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第1443章 打秋风吗
转眼已经到了腊月,百济道多山,腊月时的气温远比东面的山东要冷的多。尤其到了腊月时,还开始了三寒四暖反反复复的奇特天气。冷三天,然后暖四天,整个腊月里都是如此的反反复复。

    日落的也更早了,昼短夜长。

    这天早上。

    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地面也冻的**,一行人打北面

    《隋唐大猛士》第1443章打秋风吗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第1444章 金光破晓
    富老头脸色阴沉,有些难看。

    晒场空地上,很快就抱来了柴火,生起了几大堆火,乡上来人和村民们围着火堆站着。

    还有人搬来了几张桌椅。

    老赵坐在桌前,沙家还特意让人给老赵端来了一盆炭火,这炭火没烟直接放在脚下烤的还暖和,他甚至还特意让人把他自己平时烤火的暖手炉也送到老赵桌上。

    高家则差人赶紧烧了一壶好茶,又下了一大盆的面条端上来。

    老赵脚下有炭盆,手里有暖炉,又吃了碗热面条,倒是身上很快暖和过来了。

    “乡亲们也都饿着吧”老赵笑呵呵的对着那些看着他们吃面而咽口水的百济村民道。

    那些村民们却只是暗里流口水。

    “富翁、高郎、沙郎,你看咱们倒是吃饱了暖和了,可大家都冻着饿着呢,要不给大家也下碗面条如何”

    三个土豪地主,心里哪管这些人的死活。

    可刚才见到老赵发飙的样子,心里畏惧,这个时候摸不清楚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也不敢怎么做对,只好招来人让他们去煮面条。

    富老头叫过儿子到面前,“煮十斤面,多放水。”

    全村一百多户人,五六百口子人呢,结果老头却只让儿子煮十斤面,可他儿子还嫌煮的多了,十斤面也不少呢。

    “放两斤就行了,煮面还要浪费水浪费柴火呢!”

    “别废话,煮十斤吧。”

    老赵手里捧着个暖炉,打量着面前的村民。

    很明显的分为了两拔人,一边是富沙高三家土豪地主们,三个地主穿着貂,身上暖和着,衣着光鲜,个个面色红润,还有不少胖子。而另一边的那几百号村民,则个个面有菜色,衣服单薄还尽是补丁,甚至有大冬天还光着脚的,站在寒风里,弓着背缩着腰。

    有些人表情麻木,目光呆滞。

    做为从府兵中退下来的亭长,老赵对眼前的这一幕并没多少什么同情之类的感情。

    他此趟大冷天的下来,也仅仅是上面的要求。

    现如今,百济道的各营府兵基本上已经部署到位,而且百济国原上层的贵族官员们,也基本上被控制了。

    朝廷也移了几批移民过来。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现在朝廷要求百济道开始深入下面,全面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土地改革,当然就是要均田授地,实际本质则是打击百济国原来地方的豪强地主大户势力,要把这些人的土地收归到朝廷官府公有,然后再将其中部份分授给原来无地贫穷的百济底层人民。

    当然,更多的土地,其实还是要留给汉移民们。

    说到底,他们这些乡亭长们就是处于土改的第一线。

    上面的态度很明确,对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刀切,通通打倒。

    而对于底层的贫苦百济民,则是要先争取拉拢团结。

    前段时间,老赵还被郡里点名前去郡城参加了一个土改工作培训班,学习如何做好这一新政。

    现在,老赵脑子里装着很多新学到的政策和办法。

    礼村是乡里的大村,也是老赵挑选的土改第一站,必须得打响。

    老赵坐在那里慢慢喝着茶,茶只能说是一般。

    他没急着马上开始做什么。

    清晨的寒风中,一缕金色的阳光洒下,太阳出来了。

    面条终于煮好了。

    三家都派奴仆挑着几大桶的面条出来,老赵起身,亲自给村民们分面条。

    一勺下去,结果只看到汤汤水水,面条没见几根,更别说油花了。

    老赵摇摇头,却也没说什么,只是让百姓回家拿来碗盛面。

    村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高兴的跑回家,他们拿来木碗、陶碗,有的甚至直接拿来了陶锅木盆。

    有的家里五六口人,却拿不出一人一碗。

    面条汤水倒进一个个碗里,这些人赶紧喝了起来,连烫也顾不得了。

    老赵带着乡亭的吏员、民兵们,给几百号村民都打了面条。

    “富翁,你不吃吗”

    富老头当然瞧不上这种面汤,笑着说不饿。

    场上喝面汤的声音很大。

    虽然三家的面汤里,加起来都没二十斤面条,可好歹这不是白水,每人碗里总是有几根面条的,这汤也是有面条味。

    吃了大碗面汤,总算也没那么冷了。

    看他们这个样子,老赵心里也清楚这些村民的日子以前过的不怎么样。老赵是河北清河人,这是出了名的地狭人多的地方,他家以前一大家子人就一点点田地,平原上还总容易有个旱涝灾害,一遇灾便是青黄不接。

    到现在老赵童年时的记忆里,还尽是饥饿。

    直到后来迫不得已,举家成了流民,再被裹挟着成了流贼,再然后被官军招安,成了府兵,再然后受伤退役,在这安东当了一个亭长。

    如今的日子还是不错的,他移驻安东为府兵时,已经把家小都带来了,他自己分了百亩军田,另外他是旗手,享受队副级待遇,又给他分了五十亩田,然后家里每人分了二十亩永业田,一家子人总共分了三百多亩地。

    虽说新家还很简陋,可却让人充满希望。

    “大家先申报一些产业吧,富翁先来”老赵笑着对富老头道。

    富老头心想该来的终究要来了,有些不安的过来。

    “坐。”老赵指着桌前的那把长凳。

    “富翁家有几口人,奴隶多少,部曲多少家中宅子几间,田地几亩,牲畜多少”

    一名书吏开始提笔书写。

    富老头眉头都拧成了一个川字。

    “富翁,这都是朝廷的要求,咱们百济道要来一次大普查,清量田地,登记宅产,田地和宅院、商铺、奴隶以及大的牲畜、车船,都要登记造册存档,并颁给契证,以后就以这契证为准,无契证就不能证明这些属于你,无契证的可就要列为无主之物,要被朝廷收为公有的。”

    富老头进退不得。

    报了,又怕里面会有问题,不报吧,这赵亭长早就打好了埋伏,一旦被发现隐瞒不报,到时就会被当做无主之物收走。

    沉默。

    老赵也不催,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茶。

    这次的土改不是请客吃饭,对土豪大户们是不会留情的,但在郡里培训的时候,上面也讲过这差事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直接硬来。

    得一步步的来。

    而这核查清量登记就是第一步。

    其实老赵来前,已经对全乡各个里村的豪强地主大户们摸过底了,乡亭早就对各村情况做了摸底,对治下百姓划分了类别。有豪绅、地主、富户,也有小自耕农和佃户贫民,以及奴仆、部曲。

    不过这些情况,多是通过黑皮等这些归顺朝廷的百济人提供的,现在老赵还要亲自下来做个核查,以免被黑皮等这些百济人糊弄。

    上面早说过,要治理百济,得打击一批人,利用一批人,团结一批人。这打击的那批人自然就是原来的王室贵族官员们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富商们,要利用的就是那些对朝廷恭顺的一些原小吏、自耕农、小产业者等,吸引这些人到百济衙门里充当吏员,充做土团协从军,以及地方治安队等。而要团结的,则是原来那些无产的底层贫民,甚至是奴仆部曲们。

    老赵也清楚朝廷的大政策肯定是移民换种,这是朝廷对多个征服之地的基本策略,但这只是大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得一步步来,毕竟百济有几百万人口。

    富老头开始汇报情况,那边书吏一笔笔记录。

    “还有吗不要有遗漏。”老赵不时的提醒一声,然后富老头皱着眉,停顿一会,又汇报了一些。



第1445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
    “按上级衙门的指示,我们安东道要健全乡村组织,要实行保甲联防,防匪防盗防反贼!”

    老赵看着面前登记的册子,富家一家的产业就登记了满满一大本,而其它村民们除了有个没姓的名字外,基本上就是一无所有了,他们居住的也只是简陋的草屋茅棚而已,没有田地没有宅院也没有牲口,甚至没有一技之长。

    “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保甲联防连坐!”

    乡下五里,每里下辖若干村,里设里长,村设村长。

    每户还要设一个户长,由家长充任。

    保甲长名义上由保甲内各户长、甲长公推,但实际上乡亭长、县令若查明不能胜任,或认为有必要更换时,便可令另行改推。

    县里还颁下了保甲规约,所有户长都要签名按押加盟,甲内户长还要共具联保连坐。

    “如有为匪通匪纵匪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保甲长受乡亭长里正监督、负责维持保甲内安宁秩序。”

    保甲的基本组织事务,就是实施管教养卫等,管就是清查户口、查验武器,实行连坐切结等。教则包括办理儒学,训练壮丁等。养则包括创立合作社,清量田地等。卫则是设立地方治安队联防队等,实行巡查、警戒等。

    大的村子,若有是多个保,还要设立一个保长主事,从保长中推一人主事。

    “按上面的要求,咱们丰川乡南沙里礼村,将要设一位村长,一位村副,一位保长主事,两位保长,十六位甲长,十百六十三位户长。”

    “另外还要设民兵队长一人,农会主任、小学校长各一人。”

    富老头站在一边,手笼在貂皮大衣的袖子里,细细的听着老赵的话,越听越觉得心惊。

    秦人攻灭百济后,已经正式设道,紧接着是设立了五郡。然后每郡下又设了县乡里,如今居然还又要在乡里搞保甲联防连坐。

    一个村,居然要设村长、村副、保主事、保长、民兵队长、农会主任、小学校长等,还有十六个甲长。

    村里居然还要设立村公所。

    在过去百济国统治下的数百年里,可从没有过这种事情,就如这礼村,世世代代都是他富家说了算的。

    有事情,也顶多是跟高家沙家商量一下,主要是他们富家拿主意。

    可现在,乡里的手也伸的太长了。

    “瘦猴!”

    老赵招手,黑皮旁边一个瘦的跟猴一样的百济民兵过来。

    这个瘦猴正是礼村人,现在是乡民兵队员。

    “诸位礼村村民,从现在开始,乡里任命本村村民瘦猴为礼村村长兼保长主事。”

    瘦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落在头上,之前他不过是被征去当民夫,后来表现好,被纳进了乡民兵队,也算是吃了份皇粮。他是礼村的,家里穷的叮当响,爷娘死的早,靠哥嫂才帮忙拉扯大的。

    “瘦猴啊。”

    “赵亭长!”瘦猴激动的都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你现在是村长了,再叫瘦猴就不免影响身份,这样吧,我给你取个姓名,就姓侯,叫卫礼好了。侯卫礼,守卫礼村!”

    “侯卫礼,我有姓有名了,谢赵亭长赐姓名。”

    瘦猴激动万分,在百济过去,一般人是没资格有姓氏的,但凡有姓氏的,多是有身份来历的。

    富翁看着过去给他家打短工的瘦猴居然成了村长,眉头皱的更深了。

    他认为,不管怎么说,这礼村村长都应当由他来当才对,就算他不当,那也当由他的儿子来挡,换谁来当,都不好使。

    可现在赵瘸子居然让村里一个穷的草棚都没有一家的光棍当村长,这什么意思

    可紧接着,老赵在询问了瘦猴一会后,居然又从村里那些穷汉中间挑了一个四十多岁叫长山的家伙当了村副。

    紧接着是保长、民兵队长、农会主任、学校校长等,全都是任命的那些穷汉。”

    富老头和沙高两家的人,全都阴沉着脸了。

    再接着十六位甲长,也尽是那些穷汉们。

    在瘦猴和长山两个村长的带动下,这些穷汉居然很热烈的推选起保甲长来,一个个人选很快推出。

    本来也有人推选他们三家的,可结果就是赵老三居然认为不合适给否了,让他们重新推选。

    这他娘的什么意思

    富老头脸阴沉如水,而沙家和高家两家人却已经双腿战战,感觉到大事不妙了。

    一份保甲约规摆在众人面前,新推选出来的甲长保长们开始按手印,在书吏的示范下,举手盟誓。

    五十人的民兵队,很快也都挑选出来了。

    这些新当选为村长、民兵队长、保长甲长等的村民,一个个居然脸上放光,他们排队来到老赵面前,由老赵授给他们一个刻着他们职事的木牌。

    “咱们村里的民兵队终于建立起来了,不过还缺少武器啊。”老赵笑呵呵的扭头望向富老头他们三家,“听说富老你们三家有不少武器”
1...449450451452453...4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