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第1758章:杨怀仁大闹皇宫(二十四)
    杨怀仁收回印鉴,赵煦也乏了,便让众人告退离宫。

    方才他带进宫的二十名侍卫和紫宸殿的禁卫产生了一些摩擦,众人走出寝殿之时,两帮人依然在目光对峙着,谁也对谁不服气。

    对宫内禁卫来说,他们平时是风光无限的,今日他们近百人被二十个手无寸铁的武德军的人给制住,脸面上还真是说不过去。

    若是换了别人,谁敢对他们宫廷禁卫无礼,他们大可以给对方扣一个什么造反或者欺君的罪名给整治了的。

    但面前的人不一般,他们是武德军的人,更是杨怀仁的人。

    不用说杨怀仁以前就是位高权重,手握兵权,如今在皇帝心里那更是独一份的存在,皇帝有难,也是第一时间急召杨怀仁进京,这份信任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所以禁卫们颜面尽失,又不敢报仇,心中肯定是郁闷非常。

    杨怀仁看他们你瞪我我瞪你的样子,便知道这帮武人还真是缺少点脑筋。

    他过来拍拍值守的禁卫队长的肩膀道,“虞候不要见怪,我手下都是一帮没见过世面的粗人,要是哪里有得罪之处,还望虞候海涵。”

    禁卫队长自然不敢不给杨怀仁面子,既然杨怀仁都对他这么客气了,想到杨怀仁如今还是统领进军的左卫大将军,那也是他的顶头上司,也不好造次。

    他想的也是今天给杨怀仁一个面子,也是为自己铺路,只要杨怀仁记他一个人情面子,将来说不定他在殿前司升职也快一些。

    甚至还有更好的可能,杨怀仁为了笼络人心,将来会提拔他成为一名将领也说不准。

    即便他明白杨怀仁当着他的面斥责自己手下是做样子而已,但他还是接受了人家给的脸面,抱拳道,“大将军言重了,如今大家同属禁军,只是一场误会而已。”

    杨怀仁心里想笑,刚才你瞪着眼跟别人撅了你家祖坟似的,可不是觉得这只是一场误会。

    还不是因为连陛下都没追究此事,你才只能生闷气吗

    这种事自然也不会表现到脸上,杨怀仁称赞了他几句大度,又说他将来前途无限,把他说的喜不自胜了,才告辞离开。

    等他和自己的亲兵走出紫宸殿大门,杨怀仁才对手下小道,“下次再遇上这种事,打死几个也无妨,有我在,没人敢把你们怎么样。”

    亲兵们脸上露出了些笑意,心说跟着这样的人,他们才真正有里有面儿。

    杨怀仁准备走,发现曾布根本没走远,而是故意在门外等他了,看老曾的样子,似是有什么秘密的话要对他说。

    杨怀仁知道曾布是支持赵佶一边的人,和章惇也是最不对付的,看样子他们似乎更容易有共同语言。

    不过杨怀仁觉得他和一位朝中重臣在宫里就这么说些秘密的话,被别人看见了难免被人说闲话。

    再说他也没什么话好跟曾布说的,对曾布要跟他说的话,也是一点儿都不感兴趣,所以曾布刚冲他走过来,他便用眼神给曾布示意了一下不远处的两帮小太监。

    曾布一眼便认出来那两拨小太监分别是向太后和朱太后宫里的人,也知道现在拦住杨怀仁说话也是不妥,便笑道,“不如明日老夫再去王爷府上送拜帖。”

    说罢还特意给杨怀仁使了个很暧昧的眼色,这才告辞离去。

    杨怀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心中暗骂这些年他不在京城,京城和朝堂上的风气都**的变坏了。

    其实杨怀仁并不认识两宫太后宫里的太监,只不过两拨人站在道路上明显就是准备拦住杨怀仁了,不用想也知道在宫里,敢拦杨怀仁的人也只有两位太后了。

    &n



第1759章:两宫皇太后(上)
    寿安宫的小太监自然是迷糊了,忙追上杨怀仁,问道,“大将军,寿安宫,您刚才已经走过了……”

    杨怀仁停下脚步,坦然道,“我知道刚才就是寿安宫,不过按照后宫尊卑有序,既然两位太后同时来召见本帅,本帅也只能先去向太后那边拜见。”

    说罢便冲问话的小太监笑了笑,接着示意慈安宫的小太监继续引路。

    后宫里两位太后虽然相处和睦,但其实也没什么过密的往来,个中原因自然不用多说。

    两位太后同时做出类似的姿态,似乎也是不想让赵煦这个当儿子的为难。

    但是在宫人心中,总是不自觉地会分出个高低来的,比如慈安宫的人便觉得他们伺候的主子是正宫皇太后,自然他们的地位要比寿安宫的那些工人高一些。

    而寿安宫的人觉得朱太后是当今陛下的生母,皇帝对慈安宫那位的尊敬是出于礼,可对寿安宫的这位可是出于亲情和内心的。

    既然陛下都和寿安宫的亲近,那么自然是寿安宫的人比慈安宫的人要更有地位一些。

    这种事后宫里也算是常见,别说两位太后了,就是普通嫔妃的宫人,也是仆凭主荣。

    宫里的主子受皇帝宠爱,他们自然觉得出去讲话都可以大声一点,而不受皇帝待见的宫院,院里人从上到下都很难抬起头来。

    杨怀仁的话和举动自然让慈安宫来的太监觉得脸上有光,特别是那句“尊卑有序”,让他不自觉地在寿安宫的太监们面前挺胸抬头。

    寿安宫的太监有些诧异,可杨怀仁说的话也并不是瞧不起谁,人家说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寿安宫的小太监只得先分了一个人回去禀报朱太后,才又跟着杨怀仁走向了慈安宫。

    慈安宫里的向太后正在花园里赏花,其实说白了就是老太太趁着晌午刚过,日头还好,便晒晒太阳。

    杨怀仁走进慈安宫的时候也不忘回头客气的跟寿安宫的太监说一句,“请几位公公等候片刻,等娘娘说完了话,便随他们去寿安宫。”

    这也算给了他们面子,等杨怀仁被引入花园见到向太后的时候,之前引路的太监早已经把刚才路过寿安宫之时杨怀仁的话说给了向太后听。

    向太后似乎很满意,她觉得如今杨怀仁位高权重,却并没有目中无人,起码对她这个太后娘娘,还是充满了敬畏之心。

    杨怀仁以前和向太后接触不多,不过也算了解她的性情,向太后平时不理宫院外的事情,不管是朝堂还是后宫,她基本都是不管的。

    但实际上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不论前朝还是后宫发生了什么事,她都门清儿,也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和理念,只是不常说出来罢了。

    杨怀仁认为,像向太后这种地位身份,能在事物纷扰的后宫里稳如泰山,其实也非常不容易。

    毕竟他没有儿子,不论是赵煦当皇帝还是将来赵煦的某位兄弟或者子嗣当皇帝,她都会因为大宋最讲究的礼义和孝道,得到她应该有的地位。

    但是与此同时,她也因为和皇帝之间没法形成亲情上的共鸣,也很难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向太后更多的选择低调生活,从不干涉宫院外的事情,但在她内心里,和后宫里每一个女人都一样,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话语权的。

    杨怀仁走上前恭敬行了礼,等向太后唤他起身后,杨怀仁便很自然地说道,“今日日头不错,深秋里难得有这样的好光景,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

    &nbs



第1760章:两宫皇太后(中)
    杨怀仁在向太后面前说刘清菁的罪行,话就不用那么硬了,意思到位就好。

    向太后对此也仅仅是点点头,没有表现出对刘清菁的祸乱宫闱的那种愤恨之意,也并没有觉得她可怜。

    杨怀仁从向太后这种不咸不淡的态度里读出来,是向太后对此不以为意。

    这也不难理解,向太后并不是赵煦的生母,如果她去提醒赵煦刘清菁在后宫做的坏事,明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会让赵煦觉得她多管闲事,甚至心生反感。

    所以向太后在赵煦每次来拜见的时候,从来不说后宫之事,也从不提刘清菁,就是好话坏话都不说,保持低调,完全置身事外。

    到后来事情已经无可扭转,向太后出身高贵,风度优雅,也更没有必要在刘清菁落难之后当着人面前狠踩她一脚的必要了。

    这在杨怀仁看来,这就是向太后能在后宫中屹立不倒的绝妙之处了。

    她一直就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掺和不参与,事后也不评论,活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就是一副恬静淡泊的样子,很难让人把她当做敌人或者是一种威胁。

    但同样的,杨怀仁也觉得向太后这样也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太有主见,只是把自己隐藏的很深,不到时候不会站出来说话而已。

    像前段时间朝中文武百官还在争论议储之事的时候,几派中的几位大人物,也是进攻觐见过向太后的。

    他们这么做也是希望拉拢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拥护的某位可能的皇储,毕竟向太后是礼法上正经的正宫皇太后,她的话,总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可向太后一一打发了他们,面对他们各种引诱和请求,就是不表态。

    但杨怀仁是知道的,向太后心里一向是很喜欢赵佶的,这就是之前提过的一件事了。

    当时太皇太后高氏还在位,前朝和后宫同时大权独揽,向太后这个做儿媳妇的,虽然也有太后的身份,但她从来不再高太后面前冒头。

    高太后做什么决定,她都唯命是从,那些年里朝堂还是后宫也是发生了许多震惊朝堂的大事,但向太后从来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向太后性情淡泊,或者所她就是个没有见识的女人,只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其他事一概不管。

    那些年里的慈安宫是非常冷清的,也从来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人经常去看望向太后,连后宫里的妃嫔,除了照例问安之外,也几乎没有人和向太后有什么往来。

    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赵佶。

    赵煦继位之后,他的几个皇弟,不管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都赐封了王爵或者公爵,迁出皇宫出去自立门户。

    赵煦继位是年幼,独自在宫中还是很孤独的,他的同母弟弟还是呱呱小儿,也不懂得兄长的孤独。

    而只有三四岁的赵佶,那时候就懂的没事进宫来陪赵煦这个兄长玩耍解闷了。

    而且赵佶每次进宫,除了和赵

    煦相处之外,也总不忘去拜见高太后和向太后。

    如果赵佶只是偶尔去拜见当时不受待见的向太后的话,那也不算什么,可难得的是赵佶每次都会专门去拜见向太后,甚至会陪向太后聊天。

    在那时能有个孩子经常去慈安宫里陪同样孤独的向太后聊天,对于一个孤独的女人来说,这种情感是非常深刻的。

    赵佶也因为这么“有心”,逐渐在向太后心目中形成了



第1761章:两宫皇太后(下)
    转眼来到寿安宫,虽然已是物是人非,可熟悉的宫院还是让杨怀仁浑身觉得不自在。

    他隐约间总是会产生某种错觉,好像凶巴巴的高太后还在殿内等着他,准备随时拿捏他一番似的。

    比起向太后来,赵煦的生母朱太后就显得没有多少心机了,而且似乎什么事情也太容易表露出来,恐怕别人不知道她的想法一般。

    杨怀仁走进宫园,第一感觉便是寿安殿里有点太郑重其事,太监宫女站的规规矩矩好似准备上朝的大臣似的,连朱太后也一身正装打扮在殿上正襟危坐。

    压抑的气氛让杨怀仁一开始就感觉不太妙,朱太后召见他的架势,也完全超过了一位太后召见一名外臣时应有的礼节。

    杨怀仁心中难免有些想笑的意思,事情就是这样,本来也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你非要搞得如此大动干戈,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反而倒不美了。

    杨怀仁进殿,自然要恭敬行礼,行礼毕,杨怀仁刚刚站起身来,朱太后便故作威严问道,“杨大帅好大的威风啊,本宫差人你唤你来寿安宫,你竟然敢故意拖延”

    杨怀仁也知道他先去了慈安宫那边,的确耽误了近小半个时辰,让一位太后等待这么长的时间,也确实不太好。

    不过杨怀仁也是谨遵礼法,说起来也不能说他有错,黄何况朱太后故作姿态,是因为刚才杨怀仁路过寿安宫门口的时候,便早有人去禀报她了。

    之后杨怀仁说的话,自然也传到了朱太后的耳朵里,她一想到杨怀仁故意路过她的宫门而不入,偏偏先去了慈安宫见向太后,心中自然是有些生气的。

    而朱太后现在这么直接的表现出她的不快,也略显幼稚,杨怀仁自然还是用刚才的理由解释,“禀太后娘娘,两位太后娘娘召见微臣,微臣也只能遵循礼法规矩有先有后。

    若是害的娘娘久等了,还望娘娘见谅。”

    杨怀仁已经说了软话,如果朱太后懂一点人情世故,这件事就此别过,那也就算了。

    可惜她还是有些不依不饶,竟反问道,“杨大帅好大的规矩啊,照你的意思,让本宫空等了小半个时辰,还是本宫活该喽”

    杨怀仁抬眼瞅了一眼朱太后,论姿色她还是有些的,不然也不会受到先帝的垂青,还为先帝诞下两位皇儿。

    但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她都没法跟杨怀仁之前认识的任何一位有地位的女人相比。

    从性格上来说,朱太后太直来直去了,也就是民间说的那种直肠子性子,或许在民间这种女人是受人欢迎的,但在宫中,这就十分不讨喜了。

    杨怀仁寻思着,这位朱太后也就是仗着年轻时受皇帝宠爱,后来自己的儿子又做了皇帝,她才能在后宫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生活的很安逸,否则,不知她已经被害死多少回了。

    但也正是因为她在宫中的大半辈子过的太安逸了,让她对宫中如何生存和处事的方法,是一点儿都没学会。

    朱太后的话杨怀仁不太好接,认下这件事绝不是杨怀仁的性格,再找理由,似乎又会更加激怒她,所以杨怀仁只得装傻卖呆,试图蒙混过去。

    朱太后见他一脸无辜样子,心中更气,以为杨怀仁就是故意不把她放在眼里,竟又厉声斥道,“杨怀仁,你蔑视本宫,你可知罪”

    杨怀仁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他实在没有工夫陪着朱太后玩这种文字游戏。

    朱太后又怒道,“你不要以为你身为大将军,本宫就




第1762章:这个二愣子
    朱太后关心的事情,重点也不在这些后宫里的女人身上。
1...428429430431432...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