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当初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很了解宋辽局势,也关心天下间的大势。

    宋辽貌似和平共处,实则辽国虎视眈眈,大宋则是岌岌可危,即便最近几年大宋在对外战事上好像颇有建树,但这都是假象。

    西夏的灭亡其实是他们内部矛盾迸发产生出来的结果,宋朝的西征只不过是个导火索罢了,至于交趾,本来也不是什么强大的存在,这都不能证明宋朝强大起来了。

    反倒是北面的辽国,耶律跋窝台继位之后,和之前耶律洪基对大宋的态度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但明眼人都瞧出来了,耶律跋窝台野心甚大。

    他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行动,只不过是因为他登基没有几年,权力根基未稳,所以才一直隐忍而已。

    实际上从他的许多做法来看,将来举辽国之兵南侵,几乎是肯定的事情。

    如果事情真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无论是暴戾的赵佖还是软弱的赵佶在位,恐怕都不是有能力保住国家的人选。

    大壮虽然年幼,可背后有杨怀仁的帮助,反倒是最有希望抵挡辽国进攻的皇帝最佳人选。

    而且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大壮的亲生父亲是赵煦,亲生母亲是她这个皇后,他是最纯正的皇族血脉,继承大统,也是最符合道理之人。

    想到这里,孟皇后也渐渐觉得,杨怀仁的命运论,说的没错,有些人从一生下来,命运就是已经被上天注定了的。

    可眼下的事情,又不由得孟皇后不担忧,她问道,“王爷对此事可有十足把握”

    杨怀仁不想骗她,摇了摇头,“这世上从来没有十足把握之事,只有尽力和不尽力的区别。”

    孟皇后对杨怀仁用这种不咸不淡的话岔开问题有些不悦,不过她还是耐着性子又说,“王爷不必打岔

    ,我只要你告诉我你有几成把握就好。”

    杨怀仁这下不想瞎说了,双眼注视着孟皇后的一双明眸答道,“七成。”

    这个答案似乎并不能让孟皇后满意,她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七成听着不少了,可三成的失败几率,也着实打击了孟皇后的内心,在她意识里,如果杨怀仁说个九成,哪怕是八成,她也能放心一些。

    杨怀仁看来是铁了心要推大壮出来继承大宋皇帝之位了,孟皇后觉得,这里边不管有多少是为公,多少是为私,杨




第1730章:自私与无私
    杨怀仁心里也并不在意孟皇后说那些话故意激他,他现在很懂孟皇后的心境。

    一个承受了背叛的女人,一个曾经高高在上,却落得如此下场的女人,现在很难去相信别人,这似乎没什么奇怪的。

    杨怀仁实在没有理由去怪罪一个不了解他的女人,何况这个女人这么做也并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孩子。

    为人父母的心态,杨怀仁很懂,这世上的人,说为了爱情可以舍弃一切的,不能说没有,但很少。

    但说为了孩子而愿意舍弃一切的父母,那这世上可就太多了,杨怀仁相信绝大多数最普通的人,也能体会到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而自己又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多少。

    管秋漓站在一边吓傻了,杨怀仁和孟皇后对着跪下磕头,这画面太激烈了。

    他赶忙过来扶起二人,似乎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说到了点子上,“娘娘王爷请赶快起来,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啊。”

    杨怀仁其实还是有些惭愧的,虽然他自知他对大壮一直都当做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看待,到这次要把大壮推出来继承帝位,他也是有他个人的考虑的。

    在他心中不论赵佖还是赵佶,或者其他的赵似等人,实在不是当新皇的好人选,也是出于一种怕自己这些年为了梦想的经营付之东流的担忧。

    说他是为了孩子好,似乎这里边有他自私的成分在;可若说他全是自私的,可他做的一切都是无私的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

    对于未来,他的想象里是有画面感的,所以他敢对孟皇后做出那样的承诺。

    事情失败了,他活下去的意义似乎也就不存在了,甚至可以说,事败之后,他活着反而是他爱着的家人和兄弟的一种威胁。

    他死了,新帝或许还可以放过他的家人和朋友,但他活着,反而必然要被斩草除根了。

    但事成之后呢,他也早想到了他会面对更多的风言风语,除非他真正的造反,否则他下半辈子都要生活在流言之中了。

    所以他也早有打算,只要大壮能顺利继位为帝,他也没有保留什么官职的必要了,他所拥有的势力,已经早已超出了官职的范畴。

    他利用他的势力,完全可以辅佐大壮,让他渐渐长大,真正掌握整个国家,甚至在宋辽之间的事情上,他也能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他现在敢对孟皇后做出承诺,他所说的,所写在血书上的,也是他真正的打算,他没有什么好隐瞒和避讳的。

    孟皇后见杨怀仁如此的态度,也再一次确认,当初她没有看错人。

    两人站起来之后,尽管孟皇后没有接那张血书,杨怀仁还是恭恭敬敬都把血书折好,放在了孟皇后面前。

    接着对管秋漓吩咐道,“管秋漓,如果将来我没有做到我所说的话,你就拿这份血书取了我的性命便是。”

    孟皇后知道这次杨怀仁绝没有任何私心了,心中又开始感到万分愧疚。

    管秋漓自然知道杨怀仁和孟皇后之间是这么回事,忙跪下来说道,“小人不敢!王爷言出必行,娘娘也从来没有

    怀疑过。”

    孟皇后有了台阶,也忙说道,“我一个女流之辈,不懂王爷苦心,还望王爷见谅。”

    杨怀仁自然地接话道,“娘娘言重了。眼下时辰也不早了,不如臣下把计划详细说与娘娘知道,还有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咱们要如何应对,也要早说清楚的好。”

    孟皇后对杨怀仁不计前嫌竟有些感动,忙把刚才的误会和捕快抛至九霄云外,开始为了事情盘算起来。

    两人一边算



第1731章:议储(上)
    天才壹秒記住『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一听是宫里来的,杨怀仁不敢怠慢,忙从床上爬起来,揉了揉惺忪睡眼,用湿布简单擦了擦脸便出门相见。

    来人正是苏公公,杨怀仁想起当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赵煦还年少,苏公公也才二十几岁而已。

    如今近十年过去了,苏公公脸上也有了些沧桑之感。

    苏公公见杨怀仁走出来,忙上来行礼,杨怀仁知道苏公公是赵煦贴身伺候之人,自然不敢装大,也急忙还礼。

    杨怀仁问道,“本帅率军这才刚到东大仓外的漕运码头,怎么苏公公就已经到了”

    苏公公脸色有些焦急,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黄公公比大帅先到一步,算好了大帅的船期了,所以咱家才早早在此迎候了。”

    杨怀仁笑了笑,“听闻陛下身体抱恙,苏公公如此贴心之人如何不在陛下身边照应着,跑来迎接我这么个粗人呢。”

    本是一句抬举别人也抬举自己的客套话,没想到苏公公当了真,忽然换了口气道,“大帅说的是,陛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次咱家来东大仓,也是陛下刻意安排的。”

    杨怀仁也认真道,“听苏公公的意思,陛下的身子……”

    苏公公不敢说下去了,只是肯定的点了点头,“陛下已经期盼大帅多日,只望大帅抵达,即刻起身进宫面见陛下。”

    杨怀仁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离他印象里赵煦驾崩的日子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可从苏公公的意思里来看,似乎事情并没有那么乐观。

    杨怀仁也顾不得换一身朝服了,立即召集了一队人马,跟随苏公公进宫面圣。

    其实来接杨怀仁的马车早就准备好了,杨怀仁下船和苏公公上车,忽然瞧见还有些以前在京城里的时候就认识的朝堂官员在场。

    他们只是没想到苏公公直接把杨怀仁带上了宫中的马车,这才不好直接过来相见罢了。

    这些人让杨怀仁觉得很奇怪,一看他们就不是和苏公公一起的,但明显又是在等候杨怀仁的,而且看样子好似已经等了好久了。

    这些人里边,杨怀仁发现他们也并不是一起的,好像还分成了几派,有些事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官员,像是章相公的左膀右臂的人,也有端王府赵佶的亲信之人。

    杨怀仁细想了一下,似乎能猜到一些事情,可有些话又不好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于是佯作询问苏公公道,“这些官员,难道不是和苏公公一起的”

    苏公公瞅了一眼,有些鄙夷地说道,“不是。有些事大帅刚到京城,可能还不知道,就在几天之前,大朝会上已经有人上书陛下,要陛下立储了。”

    苏公公说这话的时候咬着牙,好似要生吃活嚼了那些人一般。

    不过在杨怀仁看来,这种事其实很寻常,自古以来,每当皇帝生病的时候,按照正常的程序,朝堂上的大臣是必须要上书劝皇帝早一些立储的。

    这其实也没什么,大臣们也是尽人臣的本分罢了,毕竟历史上因为皇帝犹豫,没有当机立断册立储君而出现意外的情况也很常见。

    因为没有正式的储君,多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自然会为了皇位起争执,也导致了朝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混乱的局面出现。

    正是因为害怕这样的局面出现,所以一般在皇帝继位之后不久,朝中大臣就会劝谏皇帝早点立储。

    赵煦是因为太年轻,所以当今的朝堂之前也就没有太着急,可眼下赵煦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也就难怪朝堂上的大臣着急了。

    &nb



第1732章:议储(下)
    反倒是平常不显山不露水的赵似,在章惇等人的心里,似乎比起赵佖和赵佶来,更适合继承皇位。

    原因在杨怀仁看来其实很简单,也绝对不是因为赵似是赵煦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这种理由。

    而是因为赵似刚刚成年,性格内向安静,也从来没参与到朝政之事中来,平时也不和朝中大臣结党营私,私底下也不用各种方式敛财。

    不仅如此,赵似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便学了赵頵那种样子,没事整理些民间的书稿什么的,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不会在意个人名声上的得失。

    而最最关键的,是赵似此人似乎缺少主见和担当,因此如果他继位当了皇帝,更容易受到诸如章惇之类的朝中大臣的控制。

    章惇等人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政治抱负,自然不会选择另外两人,赵似也就很自然成为他们心中的最佳人选了。

    杨怀仁心里呢,则觉得这几个人都不行,不管是不是历史事实证明过的,在他看来,如今的皇家子孙,都太不靠谱了。

    而且赵煦并不是没有亲生儿子在世,轮也轮不到他们几个来争夺皇位。

    虽然大壮现在也年纪太小了,不过毕竟他是正统血脉的皇子,将来如果能继承皇位,本就是理所应当,加上孟皇后在身后扶持着,他在外帮衬着,怎么想都觉得情况不会太差。

    别的不敢说,起码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杨怀仁是可以保证不会发生的,他愿意为此赌上自己的性命。

    甚至他会用他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更好的百世基业。

    眼下三派人都派了人来迎接杨怀仁,似乎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了。

    杨怀仁奉旨率军进京,之前也许是个秘密,但杨怀仁动身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秘密了,朝中的大佬们和那三位王爷自然有各自的途径知道这个消息。

    然后他们也能分析出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陛下肯定是也是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所以招杨怀仁进京,也是为了自己早做打算。

    赵煦既然无子,那么必然要在几位皇弟中选择一位继承大统,赵煦自然也明白不管他选了谁,另外两人大概是不会信服的,也极有可能会选择起事。

    那么招杨怀仁和武德军进京,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杨怀仁和武德军是个什么存在,朝堂上的人其实都心中有数,外头人看杨怀仁自然觉得他如何受宠,如何大权在握。

    但朝中大臣们心中明镜儿似的,杨怀仁敢在江南把武德军打造成一支强军,如果没有皇帝陛下的首肯,那就是意图谋反了。

    换句话说,杨怀仁在外练兵,在军事建设上做出各种尝试和革新,其实全都是赵煦的意思。

    当初武德军中安插了许多皇室子弟,也就说明赵煦是如何看待武德军了,现在忽然一纸调令就让武德军进京,还让武德军重归京畿近卫序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

    那么问题就简单了,赵煦不论选择谁来继承大宋金瓯,另外的人就没有了起事的环境,杨怀仁和武德军在,谁闹事谁可能就会死。

    杨怀仁是个什么人大家也心中有数,平时看着嬉皮笑脸好似啥都不在乎似的,但真到了事情上,他可是从来没犹豫过。

    没有皇命的情况下他都敢冲突濮王府,这股愣子劲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如果现在这种特殊的局面下有人真的闹事,怕是杨怀仁都不用请皇命,就敢带兵去灭了你。

    更别说他现在有皇命在手,明着告诉所有人杨怀仁现在暂时统领天下兵马了。

    &nbs



第1733章:宫门袛侯(上)
    马车行至宫门,杨怀仁不等苏公公,下车便急匆匆往宫门内走。

    若是以前,杨怀仁佩金鱼袋子,是可以出入宫门的,今日来的急,只穿了便服,没有佩带金鱼袋,走到宫门口便被侍卫拦了下来。

    这也不怪人家宫门袛侯,人家也是按规矩行事,毕竟这里是皇宫禁地,没有规矩那才叫有问题。

    杨怀仁的亲兵立即上来喝骂那些宫门禁卫,把一帮人给骂糊涂了。

    这也难怪,杨怀仁离京多年,此时当值的宫门袛侯不认得他也不算稀奇,只是他们被一帮穿着厢军制服的军汉如此喝骂,自然心中不服气。

    领头的袛侯也反过来大喝道,“哪里来的腌臜泼才,敢在皇宫大内门前闹事,就不怕被抄家灭祖吗”

    杨怀仁的亲兵也是为了维护自家大帅颜面,自然不把几个普通的宫门袛侯放在眼中,回骂道,“陛下急召我家大帅进攻,尔等若是耽误了此等大事,怕要被抄家灭祖的是你们才对!”

    宫门袛侯嗤笑一声,“几个贼配军,敢在皇宫禁卫面前撒野,只怕是你们获得不耐烦了。”

    说罢便喝令手下人戒备,几杆金色枪头的长枪横过来拦在杨怀仁面前,宫墙上的弩手见势不妙,也忙把八牛弩转过来瞄了下来。
1...421422423424425...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