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五官分明的青年穿着一套合身的鱼鳞札甲,将精壮结实的躯体撑了起来,显得干净利落,他抱拳说道:“诺!”
他伸手指着一旁悬挂的燕赵舆图,几道简单粗糙的线条在他眼中宛如真实的河山城池:“近来公孙瓒调集幽州各处驻兵,聚于易京,据探子来报,应有不下五六万人,分驻于易京附近的坞堡之中。余下诸郡只有些许老弱留守,又无大将统领,这才给了塞外乌桓可乘之机。”
“这恐是他的全部家底了。”中年文士正是轻车简从,从南皮悄然赶至鄚县的袁绍,他生来就有一番富贵雍容的气度,即便穿着简单的衣服,却仍旧贵气逼人:“也亏得刘伯安辛劳数载,招徕n、务力耕织,不然光凭幽州苦寒之地,如何能让公孙瓒养出数万兵马”
“主公说的是。”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圆脸大汉瓮声瓮气的说道:“公孙瓒是怕极了主公,又担心得罪了幽州士人,所以才不顾边患,调集兵马在身边。依属下看,其人已然技穷,只消一战重挫彼之精锐,燕赵之间,便无有可虑者!”
袁绍用人首重声名、再是气质、然后是才干,说白了就是先看形象,无论是沮授、郭图这些士人,还是其亲自提拔重用的武将,多半是五官端正,没有残缺丑陋的。而眼前这个汉子却唯独是个例外,他是徐州琅邪人,名唤颜良,以骁勇闻名于世,为人勇而无谋,但袁绍极喜欢对方的憨直忠诚,引为心膂。
“公孙瓒到底是怕了,几句童谣便唬得他不敢出城,哪里还有当年白马将军的风采”郭图捻着胡须,一边得益于自己的手笔起了效用,一边在袁绍身边促狭的笑道:“他既然收兵城中,阎柔等军大可先全力进攻邹丹,折其羽翼,步步蚕食幽州。”
“虎狼不被射一箭,是不会老实趴在窝里的。”袁绍扫视着舆图上的山川道路、兵力布防,低声说道:“地方都已商议好了”
督军从事、领乌丸突骑的牵招这时拱手说道:“就在鲍丘,此地北接潞县、南临雍奴,是蓟县往西去的必经之地,山水相间,便于设伏。只消阎柔击败邹丹,在鲍丘伏兵以待公孙,我军在后衔尾追击,夹攻之下,幽州或许能一战克成。”
正打算说话的郭图不着痕迹的收回拱出一半的双手,轻轻看了牵招一眼,不再多言。
“还是不可大意。”袁绍深吸一口气,眼神并未有轻松多少:“如今不同以往,我军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
经历了几次挫败之后,面对着日益强势的关中朝廷,袁绍似乎再也无当年初得冀州、雄视河北时的豪迈气魄,反而是心头像压上了一块巨石,时时刻刻让人喘不过气来。性情也愈加阴郁,纵然是郭图这样亲近的人有时也捉摸不透。虽然这也让袁绍收敛了不少得志便骄傲的缺点,但做起事来却有些瞻前顾后。
郭图看着袁绍,眼底藏着一丝莫名的担忧,他说道:“谨诺,属下与田公、沮公、牵君等人商议筹措已有数日,来鄚县之后又与诸将会商详略,确保再无纰漏。明公麾下良将、精兵齐备,绝非公孙瓒一介武夫可比,更当无虑。”
袁绍微阖着眼,没有将这番宽慰的话放心里去,他移步走向窗边,郭图、田丰、牵招等幕僚,颜良、文丑、张合等将校跟在其后亦步亦趋,保持沉默。窗外正是数道残红的彤云,悬浮在一轮红日的周边,飞鸿归山林,晚风吹旗冷。袁绍亲眼瞧着来时的一轮朝阳变成落日,心里顿时有无限感慨,却又不知往何处说,他站着思忖了会,忽然问道:
“东郡如何了”
“二公子已带着沮公与、逄元图、蒋义渠等人率兵赶往魏郡,合同邺城留守兵马共二万人,随时准备南渡黄河。”田丰脸色有些不自然,显然对袁绍派次子袁熙领兵负责兖州事务而颇有微词。不仅如此,在去年袁绍派长子袁谭领兵去青州的时候他也曾持反对意见,若不是彼二者身边都跟着才智了得的谋士,本人也还算听得进谏言,田丰早就直言劝谏了。
他停顿了一下,又接着应答道:“只待陈公台、臧子源及一干人等在兖州筹备妥当,便能起事。”
“好。”袁绍喃喃自语,忽然莫名其妙的说道:“这次就看他帮谁。”
兖州,陈留。
九月秋阳炽热虽弱于盛暑,但热烈的阳光仍毫无遮拦的倾泻在庭院里,靠墙栽植的几株桑树,叶子都被晒得蔫蔫的。躲在墙角草丛深处的蟋蟀,高一声、低一声、若有若无的发出生命中最后几声鸣叫,更让人感到烦闷难挨。
刚沐浴完出来的时候,因为还有些许凉风,宽袖内迎风入怀,因此心旷神怡。可没过多久,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张邈所做的蔺席,如同烧红的铁板一般,烫得他额头流汗、坐立不安,那一身良工缝制的宽袖深衣,都全然湿透了。
让张邈感到烦闷的不单是雨前闷热的天气,更是因为座前那人适才陈述的一番话语,思虑了许久之后,张邈缓缓开口说道:“孟德当年讨伐黄巾,便以家小托付与我征徐州时,更敕家人我若不还,往依孟卓等语。其信重恩深,我岂能再有负于他”
第725章 义何如生
“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后汉书卷十二
陈宫眼神一凛,知道这是说道要紧处了:“张府君何故不明此一时、彼一时也。昔者曹操初入兖州,无一依靠之人、安身之处,所仰赖者,只有府君。又知府君侠义高名,断不会有失,自然以家小托付,试问如今伐徐,彼等可还以家小托付”
张邈本就拙于言辞,没什么太多的主见,被陈宫说的一时语塞,隐然被对方说动了。
陈宫趁热打铁,继续说道:“袁冀州深悔当年之过,常言当初联兵同盟,确有意满忘形之事,幸而有府君直言相劝。只是当时尚不明悟,甚或还口出恶言,坏了友人十数年的情分!念及如今年纪渐长,故友少存,不忍坐视情谊散逝,故遣将军朱灵驱退外敌,拯陈留于危难之间,可不是与”
“袁本初”张邈面露犹疑,当年他以慷慨好施闻名于世,与袁绍、曹操、许攸等人结伴为友,同游于河南、颍川等中原各地,情谊深厚。后来参与谋划诛杀宦官、又共倡义兵讨伐董卓,彼此守望相闻,在酒酣后一起畅想未来该如何治理汉室江山、还天下太平,那时关系是何等的融洽!
可如今又是什么缘故,致使兄弟反目,各自都好像变得冷漠、自私、势利。
当年慷慨激昂,发誓要做征西将军的曹操如今要兼并兖徐、据守东方而那要做士人楷模,成为汝南袁氏第四公的袁绍如今在河北志得意满,做了不少违背初心的事。
一边是挚友、一边是故交,张邈犹豫到最后,仍只是在原地徘徊彳亍,长吁短叹,迟迟不下决定。
陈宫见状,知道不能逼迫太甚,便悄悄对一旁使了个眼色,再拱手说道:“今豪杰四起,九州分割,府君当世人豪,以十万之众,守尺寸之地,反制于人,岂不惜哉!眼下曹军东征徐州,州内空虚,从事中郎许汜、王楷等豪强皆不满于曹,臧君乃盛名义士,田使君又是朝廷封拜的刺史。若领兵迎之,共治兖州,观天下形势,不也是纵横之计”
兖州如今的形势已经摆在张邈面前了,内有众多不满曹操诛杀边让等人豪强、嫉恨曹操的正牌刺史田芬,外有勒兵观望的臧洪。以这种局面,张邈纵然是有意襄助曹操,也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什么了。而陈宫在此时游说他,或许真是袁绍念及旧情,特来拉他一把
陈宫看火候差不多了,剩下的就要靠张邈自己去思量,便自觉的起身告退:“话已至此,还望府君早做打算。”
张邈尚在沉思之中,对于陈宫的告退只是下意识的摆了摆手,而他弟弟、原广陵太守张超也从一旁的坐榻上站起,亲自送别陈宫后,复又转身回到张邈身旁。他垂袖站了一会,忽然叹息道:“阿兄还在顾虑什么”
“袁本初早年待我有恩,曹孟德与我的情谊也一向是深厚如初,我如今夹在他们两人之间,实在是让人为难呐!”张邈无奈的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因为常年养尊处优,年已四旬的他仍是面皮白净,仿佛三十岁的模样,他踱步走到安静的庑廊下,自言自语道:“这如何会闹成这个样子”
张超跟着他走到庑廊下,却见庑廊的角落里站着一名彪形大汉,穿甲执兵,赫赫有威。他眯着眼打量了会,很快认出了这个人:“这就是赵司马属下能一手树起牙门旗的力士吧”
“嗯,这也是我军中的老人了,当年我举义兵讨董,他是率然响应于我的。”张邈看着那员壮汉,眼中不禁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回忆起当年那段一起热血沸腾的日子。
张超提起这人不是为了勾起往事,而是示意张邈,刚才在与陈宫谈论大事的时候,如何能让这个护卫站在一边侍候而且此时只有他们兄弟两人,明显是要谈论私事,这人却还没眼力见,也不知自觉避让。
他也不搭话,只拿眼看着张邈。
对方会意,立时说道:“不用担心,此人忠于护卫,话绝不传于外,足堪信任。你有什么话,但说便是。”
张超这才勉强应下,不去关切这等小节。
重回话头,张超对曹操向来没什么好感,甚至认为曹操能有今天,掌握兖州,全是当年他兄长慷慨让贤之故。那年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接连死于青州黄巾之手,兖州各郡唯有他兄长名望最高,适合挑起大梁。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张邈是兖州东平人,依照三互法,不能做兖州长官可当时天下崩坏,朝廷西迁,谁还管得了这个
可最后偏偏就是袁绍在暗中支持了曹操入主兖州,而他兄长还欣然拥戴
若是当初张邈与袁绍的关系没有闹那么僵,若是当初张邈能少看重规矩,那么今日曹操所拥有的谋士、武将、兵马乃至于一切,都将是他们的!
“前因如何,暂且不论。”张超避过对方没有意义的自怨自艾,直截了当的说道:“阿兄现今要考虑的是抉择!依陈公台所言,臧君不日就会率兵入东郡,与田使君合于一处,各家豪强皆已暗结异心,只待田使君一声高呼,兖州就要变天!若真到了那时,陈留四处皆是敌军,阿兄又该何以自处难道还要为了他曹孟德死守么”
张邈面色沉重,他本就容易被信任的人牵着鼻子走,此时陷入了剧烈的心理挣扎。他艰难的张了张嘴,似乎不想承认局势对他很不利:“臧子源曾是你的属吏。”
臧洪曾被张超在广陵太守任上征辟为吏,彼此有过一段君臣之义,当年董卓倒行逆施,天下怨怒,还是臧洪率先说服张超,倡举义兵联军。张超欣然带兵前往会盟,谁知最后却成就了盟主袁绍,而他至今什么也没捞到,就连本有的广陵太守也被陶谦弄去了。
“他手下的兵是袁氏的兵,其人也是听从袁氏之命,若要他不攻打陈留,这倒容易可若是要他退兵,其又如何会违逆袁冀州之意”张超无奈的摇了摇头,实则在心里早已有了盘算,只待臧洪领兵进了陈留,以他与臧洪的关系,执掌兖州岂不轻而易举当然,这是在张邈同意起兵之后的事了,眼下最关键的,还是如何说服立场摇摆的张邈。
于是他又进一步加大了筹码:“阿兄莫忘了,朱文博还在陈留!”
“啊!”张邈瞬间明白了,背后陡生一阵寒意。
第726章 屈指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和子由除日见寄
朱灵,字文博,是冀州清河人,是袁绍的忠实拥趸,为了袁氏,他甚至可以至家小于不顾,眼看着老母死于城中,也要下令攻城。其人颇有谋略,擅军阵,袁绍本就欣赏他的为人,尤其是在出了这件事之后,更是将他与先秦杀妻求官的吴起相提并论。
其人侍奉袁绍极为忠诚,因为也被袁绍派其带了三营数千兵马南下,在击退袁术之后驻守此处,奉命保护张邈。若是张邈不愿意接受最后一次与袁绍重归于好的机会,那么朱灵恐怕就要将他取而代之了。
“阿兄,若仍追随曹操,则犹如自绝于途,陈留、我等也必将不保。”张超点清了利害,紧跟着劝说道:“难道阿兄还想投奔河南可这样做岂不是视袁、曹二人如贼寇依我之见,不如趁早结好袁氏,曹操那里另派人前去陈说难处,彼若果真明智,必不会怨恨。而阿兄亦可借此良机,缓和与袁冀州的关系,等日后局势明朗、或是朝廷重振天下,居中为袁、曹二人转圜,一同归附朝廷、彼此相望,岂不正好”
张邈手抚着长髯,沉吟许久,这才在张超的殷勤的目光中点了点头。
这让张超大喜过望,不等吩咐,赶忙热衷的亲自跑去将陈宫再请回来。张邈看着迫不及待的张超忙前忙后,心里不知如何陡然变得空落落的,像是本来填满心中的某样东西突然不见了。
他有些悔意,在原地来回踱了几步,很想与人倾诉心中的那股烦闷与失落。这时,张邈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角落里仍旧如铁塔般站立着的那名护卫,他立即走了过去,看着这个比他还要高一个头的年轻护卫,忽然说道:“我记得你当年在闾里乡野,也曾做过任侠、有过一番义举。”
“诺。”那护卫一板一眼的回答道:“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乡里有一人欺压良善,我便以牛车载鸡酒黍米,伪为候者送之,待到门开,便怀揣bs杀此豪强。”
“听说当时追杀你的人有数百名,却都不敢近前。”张邈也跟着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也没少跟着袁绍等人做过打抱不平的任侠之事,后来举义兵时,也多喜欢择选一些任侠出身的人做自己的护卫。他又问道:“那良善与你熟识”
答案却出乎意料:“我与他素不相识。”
张邈奇道:“那你又为何舍身犯险”
“但为一义字耳。”
张邈沉默了,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感受不仅没有得到些许消解,反倒是愈加沉重了,像是吃了块铁。过了许久,直到他听见张超等人的脚步匆匆传来,张邈这才垂下眉眼,举手拍了拍护卫的肩膀,莫名其妙的说道:“听说你善舞双戟,等那日闲下来了,你再舞给我看。”
未等那人答诺,张邈便转身走了,本就不长的庑廊,他二人的距离却越拉越远。护卫仍伫立在原处,始终不曾转过脸来面对张邈的他,在此刻突然动了动,那宛如刀削斧砍般坚毅的脸庞上,这名忠厚的汉子眼底流露出一丝复杂的精光。
陈宫似乎早料到会有如此,当下愈是显得从容不迫,让张邈更觉得对方底气十足、袁绍一方更是有备而来兖州是真的再无曹操立足之地了。
在听了张邈的打算后,陈宫淡然笑道:“府君果然明达之士!兖州一旦局势翻覆,高门释怀、边公仇报,州中士人无不感激府君之德。以府君与袁冀州的旧交,以后兖州之事,还得多仰赖府君呢!”
这番话里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张超听了简直喜形于色,在一旁高兴的笑着。张邈却是表现淡然,说道:“袁本初对我已有了成见,以后恐很难尽释猜嫌,公台这话却是托大了。”
陈宫忙正色道:“府君多虑了,当年袁冀州与后将军彼此不合,几乎世人皆知,如今不也是兄弟携手、南北呼应可见一时恩怨,并非放之不下,何况府君与袁冀州之间深厚的情谊”
张邈心中一块巨石终于落了地,大松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是啊,说的是啊。”
陈宫刚回到客舍,久候在此的兖州从事中郎许汜、王楷二人便立即迎了上来,他们瞧见陈宫面带喜色,便知事已功成,纷纷开口道贺:“若是连张孟卓都背弃曹操,其人便真是众叛亲离了。”
“曹孟德安忍无亲,残害贤良,他本该有如此下场!”陈宫突然脸色一变,在张邈面前着意保持的自矜荡然无存:“我当年却是如何看错了他!”
陈宫与兖州名士边让有师友之亲,边让有名士之风,好针砭时弊,瞧不起宦人家世的曹操做兖州之主,倾向于支持正宗的刺史田芬,由此遭到曹操嫉恨,借故处死。陈宫当初为了救边让在曹操面前说情过几次,最后还是不遂人意。曹操对兖州士人的着意打压,以及刻意抬举荀彧举荐的颍川士人,又让陈宫等人愈加伤了心。
边让之死更多的只是个引子,其深处还是曹操无法保障、甚至给予兖州本地豪强足够的利益而激起的矛盾。
“公台暂且安心,边公亡故,不单是我等,就连张孟卓其人也颇有微词。”王楷拱着手,轻声说道:“我还记得那日张孟卓向曹操写过书信,望其饶过边公性命,可惜不成。我那时正送完书信候立门外,依稀听得曹操自语越是如此,此人就越是饶不得,曹操为了一己之私,残害名士,张孟卓在事后也是时常叹惋。这次同意起事,心中未尝没有借此为边公伸张的缘故。”
许汜也在一边附和道:“是啊,张孟卓也是兖州人,素闻边公大名,高士遇难,孰不有扼腕之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