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如果要募丁代役,那月粮月钱月衣肯定不能少,一月一匹绢一月一石米,还得再加上月钱苦干,这个费用可不少,若是再加上士兵在营中每日升粮二升,一月又得米六斗,还得有盐菜等开销,再加上养马之费军械装备费用等,你们可算过?

    这又是一个难题。

    募兵嘛,就不是强制而是自愿了。不比之前轮流征召百姓,那是国家强制的差役,必须得来服。而募兵,自然是待遇好人家才会来。

    一兵一年十二石月粮,十二匹月衣,若是每月再加三百钱,则一年还得三千六百钱的月钱。另外,兵卒一年食粮七石二斗,马一匹年食料十八石。

    一卒一年月粮食食就要二十石,月衣十二匹,月钱三贯六。五百兵卒,一年需粮一万石,绢六千匹,钱一千八百贯最少。

    若养马百匹,光马料一年都要食粮一千八百石。

    张仪臣越算越摇头。

    养不起养不起。

    简单算一下,一年至少要一万一千八百石粮食,加上一千八百贯钱,还有六千匹绢。

    章丘县两万多丁,摊下来,每人一年要摊五斗粮食,七十五文钱,还有十尺绢,这还只是大致的数字,具体的花费肯定还要增加不少。

    而若按之前算的,本来是四年一番,那么四年下来,一丁就要摊到两石粮三百文钱和一匹绢。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刚才杜如晦算的,纳资代役的四年总共才出三百三十多文钱了。

    起码是三倍于刚才算的数字,而若全算下来,估计得四五倍。

    让百姓交那么多绢粮钱,他们宁愿自己服役。

    罗成也点了点头,换成是他自己,他一样宁愿自己来当这个月的差,哪怕要自带粮食来,也宁愿自己来,毕竟一个月的时间,就算让他们去抢,他们都未必能抢到这么多的钱粮绢。

    想按边军一样的待遇来募兵养一支郡兵营,太不现实了。

    要不我们仿府兵,把山里的那些田地拿出来,免费授给愿意入郡兵营的人,只要入郡兵营,就能免费得地,这些地不用缴纳田租,所得收入都归他们,他们只要闲时训练,遇有贼匪时奉命剿匪如何?罗成又提出一个方案。

    没有这种先例啊。杜如晦再次提到这个问题。

    就算是荒地,可县衙也不敢随便乱授啊。授出去,那就是均田授地,百姓得地后就得纳租调服庸的。

    要不这样吧。杜如晦思虑了一会,对罗成和张仪臣道,郡兵营采用募兵,乡民们依然是纳资代役,但不管郡兵营开销多少,我们只要县中丁男每年缴纳一百钱,夏天纳五十,秋后缴五十。这些钱,都交给郡兵营养兵,至于不足的,再想办法。

    杜如晦的办法是给募来的郡兵授田,就授到山里去,授足够数。这些地呢,依然是登记在官府账册上的,也一样要交租纳调服庸,不能少。

    不过呢,如今许多地方都是地狭人多,因此百姓越来越难均到田,就算成丁了,往往也无地可分,或者只能分到很少的地。

    若是以分足地为条件,吸引人加入郡兵营,这样再加上百姓纳资代役的钱,就能拉起郡兵营了。

    纳资代役的钱做为郡兵营日常开销,而郡兵不给月粮月钱月衣,只管他们训练时的饭食,你看可行否?

    这相当于是变相的府兵制了。

    不过还是离罗成想要的一支专业的职业兵有些距离,可想来想去也确实没更好的办法了。

    按这个办法,起码他的郡兵营不用再月月换一批人了。

    只是这些郡兵有了地就得种地,那就得轮换当值,五百郡兵,平时估计最多只能有一百在当值了。

    不过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要不先试试?罗成道。

    那就试试。杜如晦也道。章丘县独特的地理,加上险恶的治安环境,让他也必须维持住这支有战力的郡兵营。




第170章 牢丸
    从县衙出来,罗成站在衙门口,抬头看着天空。

    铅云低垂的天空中,正扬扬洒洒的飘着雪花。不是雨夹雪粒,而是一朵朵的鹅毛大雪。

    轻盈的雪花落在脸上,微微一凉,然后瞬间融化。

    好大的雪啊。

    罗成拢了拢衣襟,地上已经有了一层白。

    身着皂衣幞头的老四迈步过来,下大雪了,明年定是个丰年。

    嗯,瑞雪兆丰年。

    你跟那两位聊半天,聊什么呢?老四好奇的问。他如今身兼数职,既是县郡兵营一团一旅的旅帅又兼钩镰枪队队头,同时又是县衙法司的司法佐。

    不过老四不是那种坐班的料,每天并不怎么理会法司的事情,倒是喜欢在县城里东走西逛的,一会溜达到城门口跟守门的弟兄聊会天,一会到牢房瞧瞧典狱们讯问犯人,又或者抽个空跑去看看弟兄们训练,甚至还有闲心关注一下当天的伙食。

    总之就是不务正业,好在法司还有位冯异同为司法佐,一样繁琐的事情倒都推到那位头上去了。

    是关于郡兵营的事情,刚才跟县令和县尉说起郡兵营兄弟轮值的事情。罗成也没瞒着老四,把情况一说。老四倒是很赞成罗成的计划,换来换去确实不是个事,若是能稳定下来着实好。你也不用担心分了田地就没空训练,咱们郡兵营,主要是咱们最初的那乡团少年做底子,后来又从各乡乡团中吸纳了一些,也是一些少年为主。再有就是郡里来的一些郡兵和一些老兵了。

    我们自己的那些少年郎我是不担心的,我还是比较担心郡里来的那些郡兵和老兵,他们不是本县的,本来也是借调,这剿匪战来已定,年关又至,他们也都盼着回去了。这一回去,估计是不会再来。就算我们分地,他们也未必愿意留下,而且他们原籍也未必会同意放人。

    户籍人口是这年头地方官重要的政绩基础,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人流失到别地去,甚至朝廷也是严禁这种户口迁转的。

    我师傅他们肯定愿留下来,在咱们这里他们挺舒心的,愿意留下养老。

    他们愿意留下自然好,可是那些外县郡兵就难说了。

    其实也没啥,真要走也留不走,随他们好了。虽然他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但那又如何呢,死了张屠夫,咱们就要吃带毛的猪吗?我们乡团最初还不是就咱几个人,不也硬带出了一团悍勇少年吗?

    老四这么一说,罗成还真有几分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之前他一直还在想着那些外县郡兵们要离开,会让郡兵营力量损失不小,但听老四这样说,是啊,要走也没办法,可留下的依然是多数,自己有那些弟兄,可以再招新训练啊。

    老四想法是比较干脆简单的。

    走就走,总还是留的多。

    你觉得会有多少弟兄们愿意接受这种条件呢?罗成问。

    肯定都愿意的。

    老四说,毕竟当初的老班底都是乡团来的,而乡团来的都是些十几岁的中男。一个个都年少不经事,更不是什么家庭顶梁柱。

    他们的条件,别说中男,就是再过几年正式成丁,县乡里也不会有田地分给他们,因为地就那么多,原来早分的差不多了,现在要死一个才会退回点地。但大隋承平也二三十年,经历开皇之治后,如今也是人口大增,便导致大量年轻人其实是无田可均了。

    现在有机会能够分田,哪怕地差点,可大家也会非常乐意的。

    毕竟不管分没分到田,只要成丁,按大隋律法,那就得年年缴纳租调服庸,而且数量一点折扣都没的打的。

    你一亩地没有,该一年缴两石租还是两石,你就算分了一百亩,那也是缴两石。所以不但那些少年们会很高兴,他们的家人也会高兴。

    毕竟,孩子长大成丁,没地分却得增加租调,这其实是个沉重的负担。

    分了田也不会耽误什么种地的,现如今家家是地少人多,好多人只能给地主这去佃地耕种。少年们分了地,可以交给他们的家人种啊,他们专心训练就好。

    罗成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

    抬头看了看越下越大的雪,罗成对老四道,我一会去买点桃符,再看看市场上有没有鸡鹅羊肉,顺带点回去。你若是一会没什么事,也早点回家来,今天是小年,要祭灶,一家人正好团聚热闹下。

    你先回去吧,肉食啥的我一会去买了带回来。

    我去吧。

    罗成对老四挥了挥手,骑上马往市场而去。

    市场上,虽然天下着雪,可人却比往日还多。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这是祭祀灶君的日子。

    民间传说,灶君爷每年上天禀报一次,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因此,每年到了这一天,大家就要摆上祭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隋朝人祭祀灶君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不能祭灶的,因此这一天,不管以前做不做饭的,都得男人下厨做饭,并为灶君准备祭品。

    罗成这个店铺逛逛,那个摊子看看,走在市场上,无数人跟他打招呼。如今章丘县上下,几乎没有人不认识罗成。

    有人叫他罗都尉的,有人叫他罗五郎,还有人背后喊他老虎白虎杀神疯子等等的,总之各种评价都有,赞他年少英雄的有,骂他冷血狠辣的有。

    但当面,都要点头拱手打个招呼问声好。

    罗成面上带着微笑,也不管其它。

    逛了一圈,买了半边羊,一只鸡一只鹅,还买了个大猪头,准备回去弄下祭祀灶君。又买了些韭菜胡萝卜等。

    后世的时候,罗成家里每年过小年基本上都会包饺子吃,一家人热闹的包饺子开心的吃。他打算一会包点饺子,隋朝没有饺子,但有差不多的。

    隋朝的形如偃月的馄饨,其实这已经跟饺子的形状差不多了,只是名字还是叫馄饨。当然,还有一种食物更接近饺子,名叫牢丸。

    牢丸还有笼上牢丸和水中牢丸,其实就是蒸饺和水饺,不过不管是牢丸还是馄饨,其实一般百姓之家还是吃的很少的。

    今天罗成便打算亲自动手,教大家包饺子,吃饺子过小年夜。



第171章 身世揭开
    小五你擀的面皮这么小,这是要包馄饨吗?

    罗母问。

    老爹从外面回来,瞧了眼罗成手下擀好的面皮,他是要包牢丸。

    正擀面的罗成手不由的一滞。

    南山村可没有人家吃过馄饨,牢丸估计更是见都没见过,可老娘和老爹却能凭他刚擀好的一块饺子皮,就能说出馄饨和牢丸来,他们这见识不得了啊。

    老娘毕竟出身历城秦家,知道馄饨倒也不算什么。可老爹这么个老铁匠,居然能一眼说出牢丸来,好像就有些不得了啊。

    爹,我有个问题一直想问你呢,咱们家虽然姓罗,可好像跟村里其它人家都不是一家的啊,为什么?

    这个问题他最近才发现的。

    南山村姓罗,村里人基本上都是同族,可好像罗成他们家就不是。别人家都是十几家二十几家算是一支的,逢年过节或有什么红白喜事,就会有本家一大堆人帮忙,十分热闹。

    可罗成家向来是单独一家,有事也不请别人来,别人家有事也不请罗家。但说罗家人缘差嘛,又不对,老爹这人平时话不多,可因为是个铁匠,经常帮乡亲们修修农具什么的,大家对他还挺尊重。

    老娘更是个从来不会跟别人红脸的女人。

    以前他还以为自己家是单独的一支,人丁不旺呢。

    前不久才听大哥说,他们家其实虽然姓罗,但跟南山村罗家人其实不是一家的。意思说是,南山村姓罗的,是在这里世居几百年,以前都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但罗家却不是,罗成家以前根本不是这村人。

    老爹放下手里的铁锤,坐了下来。

    本来有些事情,我是不打算告诉你们的。只是如今你们兄弟几个一心仕途,有些事情我也没有必要一直瞒着你们了。

    其实,我并不是南山村人,也不是章丘县人。我祖籍襄阳,但家里早迁居京兆云阳,自打我少年时起,我便一直在长安长大。

    爹说的是大兴城?嗣业也饶有兴趣的问道。

    我那个时候还叫长安城,不过不是现在这座大兴城。这座大兴城是后来先帝开国之后,才新建的都城。我年少时生活的长安城,是汉长安城,那时还是北周的京师。

    罗成瞪大眼睛,仔细的听着,他感觉迷雾终于慢慢要拔开了。

    原来他这个老爹果然不简单,并不是一个乡间铁匠这么简单。

    他出生在北周建立后不久,从小就生活在北周的京师长安城。

    爹,咱们家是怎么从襄阳到长安去的呢?

    打仗啊!

    我们罗家本来世代居住襄阳,后来,本朝太祖随独孤信率北魏军攻打东魏军占据的襄阳,襄阳守将兵败。太祖据襄阳半年,期间招兵买马,你祖父就是那个时候投其麾下。不久之后,东魏大军逼近,你祖父便随太祖和独孤信投奔南梁······

    三年之后,你祖父又随太祖和独孤信回到西魏都城长安。那时太祖勇猛,深得西魏丞相宇文泰喜欢,便让太祖做其亲卫将军,而你祖父那时是太祖身边的亲卫。

    随着罗老爹的娓娓道来,罗成才知道,原来他们老罗家其实很牛逼的。

    本朝太祖就是隋太祖杨忠,当然杨忠没当过皇帝,但曾经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虽比不过李虎独孤信等八柱国,可也是当时顶级的军头了。

    正是杨忠一手打下的杨家基业,最终才让他儿子杨坚夺得北周天下,开创了大隋帝国。

    而罗成的爷爷,居然是一直跟随着杨忠打天下的亲卫。

    从杨忠随孤独信打襄阳就投在他麾下,随他投过南朝梁,后来又回到西魏,再后来征战东魏北齐,一生征战无数。

    等后来杨坚称帝,罗成爷爷这位杨家的旧部老将,当然也有拥立之功,官封左监门将军之职,左监门府是隋朝十二卫四府之中的一府。
1...8283848586...4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