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榴弹怕水
第九章 山人琴畔鬼吹灯
刘虞的绝望并非只是来源于公孙珣的跋扈与敌意,更是来自于拥汉派内部的复杂派系……有些东西,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连刘虞这个名义上的拥汉派领袖自己都说不清楚。
在这方面,刘伯安唯一确定的是,在长安这个特殊的地方,汉室四百年威德而形成的所谓拥汉派力量,其实远超表面想象,其中激进者也不乏其人。而此番卫将军重返长安,刘伯安那番请公孙珣为大将军,以其女为皇后的应对,其实已经是迫不得已的一次尝试了。
为什么会如此
说起来很有意思,汉室威德这种东西从来都是很玄乎的一个玩意,当桓帝兴起党锢,尽失士人之心;灵帝战后加赋,失信于全天下;还有董卓将洛阳弄成白地……彼时这玩意似乎是不存在的,不然何至于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呢又何至于一开始就会发生那些事情呢
但是,真的等到一个确乎的、肉眼可见的人或组织出现,而且彼辈似乎还确实有能力将这个持续了四百年,将政治制度、民俗文化、国界地理等等一切铭刻到天下人心中的庞然大物覆而盖之、取而代之的时候,所有人又都畏惧甚至惊恐了起来。
而且大部分人,包括之前参与过对抗、攻击、肢解这个庞然大物的人,都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有那个道德义务阻止这一切。
其中,有与汉室牵扯不休的公族权贵之家,有饱读诗书相信儒家忠君思想的传统士大夫,甚至刘备和曹操,哪怕他们心里明白,等自己成为天下至强之后,一定也会对取汉室而代之有这么一点想法,可此时却也是真的对拯救汉室有一种使命感。
这不玄幻,也不虚伪。
因为古今中外,这种情绪都是广泛存在的,眼下的匡扶汉室也好,后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乃至于反清复明,还有罗马永存,波斯万岁等等,这些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大面积存在的遗老遗少确实代表了相当程度的人心所向。
实际上,这种情绪的广泛存在,甚至达到了一种可以在心理学上被定义的程度,心理学上对王朝更迭中人们多数从道德上认旧王朝的现象是有研究的。
换言之,从公孙珣痴迷和向往的那个科学道理上来讲,天下人维护汉室,抵触他公孙氏的天下不仅是一个从传统道德上值得推崇和认可的行为,而且还居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事物。
毕竟嘛,在这个时代,只有两个人可以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是非观、文明观、历史观来看待事物,其余种种都还是用一种最朴素、最传统的三观来做认知与判断——那么在他们看来,无论如何,簒逆总是不对的吧
甚至可以说,对于这些人而言,维护汉室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道德要求,恰如在有些人眼中‘吾可取而代之’本身就是一种最常规却也最高级的历史功业一般……时代摆在这里,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连徐元直和陈元龙这种人都会疑惑和迷茫,何论和汉室一起经历了更多的其他人呢何况公孙珣本身就有大量的潜在敌人呢
所以大家都会迷茫,哪怕公孙珣说了什么亡天下、亡国之类的话,还是会迷茫。而迷茫就会有犹疑和选择,就会有背叛和坚定,就会有大批的人为了所谓汉室四百年恩德去豁出性命。
那么回到眼前,刘虞和士孙瑞,还有黄琬这些人,真的是拥汉派中的稳重派,刘虞从河北而来,知道公孙珣的强大实力;士孙瑞是关中本地一个稳重的传统儒家名士,他生怕关中一个不好变成河南那个鬼样子,所以他有一种天然的妥协需求;黄琬则是多亏了公孙珣让他免遭另一个时空的李傕之乱,所以多活了几年,多走了一遭,而从中原、荆襄、巴蜀走完一圈回来后,其人看透了一些东西,干脆无欲无求,只想做个汉室忠臣到死而已。
但其他人呢
那些性格刚强的,眼界狭隘的,目光短浅的,想投机的,心存不轨的呢还有被公孙珣的新政伤害到关中大族呢那些因为公孙珣的军事扩张而紧张过度的人呢甚至天子本人呢
只能说,有些事情和人物必然存在,而且必然广泛存在。
譬如讲,公孙珣在灞桥桥头其实就漏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团体——天子和一些拥汉派的人这两年可不止是请求充实掖庭,实际上天子束发后为了延续后代,十五六岁立几个美人反而寻常,真正让天子和他身边人下了力气的,在于侍中与黄门侍郎。
汉家制度,侍中和黄门侍郎是能够贴近天子的近臣,于是去年底,长安正式提出了由长安本地选派侍中与黄门侍郎的事情,而当时公孙珣居然也同意了让长安自己选拔,唯独需要限定名额——六个侍中,六个黄门侍郎。
“卫将军被外戚一事激怒,把注意力都放到王、董、伏三位身上是好事。”这几年一直以闲散身份在长安久驻的太中大夫王允如此言道,而其人身侧则是数名之前灞桥前参与迎接之人,至于他们所处之地乃是王允后院私室,连个仆从都没有,唯有点点烛火摇曳。“如此,才会不耽搁咱们的大局……再说了,今日事后,刘伯安也好,杨文先也罢,还有那几位侍中、侍郎也该幡然醒悟了,以天子的聪明想来也会觉悟,这对咱们而言反而是好事!”
言至于此,其人忽然看向一名黑着脸盘腿不言之人,然后正色以对:“如何,马侍中今日还有何话说马腾将军以为能苟且下去,可卫将军明显是不想放过你们吧”
那黑脸之人,自然是六位黄门侍郎之一的马宇了,闻言脸色更黑:“王公何必嘲讽,卫将军乃是说伐蜀,何关我们西凉”
王允愈发沉声追问:“马侍郎何必自欺欺人伐蜀从哪里走武都要不要让开而武都若是要任由卫将军那万骑邺下精锐与徐荣部一并进入,再加上早就握在卫将军手的汉阳半郡,敢问西凉马韩二位将军何以自保而且再说了,谁家伐蜀要遣做人质的嫡长子回去劝降谁家伐蜀尽用骑兵此番义从首领庞德不是西凉名将,韩将军女婿那偏将军张辽身侧副将不是被马韩二位排挤出去的西凉大豪杨秋吗便是马腾将军长子马超,此番不都带在那骑都尉赵云身侧吗名为伐蜀,实为兼并西凉,此事稍有心之人,一望便知。卫将军便是心怀不轨,可用兵一事焉能小瞧于他还望你早早与马韩二位联络,告知他们存亡大限将至,让他们早定决心!”
王允连番质问与要求,马宇却无一言能对。
而周围的某些人此时才反应过来,公孙珣居然是要吞并西凉,而非是要伐蜀……当然,也不能怪他们,他们着实不懂这些。
“还可以去联络一下几位刘公子。”王允继续言道。“之前他们屡次拒绝我们邀请,今日却未必了……”
“不是名为伐蜀,实为定西凉吗”有人认真询问,却正是另一位黄门侍郎张昶。
王允看了看张昶,也是心中无奈。
话说,张昶是凉州三明张奂之子,然而张奂当年为了摆脱凉州人,不惜读书之余还拿军功换了京兆户口,变成了内地人,但依然走火入魔,坚持让子孙后代读书习文。就好像张昶,身为张奂嫡子,居然和其已经去世兄张芝一样俱为书法名家,张芝乃是草书之祖,号称草圣!而张昶则擅长隶书,依靠着其兄长的名号,号称隶书亚圣!在如今的长安,其人是唯一一个有资格和钟繇的书法相提并论的!
唯独其弟张猛尚有其父余威,在关西颇有威名,这才专门笼络。
而王允见贤思齐,看到张昶出声,却又顺势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位列三公的皇甫嵩犹豫许久之后,忽然直接离开,其子皇甫坚寿也坚决辞掉了侍中一职,全家离开长安避祸去了,只有一个心中不甘的皇甫郦在此。
对此,王子师并不怨恨皇甫氏,皇甫氏对汉室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临了也只是退出而非反戈一击,所以只是真心觉得可惜而已,因为若皇甫父子衷心为汉,愿留在长安,那以皇甫氏在北地、汉阳、三辅等地的威望和军事影响力,此番面对公孙珣试图兼并西凉的动作,绝对是大有可为。
“人心苦不足,及得陇复望蜀。”见到张昶询问而王允却一时失态,倒是另一名关西本地名门之后,侍中金旋忍不住插嘴解释。“军事的事情是说不清的,当年光武便是得陇望蜀,今日的局势也必然如此……若是卫将军轻易吞并马韩,则必然尝试攻击汉中张鲁,以尽求陇地。而若汉中再轻易拿下,伐蜀便不是什么幌子了,事情也就顺水推舟了。”
&nb
第十章 吾疑汉室曾漏网
“滚吧!”公孙珣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有拆穿对方其实是按照王允的要求提供了一个假名单的事实。“回到蜀中,告诉你父亲,不要惹事生非,等我处置完凉州和一些其他事情,自然会去找他,若他强行插手关西事,只能是自寻死路!”
刘范忙不迭的点头,然后遵照命令缓缓后退滚蛋。
“还有……”公孙珣忽然又开口,几乎将对方吓得僵硬起来。“你到了蜀地后要多劝你父行些仁政,就他之前干的那些事情,迟早会反噬……还不滚”
刘范再度忙不迭的点头,然后再度趋步后退,一直退出卫将军府大堂,差点在门槛处栽了一跤,这才转身缓步走出卫将军府,复又从容出门上马,与候在门外的一众伴当还有二弟刘诞一起沿着长安城内大道漫步离开长安城。
一直到了城外,其人这才陡然觉得浑身如卸了一层泥泞一般飘飘然起来。
没办法,太难了!做人质的日子太难了!尤其他刘范还是毫无争议的益州继承人!从董卓到公孙珣,无论谁管事都要防着他跑,家人出门倒个垃圾都要被两个执勤的吏员县查贼一般检视一番。
不过,如今卫将军将要兼并西凉,需要稳住他父亲,总算是能脱离樊笼去见亲父了……一念至此,刘范几乎要与身侧好友庞羲抱头痛哭一场,再大笑三声!
不过,好在他知道自己二弟还在身侧旁观,于是勉力压住喜色,安慰了一下对方,又指着头顶正午的太阳发誓,说等回到蜀中一定把对方和老四救回去,否则被乱箭射死云云。而好不容易才劝回了都要哭出来的刘诞,刘范这才率家人亲信数十人一起动身,迫不及待疾驰过了渭桥,然后方才忍不住和庞羲一起又哭又笑起来……至于身后长安那些破事,早被他刘大公子给抛之脑后了。
且不提刘范如何如何,另一边,送走了刘范的公孙珣却在长安城中卫将军府中扶额若有所思了起来。此时,大堂上早已经屏退了闲杂人等,坐在两侧相候的其实只有王修、贾诩、戏忠与钟繇四人罢了,却也都没有插嘴的意思。
而隔了许久,公孙珣方才缓缓开口:“过几日出兵武都,以熟悉地方情势的名义,将黄门侍郎傅干、盖顺带入军中随行。”
贾诩等人情知公孙珣是在念旧,是想保全傅南容与盖元固之子,对此番安排倒是无话可说。
“那大鸿胪(赵平)、太仆(王邑)、卫尉(公孙瓒)、大司农(冯芳)等人呢”鈡元常稍微一顿,又忍不住问起了另外几人。“要不要稍作提点与保护”
“这些人管他作甚,傅、盖两人都还年轻,父亲又都是为汉室而死的忠臣,万一一时拐不过弯来多可惜可这些人呢,当过太守,做过九卿,参与过政变,割据过州郡,若这些事情都还能栽进去,那真是死活不由人了。”说到最后,公孙珣已然换了一副嫌弃面孔。
“其余几位到也罢了,关键是大鸿胪毕竟是右将军族中少数有成就之人,而又稍显羸弱。”戏忠也忍不住多提醒了一句。“若他出事,赵氏便无可继!”
“志才和元常想多了,其人能有今日,靠的便是滑不溜秋之余居然总能认清形势。”公孙珣也无奈多回复了一句。“长安城便是死的血流成河,都不会有他!”
戏志才和鈡元常不由心下恍然。
“且再说一说西凉和长安事吧。”公孙珣稍微停顿片刻,复又重新发问。“八月中旬出兵,临行前处置三名外戚,以作震慑,这个原定计划可还有什么要变动的吗”
“属下以为当稍作调整,以对王子师如今树上开花之策。”一直没吭声的贾诩忽然起身行礼相对。
“说来。”
“于长安城中而言,须从速、从严、从广,即刻严刑峻法,立做处置。”贾文和严肃以对。“而于西凉马韩处,须稍缓、稍柔、稍宽,不妨先让庞、杨、马三位先归凉州,稍作劝解,许以富贵平安。”
堂中只有五人,贾诩此言一出,不免一时寂静无声,因为公孙珣、钟繇、王修、戏忠,四人俱皆蹙眉不止。
不过片刻之后,公孙珣到底是心中微动,然后望着贾诩摇头失笑:“之前在华阴,依然是咱们五人,彼时文和不是说长安城内须宽纵一些,这样才能成事,而西凉须以雷霆之势速速抵定大局吗如今这才几日,怎么就反过来了王子师区区树上开花之策罢了,咱们早就了然,何必为此大动”
“回禀明公。”贾诩正色而答。“在华阴时,咱们所论的乃是全盘大局,而今日咱们所言的乃是一时应对之举,两论其实并不抵触……此时在长安城内从严、从速、从广,就是为了往后能找到借口放松于城内,以成大事;而此时稍微对西凉行缓兵之计,正是为了真正出兵时出其不意,形成泰山压顶之势,然后一举而定!”
“文和细细说来。”
公孙珣心中愈有所动,便示意贾文和继续,而董昭和戏忠却也不由微微挑眉,俨然也是有所醒悟,唯独王修从头到尾依旧蹙眉如故……但其人肯定不是因为不懂而如此严肃了。
“至于为何请明公如此,其实乃是在下以为,不应该让长安与西凉两件事有太多纠葛……毕竟,长安和西凉,一为政争,一为军争,让他们有所牵扯,必然会无端生事,尤其是凉州那边,事关数万将士生死,一州黎庶平安,焉能让彼处大局为区区一些朝堂诡计所乱而且还只是表层的一些诡计,未涉根本。”贾文和娓娓道来。“但现在的问题是,王子师此番树上开花之策背后,一层主要倚仗便是要以长安政局来联动西凉,而若想要切断此番连接,何妨反其道行之,以快刀斩乱麻,震慑一番”
公孙珣缓缓颔首,心中已是完全认同贾诩的言语了:“文和这是欲擒故纵,欲纵故擒之策,正对王子师树上开花之计……志才和元常以为如何”
“属下以为无妨。”戏忠即刻回应,而钟繇也俯身以对,俨然也是赞同。
话说,关中三驾马车,王、贾、钟是也。
其中,公孙珣虽然不怀疑王修的忠诚,甚至很肯定真到了万一之时,说不定只有王叔治能不顾一切慨然为他公孙珣赴难,但以这位的昔日元从的性格来看,其人注定难为这种阴谋诡计。
至于贾诩和钟繇就不同了,二人在长安这么多年,以前者对人心的把握,后者对朝廷内部的掌握,再加上天子、汉廷与公孙珣之间近乎于必然的对立性,这二人又怎么可能会对刘虞、王允,还有未央宫内部没有一些深入掌握和准备呢
又或者是,受人之恩食人之禄,便要忠人之事,公孙珣给了贾诩一个降将那么大权责,将钟繇一个黄门侍郎提拔到今日御史中丞领雍州牧的地步……那留他们俩在这里是干嘛的
最起码公孙珣这个集团的高层内部是心知肚明的——钟繇根本就是要负责监视汉廷,贾诩根本就是要负责解决这类麻烦。
实际上,这二人也确实没有停留在只是掌握情报的程度,他们很早便根据形势发展与邺城那边讨的戏忠一起论出了一系列针对汉庭的应对方案。
而公孙珣之前在华阴稍驻,劳军是一方面,但带着戏忠和贾诩、钟繇这俩人当面交流长安内部情报,彻底拍板决定具体方案却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当时所言,且不提最后目的,从方略角度来说,乃是要公孙珣兼并西凉的同时,在长安内部营造出宽松气氛,逼迫某些人采取行动……换言之,就是钓鱼执法,造成一个既定事实,然后公孙珣携大胜之威,回长安收拾局面,并展开进一步的巨大方略。
这样,既不会脏了公孙珣的手,也方便推波助澜。
不过,王允并非蠢货,其人自知所行之事其实胜机有限,所以上来便选择了树上开花之策,扔出一层又一层真真假假的消息,想混淆公孙珣视线,从而遮盖他的真实意图。
而贾诩此时的意思,其实并不在意王允脱出掌握,而是从一个凉州人的角度,从军国大计的角度,担忧继续放纵的话,一个不好会让某些在西凉拥有军事实力的蠢货误判形势,以至于凉州局势横生枝节,引发不必要的战争扩大化……毕竟嘛,战争才是最具破坏性的事物,也是最终决定命运的东西,如果为了一个王子师混淆视听的计策就多死那么多人,那就太不划算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