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行商终究是小道,要想入朝为官、传继家业,就只有明经书、成为士人这一条路!’

    ‘百年间,虽家贫仍不忘好学、终以贤名得受右职,创立家业者还少了么’

    ‘我家若是还无二千石,这巨亿家财还能留多久’

    麋竺回过神来,藏在袖子里的一串金五铢突然随着车马的颠簸而落入掌心,那五枚坚挺精整的五铢钱是由他麋氏先祖行商时赚取的第一笔金子熔铸成的,历来就是麋氏的家传,曾经是麋氏的骄傲,但在以经书作为家传的大族眼中,又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像桑弘羊、孔仅那样以商贾身份步入仕途的人,自孝武皇帝以后就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了。由于存在着这样的社会氛围,桑弘羊的光辉事迹无法被后人复制,麋竺心里再有主意也只能伴随主流,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士人阶层中去。尽管这并不是麋竺本心,但只有这样,他麋氏才能将财富转化为权位,甚至朝着士族的方向更进一步。

    可如今贾诩的话又让他看到了新的出路,皇帝任用麋竺,显然的看在了他商贾的身份,不然何必特意重设一个与商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均输监给他管理早在一开始的时候麋竺心里就有所猜测,直到现在从贾诩这个皇帝最亲信的臣子口中,更是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皇帝是拿他当桑弘羊,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士人。

    如果是普通的士人,麋竺自忖以他的能力尚且不能与刘虞、王邑等地方能臣相提并论,但如果是以商人的身份入仕,在最熟悉的领域,麋竺自诩不会输给任何人。

    两人从一开始的言语试探、到交心交底,机会已经摆在眼前了,麋竺强按下那股激动,脸上依旧挂着礼貌而温和的笑容,凝声说道:“贾公说的是,在下蒙受国家厚爱,自受任以来,便夙夜忧叹。常思如何得以报效,眼下正当其时,也不枉在下浅薄之才、终有可用之处。”

    这是一个成就自己理想的机会,麋竺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绝不是凭借着王氏的权势上位的碌碌庸才。

    贾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次长安商贾不听良言,是所谓‘先礼’而无用,接下来可就得‘动兵’了。依国家的脾性,彼等奸商皆该处死,而不是好言相商。我知道麋君虽与对彼等曾同为商贾,知道朝廷预备的手段,心中不是为彼等不忍,而是不甘。索性此时还不到图穷匕见的时候,国家也有借此察验麋君的意思,眼下仍是平准、太仓二署配合均输监平抑物价,一切都还来得及,就看麋君准备如何自处了。”

    这一次若是按贾诩的说法提请皇帝直接采取暴力措施,以‘为富不仁’的名义抄没奸商轻贾的家财,那麋竺这些天就等于是无功而返、颜面无光了。

    麋竺明白皇帝之所以迟迟不曾动手严惩,不仅是顾忌着‘规矩’与声名,更是要给他一个表现能力的机会。若是他成功平抑了物价,那今后前景可期,若是办不好,皇帝也就只好出于下策、而他也就可能没有继续待在均输监的必要了。

    “在下明白,这几日均输监的粮价之所以只比市价低上些许,主要是还是担心仓公那里供应艰难、以及担心有人趁机倒卖。”麋竺在袖子中悄然握紧那五枚金五铢,对贾诩凝声说道:“既然商贾不听,那在下自会有新的应对。”

    贾诩挑了挑眉,主动提出来说道:“若有所需,但请相告。”

    于是平准令与均输令便在车上细细谈论起来,这个职能互补、曾经共掌天下经济命脉的部门,在其丢弃尘埃很久以后,终于如这两个人在夕阳的影子一样,再度融合起来。

    太仓北面正是执金吾下属的武库,里面存放着大量预备使用的方盾宽剑、钩戟长铩、弓弩箭矢等兵器。贾诩与麋竺两人共乘的车驾进入干道,还没到武库跟前,便远远地见到其周围结队巡视的、整齐有序的执金吾缇骑,长安附近的军事力量,光是执金吾手下就有两百名缇骑、五百二十名执戟。仅凭这七百二十人的步骑就能轻松扫除长安所有的商贾,更遑论精锐程度更在缇骑之上的南北禁军。

    麋竺默默感受着经过武库时直面而来的冷冽气息,心中忽然想到:当年袁术在南阳征调军粮,本地大族吝啬不出,结果被袁术指使黄巾流贼以及部下公然抢掠。这种恶劣的、大失众望的事朝廷只是不会去做,并不是做不到,彼等商贾应该庆幸遇见的是他这个手段‘平和’的对手。

    到了第二天,原本比市价只低数百钱的官粮突然大跌,直接变成了谷八百钱一石、豆麦五百钱一石,长安百姓闻讯纷纷丢下价格数千钱的私人粮铺不顾,跑到官署购买粮谷。那些奸商更是大喜,更想故技重施,派人私下携巨款抢购,试图吃进朝廷的官粮。

    麋竺早有准备,他这回定下了详细的规章,以成年人日食六升的用量来计算,每人每天只许买一斗米,为了便于鉴别,每天会在买者的手腕涂上不易擦洗的色漆。有了限购的规定以后,商贾偷偷倒卖、私买官粮的行为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遏制,哪怕他们全家包括家奴一齐上阵,一天也买不到几石米,更遑论借此谋利了。

    如果仅仅是大幅降价、限购限买,最多也只是让那些商贾一时做不成生意。等到长安附近越来越多是受灾民众闻风抢购粮谷,太仓米不足支应的时候,他们照样能在最后获取利益。

    &/div>




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惊兔惧
    “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加三倒,一斗粗粮折四量。”————————

    “你说什么益州粮谷到了”长安一家府宅之中,一个耳顺之年的老者犹自不信,狠狠盯着跪伏在地的苍头:“你亲眼见到的”

    那苍头往地上连连叩首,忙道:“何敢隐瞒!那队粮船是从沣水集中运到昆明池存放,然后再从昆明池入渭河运往长安北门,在渭桥边下的货,一路直接送到东西市。沿途的农夫、流民见了,都说今年得救,在哪里欢呼万岁,声音比当年董贼死了还要热切!”

    老者就临时住在东西市附近,城西北的‘万岁’声他自然是听见了,不然也不会着急忙慌的叫来奴仆这两天为他打听。尽管事实确凿,他最后还是确认了一遍:“粮船真是从沣水来的我记得太仓的漕渠也沟通沣水,难保不是从太仓运过去,假借蜀粮运到的名头安抚人心。”

    这老者姓骆,字伯彦,是京兆下邽县的一个豪强,年轻的时候曾在大儒刘宽门下就学,又在河东郡当过几年县长,后来因罪免官,只好回乡潜心经营家业。去年凭借往日在部分士人群体中的关系,好不容易从朝廷采买余粮、检修水利的政策背后打听到今年可能将有旱蝗的消息,于是骆伯彦当机立断,与其他几个消息同样灵通的豪强拿出家财,紧随着政策与朝廷争购民间余粮、甚至不惜付出高价。

    由于早有准备,今年发生旱灾的时候骆氏并未受到什么损失,在身家得到保障以后,骆伯彦很快又打起了别的主意,他不仅趁灾年低价兼并了大量田地,更想靠着储存的余粮在东西市里赚一笔横财。为此他不惜以年迈之资,亲赴长安与其他抱有相同打算的豪强合谋哄抬粮价,相信只要办完了这件事,他京兆骆氏的实力必将盖过同出一脉、如今却已分家的冯翊骆氏。

    尽管期间有京兆杜氏、董氏等家不知是挣够了还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接连退出,但依然没有让骆伯彦等人有所顾忌,反倒趁这个机会抢占份额。试问平日一两百钱、甚至数十钱一石的谷麦,放到现在要数千钱乃至万钱,近百倍的利益在前,谁还能轻易割舍最后听说没过多久,中途退出的杜氏好像又派人回东西市偷偷卖粮了,骆伯彦当时还在服膺自己的先见之明,没想到此时就遇到了变数。

    “主公睿鉴,小的也是这么想。”苍头奉承了一句,仍匍匐般跪在地上,接着说道:“只是昆明池在上林苑,小的进不去,所以与人沿着沣水往南骑马走了半天,快走到子午谷的时候就见到大批的粮车从南边运到沣水河岸,然后被搬到船上。”他偷偷窥探了一眼老者难看的神色,小声补充道:“小的准备凑近打听,还没近前就被领头的队率赶走了,但小的听他们的口音,好像确实是汉中来的。”

    子午谷是汉中离长安最近的一条路,听说此次朝廷收服益州只打了几场关键性的硬仗,对蜀郡、广汉这些富饶之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小。尤其是汉中府库,里面存储着无数由张鲁历年搜刮的粮草金银,而今年的旱灾只出现在关中、雍州、凉州等地,有秦岭之隔的益州没有受到任何波及,所以有充足的储备调度北上。若是有益州粮的倾力支持,再加上太仓现有的存粮,粮价势必会跌落在尘土里扑腾不起来,那他们去年花高价与官府争购的余粮岂不是要赔

    “汉中……”骆伯彦喃喃自语,似是不敢相信现在这个局面,复又如梦初醒,强作安慰道:“不、不,古者千里负粮馈饷,率十余钟而致一石。蜀地就算有粮草百万,其间群山险阻,又能运出来几成这必然是在虚作声势,哄骗小民!”

    那苍头这时抬头看向骆伯彦,似乎欲言又止。

    “你还有什么话就说。”骆伯彦没好气的挥袖道。

    苍头不敢隐瞒,忙低头说道:“小的看见他们运粮的车很奇怪,看起来像是寻常的鹿车,可样式却轻便许多。上面装载的粮谷比都快赶得上军中的辎重车了,而且还只需两个人前后出力就能拉动。”

    军中用的辎重车能载动二十五石的粮食,但需要人与驴、马、牛等牲畜合力才能驱动,体型也笨重庞大无比。普通的独轮鹿车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载重,就算是装十石也是非常不容易了,骆伯彦半信半疑,这个消息虚实参半、真伪难辨,让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亲自去打听。

    于是一路轻装简从,骆伯彦很快来到侍御史侯汶的家中,却发现早有几家人登门入内了。骆伯彦进去后与几人打了招呼,彼此都是从冯翊、扶风等地过来的,交情虽然一般,但此刻利益攸关,也都各自陪着笑脸。

    侍御史侯汶这些天在主持赈济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扣下不少谷麦,只是他身份敏感,不好亲自出面,便转手以高价卖给了骆伯彦等人,彼此同气连枝、互利互惠,终于得偿为官所愿。见到骆伯彦等人约好了似得跑到他府上来,侯汶的脸色还是有些不高兴的沉了下来,他说道:“当下时局不安,你们一齐到我府上来,生怕旁人看不出什么来”

    “侯君且宽心。”一个宽面大耳的中年男人挤出一脸笑,天气炎热,他脸上无论怎么擦拭都好像泛着一层油光,看着就让人觉得腻:“在下是走路来的,身边就跟着一两个家奴,担保无人察觉。”

    其余人也七嘴八舌的说自己来时是如何的低调不惹人注意,侯汶见他们都是故意打扮平常,这才放下心来。

    “这也不能怪我多心,自从贾诩守孝回来了以后,平准监的那些人便经常出没各处,时刻窥探,弄得我这粮也不好放赈。更遑论还有平准、太仓、均输三官联手搞什么平抑物价,如今我也只能发京兆府库的存粮,连太仓哪里也伸不进手了。”侯汶顿了顿,拿起茶碗正准备饮下,半途一停,忽的皱起眉说道:“还有京兆尹胡邈、长安令王凌的态度近来也很古怪……”

    骆伯彦倾起上身,如今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他的心思,他询问道:“敢问是何古怪”

    “我也说不出来……”侯汶脱口说道,说到一半忽然住了嘴,认为这样倒是显得自己有失权威。他轻轻咳了一声,生硬的别过这个话题,说道:“不说这个,诸君来此,不知可有见教”

    &/div>



第二百八十二章 轻重之击
    “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

    骆伯彦不免从对方的态度里留了心,暂时按下不表,拱手将这段时间的事给大致说了一遍,最后请侯汶解释一下朝局以及之后的去向。

    “的确是蜀粮,汉中、蜀郡两地太守近来上了章奏,称是蜀中府库粮谷多余,请输关中以补不足。”侯汶将茶碗递到嘴边,小口啜饮着,轻描淡写的说道:“粮谷一部分先走陈仓道,转运至汉阳、武都、安定等郡,毕竟雍州等地离三辅太远,靠不了太仓;另一部分则走子午道,直达长安,不过算算时日,应该还要再晚几天才是。”

    真是如此。

    骆伯彦自觉眼前发黑,他也不顾自己年长于对方,摆什么前辈的架子了,颤巍巍的说道:“可是、老夫派人前去探看过,那个运粮的车……”

    侯汶仍垂首小口喝着茶水,同时伸出另一只手冲对方摆了摆:“那个车我知道,听说是格物院弄出来的东西,不知是用了什么法子,将鹿车改的更为轻便、省力,不仅能走田间小路,就连山路都能如走平地一般毫不费劲……想不到韩公至这个孝廉出身的一个士人,于技巧器械竟然如此擅长,才上任没多久,又是贡献水排冶铁,使每次的冶铁量提升了三倍,又是弄出这种‘独轮车’,到底是奇人……”

    此时的独轮车是皇帝根据后世风行中国农村的独轮车加以研制的,但仅仅只是个试验品,还有许多细节上的问题,尚未正式推广使用,但足以借此迷惑众人了。

    “这独轮车能走山路”那个满脸油汗的胖子吃惊的说道:“那从汉中运粮岂不是不怕子午谷这等山道了”

    蜀道之难,自古在此行军都尚且艰难,更别说运输粮草了。若真如侯汶所言,朝廷有了一种能走山地如平地的独轮车,省力轻便、载货量大,那么秦岭山道上转运粮草就根本他们所认为的损耗,府库丰盈的益州会源源不断的将粮食运到关中来,太仓手中有海量的粮食,均输监就丝毫不怕这场价格战。

    看到骆伯彦等人垂头丧气的脸色,侯汶轻哼一声,放下茶碗,缓缓说道:“怎么还没赚够不过就是粮谷罢了,只要放在仓廪里好生存着,几年之内就不会霉烂。朝廷以后用兵的地方还多着呢,不仅是要光靠太仓支应,最终还得向民间购粮。眼光得放长远,不然就一辈子都囿于县邑,如何够得到二千石”

    “话不是这么说……”胖胖的中年人笑起来一团和气,他谄媚的给侯汶倒满了茶,软着声音说道:“各家的粮食其实就那么点,百姓自家也没有存粮,可不就跑来买么京兆十几万的百姓,光靠咱们如何卖得过来,而且行商售货,如何也不能亏本,所以才把价钱提上去。如今朝廷一下把粮价砸下去,那些黎庶是好了,我等也是天子百姓,全部身家皆在此处,都说粮贱伤农,何尝不会伤了我等”

    侯汶没有去动那碗茶,慢悠悠说道:“我只是一个侍御史,可帮不了你们。”

    “就只请侯君给个主意,我等就不胜感激了。”

    这些人与自己可以说是捆绑在了一起,荣损与共,一时也不好太过袖手旁观,何况听说最近又要有一批粮谷要发给自己用来赈济,以后怕还是得借助他们转手。如此想着,侯汶点了点头,摆足了架势指点道:“整个关中也不只京兆的粮价难下去,别的地方也一样,只不过别的地方只有当地府库,没有太仓罢了。”

    骆伯彦等人立时恍然,各地府库存粮不如太仓丰厚,光是用来赈济就已是捉襟见肘,根本没有余力平抑物价。想到这里,反倒是看到新的路子,为了这次‘生意’,他们已经将全部的钱财都投在里面了,粮价每跌一千他们就要损失数十万,如今他们就是赌到最后的赌徒,谁也不愿意中途离场。

    但这也不是什么上好的法子,其他地方的豪强未必肯接受他们过去‘抢生意’,众人又私下里商议了阵,还是打算继续硬扛着。并暗中传出消息,拿沣水连接太仓漕渠、独轮车中看不中用的理由说每日入城的粮食不是从蜀地转运,而是朝廷欲盖弥彰的障眼法。企图让民众对未来产生恐慌心理,让民众无论家中有没有多余的粮食,但有余钱的都急着去找官府抢购粮谷备用,一时增大了均输监售粮的压力。

    麋竺对此毫不担忧,这些天他再也不遮遮掩掩的隐藏自己商贾的天性与能力,举手投足之间很快就逆转了局势,在一旁甘为下手的太仓令王绛对他佩服万分。面对着如今质疑的谣言,麋竺自信满满的说道:“当初就是料到了会有今日,所以才请格物院借出独轮车混淆闾里视听,为的就是让彼等心存侥幸,继续往泥淖中陷。”

    贾诩看了意气风发的麋竺一眼,悄然提醒道:“国家曾有示下,就如寻常百姓家豢养鸡犬,平日里任其啄食,待其长成再择一而杀,但不能杀绝,否则家中就没有雄鸡司晨、黄犬守户。”

    皇帝的意思是不能对这些商贾全部株连,不然会对时下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商业生态,商贾慑于朝廷随意杀人的淫威,谁还会大胆做生意那时五铢钱铸再多也没用。

    可是这话从贾诩的嘴里说出来,落入麋竺的耳中,却像是带了另一层意思。麋竺面色微变,肃然道:“国家睿鉴,其圣思远大精妙,绝非我等所能揣测。贾公当日对在下转述国家对此不惜大费苦心的深意,直到如今,在下才明白几分。”

    麋竺如今出于种种原因,已经为贾诩所收服了,不然贾诩也不会大方的提醒他。

    王绛讪笑了一下,装作没听懂两人的话语,犹自岔开道:“接下来将要如何,太仓随时候命,皆听二位的了。”

    &/div>
1...150151152153154...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