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
“若出於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屨,其可也。”————————
“接下来不难办,京中的流言不用管它,每日依然是按时售粮。”脱下士人伪装后的麋竺胸有成竹,虽然仍旧是翩翩君子的模样,但说话间却像是叱咤商海的豪商:“太仓再请拨三十万石粮与均输监,明日就大造声势,将其各运往左冯翊与右扶风,以谷六百钱一石、豆麦三百钱一石的售卖。”
冯翊与扶风的粮价已经最高达到了两万钱一石,比京兆的还要高,均输监这次以极低的价格在当地售卖,几乎是要重挫了当地高高在上的粮价。当地的百姓可不管这粮是从益州运来的还是太仓原有的,哪里还会去私人粮铺买上万钱的粮谷,还不得一窝蜂的、按照限购制度去采买救命粮。
“三十万石”王绛着实吃了一惊,让他更吃惊的则是麋竺在后面报的定价:“这般价钱,即便是每日限购,不出半个月就要出售一空吧”
麋竺心里算的很清楚:“国家诏准我查过户籍,左冯翊有民十四万五千余,右扶风有民九万三千余,这些都是四十年前孝桓皇帝时的造册。如今时移俗易,关中又多遭羌乱,就算冯翊与扶风尚有十五万人,除去无力购粮的流民、不需买谷的豪强,算是十二三万。均输监有每人每天一斗谷的限额,也就是一天要卖一万二千石,三十万石粮,可以卖一个月。”
自耕农的家底虽然不殷实,但几千钱的积蓄还是有的,实在没有钱的,均输令麋竺还获得了皇帝的同意,让官府出面放贷,以来年的租税偿还,还不收利息,这样更是砸了乡里高利贷的活计。至于既没钱又没有田地、不能保证来年收入还债的无业贫民,则由官府统一组织迁移到并州屯田。如此一来,原本从各地集聚在长安打算买低价粮的百姓,见到家乡的官粮比长安的还低,一个个都会自觉的四散回去,京兆周边的压力会顿时大减。
这就是麋竺想出来用差价来对抗差价、用价格转危为安的法子。
“那一个月以后呢”王绛忧心忡忡的问道:“现下太仓只有一百万石可以动用,益州粮谷经跋涉而来,往往十存二三,根本不足用。而这旱情眼见没有收敛的样子,若是捱到八月九月,府库告罄又该如何”
“若是半个月内我还做不到平抑物价、惩办奸商轻贾。”麋竺毅然决然的说着,虽是在回答王绛,但目光却是在看向贾诩,他像是立军令状一样果断的说道:“我就一死以谢关中黎庶。”
右扶风,茂陵。
本地人说起茂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氏,自从伏波将军马援、乃至于更远至前朝孝武皇帝时的重合侯马通开始,马氏就是扶风的士族高门,名下奴仆无数、田宅万顷、家财巨亿。当然,这些都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这个传承四百多年的庞然大物,出过战功赫赫的将军、出过贤德谦逊的皇后、更出过通博经书的鸿儒。尤其是大儒马融,座下有郑玄、卢植等门生上千,一举奠定了马氏经学世家的基础。
如今的马氏既有司徒马日磾辅佐朝政,又有平狄将军马腾护卫京周,无论上层的人怎么看,在底层下民、尤其是扶风茂陵人的眼中,马氏至今还是一个不可触犯的庞然大物。
作为马氏留守老家的当家人,马访在扶风官场向来如鱼得水,虽然他最高只做过郡丞,但他背靠着马氏的家名,只要不犯下大罪,即便是右扶风傅睿也会多少给他几分面子。这次关中大旱,扶风腾跃的粮价就是马访牵头弄出来的结果,有他这个扶风世家带头,其余的小豪强也无所顾忌,纷纷跟在摇旗呐喊、以马氏是瞻。
“十几万粮谷,又是白送的价,能卖上几天这样就把你们唬住了”马访嗤之以鼻的笑笑,全然不把这些当回事:“朝廷手上能有多少粮我比你们都清楚,这大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的,太仓的米粮可撑不了多久。你们回家都等着吧,等过了这些天,最后还是我们赢。”
“可是,耿氏与班氏很早就没有跟着出高价了,最近还有收手的意思,会不会是他们听到了什么风声”有人提起了扶风另外两个与马氏并肩的世家。
班、马、耿、窦是右扶风四个最显赫的士族,经过百年来的斗争,窦氏与班氏最先衰微,耿氏一直不温不火,时常出几个将军为国征战,但对朝政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只有马氏始终活跃在朝堂的最顶端。是故马访向来心高气傲,他不屑的说道:“他们还能打听出什么来班氏这些年门衰福弱,子嗣绵薄,家里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才俊。耿氏倒是有一个卫尉,但耿祉在河北打了几次败仗,谁不知道这个九卿是国家念在耿氏功勋的份上赐给他的至于耿氏家中那几个侯,几代传下来,除了爵,朝堂上谁还认他们”
马访看着底下众人唯唯诺诺的样子,心下得意不已,家中都说自己没有做官的料子,但这偌大的家业还不是要靠自己从中扶持马翁叔那些人何曾管过这些又何曾享受过此间的风光
想到这里,他笑说道:“你们且放宽心,我家马公是当朝司徒、录尚书事!有什么事,还怕我瞒着你们不成”
“是这个道理、是这个道理。”一群人讪笑着说道。
这时有个苍头从后边悄然走了进来,凑在马访耳边说了几句话。马访眼神微变了几分,随即很自然的与一群人闲聊几句,便打发众人回去了。
众人走后,马访脸色登时凝重了起来,从席上霍然站起,两袖一甩,转身便往后室走去。一路上遇见些许美貌的女婢向他问安,马访却不似往常那般留步轻薄,像是没看到似得在庑廊里疾走着。
庑廊连通着一处单独的小院落,里面栽着青翠的竹木,这是马氏成年嫡系专用来修身养性、讨论经学的地方。室内端坐着一个五十余岁的中年人,年纪与马访差不多大,但看上去却比对方要苍老许多。他坐在那里静候着,为着华裳,自然有股儒雅端正的气势。
“叔公。”眼前这人辈分、资历都比他要大,马访不敢摆架子,老老实实的见礼问安,他偷觑了一眼对方的神色,轻轻问道:“叔公不是在太学教习么如何突然从长安赶过来了,也不跟侄孙说一声,侄孙好带人前去奉迎。”
&/div>
第二百八十四章 墙湿乃补
“乃遣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糇粮者赈之。”————————
此人名叫马毕,扶风马氏的嫡传,年轻时曾就学大儒,入朝担任郎中一职,皇帝将太学重设并改制以后,征辟四方大儒贤士。许多势力为了在太学拥有影响力,无不抢着安插自己人进去,马日磾也不例外。马氏除了马日磾以外,还有许多承继马融衣钵的子弟,只是太学明经科博士就只有那么多,马毕最后也只得到一个明经教习的职守。这个位置虽然清闲,但是权重,几年来默默无闻,很少引人注目。如今奉了马日磾的嘱托,特意告病出京,就是为了给马访提个醒。
“子谋!”马毕厉声说道:“马德衡给你写的信件,你看过没有”
那是早在许久以前,马日磾从皇帝对待各地郡县守令贻误放赈的态度中嗅到一丝异常,特意嘱咐马宇给马访传信,让他在天灾的时候收敛些,不要给朝廷拿住做了榜样。
马访自然是看过的,但他一直没将此当回事,此时面对着马毕咄咄逼人的发问,纵然心头不悦,仍不敢发作道:“看过了。”
“多久之前给你通的气,为何还没半分收敛的样子!”马毕就知道会有这一遭,不然他也不会甘冒风险来扶风带话了,他勃然怒道:“唆使地方拖延赈灾倒还罢了,这总有个制度顶在前面,可以当作托辞。可这回哄抬粮价,肆意兼并,可都是你的主意关中是朝廷的根本所在,断不容有任何纷扰,国家一直在让平准、均输二监盯着关中物价,用意为何,你还不明白”
“物少而价贵,物多而价贱,这是天理。”马访梗着脖子反驳道:“朝廷要将粮谷以低价卖就随他,反正粮食就这么多,关中几十万受灾的人都要买,价钱可不就上去了朝廷若要因此降罪,那天下间的商贾谁还敢作买卖”
“你是真以为朝廷平不了物价”马毕皱着眉头,苦口婆心的说道:“均输令麋竺在东海的巨亿家财靠的就是行商,他会不比你明白这里头的道理”
马访迟疑了下,犹自说道:“太仓没有足够的粮谷,麋竺手段再厉害也无可奈何,何况扶风不比京兆,就以傅睿的能耐,给他三十万石粮他也不会用。”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一定底气在的,右扶风傅睿几次想出面代朝廷调控物价,每每都以失败告终,一方面是由于他能力中庸,身边又有一干本地出身的郡吏曹掾掣肘,颁布的公文没有人买账;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右扶风此前担负了收复益州的大部分粮草转运工作,府库余粮为了给百姓提供赈济都十分勉强,根本不能平抑物价。
但马访所不知道的是,傅睿面对着地方宗族势大难制的现象,虽然能力不行,却好在有个对上级坦诚相告、不掩过饰非的习惯。他早已将此间的情况据实以封事的形式密报给皇帝,只是傅睿本以为皇帝会替他主持公道,谁知接到的却是发还回来的封事,末尾只写着‘知道了’这三个朱色小楷。
这当时就让傅睿大惊失色,他本来就只因为傅燮遗泽而得授官职,并不了解皇帝的为人。光凭这语焉不详的三个字,更是读不懂皇帝的心思,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又惊又惧之下,做起事也变得束手束脚了起来,反倒是间接纵容了马访等人的气焰。
马毕叹了口气,他虽然没有马访对傅睿的了解深厚,但此时却是带着另一桩坏事来的:“关中久旱不止,溪流干涸,农桑灌溉不足。朝廷得知此况,近来已经在征调人手深挖昆明池、鼎湖等禁苑湖泽的沟渠,要将其中的水放于漕渠之中,以灌溉京兆附近数万顷田地。”
“这、这跟我等有什么关系”马访忽然有些心虚。
马毕深深的看着马访的眼睛,似乎要一眼看到对方的内心深处,他缓缓说道:“诏令一出,紧跟着都水使者孔融、太常陈公便上疏奏报,说三辅附近有些乡里豪强放纵骄奴堵塞、私挖地方沟渠,将水引为私用,不管黎庶死活。国家闻言大怒,责令司隶校尉裴茂彻查,说是要对私行破坏沟渠的行为严惩不贷。”说完,马毕再度看了马访一眼:“我等虽远在长安,不熟悉家里事,但依你的脾性,这种事你应当没少做。”
“我、我……”马访彻底慌了神,他早在三四月旱情初现的时候就开始着手于此了,这种事也不止他一家这么做,三辅许多豪强都有这么做过,只是规模不一,有的甚至只是底下的人打着家族的旗号去干的这种事。他们这么做一来是为了保证旱灾来时、自家的田地里能有充足的灌溉用水,再是打着让那些百姓过不下去,最后不得不将田地低价售卖,并将其纳为隐户的念头。
马访对底下人做这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马氏家大业大,就算是他也管不了所有的旁支近亲狐假虎威。本以为自己在小吏中间打好了关系,足以瞒混过去,谁知朝廷还是知道了此事,这一下等若是直接打到了七寸。若是不好好想想怎么应付司隶校尉派来诘问的佐吏,恐怕没等物价平抑,自己这些人就得先被平了。
“司隶的佐吏还要些时日。”马毕是提前从马日磾哪里一得到消息就赶来了的,司隶校尉裴茂从奉诏、派人前往三辅各地还需要费一番功夫:“在此,你得派人去将沟渠恢复原样,只要县吏不说话,纵然是佐吏到了也查不出什么。”
马氏在茂陵的势力庞大,根深蒂固,近半的黎庶几乎都要靠马氏过活,只要把事情做干净了,这事就不会损害到自家身上。
“还有,扶风的谷价也给我降下来。”马毕带着近乎指令的口吻对马访说道:“朝廷以多少价售卖,我家也要紧随其后!”
“什么”马访不情愿的说道:“我等大可不卖,也不至于贱价!”
“你还不明白!”马毕厉声喝道,心里想着怪不得对方碌碌半生只做得一个郡丞:“朝廷低价售粮,不单是要平抑物价,更是要博取仁义之名!”
&/div>
第二百八十五章 时尤未晚
“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朝廷在赈济的过程中固然能讨好一批最底层的百姓,获得底层民众的拥护,更能宣扬皇帝的仁义。而与之做出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在天灾期间为富不仁、囤积居奇的豪商,百姓虽然不能拿这些豪商怎么样,但连带着必然会在暗地里恨上豪商及其背后的豪强大族。
建立一个良好的声名或许很容易,但若是要将一个好的声名维持数百年而不堕,却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在那些成名已久的世家大族眼中,家名往往比田宅金银更重要,骆伯彦等人多少可以不用顾忌,因为他们还只是处于财富积累而不是声名积累的阶段,至于扶风马氏则不一样了。
“朝廷要借此博名树恩,倾力赈济,我家如何也不能沦为陪衬!”马毕忧心忡忡的教训说道:“届时人皆感国家努力赈济、夙夜匪懈之大义,而怨我等趁灾割剥黎庶、断绝小民生计之不仁,我家数百年好不容易有的清誉何存千金不如一名,那些乡里小豪强不懂得也还罢了,你理应明白这个道理才是。”
其实不光是马氏的清名一落千丈,但若有任何民怨沸腾的意思,安知皇帝会不会将几个领头的推出去清算,以解民愤。
马访起先未曾留意到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朝廷此前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也就很好解释了,不是未经觉察、也不是有马日磾徇私包庇、而是除了要借此树立朝廷、尤其是皇帝的恩义以外,还要在民间的舆论上大加造势,将受灾百姓的怨气转移在他们这些哄抬物价的豪强身上。
“天灾年月,任谁都不好过,偏就乡里豪商不恤人情,高价盘剥、放贷收息。只是彼等黎庶小民,即便大有怨言,也入不了尔等的耳中,或是置若罔闻,是也不是”马毕看着马访如坠冰窟的战兢神色,心下叹了口气。他不善治家,一直埋首于经书之中,马访虽然没有做多大的官,但对家业做出多少贡献,马毕都是看在眼里的。只可惜对方太过执着于钱帛,以为给马氏赚更多的田宅钱帛就是不逊于他人为官的功劳,却全然忽视了‘名’的重要性。
此时马毕的心里有些疲倦,他本不喜欢掺和这些纷扰事务中去,太学原就是他最好的归宿,但谁又让他是扶风马氏的一份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可是、”马访面色十分难看,虽然已经听进去了,但犹在做最后的挣扎:“朝中不是有司徒在么司徒乃朝廷大臣,辅佐政务,为世人所重。国家若是有意要以一警百,看在司徒的颜面上,如何还会针对我家”
“此司徒非彼司徒。”马毕说完这话,稍觉不妥,又说道:“就算是王子师尚在,也断不容自家子弟出现这等趁机兼并敛财的事来!”
其实他还有话没说,如今朝堂之上以太尉董承、司空赵温为首的一批人是皇帝的亲信,然后再是以扶风马氏为首的关西士人、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东士人。本来朝廷上是以杨氏为盛,可是自从尚书令杨瓒中暑后一病不起,杨琦、杨彪等人便登时低调了许多,反而将马日磾一个人给突显出来了。联系起这几日朝廷对平抑物价、赈济灾民的决心以及皇帝此前对马日磾等人的告诫,若还不有过则改之,恐怕这一次的矛头就要转向他们了。
马访一时是被金银蒙蔽了心智,他在家蹉跎数年,眼见马宇这些晚辈都坐上侍中的高位,心有不甘。而他又实在没有起复的机会,遂将一身无处发泄的精力与算计放在了本家的家业上,他心里一直较着劲,心想即便不入朝为官,自己也能在家里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在一开始接到马宇的信件后,马访丝毫不将此当回事,反而认为这是马宇看不惯他没事找事,只盼着他庸庸碌碌。
于今在族中辈分、德望极高的马毕的点拨下,马访方才后知后觉的清醒了过来——别看马日磾是司徒、录尚书事,但在皇帝面前,这一切都是空谈!他恍然记起当初皇帝清丈上林土地,牵连惩办三辅豪强的见闻,心里不由得发寒,赶紧表态道:“叔公说的是!我这就让人知会名下放低粮价,并开仓配合赈济,希冀尚能所挽回。只是事到如今,眼看朝廷又将有所举措,我等该当如何,还请叔公示下!”
马毕见对方幡然醒悟过后态度诚恳,并且积极补救,深感欣慰的点了点头,转念又怕马访不肯舍弃这些年一手打造的圈子,故意问道:“你这里一旦放低粮价,开仓赈济,郡中其他人将如何”
此话一出,马访立时明白了大概,他极有决断的说道:“如今哪里管得了其他先顾着自己才是,彼等知情则罢,若是不知情,也勿怪朝廷法度。”
马氏这厢打好了弃卒保帅的主意,推出一干尚不知情的小豪强当做替罪羊,算是给朝廷、给受灾百姓一个交代。马毕两人商议后,立即在司隶校尉府的佐吏来之前,将私占的沟渠、池陂等处全疏浚开,又在城中大肆放低粮价,配合朝廷的一切赈灾举措,若不是前段时间的行为仍历历在目,右扶风傅睿都要以为马氏真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了。
随着各项防旱赈灾举措有条不紊的推行,尤其是朝廷早在一两年前便着手兴修的水利设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底层还有不少利益熏心的豪强从中作梗,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旱蝗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这一次再度将深挖昆明池的沟渠,做出一副不惜放空湖水的姿态,让各地官府在司隶校尉的督促下更是不敢怠慢,纷纷重点跟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