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转运司衙门这边,来了两位公公,一位便是总管太监袁公公,另一位是小生子公公。
袁公公年逾七十了,须发皆白,人的脸色倒是还好,走路要人搀扶着,也能赶到扬州码头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小生子公公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人成熟了不少,明显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半大孩子的模样,看上去也像是个能主事的大人了。
杨怀仁心里清楚,转运司衙门的顶头老大自然还是那位袁老公公,不过他年纪老迈,也实际管不了什么事,本来就是向太后因为念及他在身边伺候多年,让他来江南养老的。
袁老公公也是有自知之明,自然明白江南这个官场圈子里是怎么回事,衙门里的事物也都放心交给小生子去打理。
反正有他在一天,小生子也不会骑到他头上去,等他百年之后,他就更不会去操心了。
小生子公公呢,也是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从来不去管身份的事情。
他有杨怀仁这个靠山在,将来转正,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他没有理由急着强出头,因为他心里清楚,杨怀仁看重的是能做事又低调的人。
本来这种送行也是个形式的事,大家寒暄客套一番,也就作罢。
只是杨怀仁这次忽然率军进京,让江南的这几位实权的公公心中忐忑,都想着搞清楚京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这都是多余的,他们一个个的也不是聋子瞎子,又是从宫里出来的人,京城发生了什么大事,本来也躲不过他们的眼睛和耳朵。
但杨怀仁带不带兵马,这事情就不同了,他们心里也开始琢磨,皇位的交替,必然会对他们的前程有一些影响。
现在来给杨怀仁和将士们送行,也是有从杨怀仁嘴里得到一个让他们安心的答案的心里需求的缘故。
杨怀仁早就看明白这一切,一些事也不必瞒着他们,太详细的不用他们知道,大体的事情还是要交代一下的。
赵煦的密旨又一次被拿出来,等他们看完便不说话了。
&nb
第1721章:向太后的玉佩(下)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袁老公公赠与他的这枚玉佩,杨怀仁都必须收下。
从当初的高太后身上,杨怀仁已经领会到了宫中的老女人的厉害,也许向太后还没有高太后那般毒辣,但也绝不能小看。
特别是眼下,不论宫中还是朝中,很多私下里的情况,杨怀仁还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领兵进京,没有必要再多树立一个对手。
杨怀仁仔细想想,向太后无子,赵煦对她的敬重,也只是出于礼节上的尊敬而已,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关系,似乎很难产生感人肺腑的情感。
更可怕的事是,赵煦的身体一天天的坏下去,向太后其实并不着急,一个形式上的儿子,远远没有一个更听话的儿子坐在皇位上对她有利。
而那个听话的儿子,便是赵佶了。
赵佶自幼就知道每次进宫的时候,不管是被皇帝召进宫还是被高太后召唤进宫,都不忘去拜见当时还没有什么地位的向太后。
不管他是发自内心的对向太后很尊重还是在背后有高人指点,赵佶起码做到了一点,那就是坚持不懈。
这种事很难说,一天两天,一次两次,或者坚持一年两年,这都不算难,但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这就难了。
这种感情投资的效果,或许不会立即展现出来,甚至有可能永远都展现不出来,但一旦它展现出来,受到影响的,可能就是人的一生。
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赵佶这么多年来的感情投资是有效果的,赵煦将来仙游之后,如果让向太后选一个皇家子孙来继承皇位,她第一个念头一定是那个时常来拜见他的人。
人总是会有情感的,哪怕是最冷漠的人。宫里这种地方,真情不多,高高在上的人之间,就更不多见。
皇帝的后宫佳丽不敢说真的有三千,一千人还是有的,嫔妃秀女的也有上百,指望一个男人对这么多女人都有感情,那就太开玩笑了。
但情感这东西,依然存在,除去男女之情,自然还有很多种形式的存在,即便大家依然心存猜忌,但感情是真的存在的。
向太后这种女人,虽然名声不大,但却很好,可这并不能说她就是大公无私,从来不会为自己考虑的。
宫里的女人首要的生存法则,就是为自己考虑。浓妆艳抹勾引皇帝的宠幸,与其说是为了和皇帝建立情感,不如说是为了自己考虑。
在宫里没有地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命运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让你一鸣惊人,也有可能是让你糊里糊涂的一命呜呼。
赵煦指望不上了,向太后自然会为另一个人打算,而为了这个人打算,也就是为了她自己打算。
这块玉佩的意义,或许在它被带出宫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杨怀仁恭恭敬敬地接过了玉佩,还面北而拜,算是向向太后表达了谢意。
袁老公公满意的笑了,杨怀仁便知道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
话不用多,一个动作,在场的人便都懂了。岑孝年和童贯面面相觑,也明白现在的皇帝陛下,大概是时日无多了。
这更让他们没了更多的选择,只能站在杨怀仁的一边。
杨怀仁再上船的时候,船队又增加了规模,一万人骑兵听着好似也不多,但人和马匹一路上需要的粮食和草料,却并不是一个小数。
船队出发,马儿依旧不习惯乘船,被漕船的晃动惊吓的嘶鸣起来,搞得场面有了声音的立体感,也显得更加壮观。
&nbs
第1722章:运河人家的食物
天霸弟弟人很简单,和他说大事,他认死理,说小事,他其实不感兴趣。
让他感兴趣的,只有食物。小雅妹子就经常埋怨天霸弟弟太能吃了,他们家一天吃的东西,基本相当于别人家一个月的分量。
当然,天霸弟弟现在也不差钱,何况他还可以找杨怀仁蹭饭。
对于这个经常来家里蹭吃蹭喝的家伙,杨怀仁不但没有意见,反而觉得有个忠实的粉丝欣赏他的厨艺,这是人生之幸,他们之间,还有点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意思。
所以跟天霸弟弟,不用说你有什么烦恼,他不但帮不上什么,反而也会跟着你烦恼起来。
而跟他提起某种美食,他便把烦恼扔到九霄云外了,李婆婆家的肉包子,天霸弟弟曾经评论过,说和杨怀仁做的肉包子不是一个味道。
这种没有孰优孰劣的评论,意味上杨怀仁还是听得懂的,就是说人家李婆婆家的肉包子比他做的肉包子好吃了。
不过杨怀仁并不介意,五星酒店的大厨也不见得比街边小摊子的肉包子做的好吃,甚至这都是一定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李婆婆家三代都是做肉包子的,人家那才叫专业。
当然,天霸弟弟这种大胃王级别的食客,也是李婆婆所喜欢的,他光顾一次几乎让人家多了大半天的营业额,谁又会不喜欢呢
杨怀仁这次乘坐的是普通的漕船,并没有用小生子公公给安排的专门的大船,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这是一个主帅最基本的原则。
其实武德军里生活条件和伙食都很好,同甘的时候比较多,共苦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少。
反正军中要开伙做饭,杨怀仁也不吝啬那点粮食和食物,见船工们做活也是十分辛苦,便让那些掌船的船工也跟着大军一起吃饭。
船工们自然是满脸欢喜向杨怀仁表达了谢意,直到开饭的时候,杨怀仁才发现,运河上跑生活的船工,几乎都是全家都在船上,他们就是那种运河人家。
运河人家,在陆地没有房子没有地,或许各家都有一艘乌蓬小船作为简陋的家,出来做工的时候,也几乎是全家都跟着出来了。
男人做了掌船的船把式,也或许是普通的船工、梢头和桨手,女人呢,则做做洗衣做饭的伙计,就连十来岁的孩子们,也可以做做简单的打扫的活。
或许除了男人能拿到充足的报酬之外,女人和孩子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收入,但为了家人生活在一起,她们宁愿这么跟随在自家爷们身边。
他们平时的食物,杨怀仁也不是没见过,简单的腌菜咸鱼配上米饭,就是他们最寻常的饭食。
运河里鱼是不缺的,船工们闲暇的时候,也会在船边扯了鱼线钓鱼,这种钓鱼方式或许看着很简单,但经验丰富的船工们却总是有不错的收获。
小鱼很多,大鱼也有,偶尔还有一支螃蟹,甚至是一条细长的水蛇。
这些东西简单的加一点盐用水煮熟了,就是不错的食物。
也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食物,跑船的人也需要青菜,也会喝茶吃酒,只是他们的习惯和陆上的人家不太一样。
酒自然都是最便宜的米酒,几家人凑一凑钱,可以在码头上的百姓手里沽一桶米酒吃,虽然这种米酒和真正意义上的美酒相去甚远,但运河人家并不挑剔。
当然,女人们也总是会省出些钱来给自家男人买一小壶真正的白酒,就用小葫芦装着,让他们挂在腰间。
&nbs
第1723章:寒心的皇帝
天才壹秒記住『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运兵的船队走在运河上,确实有点骇人,百姓光是看到船上的骏马,就已经惊叹不已了。
这也不奇怪,大宋的战马是越来越多了,但大多数战马也是留在边地和禁军里,江南和淮南的老百姓,还是不常见到的。
武德军的战马自然更加特殊,大食马也许没有西域马那么高大,但外形却健美的多,百姓们偷偷指指点点,也只赞叹超过惊讶的。
杨怀仁对这一点很自豪,这些战马聚集起来是一点儿也不容易,西北边过来的战马自然分不到武德军这里,所以武德军只能依靠海上贸易从大食买了不少马。
因为出的价高,这些大食马里有不少种马,经过这几年的繁育,武德军里也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战马供应体系。
加上和其他优质马种的杂交,如今武德军中的战马也不是纯正的大食马了,而是结合了几种优质马种优良特点的新品种的战马。
因为军中繁育马种的马场在横山一带,所以这种马被将士们称作横山马。
横山马的特点并不是高大威猛,但却身材健硕,善于奔跑,不论奔跑速度还是耐力上,都比以前的大食马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最关键的,则是横山马的适应能力特别强,生活习性特别泼辣,胆子大却又性情温顺,很通人性。
当然,这么一大支船队运输着一万将士和战马,也引起了地方官府的注意,所以船队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总要出面来查问一番的。
等他们见到杨怀仁和皇帝陛下的圣旨,也就不说什么了,只剩下巴巴的从地方搜集优质的粮食和草料供应着。
不过这样一来,杨怀仁率军进京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京城。
朝堂上立即炸了锅,自然有不少人立即弹劾杨怀仁,说他擅自带兵进京,这就是明目张胆的造反!
但陛下却没有任何反应,代为传话的太监们只是平淡的告诉那些官员们,杨怀仁是奉了皇帝陛下的密旨率军进京的。
这么一来,朝堂上却并没有安静下来,而是更加混乱了。
自从赵煦的幼子夭折之后,便一病不起,养了一段日子之后,虽然也能偶尔上朝露个面安抚朝臣的担忧情绪,但所有人都瞧的出来,皇帝脸色惨白毫无血色,身体差劲的很。
虽然嘴上不说,但朝臣们心里却明白,皇帝这个样子,应该是快不行了,如今平时的小朝会他已经无法参加,大朝会虽然能参加,却也处理不了国事了。
几位宰相和各殿大学士操持朝政,倒不至于让整个朝廷陷入混乱,可人心惶惶,各自担忧自己的前程,那也是肯定的。
而皇帝一道密旨宣杨怀仁率武德军进京,这个动向就更明显,京城二十四卫禁军就在那里,皇帝偏偏撇开不用,非要杨怀仁一个外臣带一帮藩军进京,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眼下距离杨怀仁当初离京去江南已经过去六七年了,朝中不少朝臣,都是在这之后才进入朝廷中枢的,这批人从来没接触过杨怀仁,只能从其他人的嘴里听一些关于杨怀仁的闲闻趣事来了解他。
至于一些朝中老臣,自然熟悉杨怀仁是个什么性子,一想到他马上就要回到京城了,心中便感觉十分难受。
这种难受不难理解,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在他们的视角里,杨怀仁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文官肯定不会把杨怀仁当做文官的一员来看待,就连那些和杨怀仁不算熟悉的武将,也搞不懂杨怀仁和他们是不是一路人。
&nbs
第1724:玉清庵
船队行至应天府,还有四天路程就能到京城外的东大仓。
杨怀仁心里总觉得有些事情他要提前办,所以留下天霸弟弟领军按原计划行军,而他则只带了管秋漓和几个亲兵单独出发,提前赶往京城。
三天后,东京城内,入夜。
内城马行街南端,大相国寺以东,虽然这里已经是内城的边缘地带,却依旧繁华。
繁华之间,深巷里有一处院子十分奇怪,牌匾上三个黯淡无光的大字写着“玉清庵”。
寸土寸金的东京内城里出现这么一座庵堂,着实让人觉得奇怪,不过玉清庵在深巷之中,倒也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玉清庵里并没有像其他寻常的尼姑庵一般拜了观世音菩萨或者道教的三清之类的神佛,大殿小的有点可怜,神龛上只有一个半人高的泥塑瓷胎的菩萨,让人很难认得清这是哪路神仙。
即便院子是三进的,但庵堂实际上却并不大,与其说是一个庵堂,不如说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普通的百姓院落。
庵堂两边都是高墙,高墙的另一边不知住的是哪户人家,在高墙的这一边,种了些翠竹,秋天里竹叶已经不再翠绿,竹叶却还没有落尽,竹枝随着瑟瑟秋风轻轻摇晃,却依然挺拔。
地面没有铺就青砖,裸露的泥土上种了些菊花。菊花趁着时节含苞欲放,黯淡的光线里看不出是什么鲜艳的颜色,但羞答答的让人喜欢。
碎瓦碎砖片铺出了一条路不甚整齐,不过走上去却也少了泥土沾裤的辛苦。
杨怀仁一副道士的打扮,瞅瞅身旁同样类似打扮的管秋漓问道,“你确定是这里”
管秋漓点头,“没错的,风神卫打探的消息,难道王爷还信不过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