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周忠立刻说道,“陛下,万余部众,犯不着做此想。如今国用确实困难,郿坞的钱谷甲兵虽说不少,但陛下也说了,四处都有叛贼,朝廷一旦动兵,一日所耗巨万,这钱粮便是再多也捱不住。”
 
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权柄
“天子之言,得制于省部之手,太阿之柄几于倒持矣。”————————【元代奏议集录选法】
田芬气愤于周忠的临阵倒戈,虽然不忿,但他没有赵戬那般敢面折皇帝的胆量,只得咬牙退下。没想到田芬才回少府不久,便有诏旨传来,迁田芬为兖州刺史,即刻赴任,另拜黄门侍郎张昶为少府。
这一突如其来的任命让田芬又惊又怕,自己违逆圣意,皇帝明显是借故支走他,但他没想到会给他外放一州之长。据说兖州如今正遭黄巾荼毒,自己手无寸铁,贸然前去恐不济事。
思来想去,他前往王允府上问计,王允很快便接见了他,在得知周忠倒戈支持皇帝后,王允没有多做表示,反倒是对田芬赞赏有加。
田芬心里惶恐,却听王允说:“你既负诏命,不如先往冀州拜谒家祖,我听说袁冀州尚在邺城,你不妨找他问计。兖州地处中原,北至青冀,南达徐淮,位置紧要。朝廷坐镇关中,与关东各州相比,正所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当慎思也。”
听着话倒像是田芬之所以就任兖州刺史,全是王允一力促成似得。其实说起来也有些关系,自从王允得知周忠奉诏调拨钱谷给北军时,他就知道自己在这一阵中输掉了,田芬不听诏令,是迟早要被清算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当做是王允与皇帝之间的一场利益交换。
用张昶取代少府、王允不再干涉皇帝整顿军旅为条件,换取田芬出任兖州,作为王允地方上的外援。
冀州牧袁绍及其袁氏在地方任职的门生太守,再加上兖州刺史田芬,关东诸侯都将成为王允无形的政治筹码,用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不至于被皇帝一击擒拿。
但他却不知道自己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所谓关东诸公谁也不会将王允视为自己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因为在某些人眼中,长安朝廷,尤其是皇帝身份的合法性都有问题,更遑论听命了。
王允走进岔路,为人利用而不自知,田芬也是同样不明就里,唯唯答谢后便收拾行装往冀州去了。
这一日皇帝打上林苑回宫,在路上与王斌同乘一车。整顿北军的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了,皇帝在大司农周忠与新任少府张昶的全力配合下,将董卓屯于郿坞的钱粮还有兵械一起拣选出来分发给北军、羽林以及虎贲等将士,甚至连身边的护卫都换上了本属于他们的禁军武装。
当钱粮不在成为掣肘军旅整顿的问题后,北军的训练、招募开展得热火朝天。
王斌至此由衷的佩服皇帝运筹帷幄的本领,车驾行驶在漫长的宫道上,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对皇帝说起蔡邕的事情了。
在王粲等人过府拜访已有两天,王斌口头上虽然同意出面搭救,但还是对此抱有一丝顾虑,担心会因此事给皇帝带来麻烦,在见识到了皇帝的手腕后,王斌再无顾虑,打算趁此跟皇帝说个明白。
“蔡中郎的事,你不说我也打算做些什么。”皇帝思量说道;“我知道马太尉私下在王司徒那里因此事碰壁,若我无动于衷、作壁上观,那蔡中郎势必难以挽回性命。我出面自无不可,但是这个时机要把握好,过晚则来之不及,过早则难以成效。”
王斌知道皇帝这是在对他耳提面命,赶忙虚心受教。
皇帝这
第三十三章丨御临中台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资治通鉴周纪一】
“这么要紧的事,为何我从未在尚书台呈递的奏疏中见到过”皇帝面沉如水,带着明显的怒意说道。
赵温心思急转,配合说道:“陛下,非臣有意僭越尚书职分,而是蔡氏早已上奏书于中台,只是事情迁延,经历数日仍不得呈于陛下案前。蔡氏心焦似火,担忧其父生死,故而求臣代为转奏,有越权情事,臣甘愿赴廷尉认罪。”
皇帝没有理赵温,他唤来王斌问道:“我记得按我朝的规矩,天下臣民奏疏都递交北宫门,由公车司马令驻守北宫门收集整理之后,一概运送至宣室,由我批阅了再递送尚书台拟旨。可是如此”
王斌硬着头皮答道:“这……确是如此。”
“那为何我每日看到的奏疏都是尚书台批阅好了的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所有的奏疏都得他们先看一遍,然后挑出对自己有好处的给我看,对自己不利的就藏着这是什么时候的规矩!”
赵温瞅准机会在火上添了把柴:“陛下,臣斗胆进言,董卓在时,认为陛下年纪还小,于国事尚且不熟,所以就由录尚书事的三公以及尚书们代为处理,然后再……”
“放肆!”正在进言的赵温被这一声怒喝给吓愣了,只见皇帝眉峰倒竖,大为不满,他的手抓着那根奏疏,因为用力过度而指节发白:“陟黜大权,操之于上。他们这么做,有先例么!”
赵温故作不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先例的,若是溯源起来,臣记得本朝孝和皇帝、孝安皇帝以降,历代皇帝都是幼年登基,那时要么是太后临朝,大将军辅政;要么就是遗诏有辅政大臣……”
“现在既无太后,又无大将军,更没有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那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夺我的批奏之权!”皇帝‘霍’的一下转过身去,对奉车都尉刘璋下令道:“摆驾,去尚书台!”
王斌不是第一次看见皇帝发怒,心怀揣揣以外,却有些期待,因为每当皇帝这么发怒的时候,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是的,他知道皇帝此时假怒大于真怒,无非是要借着发怒一改往日温和的模样,多行雷霆之事,让臣子知道哪些是皇帝极为重视的事,绝对碰不得。就好比上一次皇帝这么动怒,不顾劝阻下令裁撤北军,一口气黜退了两个无用的校尉。
盛怒之下,就是王允也拦不住皇帝执意改革北军的决心。
这一次王斌假意劝谏几句后,便立即吩咐人准备车驾,打算直接带皇帝去尚书台问罪了。
宣室殿前才到不久的黄门侍郎和侍中们听到动静,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为什么才走上去却又赶着下来。就只见皇帝在穆顺的服侍下从陛阶大步走出,脸上怒气未消,不知道被什么给气着了。
黄门侍郎钟繇赶紧往台阶上走了两步,正欲开口,却被穆顺抢了先;“国家摆驾尚书台,命侍中赵温骖乘!”
不仅是钟繇,就连站在对面的侍中杨琦也是一脸惊讶,皇帝出行让侍中骖乘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杨琦还是在里面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好端端的,皇帝为什么突然要去尚书台,还特意让平日里与皇帝交流甚少的赵温骖乘。
带着满心的疑惑,杨琦与众人登上后面的副车,一路浩浩荡荡的赶往尚书台。
行了不知多久,在车内,赵温悄悄抬头看了眼皇帝,发觉皇帝面沉如水,一副阴云密布的样子,他赶忙低下眼帘,心里却是怦然作响,在狭窄的车厢内清晰可闻,而皇帝恍若未觉,仍闭着眼睛。
 
第三十四章丨官无常法
“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慎子】
尚书台外突然有人高声喊道,台阁之中,众尚书,尚书郎等官皆是一愣,纷纷搁下手中事务按次序走了出去。只见数辆安车、立车拱卫在天子御驾的周围,更有羽林郎、虎贲郎乘骑执戟,护卫陛侧,这数百人凭借仪仗组成的威势令众人呼吸一滞。
士孙瑞、杨瓒、赵戬等人伏地稽首,一起山呼道:“臣等叩见陛下,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皇帝在穆顺的扶持下缓缓走出车驾,在众多郎卫的拱卫中,皇帝柔弱的身躯显得异常高大,他点了点头,穆顺便代皇帝冲地上跪着的尚书们喊道:“制曰‘起’!”
尚书们谢恩起身,自觉的站立在两旁。
皇帝看也没看他们一言,径直走进了尚书台。皇帝进去后,南阳宛人,尚书文祯赶忙拉住跟随在后的黄门侍郎、沛国人丁冲,小声问询道:“幼阳,陛下今日是何故造访中台”
“陛下与我素不亲善,我又何尝知道”丁冲心里郁闷,自从当日皇帝命王斌骖乘,自己冷脸相对以后,皇帝好似听信了王斌的进言,越发的不待见他。他心里很无奈,低声叮嘱道;“只是陛下心性不同往日,此番动怒,必有大事将作,待会应对千万小心。”
说完丁冲便跟着同僚进了尚书台,文祯等人无法,也只得跟在后头走了进去。只见皇帝倨坐在正中本该属于尚书令的位置上,尚书令士孙瑞与仆射杨瓒二人垂手立于左右。
见尚书们依次走进,皇帝朗声问道:“我记得王司徒录尚书事,总朝政,怎么今天没有见到他来”
几个尚书们互相看了看,遂推举了一个资历最老的尚书上前应答,那尚书约莫五十好几,须发皆白,是冯翊大族出身,名叫郭溥;“回国家,司徒身体染恙,今早刚使人递了奏疏过来。”
“那奏疏呢我为什么没有看到”皇帝问道。
“禀陛下,奏疏在此,臣等已代为阅过,确有其事。”皇帝事出突然,王允又恰好不在,赵戬为了防止皇帝要横生什么枝节,对此特意留心,他自作主张,从一边翻捡出奏疏,趋近几步呈交给穆顺。
郭溥干咳一声,耸拉着眉眼看向士孙瑞,然后便识趣的退下了。
今天这事太反常,在看清楚局势之前,就连士孙瑞都不愿意主动出面说话。
皇帝从穆顺手中接过那份奏疏,也不打开,就放在手上握着。嘴上噙着一抹冷笑,说出来的话让众人大吃一惊;“看来我得下旨赏赐尔等了,诸卿不嫌我年幼德薄,才智鄙陋,不足以理朝政,故而代我批奏,实在是忠心可嘉。”
尚书台顿时舆情大哗,毕竟这个事起初是老早以前就留下的惯例,董卓死后,虽然士孙瑞曾建议过还政给皇帝,但王允却借口皇帝年幼,坚持要遵循以往的传统。
所以奏疏不得第一时间上达天听,也怪不得底下这些负责拟诏的尚书们。
此时见到皇帝怪罪下来,众人纷纷七嘴八舌的为自己叫屈。
“陛下何出此言!”
“陛下,臣等忠心事上,未尝有一日懈怠。此事定有小人进言,离间我等君臣,臣请将其议罪!”
穆顺听不下去了,自觉有责任维持秩序,出声喝道:“肃静!陛前喧哗,成何体统!”
这一声倒是入了赵戬的耳,他本还在想该如何挽回局势,若是任由此发展,王允的
第三十五章丨诏旨夺权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韩非子和氏】
众人没想到皇帝小小年纪会有如此过人的见解,侍中赵温更是眼前一亮,皇帝那‘一人治天下’的话句似乎来自于法家慎到的理论,如果不是对皇帝这一身份观察透彻,谁能说出这种精炼的话来
底下的尚书们忍不住小声惊叹,纷纷讨论皇帝的言语,谁也没有注意到这里面藏着的关键,赵戬隐隐觉得皇帝是有的放矢,但他拘于学识,还没有转过弯来。
唯有侍中杨琦和黄门侍郎丁冲俱是皱起眉,两人心有所感,互相对视一眼,然后默契的移开眼光。事到如今,皇帝的企图难道还不明显吗
但皇帝说的话里出现了一个漏洞,丁冲不愿见事态被皇帝牵着走,出声言道;“国家对为君之道的见解精深,是臣等所不能及。然古时帝王,垂拱而天下治,是故无为,也是帝王之职。”
赵戬这才反应了过来,知道皇帝这次是想要干预尚书台的决策,所以用君王和臣子的本分开头,想堵住他的嘴。赵戬哪里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利于是立即反应过来,赞同丁冲的话,并举出上古帝王的例子强调无为而治。
本来事情要成了,却被丁冲横插了一杠子,皇帝很不满的瞥了丁冲一眼;“老聃曾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天子依据已有的礼法制度,顺势而为。”
丁冲还想再说,却被皇帝出言打断;“君臣各有本分,互不僭涉,以前董卓在时,假借董氏外戚之势,代为辅政,自无不妥。如今斯人已矣,我欲亲预朝政,有何不可还望诸卿能恪守臣分,毋要阻拦!”
话说的已经很严厉了,谁要是敢阻拦就是不守臣分,想做权臣架空皇帝。一时间谁也不敢接话,但也不说同意,就那么尴尬的僵持着。皇帝看向站在两侧的士孙瑞、杨瓒,仿佛知道皇帝在看他们似得,两人一齐抬头,目光炯炯的与皇帝对视。
皇帝心里有底了,他故作生气,冲穆顺喝道;“拿笔墨和诏板,我要写旨。”
“陛下。”赵戬已悄悄派吴硕前去通知王允,不消多时就会赶到尚书台,在此之前赵戬试图用缓兵之计先稳住皇帝,于是他拱手说道:“陛下心有大志,欲再兴社稷,臣等食君之禄,岂敢贪权只是陛下欲要亲政,按例当在冠礼之后,如今陛下年未及冠,怕是于礼不合。不若等王司徒来了,或常朝的时候使群臣共议不迟。”
这时皇帝心存怒意,话里毫不掩饰:“没有亲政的皇帝就不算皇帝了那我距亲政还有两年,这两年谁来给我管理天下你别给我举孝和、孝安皇帝的例子,我只问你,如今太后何在大将军何在遗命辅政大臣何在!”
太后,大将军,辅政大臣这三者都是幼君在位,暂代皇帝理政的人,具有公认的合法性。但现在皇帝的情况很特殊,名义上的嫡母、太后何氏、实际上的生母王美人以及外戚大将军何进都已经死了,而孝灵皇帝更没有留下辅政大臣,所以理论上谁也不能代君理政。
董卓依仗权势代为掌国,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如今董卓身死,王允势力又没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这正是皇帝要抓住的漏洞和机会。
皇帝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赵戬一个也不敢回答,他独自一人承受着皇帝的怒火,头都不敢抬起来。
其余人等也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威势给吓
第三十六章丨萧索宫道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桐叶封弟辩】
尚书台至关重要,牵涉各方,这是皇帝不能降罪的原因,但他总得要像个办法立威立德,不然无法揭过这章;“尚书令士孙瑞拟诏。”
士孙瑞一愣,他本在沉思皇帝的那份诏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直到被身边的杨瓒拉了拉袖子,发觉皇帝和众人的眼睛都看着自己,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趋到旁边的桌案上拿起彤管,竖着耳朵准备听皇帝的旨意。
“公车司马令,本应传章奏于朕躬,今该官未有奉诏,擅移章奏于台阁,雍塞朕听。”听到这里,士孙瑞哪里还不明白皇帝的意思,这公车司马令算是要倒霉了,他下笔如飞,简洁明了的将皇帝的意思写了出来:“正所谓,有为之君不用无能之官,朝廷正当进取,不该任蠹虫自生。今宜罢之,望诸卿引以为戒。”
将皇帝批奏权被夺走的罪责全揽在公车司马令身上,不仅能立威,还能让众人安心,这是最好的结果了。众人没有异议,谁也不会把公车司马令的前途放在心上,小人物有时候就是用来给领导背锅的。皇帝前世深明此义,用起来十分顺手。
诏书写完,皇帝略略扫视了一下,确认无误后就让人去宣旨了。
罢官是立威,赏官就是立德。
对于公车司马令这个职位,皇帝看的很重。这个位置不仅享有六百石的俸禄,掌管收集、移交章奏和四方贡献,更有掌管宫中司马门的警卫和夜间巡逻的职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