年代
    刘琅坐在炕上无限的感慨,为了吃鸡蛋还要养鸡,这种事情在十几年后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在一九八零年,这个年代工资不高,父亲是工厂里的车间主任,带头干活辛辛苦苦一个月下来也就挣三十六块钱,母亲是一家机床厂的会计,一个月二十五块钱,当然,鸡蛋价格也不高,一个鸡蛋是七八分钱左右,要想买也能买得起,但是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你有钱也未必能买到食物,还需要有粮票这种东西。

    要知道在一九八零年可没有自由市场的存在,一切物品都是国家供应,买粮食要去粮站、买肉买蛋要去副食品商店,但是国家的商品非常匮乏,于是凭票供应就成了这个年代的特色。

    比如你想买一斤大米,那除了要拿钱外,还得要拿一斤米票才能买到,要是没有米票,你有钱也没用。

    除了米票外,还有鸡蛋票、肉票、牛奶票、油票、布票、火柴票、糖票、灯泡票等等,几乎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是要用专用票的。

    而且这些票可不是想要就要的,那是按照户口本中的人头数分配下来的,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粮票是四十斤左右,鸡蛋票是三斤左右,肉票是两斤、牛奶票是一斤,布票一年是四米,你要是提前花光那就麻烦了,只能托关系去买粮票了。

    比如之前刘琅父亲买的半斤糕点,花了一元钱的同时还花了一斤的鸡蛋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刘琅深知,一九八零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虽然一些政策已经松动,也提倡一些市场行为,但对社会的改变还没有太多的显现出来,尤其是北方作为国家重工业聚集的地方,计划经济早就根深蒂固,别说是现在,就是十年之后,甚至进入二十一世纪,计划经济的顽疾也在影响着北方三省,成为了东北衰败的根源。
123456...4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