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n




第1754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
    如果是这样,他们还分派站队的,显得是多么可笑。.

    但事分两面,单凭一个早年间宫中的老公公的一面之词,似乎也不能确定真的有这么一个皇帝的亲生儿子的存在。

    一想到管秋漓如今是杨怀仁身边的贴身侍卫,章内心里也不排除这是杨怀仁另外的计谋。

    对于杨怀仁否认自己意图谋反的事情,章不管别人信不信,他是没法信的,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也难免会多多少少生出些野心。

    皇帝身体健康那都是免不了的事情,何况如今赵煦身体羸弱,早已经药石无灵了呢

    加上赵煦膝下犹虚,皇室的没落那是大家眼看着的事实,这种时候像杨怀仁这种只身在外又手握兵权之人,如果对皇位没有一点儿的想法,章还真是不信。

    但是从现在的事态发展,章也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杨怀仁或许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者处于别的考虑,也不好直接起兵造反,但他可能有其他的方式控制朝政大权。

    章能想到的,就是杨怀仁接着当年昭慈皇后被废的事情做文章,利用这个管秋漓,刻意制造一个什么所谓的龙种出来。

    然后利用赵煦内心的空虚,随便找个好控制的孩童来冒充龙种,之后等赵煦宾天之后扶持这个孩子继承皇位。

    如此一来,杨怀仁虽然没有直接谋反篡位,却是实际上掌握了大宋朝廷的军政大权。

    他虽然不是学了高太后垂帘听政,却是很有可能会做个实际意义上的太上皇。

    章心中有了计较,却不好冒头说话了,他暗暗准备着,先忍住心中怀疑,等待杨怀仁下一步动作。

    一旦杨怀仁接下来的举动真的印证了他的猜测,他便站出来揭露杨怀仁的阴谋,到时反而能正大光明的的置杨怀仁于死地。

    殿内场面又是一片混乱,不论几位相公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任他们口灿莲花,管秋漓依旧伏在上一言不发。

    赵煦无奈地闭上了眼睛,仰天长叹一声,他心里其实已经渐渐不再那么纠结了,他就是再昏庸,也不至于为了一个自己喜爱的女人葬送了赵氏皇族对大宋江山的统治。

    一想到自己终究是命不久矣,如果他下旨废掉昭怀皇后,却还能给她留下性命的话,也算是没有白白夫妻一场。

    “罢了,罢了。”

    赵煦开口道,“朕口谕示下,昭怀皇后刘氏,其行为不端,为祸宫闱……”

    赵煦开始说这些话的时候,众人便知道形势已经不可逆转了,赵煦为了得知皇子的下落,不得不开始下旨废除刘清菁的皇后之位。

    几位相公自然表情各异,曾布脸上暗露喜色,章脸上却有些失望之情。

    刘清菁则一脸的难以置信,在她心里,赵煦对她宠爱至极,加上数月前他们的孩子夭折,赵煦也一直表现的对她有愧疚之意。

    如今赵煦竟真的开口说出了废话的圣旨,她惊得整个人都呆住了,好像石化了一般不知高如何是好。

    再去求章帮忙显然如果他肯,刚才早就站出来替她说话了。

    她也已经意识到但她对别人有用的时候,别人自然对他阿谀奉承,眼下她已经没有用了,还有谁会站出来帮她求情呢

    她也想过是不是她再哭闹一番,或者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来,赵煦便又会心软,可赵煦废后的话都说出口了,又哪里有收回成命的道理

    她脸色惨白,脑子里轰的一声



第1755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一)
    管秋漓说起陈年往事,自是沉浸其中,兀自继续慢慢说着,一点儿也不理别人急成了什么样子。

    “苏公公应该记得,陛下当年被奸人蛊惑,认为昭慈皇后娘娘诞下奸邪之物,但你带人去杀人灭口的时候,却发现有个刚出生的女孩儿在宫里吧”

    苏公公点头,“当时孟皇后抱着一个女孩儿,也就是后来夭折的福庆公主殿下了。”

    管秋漓道,“那个孩子就是老奴从宫外偷进来的,本以为只要带个孩子回来,证明孟皇后生得不是奸邪之物就行了。

    既可以瓦解奸人的阴谋,也可以证明孟皇后的清白,至于真正的皇子,是不能在宫中暴露身份的,不然他必死无疑。

    可惜,陛下根本连看都没看一眼,听了刘清菁的话,就下令杀人了。

    老奴为了活下去,自然会从旁的宫里找一个不起眼的老太监杀了来冒充老奴,其实老奴当时就混在禁卫当中,竟没有人发觉老奴还带了个孩子。

    哈哈,就这样,老奴把孩子带了出去。”

    苏公公惭愧道,“当时太着急,也太混乱了,所以事情做得不周到,才给了你机会逃出生天。

    不过现在看来这竟然成了一件幸事,若不是管公公机敏,或许就没有皇子还留在世上了。”

    管秋漓微微一笑,“这说的倒也不错。老奴离开之前,孟皇后交代了老奴,把孩子交给一个她信任的人老抚养……”

    说到这里,众人都无比期待管秋漓接下来的话,不过他们内心里,也早想到了一个名字,只是事到如今还不愿意去承认罢了。

    管秋漓顿了顿,“这个人便是杨怀仁了。”

    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杨怀仁身上来,赵煦看向杨怀仁的目光也怪怪的。

    杨怀仁也怕惹皇帝误会,忙解释道,“你们可别这么看我,我和你们一样,也只有在陛下成亲的时候,远远的见过孟皇后一面。

    至于孟皇后为什么派管秋漓把皇子交给我来抚养,我也不知道,我们之间原来可没有任何交情,话都没说过的!”

    这一点大家还是相信的,孟婉儿在成为皇后之前就进宫了,当时高太后派人挑选了上百个官宦人家的女儿进宫,就是预备从中挑选一个给赵煦作为皇后的。

    杨怀仁就算能进宫,也见不到这些女人,后来孟婉儿成了孟皇后,除了典礼之时和大家一样远远见过她之外,还真是没可能和她有什么关系。

    而孟皇后为何在当时选了杨怀仁来保护这个孩子,诸人想到了很多理由,或许理由有所不同,但各人都有各人的道理。

    章惇想到的,不仅仅是孟皇后只是打算找个可靠的人能把孩子抚养长大那么简单。

    而是孟皇后在当时,或许就想到了孩子将来可能要站出来继承皇位了,她在宫中虽然不怎么显眼,可对于宫中之事,还是心知肚明的。

    后宫里有刘清菁这样的狐媚女人存在,孟皇后便知道赵煦可能会没有好下场,所以特意把孩子交给杨怀仁,就是想借着杨怀仁的力量,将来让孩子能有继位的机会。

    不管这个几率有多么小,孟皇后能眼光这么长远,心思这么缜密,让章惇都不得不佩服。

    张牙舞爪的不一定是最厉害的猛兽,沉默寡言忍辱负重的,或许才是活得最久的那一个。

    这些事当时的杨怀仁是没想到的,这也不怪他,毕竟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宫中的权谋争斗,也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当时杨怀仁只想



第1756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二)
    杨怀仁早料到章惇会竭力反驳,一是因为管秋漓的故事太离奇,又似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个孩子就是赵煦的龙种,他似乎很难相信。

    二是它本身也不愿意去相信赵煦还有皇族在世。

    如果按照他的预想,照现在的局势发展下去,议储的事情上,看起来章惇支持的赵似和两位兄长赵佖和赵佶相比是最劣势的。

    但实际上,章惇觉得赵似其实才是最有优势的。

    赵佖最年长,可惜是个独眼,又生得实在是丑陋不堪,不管是朝堂上的朝臣也好,还是后宫中的两位太后也好,甚至连大宋的百姓算上,大家都是十分爱面子的。

    要是赵佖继位,难免别外国人笑话说大宋实在是没人才了,让一个丑八怪继位为帝。

    所以章惇认为赵佖虽然最大,却是最没有机会继位为帝的,赵佖私下里结交的那些武将勋戚,本身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就算说的极端一点,赵佖继位的计划失败,他会起兵造反,可他手上能动用的兵马也是在有限,他要起事,似乎也是蚍蜉撼树一般,太蠢了。

    赵佶虽然和朝中不少文官私下里关系不错,像曾布这样的人也似乎早已经笃定了赵佶会继位为帝。

    章惇认为,赵佶这个人很喜欢书法画画这些东西,确实招文官喜欢,可惜他对政务几乎一窍不通,当皇帝可不是会书法懂书画就行的。

    那些支持赵佶的文官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私利,却不考虑国家和百姓的实际需要。

    这一点只要死死抓住,他相信更多的人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会继续支持赵佶继位。

    那么剩下的,也只有赵似了。

    赵似之前不显山不露水,这种低调却是最让人觉得安心的,连文官集团也会觉得,皇帝中庸一点,对文人当政是最好不过的。

    何况赵似这些年在民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从民心上来讲,百姓也更喜欢一位亲民的皇帝。

    所以就算赵似才华一般,有了他们这些老臣辅佐,大宋的基本方向是不会发生大变化的,稳定,也是大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后宫中两位太后,朱太后可是赵似的亲生母亲,到时候让她站出来帮赵似造势,不怕朝中重臣不会偏向赵似这一边。

    向太后那边,虽然现在一直没表态,但章惇觉得到时他联络几名重臣对向太后动之以理,向太后也不会剧烈的反对。

    赵似如果能顺利继位为帝,那么章惇便可以实现他更宏伟的政治理想了。

    虽然如今赵煦也十分支持他变法和很多政治主张,但是朝中也还有其余几名老臣十分能收到赵煦器重,比如曾布、许将和韩忠彦等人。

    这些相公们可是与章惇在政治理念上有很大不同的,有他们在,赵煦又为了平衡朝中的关系,所以也只能部分的接纳章惇的政见。

    这让章惇心中非常郁闷,他确实是朝中权力最大的宰相,可惜有曾布等人对他处处掣肘,他也并没有那么顺利的实现自己的经国治世的梦想。

    赵煦这种搞平衡的性格,章惇非常不喜,但如果赵似继位,那就不同了,章惇大可以利用赵似对他言听计从的优势,排挤朝中异类,他便可以一家独大。

    而真正大权独揽,章惇也才能毫无阻碍的去实现他的想法。

    到如果赵煦真的还有一个儿子在世,那么议储之事也就显得多余了,只要这个皇子是真的,那么皇位也就根本没有其他三位王爷什么事了。

    这位皇子将来会倾向于谁,章惇也



第1757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三)
    杨怀仁既然等着别人来质疑,也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应对这一切的准备。

    这年代要证明一个男孩是龙种,方法其实也不多,最常见的便是滴血认亲。

    作为后世人,杨怀仁是知道滴血认亲这种事是不靠谱的,有很多手段,都可以改变滴血认亲的结果。

    不过如果赵煦真要用这个方法,杨怀仁也有十足的把握,大壮是孟皇后的儿子,也就是赵煦的儿子,这一点是绝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随着大壮日渐长大,杨怀仁也早就发现了一点,这孩子长得和他、以及他的另外几个儿子越来越不像。

    而是长得越来越像赵煦了,至少和当年他第一次见到的年少时的赵煦,有个八分相似。

    如果将来赵煦也好,还是这些朝中重臣也好,他们见了大壮之后,第一个印象一定是孩子样貌和赵煦出奇的一致,说大壮不是赵煦的儿子,恐怕都没有人信。

    另外一个点,当初管秋漓把孩子送到杨怀仁手里的时候,杨怀仁发现孩子肩背上有一处伤痕,明显是用什么东西烫上去的。

    当时杨怀仁就猜测,这大概是孟皇后为了将来和孩子相认,故意在孩子身上留下来的一个印记。

    这个印记虽然杨怀仁没看明白,但一定是有特殊性或者唯一性的,也只有孟皇后能认出来。

    只要孟皇后用她的特殊方式证明孩子是赵煦的儿子,那么便是人证物证齐全了,根本不怕任何人提出质疑。

    杨怀仁道,“章相公的质疑,草民觉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章惇见杨怀仁竟然帮他说话,心情是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反倒觉得杨怀仁能这么说,便说明他有十足的把握了。

    否则,如果他只是在演戏的话,不会有这么强烈到耻笑章惇的质疑的地步。

    赵煦和其他重臣也意识到了杨怀仁话中的意味,曾布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曾布的意思就是你确凿的证据就赶紧拿出来给章惇甩一脸大嘴巴子,不用藏着掖着还在这里故意卖关子。

    杨怀仁却偏不说的透彻,对赵煦道,“现在孩子并不在京城,所以草民在这里说什么,章相公都有他的理由来反驳。

    我们之间这样争来争去,是非常无聊也无用的,不如几天后孩子来到京城,草民也请陛下允许玉清庵的妙静仙师进宫,大家一起来见证,孩子究竟是不是陛下的龙种。”

    章惇无语,杨怀仁这一点说的也的确是道理,不论他们怎么说,双方都可以攻击对方是空口无凭。

    两人在陛下面前争论此事根本就是无益,所以章惇点点头认可了杨怀仁的说法。

    七名相公来紫宸殿见陛下是来催促陛下议储的,同时也是来刺探杨怀仁进京后是带着什么样的想法来的。

    眼下风云突变,杨怀仁不但利用计策扳倒了昭怀皇后,还抛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那么几名相公准备催促赵煦议储的事也就没有了根基了,他们也绝口不提议储之事。

    至于杨怀仁在想什么,来到京城后要怎么做,他们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

    对章惇和其党羽来说,今天他们和杨怀仁针锋相对,如果赵煦还有儿子在世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他们的政治前途,基本也就停步于此了。

    就连他们内心里也不否认,将来如果这个孩子继承赵煦的皇帝之位,但是章惇质疑这个孩子的身份这件事,就足够被未来的新帝记恨一辈子。

    而对韩忠彦和李清臣这种中间派而言,他们肯定是没什么损失的,而且李清臣这年纪也基本处于告老还乡的临界点了。
1...427428429430431...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