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覆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榴弹怕水

    那么,主动检举此事的玄菟郡郡吏们无外乎就是两个目的而已:一个是自己未曾从中得利,或者所得甚少,所以蓄意报复;一个是妒忌此次徐荣等同郡军官所获功劳、财富太多,纯粹出于妒忌,所以抓住把柄进行攻击。

    本质上还是争功!

    而和之前军中那种争功不同的是,这次争功明显规模更大、牵扯更多,事情也更棘手……要知道,公孙珣虽然因为此战积累了大量的威望,现在这些军士也依旧愿意无条件服从和尊重于他,但毕竟战事已经结束,所以对部队中这些玄菟郡出身的正牌边军,他还是丧失掉了合理合法的控制权。

    实际上,现在同时对这些玄菟郡的汉军、吏员拥有着法理控制权的,乃是剧腾。换言之,这件事情更像是人家玄菟郡内部的事情!

    于是乎,作为军队的实际控制者,公孙珣虽然不能无动于衷,可是面对这些玄菟郡吏对玄菟郡边军的攻击,他还真没有什么有用的法子,不可能说他一句话就让这些人放弃的……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与剧腾进行利益交换来施加影响了。

    “正南!”公孙珣甫一来到城中,便遇到了匆匆出迎的审配,然后当即下马。“辛苦正南了!”

    审配被安排到纥升骨城不仅是因为这里乃是迁移的高句丽民户的重要枢纽,甚至本身就有‘看顾’着剧腾的意思。

    “整日在后方高坐,焉有令君辛苦”审配倒是一如既往的干脆。“不知道令君此番前来是否是为军中擅自掘墓一事”

    “正是如此,”公孙珣微微一怔。“此事已经传开了吗”

    “这是自然。”审配赶紧解释道。“数日前此事被玄菟郡丞公开检举出来以后,徐司马便被召入城内,但既没有治罪也没有放回军中,俨然是要等令君过来与剧公一会之后再做定夺,我也知道令君一定会来的……”

    “徐荣已经被禁足了”公孙珣面露恍然。“剧腾如此恨我吗在军中时与他一些气受,这刚一尘埃落定,便要报复回来”

    “那倒未必。”审配不由正色摇头。“剧太守其实是个分外务实之人,令君与他有小龊却无大碍,所以他应该是顺水推舟、隔岸观火的意思居多。毕竟,这次军中确实是被那些郡吏们抓住了痛脚,盗墓一事,一旦被掀开,怕是徐荣能否全身而退都不好说。”

    公孙珣缓缓颔首,却又忽然认真询问道:“正南智计过人,此番能成大事全靠正南在后方独当一面……不知,此事可有什么要教我的吗”

    “我有上中下三策,”审配从容应道。“就看令君是怎么想的了。”

    公孙珣不由心中苦笑……不想自己有一日,也能享受到自家老娘口中上中下三策的待遇。

    “正南尽管直言。”心中苦笑之后,公孙珣还是认真以礼相询。“敢问是哪三策”

    “下策,不必理会此事便可。”审配也跟着笑道。“毕竟令君此战功盖天下,怕是不日便要高升,既如此何必理会区区玄菟一郡内务,大好前途尚在前方。”

    公孙珣盯着对方似笑非笑。

    “下策,趁着大军尚未解散,将军直接寻个借口,也不要找别人,直接当众宰了那个闹事的郡丞便是。”审配继续堂而皇之的言道。“此人一去,剩下几个郡吏还能翻了天不成而功劳没有下来,剧太守此人也断不会和令君翻脸。”

    “既如此,”公孙珣忽然正色起来。“就取中策好了!”

    审配一时怔然:“令君,中策我还没说呢!”

    “正南先说上后说下,却把中策放到最后,必然是想让我取中策而为。”公孙珣认真答道。“而我之前便在信中说过,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正南的气度谋略远胜于我,既然是正南想让我取中策,那我便取中策好了,何须问中策是什么呢”

    审配先是沉默,然后才后退两步,认真朝眼前之人行了一礼。

    “将徐司马请过来。”

    半个时辰以后,下午时分,纥升骨城的行宫处,剧腾下完命令以后便微微将身子扭向一侧,俨然是要以一种逃避或者是置身事外的姿态来面对身旁坐着的公孙珣、站着的审配还有即将到来的徐荣。

    而此时,满满腾腾站在堂下的,乃是玄菟郡丞以下的不少玄菟郡吏,这些人在年后几乎是倾巢出动,来到此处为迁移高句丽民户之事劳心劳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对那些粗鲁无文的军士随意获取大量战利品,将来还有不少战功赏赐之事感到妒忌和愤恨,似乎也不是多么难以理解了。

    回到眼前,稍倾片刻之后,换掉印象中始终不离身的甲衣,装束齐整的徐荣方才来到了行宫大堂处……看的出来,他虽然没有受到什么硬性的对待,但却明显神色萎顿,面容憔悴,俨然是因为这件事情而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冲击。

    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明明立下了殊勋巨功,却因为这种事情成为了戴罪之身,不要说升迁什么的了,一个处置不好怕是牢狱之灾也说不定。

    “拜见将军,拜见府君……”徐荣就在昔日自己审问明临答夫的地方下跪请罪。

    “伯进,你知道错吗”端坐在剧腾身侧的公孙珣面无表情地询问道。

    “我……”跪在堂前的徐荣欲言又止。

    “伯进啊伯进,我知道你心里不甘不服。”公孙珣见状也是长叹一声,然后便才走下堂来扶起对方。“明明立下大功,却又因为这种无稽之事而被剥夺了兵权,乃至于隐约有牢狱之困!但这就是天下间的道理所在。有的事情,不上秤称量之前,未必就有几两重,可一旦上了秤,立即就有千钧的分量,你的这个身板也就未必压的住了!这件事情,暗中做的,面上做不得;别人做的,你做不得;他日做的,今日却做不得……懂了吗”

    徐荣面有恍惚,隐约听懂了一些意




第三十七章 定论
    听说公孙大娘忽然赶到,何止是公孙珣,便是审配、韩当、徐荣等人也是知机的纷纷避席……而公孙珣原本想骑马出迎,却也忽然想到自家老娘不许自己喝多了骑马,就老老实实的遣散了审配等人,又让人清空了院落,然后独自候在了院门前。

    然而,明明说早就已经入了城,但公孙大娘的车队却左等不见,右等不来,引得公孙珣心情愈发忐忑不安。几次派人去迎探问候,却都发现对方只是走的慢而已。

    莫不是诚心要让自己候着三次以后,公孙珣也只能如此想了。不过,既然是当娘的想要儿子站着等,那就站着呗,纯当罚站了!

    但不管如何了,就这样,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公孙大娘终于还是在金大姨的搀扶下下了马车,出现在了自己儿子跟前。

    “母亲大人安好”等了大概足足大半个时辰的公孙珣赶紧上前躬身行礼,一边是问候,一边是请罪。“儿子不孝,过年都没来得及回家……”

    “起来吧!”公孙大娘面无表情的从身后一个侍女那里接过了眼镜,慢腾腾的戴上,又示意另一个抱猫的侍女将肥猫放到地上,方才径直走入了院中。“你这边在做大事,我又怎么会拖你后腿呢”

    “儿子有错。”公孙珣低着头,眼见着那只肥猫扭着屁股从自己脚下蹭过去,也是赶紧追入了院中。“当日也没和母亲说一声。”

    “说不说吧”公孙大娘一边往里面走一边貌似不以为意道。“反正你这次根本就没用我的半分助力,全是靠着自己一力施为。兵马是自己凑的,粮草是自己骗的,就连公孙氏和你老婆一家也全都愿意偷偷避开我帮你,甚至就连高句丽这边都是哑哑可虑自己作死,率先下钩……我知道了又能说什么呢”

    话挑的这么明白,公孙珣只好连连挥手,示意院中仆役全都散去。

    金大姨领头,其余所有人全都知机的退到了院外,一时间,院中只有母子儿子立于夕阳之下。

    “母亲大人。”等人一走,公孙珣直接咬牙跪倒在地。“不是儿子刻意隐瞒,只是想……”

    “只是想向你娘证明一下,你翅膀硬了,足够脱离我的羽翼了,是不是”公孙大娘幽幽叹了口气,然后走上前来拖着自己儿子胳膊将对方拽了起来。“我明白你的意思,而且我也认了!”

    站起身的公孙珣一时无言,却又不禁带了一丝窃喜……‘认了’是什么意思是认可了这次行动,还是认可了自己的野心居然如此干脆吗

    “我这次是专门从坐原那边过来的。”不待公孙珣多想,公孙大娘却又松开自己儿子的胳膊,转过身来打量起了有些残破的院落。“和留守在那里的人仔细打听了一下那场仗的细节,沿途又看到了迁移的高句丽民户……所以说,高句丽是真没了,这个国家算是被你亡国灭种了”

    “确实如此。”

    “入城的时候,听说连人家祖坟都被你刨了”

    “这不是我刨的。”公孙珣赶紧解释道。“整个国家都成了白地,军中又都是莫户部那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杂胡,偏偏高句丽人又喜欢把坟墓建在一起……”

    “那也不该刨坟!”公孙大娘毫不客气的打断道。“这一次挖绝户坟,下一次是不是要踹寡妇门了你娘我能把你一手带大,靠的还是风俗道德的保护,真要是不讲礼、不论德,咱们娘俩早就没命了!大汉朝好就好在这地方,你靠这个长大,却转手把它扔了,算什么”

    公孙珣当即面红耳赤,也不知道自己母亲话中是否算是夹枪带棒,意有所指。

    “且不说这个了,”公孙大娘见状摆手道。“灭国灭种这事总是你做的吧听人说,你在高句丽都城外,对着上万军士所言,要让高句丽亡国灭种,断绝祭祀……有这回事吧”

    “这是自然……区区小国,和辽东一郡相仿。”公孙珣赶紧应声解释道。“所以一战而灭,也数寻常。”

    “寻常归寻常,但是你我都知道,它本不该亡的,而且你也可以不让它亡的。”公孙大娘隔着眼镜盯着自己儿子言道。“这说明什么或者说你想通过这个说明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如此你就这么恨它”

    公孙珣闻言,终于也是挺直身子,长呼了一口酒气:“母亲大人,正是如你想的那样。”

    “我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清楚。”公孙大娘不由摇头自嘲道。“我不知道你到底是想告诉我,一国一城的事情你自己足够应付,还是想告诉我,历史大势你可以轻易改变”

    “母亲大人,”公孙珣闭上眼睛片刻,然后也是借着酒劲忽然跪地昂首言道。“我此番举动确实有些任性,但你想过儿子我这些年的不甘没有袁绍、曹操、刘备,还有伯圭大兄,这些人我全都见过,也全都打过交道……敢问此时,我真不如他们吗而若是此时比他们强,那将来他们能为的,我为何就不能为”

    公孙大娘面无表情,只是定定看着自己儿子在那里长篇大论。

    “母亲问我是何目的”公孙珣见状愈发激昂。“我其实只是想告诉母亲大人,别人能做的事情,你儿子我一样可以去做,而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未必就做不到!事到如今,我也不说曹操、袁绍,只以我那位族兄公孙瓒而言,我有哪一点不是远过于他他都能割据北方与袁绍争雄,我为什么不能而既然我远胜于他,他都能和袁绍相争多年才惨败,那我去做,未必就会是如此下场吧!”

    “母亲大人……诚如你所想的那般,大争之世在前,利刃又已在手,天命之说在高句丽面前更是已经破除,那你还让我不争,儿子心里总是不甘的!”

    “你要怪儿子不听话,就得先怪自己把儿子养的如此出色,又给他说了那么多不该说的话!”

    “你总算是把这话说出口了!”话到此处,公孙大娘忽然插嘴把自己儿子给呛住了。

    “确实是早想说给母亲了。”良久之后,公孙珣方才咬牙应道。

    “只是我也有一句话早想说给你听了。”公孙大娘一声冷笑。“大争之世,你挥着你那把断刀去争,是要赌上命的!而且非只是你一个人的性命,乃是全家人、全族人的性命!一旦战败,从你娘我算起,到你的娇妻美妾、兄弟下属,都会是一个什么下场,你到底想过没有”

    公孙珣一时愕然。

    “其实根本不用想。”公孙大娘指着破败的院落继续冷笑道。“这快被搬空的高句丽就是个绝妙的榜样!公孙珣,你就这么自私吗为了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就要让周围所有人为你搏命!”

    跪在地上的公孙珣居然无言以对。

    暮色降临,黄昏时节,非白日也非黑夜,而在这种朦胧之中,不清楚是不是之前喝多了的缘故,跪在院中的公孙珣也显得有些恍惚了起来……这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母亲的话很有道理,自己确实过于自私;而下一瞬间,



第一章 封侯非我意
    春日间,万物勃发。

    上午时分,朝廷的使者来到襄平时,公孙珣正在与辽东太守高焉一起在城外视察春耕。所以,还没回城呢,他就从自家老娘派回来的使者处知道了自己的封赏。

    无虑亭候,食邑四百户,迁邯郸令。

    没有立即成为两千石,而是要再做一任县令,这无疑是惹怒了卢老师的结果。不过,从食邑四百户来看,这个亭侯很显然是有优待和补偿的……看来是当日公孙珣宣称的三一归天子那句话起了某种作用。

    之前就说了,由于存在着非刘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的白马之誓,所以汉代侯爵极重,于是进而又在侯爵内部有了更明显的细化……抛开没有封邑的关内侯不说,有封邑的侯爵里面,县候、乡侯、亭侯是三个最主要的等级,大汉朝一千来个县,近四千个乡,然后近一万二的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譬如,公孙珣岳父赵苞的鄃侯,其实就是鄃乡侯;历史上关二爷的汉寿亭侯,就是一个亭侯,只不过这个亭唤做汉寿亭;至于说诸葛亮的武乡侯,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是乡侯,但也有人说某地有个县唤做武乡,所以是最顶级的县候……这也不是没可能,因为大汉朝就有一位记载于史册的马亭侯,咋一看是个亭侯,其实是马亭乡侯,那个乡恰好叫做马亭乡而已。

    不过除此之外,这其中还有都亭、都乡的区别,所谓都亭、都乡就是指城市中的乡和亭,而不用想都知道,城市中的亭和乡,它的富庶、户口、地位都要远高于普通亭乡,于是就有了高半级的感觉。

    至于说孙珣的无虑亭侯,就是一个典型的都亭侯,无虑亭的无虑二字起源于医无闾山的别称,此亭正位于令支城内,所以他才能食邑四百户!

    而真要是封了令支城外的其他亭,比如说卢龙塞北面有白狼亭、白鹿亭(源于白狼山),还有青龙亭(源于青龙河),都是属于令支县所辖……那届时冒出来一个什么白狼候或者青龙候,名字古古怪怪且不说,食邑也是绝不可能过三百户的,政治地位更要低上半级。

    所以回到眼前,虽然还没有到两千石,可是一个都亭侯即将在手,便是对着自己名义上的主君高焉,公孙珣也不免底气十足了起来……说白了,大汉朝的侯爵可比两千石少多了!有的两千石,干一辈子都未必能拿到侯爵,可一个侯爵,不可能到了年纪做不成两千石的!

    而且,侯爵可是金印紫绶!

    实际上,回去的路上,高焉便堂而皇之的邀请公孙珣与自己同车而行了。

    “文琪啊文琪!”上车后,高太守也是忍不住握住对方的手连声恭贺。“灭国封侯本属当然之事,可是弱冠之龄就做下此事,不仅前途远大,更是能名垂史册的……难得难得!”

    “府君听说也封了乡侯,只是暂时不知封乡何名而已。”

    “全靠文琪前方苦战,”高焉此时倒是显得实在。“我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想我之前居然还听信下吏胡言,专门遣人去追你回来,也是可笑……更望你不要见怪。”

    “其实我一人委屈又算什么呢”公孙珣缓缓摇头叹道。“此次出兵高句丽,抛开那些为了财货而来的胡骑和玄菟郡那边本有编制的汉军不提,我辽东出兵三千有余,或是在前方奋勇而战,或是在后方尽心尽力,却多是临时编制的乡勇、壮丁……明公啊,我实话实说,封赏之事若不能推及到他们身上,那我便是得了亭侯之位,便是转身去邯郸赴任了,心中也总是不安的。”
1...8990919293...3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