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这么多儿子中,大的如长卿已经十八,小的也有才一两岁的。
皇帝已经不打算再生了,三十多个儿子,四十多个女儿,这辈子儿女足够了,多到有时候他都记不住有的儿女名字了。
年满十二的皇子,皇帝已经给他们划地分封,为他们选派国官府官,代他们前往封地经营,年满十五,他们就要就藩之国,每年除了入京朝贡,或是皇帝特诏,是不许擅自出藩的。
藩王出京,这是罗成定下的祖训,是为了避免皇子们干政或争位。同时,把这些皇子们分封到边疆,既能帮忙开拓边疆,同时也算是皇族宗室的一个保险,一旦朝中有乱,大秦皇家也不至于被一锅端了。
若有逆臣谋反,宗室在四边,还可以举起义旗,号令各地诸侯、大臣们一起勤王讨逆。
皇帝的布局,这些人来已经慢慢成型,好处也是看的见的,起码到现在为止,皇帝虽是子嗣众多,可却还没有发生过争储之事,朝中也没有形成过什么诸王党。
“朕为太子扫平了许多障碍,削平了许多荆棘,也为太子订立了许多良好的制度,还为太子储备了许多大将、良才,就算是朕今晚一睡不起,朕也可放心离去了。”
“圣人春秋正盛,怎说如此话语!”几位宰相听的有些心慌,总感觉皇帝最近的许多话,都像是在提前交待后事一样。可是他们见皇帝气色很好,也从没听说过皇帝身体有什么问题啊。
皇帝在那里继续道,“从明年开始,朝廷的一些政策要开始慢慢转变,军队四处征战开拓将转向稳固疆域,所以从明年开始,各道都要罢撤宣抚、经略、总督、巡抚、观察、慰抚等这些临时大使职,恢复到三司使的常设制度,布政使司管理民政财务税赋,按察使司负责司法刑狱诉讼,都督使司负责军事兵马。”
“官员三年一任,最多连任两年,家乡回避,这些制度得严格执行。”
“三年之后,必须全面实行官吏官话普及,谁官话说不好,不论官大官小职高职低,一律撸掉。就算是对归附的土人蛮夷,甚至是在我大秦境内的奴隶,也必须得学会说大秦官话。”
“以后,凡普天之下,日月所照,大秦疆域之上,只许说大秦官话,不说官话,不能当官,不能做吏,不能考科举,不能点兵募选,更不能封侯授衔。”
听皇帝把说官话抬高到这种重要地位,一众宣政殿御前大臣们也不由的咋舌,看样子,皇帝真是铁了心要以无比郑重严肃的态度来推广官话普及了。
会议结束。
皇城司提督向皇帝禀报上了一个最新消息。
麦加城被阿拉伯异教军攻破了,他们屠了麦加。而那位红海道经略使、左都督李世民,却人影都没见,他离开洛阳出发已经一年多了,结果现在还在波斯海的信度那边。
据称,李世民在信度河口沿海地区,修建了五座殖民城堡,一开始是打着贸易商站的名义修的,信度国的人倒也挺欢迎的。可是现在他越修越多,甚至不顾信度人的反对,自顾自的修,甚至还开始从各地招揽佣兵,接收人口过去殖民。
现在李世民已经开始跟信度军开战了。
一个红海道的经略使兼都督,却在上任的半路上,跑到天竺信度国沿海大建城堡,搞起了殖民侵略,这也是神奇了。
可让这位提督意外的是,皇帝知道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给李世民传旨,朕改授他为信度道左都督,授予他开战议和之便宜处事之权,可不经请示朝廷,先斩后奏,自由决定与信度国的战与和,并授给他对信度殖民地组建殖民地民兵之权,授予他选举保荐殖民地官吏之权。”
“圣人?”
皇城司提督愣住了。
“李世民既然不愿意去红海当经略,愿意在信度玩泥巴,那朕就成全他,让他继续在信度殖民吧,朕可以授给他全权,也可以让远洋舰队协助他,但多余的支援就没有了。”
“至于说红海那边,朕会另选派一位能干之臣前往主持的,麦加被屠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再去打回来就好了,在那边,我们还有罗马和波斯这两个盟友。”
“圣人为何如此放纵李世民呢?”
皇帝笑了笑,“若是李世民真有本事把信度国给灭了,对朝廷来说这是大好事,如此一来,河中、大夏便有了一个出海口,西域也就大改变。就算他打不下,也没什么关系,打下来一些地方,建几个殖民地总能行的,也一样能够为我们的远洋舰队提供休息补给的港口,所以,就让他去折腾吧,反正这小子也确实是有些折腾的本事的。”
皇城司提督心里暗暗想着,这李世民确实是能折腾,这一下子又为朝廷新增加了一个信度道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隋唐大猛士 第1516章 焚书坑巫
人没有吃饱的时候,所有的想法只是如何吃饱。而一旦吃饱了,那想法就多了。”
长孙无忌捋着短须说道,在他面前坐着一个绯袍官员,却是当今书法名家褚遂良,大学士褚亮之子。
“平章的意思,下官不太明白?”
“你现在秘书省,负责著作局,掌握图书出版发行这一块,你可知道陛下近日在宣政殿说要全面加快汉化之事?”
褚遂良点头,“听说圣人说三年之后,所有官吏将士甚至是封侯骑士,都必须得讲一口流利的官话,否则后果很严重。”
“没错,圣人要全面推行普及官话,目的何在啊?”
“书同文,语同音。”褚遂良道。
“不止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是要加快汉化,把我大秦疆域内征服的所有蛮夷戎狄全同化为诸夏。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圣人雄心啊,一旦我大秦疆域内的所有人,以后都信奉昊天上帝,学习儒术,讲汉家官话,那么就再无什么华夷之分了,就都是同族一家。”长孙无忌笑着对这位书法上造诣极高,但当官这块却还不算太聪明的官员道。
“你是秘书省主管著作局的,你们也得紧跟圣人的脚步,甚至要冲锋在前。”
“平章要下官做什么呢?下官是管著作局的,不管官话推广啊。”
长孙无忌气的拍腿,“你是怎么穿上绯袍的,没有一点悟性,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啊,刚才我怎么跟你说的,推广汉语官话,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全面加快汉化,同化蛮夷,使的再无华夷之分!”
“对啊,既然目的都知道了,那么再来看手段,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推广汉话,仅仅是这个大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我们还可以有其它手段加快达成这个目的啊,比如?”
“比如?”褚遂良问。
长孙无忌叹息一声,“真不知道为何圣人会如此重用你,跟个木头人一样笨。你是主管秘书省著作局的,著作局管的是什么?”
“图书出版审编,还有对违禁书籍的认定和查处等。”
“对啊,这是你们的职责,而现在呢,为了能够尽快的同化胡夷蛮人,那么大家就要一起努力。你们著作局,也要主动出击,发挥作用。比如说,对于那些记载非我华夏汉文明历史的关于蛮夷的书籍等,就得查处销毁啊。”
“再比如,那些蛮夷们信仰的什么各种神明异教,也得取缔啊,对那些什么各种蛮夷传说故事,都得禁止啊。”
褚遂良有些怔怔出神。
“这不太好吧,蛮夷们也有历史,也有传说,甚至他们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等,这也是他们的文明啊,甚至在蛮夷的一些传说故事里,也有关于我们汉家的历史,可以相互映证的,如果这般销毁取缔禁止,那岂不是在毁灭历史和文明?”
长孙无忌黑着脸冷哼。
“你知道什么叫文明吗?知道什么叫历史吗?华夏与四方蛮夷戎狄的斗争与征服,这就是历史,文明终究是征服与融合。如果我们继续留着他们的文明与历史,那么这些人就永远融入不到我们之中,那么我们就永远得对立下去,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战争和流血也将不断,这难道是好事?”
“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没有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我们炎黄子孙都会不断分裂,内讧不断,又何来秦汉魏晋?我们如果不能壮大我们的族群,扩张我们的文明,那我们的历史也将难以保留和传承。”
征服其它民族,毁灭他们的文化,灭掉他们的历史,将他们同化融合,这也是历史的进程,一个又一个的文明兴起与毁灭,分裂和融合。
大秦,只是希望做一个主动者,做一个胜利者。
“我大秦开国十六年来,东征西讨南攻北伐,打下了大大的疆域,是秦汉魏晋都不曾有过的大疆域,但我们还得稳固他,统治他,所以我们不仅仅要从军事上征服占领,还得从文明上毁灭和融合他们,否则,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一部份。你们著作局,得出力。”
“可是这些书籍、传说、故事若是没了,那也就真的让许多历史永远消融掉了。”
长孙无忌叹气,“你们负责去清查这些书籍传说故事等等,总之,先把这些东西找出来,然后你们著作局再组织人手收集整理,然后抄录几份,存储收藏到观文殿等皇家和朝廷的图书馆之中,封存保留,做为以后研究之用。然后将其它的,统统都焚毁封禁。”
“这个事情不仅仅只是你们来做,朝廷各个衙门和地方官府都会全力来做这件事情,比如负责僧道等宗教管理的衙门,他们会负责把所有非官方认定的神、祠、寺庙、道观等统统取缔拆毁,所有淫祠邪神统统毁掉。”
各地方甚至会把那些带有这些东西的地名啊山名啊都给改掉,把那些什么雕刻啊壁绘啊,也全都清除。
这将是一场全面的焚书坑巫之举。
其目的长孙无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要全面扫清华夷融合障碍。
“世上至高至尊的神,唯有昊天上帝,这是我华夏自古以来的天帝,而我华夏的皇帝,都是天帝之子,是人皇。其余诸神,皆须由人皇册封颁授,非人皇风册封并承认的,都是邪神淫祠,都要取缔。”
“那佛和道呢?”褚遂良问,佛教自汉代时传入中原,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了,而道教自道家发展而来,到如今也是教派林立,影响巨大的。
“必须进一步整改,其教义与原旨都要改,要融入到我们汉家华夏文明中来。”
“道家也一样。”
不管你佛也好道也好,都得承认世上至尊至高的神,就是昊天上帝,而大秦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代言人。
不管什么神佛,地位都超不过天帝和人皇。
现在虽然佛道还能存在,但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唯独儒教,现在独受朝廷尊崇。
褚遂良再愚笨,这下也知道,随着焚书坑巫的全面开始,那么儒家儒术必然要全面推行到大秦的边边角角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隋唐大猛士 第1517章 开元二十年
“越是大家族越容易出败家子,你说这是何故呢?”
刚微服从国子监出来的皇帝,又进了京师太学,这里是大秦的干部培训班,基本上科举出来的进士们,都并不是直接授官。
他们金殿面试,取得进士身份后,还要经过吏部试,吏部考试通过后也并不直接授官,而是侯选。
到如今开元二十年,大秦帝国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科举,今年的春闱考试甚至还特加恩赏,进士名额从常科的三百六十五人,增加到了两千个。
一下子如此多的进士,就算现在新科进士们通过吏部考试侯选的主要是县列曹参军这样原来的吏职,可三年一批三年一批的大量新增,再加上每年还会有不少武官转为文职,占去不少职位,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侯选时间越来越长,新科进士们初次授任的官职也已经越来越低。
现在已经开始往九品官去了,再这样下去,说不定新科进士也得先去当乡亭长、巡检这样的流外吏职都有可能。
可实情就是如此,进士录取数量多,加之举人秀才也一样能够直接考试为吏职,吏职又同样能够往上升入官职,这就导致大秦如今的仕途虽说以考为主,可并不是只有进士这一条路。
三年一任,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四考之后官吏们按考证成绩,或升或降,就算不升降也多会平调,能够连任两任的都是极特殊的职位。
而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升降或是平调,只要是九品以上阶,那都得先到京师吏部、兵部报道,在那里侯选,也就是排队等候官职空缺。有缺了,才能实放。
要是没缺,你只能等了。
太学就是那些官员们呆的地方,考中进士授官前,先到太学来上一年学,好好的学一学如何为官理政,学习政务公文格式等等,然后还要到京师各部衙实习一年,或是到地方各道三司使等衙门实习一年。
等这两年学习和实习完成,也差不多就有官职空缺给他们了,当然,学习成绩好和实习表现好的会优先安排,在学习和实习中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就只能最后安排,说不得可能还得再呆在京待选个一二年。
而在待选期间,他们可以继续在太学听课学习,也可以继续到京师的部衙中谋个实习职位。
侯到空缺,实授,到任后得经过这一任四考,要是做的太差,说不定没干满三年就被贬官夺职了,干的好,干满三年也一样还得回到京师来侯选。
侯选期间,也得继续到太学来进修听课,直到侯到实缺为止。
这种情况,不算特别的严重,一般候选顶多就是半年一年的,不会说三五年甚至十年不选,但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官员上书反对。
认为进士们是天子门生,天之娇子啊,如今跟一群举人秀才兵士一样的争夺职位不说,还得侯选,这使的进士廉价了。
但皇帝坚持,宁愿让这些官多候一候,多在京进修进修,多在京师衙门实习实习,也不愿意让进士太值钱,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得中进士,马上就成县令等地方父母官,管理起数万人口,当一个百里侯,这如何能放心?
没有半点经验,直接就从县令干起,这不是拿国家公器开玩笑嘛?不是给那些吏员们架空他们的机会吗?不是让官场舞弊营私,腐败的机会吗?
罗成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全力推动者,但也不愿意看到一个畸形的文官集体的诞生,他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有执行力的国家管理公务员团队,而不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进士官老爷。
候选没有什么不好的,太学里多进修进修,到各衙门多学习下办公,甚至京师的那些大图书馆里多读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
陪同在皇帝身边的是秘书监马周。
这位大秦科举第一届状元郎,这些年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处处开挂一样,从知县令到迁郡丞,再太守、布政使,然后进御史台又干了一任监察御史,掌管御史台三院之一的察院。
表现一直都十分不错,不过在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因为太过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皇帝爱惜他人才,所以特在他任满一任后就调他到秘书监来了。
“大户人家容易出败家子,归根到底还是条件好,再加上骄惯,最终便出了败家子。”
罗成点头,“是啊,说到底,问题还是在这家长的教育上,穷人家也一样会出败家子,只是不那么明显,也没什么可败而已。朕,贵为天子,可不也一样出了好几个败家子?”
皇帝的几个皇子,因为刚十二岁就划地封国,早早就之国就藩,远离了京师,远离了父皇母妃,到了偏远的封地,没了管束,于是慢慢的就有些人顽劣起来了。
甚至有的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情。
比如有的皇子在封地奢侈享受,大修土木,兴建王宫别墅庄园城堡。有的更是恋栈美色,甚至做出强掳良家美女之事,还有一些更出格的。
天高皇帝远,这些封王虽说在封国,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不是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国与朝廷的郡县并行,行政、军事、财税等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朝廷手里,可封王也毕竟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更何况还是皇子,那些地方官府本就是偏远之地,官员们哪个愿意得罪这些皇子们呢。
“要整顿一下了,否则这样下去,那还得了?朕现在还没死呢,就无法无天,若是朕要死了,太子继位,他们岂不是还要造反?”
马周连忙劝说道,“诸王还年幼,故此有些胡闹也是有的,但只要及时加以训斥约束,还是能够改正的,圣人不必那么动怒。”
马周又拿出皇长子亚美尼亚王长卿,以及三皇子哲威、九皇子嘉诚等在封地的良好表现来。
三皇子在东北黑龙江口,而九皇子在云南瑞丽江边,皇长子更是在泰西的两海中间,但这三位皇子就表现出众,他们带领封民,与当地的郡太守等一起努力,积极移民垦荒,建城修路,开拓商路,教化蛮夷,做的很出色。
皇帝眼有忧色。
“不听话的太不像话了,可他们三个表现虽好,却又让朕担忧啊。”
马周知道皇帝担忧什么,“圣人大可不必担忧,如伊丽王、日落王、渤海王、丽江王等圣上的兄弟、叔父们哪一个在封地,不是大有作为,威镇一方,可是这么多年了,这些封王与封国,对于朝廷那也是忠心耿耿,所在之郡县,也依然为朝廷牢牢控制把握啊。”
“朕与嗣业他们当然是没的说的,只是朕有些担心将来朕一走,嘉文镇不住他们。”
“陛下多虑了,我朝虽也实行分封,可这分封与汉晋分封却又大为不同,朝廷中央集权之强,不是历朝可比的,诸侯虽有封地封户,可朝廷还有郡县控制,再加上推恩分封制,诸侯绝不可能会坐大的。”
罗成长叹一声,“但愿吧。”
已经四十多岁的皇帝,已经不再整天想着如何开疆拓土,他现在想的更多的是帝国的接班问题,想的是让帝国从先前那波开疆热潮中平缓落地,转入内部安稳控制中来。
自太子嘉文会盟归来后,皇帝已经开始让他摄朝理政,更多的放权给他,就是想让他多锻炼锻炼。
嘉文的表现还不错,有政事堂诸相、翰林院众大学士,以及内三省的近侍内臣的协助,军事上又有枢密院,监督有御史台,再加上皇城司与锦衣卫在,皇帝给太子的班子是极强大的。
现在当政的这些宰辅大臣们,皇帝都开始给他们加授了东宫官职,实际上就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他们既是朝廷大臣,也是东宫之臣。
“东瀛战事今秋算下彻底落下帷幕了,朝廷去年又灭了扶南,如今还在用兵的也就中南半岛上的真腊、骠国以及那些蛮荒丛林山区里的部落野人了。至于南海、昆仑海里的诸岛夷,还有天竺的殖民战争,阿拉伯半岛上跟异教的战争,这些都已经不是帝国的重心了。”
皇帝漫步太学的园林中,能看到三三两两穿着圆领褴衫的选人们走过,倒没有人注意到同样一身褴衫的罗成其实就是简单妆扮过的当今天子。
“宾王啊,朕认为打了这么多年仗,也已经够了,是时候该重新调整大秦的兵马部署了。”
马周问,“真腊、骠国、狮子国、信度、大食等的仗不打了吗?”
“打,继续打,但是要换一种模式打,我们逐步的蚕食就好了,建殖民据点,就是李世民在信度的那一套,一点点的来,不要搞全面战争,不要想着三五月就灭国之类的,太遥远了,我们不玩过去这套了。”
不管是中南半岛上的水陆真腊还是骠国,又或是海上的狮子国、昆仑奴,或是波斯海红海等地的那些天竺人或是阿拉伯人,太遥远了,战争不会停止,可战争的思维和模式都要变了。




隋唐大猛士 第1518章 双刃剑
大秦的军队很强,也很多。
秦军百万,陆地海上,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衙大军,更是数量惊人,这些年征服灭亡了多少周边蛮夷,数不尽胜。
百战雄师,所向无敌。
这是一把最锋利的剑,但现在,皇帝开始考虑的已经不再是这剑的锋利,而是这剑的安全。
高句丽、新罗、百济、东瀛、流球、林邑、扶余、突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以及西域诸国等等,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
大秦的军队遍布四面八方,都是百战精锐。
这些军队基本上隶属于三衙,这些年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骑士阶层,加上那些军功封爵的军事贵族们,可以说这是一支毫不弱于这些年兴起的科举文官集团的势力。
在边地,有着数千记的大大小小的封侯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军功贵族们,从国王到男爵,九等爵位遍及东西南北。
而在边地那些新征服开拓之地,朝廷更是迁移授封了数以万计的骑士们,这些大秦军队的核心骨干,是朝廷最有力的战斗军官团。
毫不夸张的说,大秦这些年能打下这么大大的疆域,这些军事贵族和骑士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们分封边地后,也为朝廷守住这些边地,再次立下大功。
可现在皇帝不得不往另一个方向想,这么强大的军事贵族集团,会不会太强大了,能不能一直忠诚可靠,当他死后,他的子孙能得到这些人的效忠吗?
还是说,这些人早晚会成为北魏的六镇边军?
皇帝不敢确定,他只知道这些人这些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在大秦的军事现状,并不太好。
“朕要重新调整一下帝国的军事部署。”
宣政殿。
皇帝难得的召集了御前大们,这几年,就算有事,皇帝也一般是先派人跟太子说,或是召见太子,然后再让太子代他来主持宣政殿会议,与宰辅们商议处理。
1...487488489490491...4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