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夏六月的天虽然还没有任何下雨的征兆,但地上的沟渠已经尽力提供水源保住大批田地的收成了,再加上朝廷将流离失所的灾民迁移至并州等郡垦田实边、减少关中压力,开仓赈济,低价售粮等举措一一施行起来,尤其是扶风马氏等大族响应朝廷赈济号召,主动配合,终于让事态的发展逐渐往对朝廷有利的一方倾斜。
然而像马氏这般有灵通的消息渠道、能及时发觉并应付不利情况的豪强到底还只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像骆伯彦那样执迷于一钱一帛的得失,而全然忽视了身旁暗涌的危机。
&/div>
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当在此
“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咨当在是乎”————————
随着局势的逐渐好转,皇帝心里也悄然松了一口气,就在他准备一鼓作气,让麋竺将物价彻底平抑下去时,忽然接到了前将军朱儁、汝南太守刘艾从河南呈交的奏报。
“五日前豫州东南方地动,刘艾遣人去打探,尚且不知是何处郡县,总之无非是庐江或九江。”座中除了侍中荀攸、平准令贾诩以外,皇帝还特意召来了灵台令刘琬,他语气冰冷,就连刘琬都看得出此刻皇帝的心情一定很不好。
前一次地动的时候,本该罢黜司空赵温,最后却是由皇帝主动揽下了天咎的罪责,亲自下了罪己诏。这虽然证实了赵温是如何的得皇帝宠信,更改变了二三百年的因灾异而免三公的制度,虽然当时有许多士子从经学等方面都不接受这个事实,但真正的大人物们都缄默认下,其余的杂音自然干扰不到什么。这一次才过八年不到,又来了地震,如果皇帝信守前言,那么这次地动所带来的罪责依然是由皇帝承担。
只不过……
刘琬看了皇帝一眼,半年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地震、两次下罪己诏,对皇帝的权威恐怕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吧。
想到这里,刘琬突然怕了起来,自己不过是个灵台令,皇帝遇到这种事第一时间诏贾诩、荀攸倒也罢了,诏自己做什么紧跟着他又想到早在几日前便预知此事的马钧、张固等人,亏他那时候还说这是巧合,这回莫不是寻衅开罪他俯首不语,心念急转,懊悔为何不早将这事说出来跟大司农刘和多商量商量,这时皇帝话锋一转,旋即盯上了他:“关中久旱未歇,百姓黎庶无不盼望云霓甘霖,你司候风象数月,可知何时会有雨”
这正是另一件让刘琬心焦如焚、始终不敢面对皇帝的事,他有些心虚的说道:“大旱关乎数十万百姓生计,臣自奉诏以来,日观云迹,夜望星辰,从未有丝毫怠慢。只是近月以来,鲜有云彩……”他声音越说越小,说到最后竟是不敢再说,偷看了眼皇帝冰冷的神色,刘琬忙又说道:“不过依照往常的节气,最早月底、不出下个月就会有雨水。”
他将日期说的含糊其辞,以掩盖自己预测不了天气的事实,皇帝听了却没有责怪他,一来是因为他知道天不下雨,对气候监测再多也没用;二来则是顺着刘琬这话想到了在前世学到的知识,中国北方的雨季是六月到九月,所以即便是大旱,雨水最晚到七八月就能通过东南季风从海上输送过来。
这也就是说,关中的旱情最多只剩一个月了。
想到这里,皇帝面色稍霁,对仍旧一头雾水的刘琬摆了摆手:“你下去吧,今日之事,只言片语,都不得落入他人之耳。”
刘琬心头一震,知道皇帝这是要继续将地震的事情给掩藏下去——反正这是天边发生的事,只要不是有心人乱传,关中百姓就不可能知道这件事。他连忙向皇帝稽首拜倒,像是逃难似得急匆匆告退离去,一时却没有注意到后方贾诩与荀攸二人同时向他投来审视的目光。
“时下人心惶惶,即便是我有罪,我事后尽可修德祈福,但如今这局势,还是当他无事发生得好。”皇帝说完,目光平静的看向在场的二人。
这已经是皇帝放低姿态的请求了,贾诩与荀攸二人谦抑弗受。
“地动乃天有示警,是为官非其人,奸邪在位,或政教陵迟,至于微薄。”荀攸看了贾诩一眼,淡淡的说道:“如今朝廷大施德政,有明天子在上,政教清明,何至于斯故而此等天咎,臣以为是应在下臣。”
贾诩挑了挑眉,饶有兴致的看向荀攸,眼神中隐然有些期待对方接下里要说的话。皇帝知道荀攸绝不会言尽于此,也在席榻上静待对方接下来的说辞。
果然,荀攸还有话说:“朝中公卿尽皆良实,司隶、并州等官均为良吏,故而臣以为,所谓奸邪者、及天子所示者,其在于关东。”
贾诩微微颔首,立即接口说道:“荀君说的在理,如今关东既有袁绍窃据冀州、又有袁术专擅淮南,彼等皆为朝廷大臣,却罔顾王命,是以上天咎之。如今依前将军之奏报,地动于东南,而袁术正大动刀兵,戕害百姓,可见是天怨其人。”
皇帝有意将地震的消息给压下去,但他知道这种事情绝对瞒不过有心人的耳目,所以才召来贾诩与荀攸二人商议,希望能够保证内部为了稳定局势一同参与阻止消息的传播。至于荀攸所提出的转移天咎的法子,皇帝其实也在心底想过,但他作为主事者却不能由自己来说,否则就有推诿之嫌。如今由荀攸领悟上意,主动说出来,正中皇帝下怀。
“袁术在淮南倒行逆施,趁陶谦新亡而进图徐州,这次地动定然是应在了他的头上。”皇帝随口就将这个罪责推给了袁术,虽然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也不甚简单:“虽是如此,依然难免会有无知小民在这个关头牵连臆想,影射朝廷。是故先将此事压下去,暂且不提,留待以后再述为其罪。若是其间有消息从关东风传过来,民间扰动,届时再以此说辞交付天下,二位以为如何”
听皇帝话里的意思,似乎是做好了准备,打算在有人背地里散播谣言、借机中伤朝廷的时候再将这个说辞拿出来转移矛盾,于今只是先与贾诩等人统一口径而已。二人都是极聪明的人,都隐隐听出了皇帝在暗中为接下来的某个斗争做准备,这是未雨绸缪,他们既然参与其中了,自然也要出一份力。
“臣等谨诺。”跟荀攸为许多利害关系所牵累、为皇帝做事束手束脚不同,贾诩就是敢想敢说,他率尔拱手说道:“适才见陛下问询雨季,臣想到当年东海国枉杀孝妇,于是郡中枯旱三年,及太守祭奠其墓,然后澍雨立降。如今久旱不止,陛下极尽人力之余,不如效仿前事,推忠恕之爱,原冤枉之狱。”
他这番说词跟上一次马日磾劝皇帝修德内省大同小异,但皇帝却答应了,他点头说道:“按例是该如此,即日起便让给事谒者赵咨赴都中各狱,查验冤屈。”
&/div>
第二百八十七章 预作打算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建安元年六月二十。
京兆尹胡邈在府中来回踱着步子,桌案上冰镇的冷饮早已变得温热,口干舌燥的天气,胡邈没有任何停下来解暑的意思,焦急的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未过多时,京兆郡丞左灵从外间款款而至,胡邈立即迎了上去:“如何事情都办妥了”
左灵停下脚步,朝胡邈作揖道:“禀府君,属下已按事先议定的那般做好布置,只待府君下令。不过……”他顿了顿,复又说道:“属下愚见,此事不妨向王凌知会一声。”
这次奉派惩办奸商以及背后的豪强,是众人推敲许久才成的计划,大好的功劳,胡邈实在不愿意分给别人,他当即就想否决这项建议。而左灵却反应快他一步,抢白说道:“王凌虽然与府君合不来,但到底是国家看重的长安令,若是我等行事故意绕开他,恐惹人非议。再者,彼等豪强在关中势力繁杂,难保不会与上面的人扯上关系,到时候争起来,总得拉个人作陪才是。”
胡邈神色一动,这次他们是惩办奸商的先头兵,至于这次惩办最终会是什么个结果,是高拿轻放、还是杀一儆百,都得看高层之间的博弈。万一有所不测,即便是董承这一边胜利了,作为底下的喽啰,难免不会遭人报复。所以按左灵的建议,这时候将王凌拉上船,等若是将王凌与自己达成利害关系,与自己分担后果。
这已经是很浅白的道理,只是胡邈终还是想独占这份大功,犹豫说道:“自王司徒死后,国家便再未对王凌有多少殊荣,何况黄琬也已不在其位,朝中更是无人庇护他,将他牵连进来,不是平白给他一次在国家身前露脸的机会么何况我乃京兆尹,长安事务我也能插手管的,哪里需要问下属的意见”
左灵心里犹自冷笑了下,心说:此事如若办成,承明殿内的位置必然会有所变动,黄琬如今虽然赋闲,安知不会有再起之时几个月前伐蜀的军报中虽然语焉不详,内容零碎隐晦,但他还是从中判断出了来敏、吴班等一行人在蜀地的作用。可惜世人皆关注于再度声名鹊起、在敌后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平准监,却忽视了‘自发’赶赴益州的来敏等黄琬亲信。
联系起这一连串的动作,左灵虽然很难断定黄琬在朝廷伐蜀之后、又将在旱蝗一事中做什么动作,但他却足以知道黄琬这么做的意图——重新回到朝堂。
要起复,回归原来的位置上,就势必要挤掉现有的一个人。如此一来,他的目的就与皇帝、董承等人一致,只是董承与胡邈等人却不知道其间的缘由,因为他们的视野只看得到水面上的东西,从而忽视了水下的阴影。
只是这一切左灵并不想坦诚相告,因为以他的性格从来不是将全部身家托付给某一派的人,何况他并不看好董承,若不是出于无奈,他也不会选择依附。如今正好有了一个可以与关东士人搭上关系的机会,通过王凌向黄琬示好,为自己的将来谋算一条后路,左灵自然要把握住。
经过他的一番劝说,胡邈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左灵的建议,别的先不说,在这个计划的背后伺机而动的不只是胡邈一个京兆尹,他的任务仅仅只是做好导火索,后续的事情还是要交给执金吾司马防、司隶校尉裴茂等人,为了将事态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必须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势力。
胡邈点头拍板道:“就这么办吧,要快!”
左灵心头大喜,于是到了第二天,向来以低价售粮的均输监突然放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是朝廷要没有粮食了。
这些天赖低粮价以为生计的长安百姓们一听说这个消息,大惊失色,纷纷从各处赶来想要抢卖最后一批粮食。
城中的商贾得闻此讯,一开始不明其意,彼此间商议过后,一致认为这是太仓的存粮撑不住同时供应关中的粮草,只好选择紧缩,紧着稀缺的地区使用。于是骆伯彦等人大喜过望,以为终于熬过了被朝廷低价攻势打压的时期,甚至可以进一步抬高价格进行抄底。
长安底层的百姓大都没有多少存粮,听闻均输监粮谷短缺后,才安定不久的人心一时又惶然起来。众人无不失望,加上这些天缺水少粮,苦旱难捱,在均输监用以售粮的市亭门口,有不少人脸上当时便浮现出愤恨的神色来。
长安县吏向存得了嘱咐,与几个京兆郡府、长安县府的属吏乔装打扮,作成普通百姓混入人群中,排队去买粮。
轮到自己买的时候,他看了看粮斗中快要见底的粮谷,故作大怒,把布囊往地上一摔,喝骂道:“各位!东西市里那些豪商瞅准了天灾,非要趁机抬高粮价、放高贷、逼咱们卖田卖儿!这凭什么!朝廷有朝廷的难处,这些日子里天子和朝廷对咱们又是赈济、又是平价、又是开渠放水,对咱们怎么样咱们心里清楚!咱们不怪朝廷,咱们找那些豪商评理去,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点仁义之心!”
当下听了向存的话,许多人的神色立时有些松动,胆子大的渐渐附和起来。
中国的百姓最是能忍,但凡有一口饭吃,也绝不会选择铤而走险的造反,只有被逼的活不下去了,才会破罐子破摔。此时长安的百姓早就对平日里为富不仁的豪商多有怨言,此时旱蝗大盛,彼等肆意哄抬物价更是让百姓怨恨加深。只是碍于商贾及豪强的势力,又是当着朝廷售粮的市亭门口,一时没有多少人敢出声。
此时与向存肩负同样任务的其他掾吏、还有许多平准监派来的探子也混在人群各处,跟着起哄,往火上添了把柴。而市亭里负责卖粮的均输监掾吏们一个个早已得到吩咐似得站在远处默不作声,既不跑去报告官府、又不上前平息民怨。于是人群中咒骂不义商贾的声浪越来越高,向存顺势带头,顺势捡起一根竹竿,迈着大步往附近的粮铺走去。
后面自然跟着一群假扮平民的掾吏。
其余人群见有人带头,原本心底的那一点怯懦,也随之而去,尤其是在看到那些粮铺中堆积如山的粮谷时瞬间愤怒起来。
凭什么自己在这里三餐不继、每日跪求老天施舍雨水而不得,有的人就可以在家中坐守粮山
此刻就算骆伯彦等人平时是个正经守法的地主豪强,怕也不能止住百姓的愤怒,何况他们并不是。
&/div>
第二百八十八章 颇生事端
“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蠭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在闹纷纷的人群当中,除了不乏有几个身着青衫的士人在路旁观望着。
“仲允,你干什么去”张既眼疾手快,一把拉住身旁跃跃欲试的游楚。
个子比张既稍矮一些的游楚脚步一顿,回头说道:“看他们寻商户评理去啊。”
张既明显听到站在他背后的贾逵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他将游楚拉到身边,用只有两个人才听得见的声音警告道:“评什么理他们聚众滋事、制造事端,往严重点说就是造反!我等避之而唯恐不及,你还大步迎上去,是何道理”
贾逵虽然没有听见张既在说什么,但无非是要跟游楚说清利害,他犹豫了下,也凑上去说了几句:“这件事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京兆尹、执金吾的人赶来,若是发现你一个太学生混迹在里头,那可就洗不干净了。”
“是这个道理。”经贾逵一提醒,张既连连点头,深以为然道:“国家为政以宽,向来仁爱百姓,断然不会一味的将此事压下去。若只是因怨生怒,未有将事闹大,那一切都还好说,姑且只算是民心不平,到头来罚几个领头的,再惩办一批商贾就是了。但若是发现你也跟在里头,事情可就不一般了……煽动谋逆的罪名可不是好担的。”
游楚悚然明悟,这的确不是他该插手的事情,他也是关心则乱,这些天来虽然太学没有少过他们的太学生的用度,但每个有大抱负的太学生们都会关注朝廷在这次赈灾中的表现以及普通黎庶的受灾情况。粮价就是最能从侧面表现出灾情严重性的参数,所以这些天游楚与张既、贾逵便趁着课余闲暇,往返于长安东西市里、甚至走访霸陵、新丰等县邑,这其中也不止他们有这份忧国忧民的心思:“耿季行与苏文师不也在扶风查访么”
“这不一样。”贾逵不假思索的说道:“他们二人都是扶风大族,自有能力了解到更多我等所不能知之事,何须亲赴市里”
游楚点了点头,不再要求跟随前往,而是与张既等人转身走回市亭,亮出太学生的身份与均输监负责售粮的掾吏攀谈了起来。很快,一行光鲜亮丽的缇骑打马而过,来者之迅速可见对方是早有准备,张既、贾逵见了,又是后怕又是好奇,皆在门下朝远处张望着。
还没看到远处发生了什么,一队手持钩戟的卫士便从街尽头走来,人数大概有两三百人。中间簇拥着几个骑马的人,有老有少,各自身穿玄色或绯色的官服,冠带不一。
“最边上的那个人是长安令。”游楚在张既等人耳边低声说道,他曾于机缘巧合之下,在城外参加太学安排的农事时与王凌有过一面之缘。
此时王凌忝为下属,在他的另一边是京兆尹胡邈,中间的两位其中一个面容冷硬,眼如鹰隼,看上去一丝不苟;另一位则是儒雅大方,面色和蔼,很有名士的风度。
贾逵默识朝廷典章服饰制度,此时却只知道中间两个是武官、旁边两个是治民的文官,至于身处何职,却不得而知。
王凌挥手招来了留在市亭中等待的掾吏,俯下身问了几句、又回头跟中间的两人商议了会,这才将目光往张既等人看了过来。
游楚、张既、贾逵面面相觑,最终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对王凌等人躬身行礼、自报家门。
“原来是太学生。”说话的是中间那位儒雅的老人,虽然身着校尉武官的服饰,但说话的语气却像是个太学里的博士。贾逵隐隐觉得这个老者似曾相识,一时间却又记不起来,只听对方慢吞吞的说道:“你们不囿于经书简牍,懂得‘亲以身践’,体察民情,可见是太学里的佼佼之辈了。这回没有跟着掺和进去,更是不错,值得我事后在太学祭酒身前替你们美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