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她顿了一下,面色似是有些犹豫,不过还是开口问道,“杨怀仁,本宫再问你,当今朝堂上议储之事,你是如何想的”
杨怀仁大吃一惊,抬头凝望朱太后天真的脸,竟不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紫宸殿里发生的事情,难不成朱太后仅仅知道刘清菁被废除后位一事,连赵煦还有子嗣在世的事情都还不知道
这让杨怀仁有点无言以对,他心里一万只羊驼奔袭而过,不知道是该说朱太后无知呢,还是寿安宫里这帮太监宫女们蠢呢
就算当时没打探到这件事,杨怀仁先去了慈安宫也有小半个时辰的功夫了,难道朱太后这边还没有人告诉她
或者她已经知道了,只是她脑子还没转过弯来,还没有想明白眼下事情已经变化成怎么回事,只是依旧按照之前准备好的话来试探杨怀仁
杨怀仁反正是迷糊了,不过有一件事他还是清楚的,朱太后心里,似乎觉得她的长子赵煦若是身体真不行了,她的幼子赵似继位的话,她依旧是太后,这对她也是最有利的。
不管朱太后是怎么打算的,或者是章惇一帮人怎么忽悠的她,亦或哪怕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单纯出于对小儿子的疼爱,这在杨怀仁看来,都有点越矩了。
宋朝皇族一直以来都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这一点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执行的比较好的。
虽然宋朝也出过几位垂帘听政的太后,那也是因为皇帝继位时实在年幼,朝臣为了稳定朝堂和国家的局面,才请太后出来做做样子罢了。
实际上除了高滔滔之外,其余继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娘娘,也没真正贪恋过权力,她们更多扮演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被那些文官相公们推出来起到一个镇场面的作用而已。
真正的权力,不论掌握还是执行,还是都在宰相和枢密院几位重臣手中。
议储这种事,和单纯的朝政还有些不同,皇帝立储,既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同时也是皇帝家的家事。
朝臣们自然也不会不考虑太后娘娘的意见,不过那也是法定和礼法意义上的正宫皇太后娘娘,才有这样的待遇。
朱太后虽然名为太后,可身份毕竟不是正宫皇太后,议储之事就算大臣们要咨询意见,也咨询不到她这里来。
不论从规矩礼法还是从现实上来看,实际发生的情况也是如此,朱太后关心这种事,从情的角度说,也合情合理,但从礼和法的角度说,就是越矩了。
章惇等支持赵似的一派,自然是会联络朱太后,表明他们支持赵似将来继位之事,然后也希望借助朱太后的些许力量,在这件事上起到一定的帮助。
可章惇一定明白,赵太后的能力范围,也仅限于给赵煦吹耳旁风的情况下,涉及到正式的咨询,朱太后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这种事在向太后身上就不会发生,向太后虽然表面置身事外,实际上她心中比谁都清晰明白,但她却一直低
调隐忍,不到最关键的时刻,她也不会让别人知道她的真正想法。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是有城府有心机的聪明人表现,再对比朱太后越矩了还如此大胆直接,就显得朱太后愚蠢了。
朱太后见杨怀仁似是在犹豫,一时之间也很难搞懂杨怀仁这个表情的意思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只得再次问道,“杨怀仁,本宫问你话呢,你想什么呢”
&nb
第1763章:练兵(上)
杨怀仁大步往宫门处走,可不会理朱太后在背后是怎么说他的,至于将来朱太后会不会记恨他,在他心里已经不重要了。
对某些人来说,你把该说的话说了,他如果听不明白,或者是刻意装作听不明白,那就不用跟他多废话。
特别是当你拥有的能力和权力,完全可以不把他当回事的时候。
也许这么说是狂妄了一些,但事实却是如此。
杨怀仁领着二十名亲卫走出皇宫,杨晋贤恭敬地把之前留在宫门外的武器交还了回来。
只是还那些武器的时候,从他的眼神里,杨怀仁看出来一种作为一个军人自然而然的羡慕。
虽然说他是宫门袛侯,可要论武器装备,他们的手上拿的不论是金瓜还是其他什么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些武器更像是装饰。
要论实用性,或者说真到了战场上的杀伤力,他们在武德军的武器装备面前,简直弱爆了。
杨怀仁笑道,“你如果喜欢,将来本帅可以送你几套研究研究。”
杨晋贤受宠若惊,忙拜谢道,“多谢大帅。”
杨怀仁摆摆手示意不用客气,命人给他留下几套装备后,便领着人离宫而去。
对他来说,几套武器装备根本不算什么,当然,最核心的火药武器,是不能给他的,那些精致的手弩和轻质坚固的铠甲什么的,倒是无所谓。
杨怀仁没有去随园看望妹妹妹夫,也没有回城内的府邸,而是直接带人出城回到了东大仓码头。
先头赶赴京城的一万将士已经下船,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的调令,只能在东大仓北面一片空旷的仓储区临时安营扎寨。
杨怀仁回营,立即升帐召集了随行的将军们,一是把刚才他进宫的事情跟大家交代一番;
二是告诉他们,如今武德军进京,名义上虽然已经重新成为禁军二十四卫的序列,但正式的改编文书,以及改变后新的驻地安排,还要等枢密院的文书。
虽然杨怀仁如今也挂着一个枢密院参政知事的名头,可杨怀仁觉得他现在还不适合去枢密院露面,正式文书的事情,还是派人去催一催就好。
三是告诫大家,今时不同往日,京城也不比江南,起码在京城,规矩上就有很多,也很繁杂。
所以几位将军回去后也一定要好好约束手下将士,绝不能在这种特殊时刻违反军中纪律,而且强调了多次,目前情势不明朗,违纪者要罪加一等加以处置。
后续的几万武德军将士,以及杨怀仁的家眷,要来到京城起码还需要四五天的时间。
杨怀仁也安排了风神卫暗中保护家眷,确保大壮能安然无恙来到京城。
而这四五天里城内和朝中会发生什么变故,杨怀仁也只能静观其变了。
第二天一早,宫中便来了传旨的太监,杨怀仁正式开始履行左卫大将军的职责,统领禁军兵马。
稍后,枢密院的文书也到了,武德军再次改编成龙武卫和虎贲卫,两卫中将领职事也全部由杨怀仁全权负责指派。
本来这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但在武德军出发之前,杨怀仁早就做好了预案,眼下也不用特别的改变,按照当初的预案进行就是了。
其中,李黑牛出任龙武卫大将军,黄大银出任虎贲卫大将军,其余副将偏将等,也大都是原来武德军中的将领平移过来。
虽然职事是平移,但从藩军改编成禁军,官职和品秩确实都有所提升,少则半级,多则一级,杨怀仁的手下将校基本都得到了实打实的提拔。
 
第1764章:练兵(中)
这种事杨怀仁决定不了,也不好过多干涉。
毕竟他们是皇族子弟,也有不少人是贵族勋戚家中的子侄,背景强大,一个两个或许还不算什么,但如果联合起来,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杨怀仁对他们也不能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听话的便亲近一些,不听话管不了的,他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起码眼下也只能这样,将来如果能扶持大壮顺利继位为帝,杨怀仁再用他的方式来治军,优胜劣汰那是必然。
到时候谁再那自己家族或者背景作为倚靠,杨怀仁自然有办法整治他们。
能通过劝说改过自新重回正道的,自然要尽量去拉拢改造,而那些顽固不化之辈,也不用跟他们客气。
他们都不给杨怀仁面子了,杨怀仁也不用考虑他们的颜面,哪怕是用最极端的手段,只要能把禁军的风气扭转过来,杨怀仁觉得他做出什么事情,那都不算意料之外。
时也,势也。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了势,该较劲的时候就该较劲,现在势不到,且先忍耐一下便是。
当然,有些人,有些事,忍耐一下也没什么,审时度势嘛,不用跟自己过不去。
但有些人有些事,杨怀仁是不能容忍的。
风神卫带来的线报里,和赵佖交好的勋戚或将门家族有好几家,这几家里也都有不少子侄在禁军中担任要职。
杨怀仁细细察看了一下名单和他们背后家族的背景情况,发现其实这几家也不算多么有实力。
而且他们和赵佖之间的交好表现,也不见得他们就是赵佖的死忠,会为了赵佖继位之事,就胆敢冒着诛九族的奉献去造反起事的,大多更像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的随波逐流而已。
当然,这里边除了高家。
这个高家和高太后的高家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说起他们来是一家,但又不是一家。
哲宗时的将门勋戚高家,和高太后的家族,都是宋太宗时卫王高琼之后,不过这两个高家之间,在百余年六七代人之后要论亲戚的话,那可就远了。
其实百余年前的大宋开国时的卫王高琼的嫡传一脉,早已经不在京中为官,现已迁居江南老家居住。
而当今的将门高家和高太后的高家,则都是五六代之前的庶出旁支了。
如今的将门高家,家主乃是长平侯高启勋,年纪还不到六十,和其父当年在边军中建立功勋而得封长平侯。
要算起来,高太后在辈分上还要喊高启勋一声堂叔。
不过高启勋之前并没有因为高太后这一支出了一位皇后,以及后来的太后和太皇太后,而和高太后攀附亲戚关系。
高太后当权那几年,高启勋基本躲在家中不问世事,除了几个家中子侄凭借高启勋侯爵的地位在禁军中谋得了一些职事之外,从没有和高太后产生什么联系。
有不少当时的文人还因此称赞高启勋,说他没有因为族中旁支的亲戚地位崇高便攀附或为自己谋私利,可算是高风亮节。
&
nbsp;后来高太后过世,因为她死的隐秘,赵煦当年也没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连高太后的两位亲弟弟都没有牵连,就更不用说高启勋了。
高太后的两位兄弟很有自知之明,高太后过世后便辞官带爵回归乡里,算是为自己和子孙留了一条不错的后路,此处略过不提。
而高启勋,因为本身也从来没从高太后当权之事上谋过半分好处,所以赵煦并没有对高家过多猜忌,依旧重用高家子弟。
第1765章:练兵(下)
杨怀仁很纳闷,就算高士迁不打算听他的命令,那起码也应该把将士们拉出来练习,哪怕是做做样子呢,也不会显得他故意跟杨怀仁作对。
但高士迁就是这么做了,不光没有按命令练兵,这会儿都是日挂当空了,龙蹊卫大营里几乎没什么人走动。
更可气的是,杨怀仁远远地便能听见某些营房里传出来将士们的打鼾声。
杨怀仁在龙蹊卫大营门前,脸色极其难看,龙蹊卫大营正门前只有十几个哨兵站着,身子倒也算站的直,可人却显得无精打采,好像还在打瞌睡。
视线望进大营内,也是有巡逻的哨兵,但同样和门口的岗哨一样,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提不起精神头来。
随行的天霸弟弟已经怒了,指着龙蹊卫的方向大骂道,“这个姓高的,仗着他爹是长平侯,就敢不把大帅放在眼里,他这是嫌命长了。”
另一边的林冲却一脸疑惑道,“不知道为什么,小弟到了龙蹊卫这里,总有一种非常奇怪,又不知道奇怪在哪里的感觉。”
天霸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高启勋和高士迁父子二人,明显就是倾向赵佖那边的,仗着自家的家势和赵佖的庇佑,就没把咱们大帅当做一回事。
大帅前两天刚刚下了全部禁军都要按照新的练兵法练兵的命令,别人都动起来了,就算练得不是那么回事,起码也没想龙蹊卫这边太阳照屁股了,还**在睡懒觉的情况出现!
这就是故意跟咱们大帅作对,是要给咱哥哥一个下马威了!”
林冲摇了摇头道,“若是看表面,还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我总觉得这里边有事儿,不是咱们看到的表面这么简单。”
天霸弟弟嗤笑一声,“有事有什么事还能有什么事!”
林冲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叹气道,“具体我也还没明白,但我心里就是有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太怪了。”
杨怀仁抬手示意他们不要争论了,他心里其实也感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他起先就觉得以高启勋和高士迁父子俩以前的性格,不会去主动和赵佖这种人站队。
其次,就算高家父子有别的盘算,或者有独特的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判断,也不至于站在风口浪尖,在这种特殊的时刻明着和杨怀仁作对。
最后,龙蹊卫虽然不是禁军中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但以前名声也还算不错,甚至可以说,龙蹊卫在高士迁的统领之下,军事能力在禁军二十四卫当中,也是中游偏上的。
可就这样一支军队,没有理由大门处和大营内的岗哨和巡哨,都一副病恹恹没睡醒的样子,眼前的龙蹊卫如此糜烂不堪,似乎也和高家的将门名声大有不符。
不过杨怀仁也想不了太多,单是高士迁违反军令这一条,杨怀仁便能治他得罪。
杨怀仁心情确实也不太好,一想到高士迁也的确有可能就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杨怀仁一个下马威,也是给其他禁军将领做样子看。
这就是杨怀仁无法容忍的地方了,一旦他这样做杨怀仁不去严厉惩戒他,可能其他禁军将领也会觉得杨怀仁不过如此,然后有样学样。
要是这样发展下去,杨怀仁这个左卫大将军的威望可就一落千丈了。
杨怀仁能理解高家父子的心情,杨怀仁虽然也一直带兵,而且带的兵也是禁军中曾经的老人,但他可不是禁军中的老人。
可他一个新人,又如此年轻,便做了左卫大将军如此崇高的军职,勋戚将门的子弟们,对他有排外情绪也不难理解。
杨怀仁可
第1766章:忠臣(上)
高士迁的反应让杨怀仁大吃一惊!
现在他看到的东西,和高士迁嘴上说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可高士迁却说的斩钉截铁,这让人感到非常疑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