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今天皇帝意外的召开这次会议,大家来前都不知内容,但也知道事情不简单,谁知道一开始,皇帝就说出了要调整军事部署。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兵马军事,这是军国大事。
而且他们相信,这绝不是什么简单的调整兵马部署之类的,因为若是如此,则根本用不到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他一道圣旨,或是太子的一个令,就足够了。
这必然会是涉及深远的一个调整。
皇帝的两鬓已经有了些白发,有些大臣惊觉自己上次见到圣人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那时圣人还是满头乌发,怎么现在都两鬓发白了?
罗成手指轻轻的敲打着面前的御案,太子坐在一边,正襟危坐。
“我大秦继承隋,军事制度上也是继承隋制,一开始也是以府兵立国,后来稍有改变,增加了禁军募兵,再后来把内府从卫府中独立出来,整合成内衙亲军,此后多年,基本上都维持这一制度。”
皇帝话缓缓道来。
从当年隋征高句丽的左五军,到后来的关外辽东军,再到后来入关夺取天下,再威震四夷八方,秦军越战越强。
“现如今呢,朝廷军队分隶三衙之下,北衙有十二军,内衙有十二府,南衙有十二卫,诸卫军府人数各有不同。”
大秦立国虽才二十年,但军制其实也是在缓缓变化的。
比如一开始,南衙府兵也是要轮番上京宿卫的,北衙和内衙的禁军和亲军,也都是交替轮值,各有职责。
但到了现在,南衙府兵,基本上已经不再番上宿卫,他们主要是部署在中原四边之地,五百人一营,两千人一团,一万二千人一个军,慢慢的已经形成了边疆军区制。
基本上一个道都会有一到两个军驻守,这些府兵都是已经拖家带口迁移过来,在这边分田授地落地生根的移民边军。而每个卫府里,那些精锐的士官、军士长们,又基本上被授封为骑士,在边地拥有更多的永业田,同时有着朝廷授给的更精良的铠甲装备坐骑等。
团、营军官只负责统兵,骑士们负责管理、训练府兵们,至于更上级的厢、军部,只是高级军官们的养将寄禄衙门,他们既没有调兵权也没有统兵权,只有在得到上面命令的时候,才会有指挥权,从下面军区各团营抽调骑士、府兵们组建成野战军团出战。
各道的左右都督指挥使,更多的是负责一道的征兵、后勤、装备等这一块,一样是没调兵权的。
不过现在这一套,还没有形成制度。
但相对来说,边疆军区的府兵们战斗力很高,尤其是有那些骑士们为核心,战斗力强,战斗意志也高。
可相比之下,驻于六京、九府以及一些核心关隘要镇的禁军和内军,就相比之下差的多。
内军是原来的三卫五府转变过来的,隋朝时,十六卫中有十二卫是统领府兵的,其中除了外府兵,还有内府兵。左右卫统领的内府有亲勋翊三卫五府,而其它十卫则只各统一个翊府,每个内府约千人左右。光是左右卫统领的五府就有近五千人。
而这内三卫,实际总共是十五个府,约五万五千人左右,全都是由二品到五品贵族官员们的子孙们选任,出身好,武艺强。
大秦开国后,皇帝罗成干脆把这三卫五府的十五个内府单独出来,另设为内衙亲军,建立了十二个府,每府到现在实际上是有一个军一万二千人,亲军总共是有十四万四千人。
亲军已经不再仅限于是贵族官员子弟,而且还有死于王事的烈士子弟等,相对来说,亲军出身确实还是不错的,不是勋贵子弟,就是忠良之后,但问题是亲军长期驻于六京,负责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宿卫随从等任务,打仗较少,导致现在亲军战斗力下降的厉害,真要拉出去打仗,肯定已经远不如边疆的军区卫府兵了。
他们装备精良,上升渠道又好,可就是越来越不能实战,这对皇帝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将来不久之后,边疆卫府团营战斗强悍,可中央腹心的内衙亲军却成草包。
而以募兵为主的北衙禁军,虽然有时也会奉命出征,比亲军战斗力稍强些,可也在变弱。
军队不打仗,又总呆在繁华之地,变弱是迟早的事情。
而卫府的边军,他们有那些分封的老兵骑士们统领训练,面临着复杂的边疆形势,甚至经常得打仗、平叛剿匪,战斗力保持的很好。
当初分设北衙禁军,是考虑到府兵是兵农一体,而开国之初,战事频繁,若是频繁征召府兵,那么就会耽误府兵们的耕种生产,会使的府兵负担极重,导致府兵最后无人愿当。
为此朝廷才另设北衙禁军,募兵担任,负责禁卫京畿,镇守重要关隘军镇,因为募兵,所以无轮换之需,可常备镇守。
“朕拟了一个新的军制,大家看一看,议一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隋唐大猛士 第1519章 军区
内侍监韦忠贤给每位御前大臣发了一本折子,里面正是皇帝亲自拟定的新军制构想。
枢密使李靖、兵部尚书徐世绩,这两位如今朝中分掌军令、军政大权的大臣,率先看了起来。
其实皇帝罗成的计划倒也并不算如何复杂,可也确实是完全革新之制。
皇帝计划,将罢撤三衙。
以后不再有北衙、南衙、内衙之分。
也不会有什么府兵、禁军、亲军之分。
由精锐老兵们授封的骑士,将取代过去的府兵,成为未来军队的基层核心。
而将以义务兵制,取代原来的府兵制和募兵制。
未来只有那些精锐的老兵们,才会被授予骑士头衔,成为职业士官,朝廷会授给他们比普通百姓更多的永业田,并授给他们战马、铠甲、武器等装备。
骑士们成为职业的士官,轮番当值,上番时入军队中训练带领部队,不上番时可在家休息耕种田地等,若遇打仗,按战事规模征召。
骑士们由朝廷提供装备,并且在上番当值时发给军饷,不当值时给予基本津贴,征召打仗时给军饷以及奖赏,若有战功,另有赏赐。
而原来那些普通的府兵、募兵,统统取消,统一由义务兵替换。
何为义务兵?
就是每个年满十八岁的年轻健康男子,都有义务免费为朝廷服三年兵役。服役检兵以身体健壮、家里丁多、富裕等条件优先征选,点中义务兵者送军中服役三年,服役期间只有基本津贴,没有粮饷,但衣食等皆由朝廷负责,打仗若有功,则也一样有奖赏。
朝廷以道为单位实行军区制,道左右都督即为军区长官,但各军区虽设军区、军、厢、团营等单位,但平时驻扎、训练,以团、营为单位,团以上只做养将寄禄之所,是军官们迁转资序,统兵权只在团营,军区不能直接统领军队、更不能直接调动军队。
另一方面,罗成又让军队搞轮调,京畿等重镇的军队,则由各军区中抽选精锐者组建番上宿卫,定期轮换。
中高级军官不统兵,平时统兵权交给团营军官,训练和日常管理交给骑士军士长,中高级军官们平时呆在各道或京师,负责研究战法,教授培训年轻军官士官等,遇战事再由枢密院、兵部抽选统兵指挥出征。
“朝廷将拟设立三十六个军区,每个军区编设两军,不过在非战之时,每军区平时只半编。”
“骑士将分为骑士长、骑士、侍从骑士、见习骑士,分别对应军士长、高级士官、中级士官、低级士官。”
“各级骑士满编,每军骑士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五,军官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二十。”
李靖迅速在心里计算了一下,全国编设三十六个军区,每军两个军,一军满编一万二千,意味着若是满编则全国保持兵力八十六万四千人。
皇帝说平时只保持半编兵力,那么也就只有四十三万二千。
但是骑士和军官依然满编,那么实际数量可能达到五十万左右。
只是这骑士数量比有些惊人,一比五,那就是军队两成是骑士,八十六万多人,那岂不是得有十七万多骑士?就算骑士划分四阶,不同级别骑士授给的田地、装备、军饷、津贴不同,但这数量是不是太多了点?
不过考虑到之前朝廷南衙有数十万府兵,倒又是减少了大半不止了。
军官占比一比二十,那也得有四万多,哪怕低级军官占据大多数,也很惊人啊。
十七八万骑士,四万多的军官,然后再加上三十万左右的义务兵,能撑的起大秦帝国庞大疆域的安全吗?
“圣人,禁军和内军一点也不保留吗?全靠军区番上宿卫?”房玄龄有些担忧的问。
皇帝和京师的安全,可是重中之重,若仅靠军区的兵马番上轮值,他总觉得有些不够。
魏征提出,“不如保留内衙亲军?”
一来内衙亲军以勋戚子弟和忠良烈士之后为主,二来他们始终认为皇帝应当有一支专门的禁卫军的。
可皇帝却摇了头。
保留内衙亲军,以什么形式保留呢?还是以现在的这种形势吗?那么这样保留下来的亲军,以后依然只是宿卫京畿,只会越来越银样腊枪头。而若是按现在军区的形式,保留这个内衙亲军,征召义务兵,加上常备的骑士们,但久镇京畿不打仗的内军,早晚还是会坠落脱化的,留之无益。
倒不如干脆果决一点,从三十六个军区中抽调精锐番上宿卫,只要轮值计划做的好,既能保证宿卫的这些兵马忠心可靠,又能相互制约,不会出乱子。
不过皇帝还是留了一手的。
他的军区制没有搞成节度军镇制,军区与各道的关系是平行的,甚至是没有关的,道的都督虽然统领一个军区,但他们跟原来诸卫的大将军们一样,只是名义上是一卫大将军,可并不能指挥各卫的一兵一马,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皇帝的诏令,拿到了枢密院调令,兵部兵符,合在一起,才能以战时行营总管的名义,调动兵马。
并且,这些都督们就算能得到调令、兵符,可是他也只是负责军事这块,后勤钱粮军械这块,依然得归各道的的布政使司等管,还同样得接受按察使司的监督。
而另一方面,设立军区,实行军区制后,每个军区又有相应的防御守卫防区,一旦该地有战事,朝廷能够立即下令调派当地军区的军官,征召当地军区的骑士、调动当地营团的士兵,迅速的组成野战军,或防御或出击,可以避免从其它地方抽调士兵所浪费的时间,不会贻误战机。
当然,皇帝更深层的良苦用心,还是要避免大秦军队最终出现强枝弱干的现象,不能出现强边虚内,必须把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朝廷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要不然,继续现在情况下去,将来大秦军队不是变成了宋朝的禁军软弱无力,就是晚唐的藩镇飞扬跋扈。




隋唐大猛士 第1520章 太白经天
洛阳。
紫微宫,凌烟阁。
皇帝一步一级,缓缓登上百丈凌烟阁,这里原本是由阎妃亲自设计的观星楼,后来皇帝把这里改名凌烟阁,原来的凌烟阁只是宫中一座小阁,而现在却成了宫中第一高楼,甚至是整个洛阳的第一高楼。
百丈凌烟阁,共建有一百零八层。
每一层,都供奉着一位大秦的功臣。
每一层中,都立着高大的金身,还有等身画像,那层楼中的四面墙壁,还有天花顶以及地砖上,也都绘有彩绘,上面绘画着这位功臣的功勋事迹。阁中,还供有他们生前用过的盔甲、武器,还有天下士子诗人们为他们做的诗词。
一百零八功臣,每一位还由皇帝赐予北斗星神之号,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为一百单八星神。
皇帝为他那些死去的,还活着的功臣们封神。
三十六天罡星神,皆为大秦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七十二地煞星神,则为功高王侯之臣。
“圣人,歇息一下吧!”
内侍监曹化淳跟着皇帝身后,小心的提醒劝说。
手拄一根龙头金杖的皇帝笑了笑,停了下来,“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果然不行了,岁月不饶人啊。”
“圣人春秋正盛呢,过些天才至花甲。”
“六十一甲子,人生又能有几个一甲子呢,为帝王者,能年过六十,已经算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圣人切莫如此说,想汉武帝享年七十,在位五十五年。梁武帝享年八十六,在位五十五年,而南越王赵佗,享年一百零三岁,在位六十七年······”
罗成笑了笑。
此时已经是开元三十八年,他于隋末建立这个帝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八个年头,开国之时他方二十几岁,而到现,他马上就要六十岁了。
头上的须发也已经白了许多。
年轻的时候,他冲锋陷阵,转战南北,曾经也是万人敌的猛将,而如今,他走路都要靠手里的拐杖,虽说看似还很精神,可确实已经大不如前,这百丈的凌烟阁,以前他一气就能上去,现在却只能走走停停。
“相比起这阁中的功臣们,朕还算是身体尚好的,但也只是跟这些已经走了的老伙计们比了。”
一百零八凌烟阁功臣,在位的已经没多少了。
开国之初,设了二十四凌烟阁功臣,后来又陆续增添了几批,如今凑满一百零八星,但岁月也凋零了许多名将。
太上皇和皇太后都有几年前先后离世,就连皇后单氏也于去年走了。
老师张须陀年轻时打仗受伤太多,这些年虽一直调理身体,可在五年前就已经离开了,还有叔宝,十年前就已经因伤病缠身而病逝了。
军神李靖,六年前病逝,终年七十九岁,这位大器晚成的军神,倒还算是寿数大的。
宰相侯莫陈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温彦博、马周等柱石,也都先后陨落。
好在帝国早就建立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宰辅的培养制度,如今朝中有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刘洎等宰辅执政,军队也还有徐世绩、苏定方、程咬金、尉迟恭、薛万彻、裴行俨等名将在位。
不过随着秦琼、单雄信、李靖等一个个名将,房玄龄、魏征等一个个名相的先后离去,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昨日,白日出现太白星。”皇帝说道。
曹化淳面色微变。
“只是恰巧而已。”他劝道。
罗成笑了笑,“朕当年受禅御极之前,太白见秦分,时人纷纷称我这个秦王当有天下。后来我受禅御极,天下百姓也都以为这是顺应天道。”
曹化淳不敢接话。
实在是这话题太过严重。
太白星主肃杀、攻伐和变革,有句自汉代就传下来的老话,叫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大白天的太白星出现,往往意味着动乱,甚至是天下易主,王位更人。
上一次太白经天,是在三十八年前,太白现,然后秦天下。
如今再次出现太白经天,皇帝提起,曹化淳哪敢接话。
“朕老了,太子成熟了。”皇帝道。
皇帝马上就六十岁了,而太子今年也快四十了,当了足足三十八年的太子。这三十八年,皇帝没有猜忌过太子,也没有想过易储,太子的储君之位一直很安稳,可毕竟一当就是三十八年,虽然太子没有表现过什么不耐烦,但也确实早就做好了接位继承的准备了。
皇帝已经在数个重要的场合里,公然提起过要退位给太子的意思,只不过这话太过惊人,没有几个敢接话,或者说没有几个敢当真。毕竟皇帝才六十不到,虽说撑起了龙拐,但看着还是很健康的。
就算现在朝廷政务主要交给太子代摄,由宰辅们辅佐执政,但上上下下大家都认为,这个帝国离不开皇帝,有皇帝在,哪怕皇帝什么都不管都不过问,大家也觉得有人掌舵,十分安心。
“朕昨日接到奏报,李世民死了。”
曹化淳只静静的听着,也没接话,李世民是信度左都督,在信度二十年了,从最初的一个小商站,到一点点的殖民扩张,最终灭掉了信度国,一路从信度河口溯流而上,一直打通到了与大夏道的山口通道,使的信度道与大秦西域的大夏、河中、海中、安西等连成一片。
可以说功绩是很大的。
这位李贵妃的兄弟,说来为朝廷先后打下了林邑和信度两国,还曾率军打了三次也门争夺战,为朝廷灭掉了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击败了阿克苏姆和大食的联合进攻,打断了阿拉伯三大哈里发的东扩野心,并极大打击了意图控制红海海路的红海南岸的阿克苏姆国,把那个自称万王之王的嚣张国王打的被迫迁都内陆,甚至连重要的海港阿杜利斯也落入秦军之手。
正是有李世民这个骠悍的主帅镇守在信度,有他的威慑,才让大食人的鹰旗在大秦的红色龙旗之前退避三舍。




隋唐大猛士 第1521章 传位
他终究是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殖民信度二十年,那位信度的无冕之王,那位威镇波斯湾、天竺海和红海的男人,那位让战无不胜的大食鹰旗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的男人,才刚过知命之年,就突然走了。
“朕欠他一个王爵,欠他一个宰相之位。”
相比起他来,长孙贤妃的兄弟长孙无忌当宰相比他轻松的多,但才能确实不如他。
“异姓不得封王,非罗而王,诸侯共讨之,这可是大秦国策,圣人亲自定下的。”曹化淳道。
自皇帝二十年前改革军制,变三衙为军区,化府兵为受封骑士,以讲武堂和三十六镇军区做为养将寄禄、军官升资序列后,大秦已经从前期的全面扩张,四面出击到全力转向内部安稳消化。
当年三皇盟约,定下永久的停战友好协议,大秦与波斯和罗马这两大西方帝国划定了边界后,此后便再没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开元十八年,灭东瀛后,此后朝廷用兵最多的也就是在中南半岛,但再没有十万以上规模的征讨,基本上是由西南边道小规模的开拓用兵,主要是封侯和骑士们,还有许多边疆守捉城的雇佣军、长征健儿、志愿子弟等为主。
这其实已经是殖民模式了。
二十年来,中南半岛上的骠国、真腊、扶南等大国,基本上被一点点的蚕食击破,虽然还有不少零星的反抗,可是大秦在那边建立了无数的殖民据点,尤其是沿海一带,依靠海上贸易,遍地的商港码头。
土人也只能退入那些丛林里反抗。
殖民的潮掀起,连昆仑海等海中群岛,如今都有许许多多的大秦殖民地。
在天竺大陆,一东一西,秦人也用了二十年时间,打开了两条大通道,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是李世民的信度道,一个则是自吐蕃沿雅鲁藏布江南下打通的那条入海通道。
天竺北方称雄的戒帝国国王,联合了天竺南面高原上的王国,与秦军打了二十年,可秦军依借海上优势,以及牢固的殖民地堡垒要塞,硬生生的站稳了脚,并最终巩固了下来。
在信度在也门在索马里,在中南半岛,这些离中原万里之遥的地方,遍地都是秦人的殖民地。
虽然这些殖民地暂时还没能如朝鲜半岛、东瀛列岛、西域诸地一样,被朝廷完全控制,并成功汉化,但是现在秦人在那边已经牢牢立足,虽然殖民地的秦人少,土人多,还有许多土人依然在顽强的反抗着,可大秦对于他们,那就是降维打击,这些散沙一样的土蛮,根本无法威胁到秦人的殖民统治。
近几年,在皇帝的要求下,朝廷各地殖民地开始由原来的强力镇压围剿,转为招抚羁,对于那些愿意附从配合的土人,朝廷也愿意给他们一些甜头好处,甚至授他们一些散阶,给他们一些实质的好处。
甚至划给他们一些山区等暂时难以控制的地区,让他们自治。
这一招,有效的分化瓦解了许多土人的敌意和斗志,流血不断的冲突与叛乱,开始减少。
通过贸易、封赏等手段,现在许多土人首领都过上了安稳甚至是富裕、奢侈的子,已经不愿意再跟大秦对抗了。
“李世民对帝国是有功的,是他开启了大秦的海外殖民之路。”皇帝道。
“圣人对李世民也是很恩赏的,赐封他为信度国公,还赐他入凌烟阁。”
休息一阵,又走一阵。
一层层楼阁走过,每一层里那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立在那里,就如同是老友在跟他打招呼,皇帝脑子闪过与他们相处的那些记忆。
人老了,便总回忆了。
登上最高一层,这里供奉的是故太师、追赠河南郡王的那加国公、天策上将军、上柱国、枢密院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开国佐命功臣元勋张须陀。
这位帝师虽然走的早,可他对皇帝有知遇之恩,更别说对皇帝有教导之恩,去世前曾任过兵部尚书、平章事、枢密使等要职,以太师之正一品荣衔致仕,这已经是大秦官阶之中最高一级,故此在这凌烟阁的排名中,能安排到最高一层,享受凌烟阁第一功臣的殊荣。
拜过张须陀像,皇帝离开。
“圣人,已经安排好了索梯。”
百丈凌烟阁,内有环形台阶,若是步行,得很长时间,为此工部和将作监特意在凌烟阁增加了由绞链和滑轮等制成的索梯,索梯里实际就是一个房间,里面很大,拉上门就是半封闭式,里面有桌几椅榻等,坐在里面喝杯茶,就能从底层轻松到达顶层,或是从顶层直降底层,而且很平稳。
“走走吧,多看看这些老朋友,看一次就少一次了。”皇帝笑笑,拄着龙杖踩着大理石台阶缓缓下楼。
1...488489490491492...4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