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赵煦收起了笑意,用尽了浑身的气力,才呵斥出声来,“朕直到近日才得知杨怀仁和高启勋的计策,所以这件事的功劳,并不在朕,而是在他们这些做了事的人身上。”
群臣听罢无不激动万分,甚至有人声泪俱下,又是一片花团锦簇的马屁声传了出来。
赵煦已经没有气力再去阻拦了,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对于赵佖,他心中非常的记恨,可是他想着应该给儿子做出一个仁慈的榜样,所以忽然间他不觉得把赵佖抄家灭祖,是个最好的处置了。
赵煦说不出话来,只能动动嘴唇,群臣搞不懂陛下想说什么,只能等着苏公公作为代言人传达出来。
苏公公脸色有点不服,可赵煦比起眼睛重重点了点头,苏公公才愁眉苦脸地宣布,“赵佖谋反,论罪当诛,朕念及兄弟情义,不忍诛灭其家族。”
杨怀仁也没想到赵煦会这么做,群臣就更不理解了,没等苏公公说完,便鼓噪起来,还有不少人跪倒在地,言明赵佖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绝不能姑息。
赵煦既然已经下了决心,便不会更改,闭着眼睛一言不发,苏公公也只能继续宣布,“褫夺赵佖所有封号、官职,所有家产充公,家眷贬为贱藉。
赵佖本人贬为庶民,流放岭南,永世不
第1839章:穿对了鞋
赵佖的面孔扭曲得有点可怕,魔鬼见了都觉得自己长得太单纯太善良的那种。
也许一开始赵佖的目标就不是大壮,当时只有杨怀仁站在大壮身前,也只有他离的最近。
所以赵佖觉得,在他死之前,无论如何也要拉上一个垫背的。
捅死太子,赵煦便从新回到无子为继的地步,说不定能把赵煦活活气死,杨怀仁就在眼前却没有保护好太子,估计杨怀仁的官也就做到头了,赵煦一怒之下砍了他也说不定。
如果杨怀仁舍身来挡这一刀,赵煦也不觉得吃亏,是杨怀仁导致了他谋反的计划彻底失败,可以说杨怀仁就是他自大的仇人,能捅死仇人,赵佖自然也觉得死得痛快。
而且这几年杨怀仁名声很旺,赵佖捅死一个名人,他也会名垂青史。
朝臣们其实不太在意杨怀仁的死活,只要太子殿下安然无恙,他们就放心了,杨怀仁若是受伤甚至死了,他们也会有大宋痛失英才的苦恼,可那也是大不了哭几声做做样子罢了。
杨怀仁死了,说不定对他们才更有好处,杨怀仁出现以后,大宋崇文抑武的风气稍稍有些改变,那些打了胜仗或者剿灭了山贼的武人,渐渐的开始有地位了。
以前比文人矮半个头的武人,现在重新开始大声说话了,这在文人眼中,是件让他们极其不爽的事情。
当兵的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这是很严重的,但他们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掌握在他们手中,文人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
所以以前他们担心杨怀仁这种人进入朝堂跟他们争权夺利,眼下便希望杨怀仁有个好歹什么的,起码是个重伤,在家里养上几年伤才好。
杨怀仁被捅了一刀,可他听见朝堂上那些文官们竟发出“吁”声,好似并不在乎他的生死,他心里就来气。
心说老子是设计演了一场戏让你们受到了惊吓,可你们也并没有真的受到任何伤害,不至于对我这么痛恨吧
我做的那么多,不还是为了你们要不是我,刚才那些死士就真的是赵佖的死士了,你们还不是要倒霉
现在倒好,大壮没受伤你们长出了一口气,可老子被捅了一刀,你们就完全不在意了
杨怀仁眼里那些文官们都成了白花花的一片白眼狼,恨不得指着这帮白眼狼破口大骂,然后冲上去抽死丫的,然后在他们胯下狠狠踹上十七八脚。
真是太气人了!
赵佖本来因为捅到了杨怀仁还在得意,拿刀的手还在死命的使着劲,甚至还转着圈的搅和了几下,好似杨怀仁的肠子缠在了匕首上,他要让杨怀仁肠穿肚烂一般。
可他看着杨怀仁的表情的时候,有点搞不懂了,一开始他还是很痛苦的,可后来更像是一种气愤,然后就是一副咬着牙要打人的死人样了。
赵佖低头看时,发现杨怀仁的官袍已经被捅穿了,可并没有血流出来,再仔细瞅,赵佖才发现杨怀仁的官袍里还套着一层软甲。
这副软甲真的很软,以至于赵佖刚才捅上去的时候,都没觉得他捅在甲胄上了,而是捅在了杨怀仁的身体上。
软甲被捅得凹进去一块,但却没有别捅穿,也就是说,杨怀仁可能也感觉到了疼痛,但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赵佖似乎有点不信这个邪,他的匕首虽然小巧了一些,可却也是一把宝刀,不敢说能削铁如泥吧,可一寸厚的硬木桌子板,是一捅一
第1840章:赵佖之死
血缘是不会骗人的,可感情这种事,就更不会骗人,这不仅仅是一种亲近的感觉,而是来自精神深处的感动。
大壮很想哭,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最无私的爱。
杨怀仁关切的看了他一眼,发现大壮的眼睛红红的,嘴角也有点裂开的架势,眼看就要嚎啕大哭出来。
这是不行的,杨怀仁觉得,尽管他还是一个孩子,可他现在的身份早已经不仅仅是个孩子了。
杨怀仁微微摇头示意他不要哭出来,眼神里带着一种鼓励,鼓励他要坚强,今天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他不能哭,不能表现出哪怕一点儿的软弱,不管他是不是个孩子。
杨怀仁也清楚,对大壮来说,今天的事情实在是太刺激了,他幼小的心灵里还承载不了这些事。
他也觉得他要求大壮坚强不要哭,似乎对一个还不到八岁的孩子来说,有点他以严苛了。
可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大壮现在是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不管他多么小,他如果在文武百官面前吓得大哭,群臣对他刚才表现的好印象,便要大打折扣了。
不希望他将来继位的人多了去了,朝堂上这些人里边就有很多,只不过他们没有胆量像赵佖一样用直接而粗暴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可将来呢说不定还有第二个赵佖,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只要他们发现你的软弱,便会让他们内心里野心疯狂滋长。
也许不是现在,可在将来的某一天,当野心膨胀到无法抑制的时候,便会爆发出来。
所以大壮必须坚强,让别人看到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这么小的时候都能处变不惊,将来一定是一位强势的君王,没有人敢有野心,只能趴伏在你面前恭敬的叩拜。
大壮是懂的,他知道父亲做了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所以他强忍着,把刚刚溢出眼眶的泪水又狠狠地收了回去,脸色也变得更加镇定了,眼神里全是对赵佖的鄙夷之色。
早有龙武卫的将士把赵佖反剪着手臂提溜了起来,等候赵煦发落。
赵煦看着赵佖,摇了摇头,此刻他的内心里已经很苍白,他自觉对赵佖还算不错,从来没有薄待了他半分。
特别是今天发生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感觉他已经仁至义尽了,可他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他这个弟弟会这么恨他。
赵佖谋反,赵煦觉得他没有诛灭他全家,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可赵佖竟然还要伤害太子,这简直就是不知好歹,自寻死路。
很多朝臣从赵煦失望的目光里读懂了什么,忙相互给了一个眼色,接着一大片人出班跪倒在地,大声请求陛下严惩赵佖。
可赵煦这时候又一次犹豫了,他看看杨怀仁,还能气呼呼地对赵佖出口大骂,那一巴掌也扇的非常有力,应该是没受伤。
他又去看太子,太子虽然受到了一些惊吓,但太子现在的样子让他有点吃惊,连他自己都吓得差点丢了魂魄,但太子却依然稳重如山,丝毫没有被生命的威胁所吓倒。
赵佖忽然觉得很骄傲,儿子比他强了不少,更是比赵佖之流的皇族子弟强大很多,将来由他来继承他的皇帝之位,他可以放心了。
再去看赵佖,整个人蜷缩着,浑身都抽搐着,胯下已经出血了,裤子上染红了一大片,样子十分悲惨。
赵煦觉得他有些时候还是太软弱了,原本只是想着要给儿子做一个仁君的榜样,让他将来也能有样学样,不要成为一个暴戾的君主。
可当这种帝王的仁慈给自身带来的是危险的时候,就不
第1841站:皇帝的感激
赵佖死了,口吐黑血,面目狰狞,行刑的公公弯腰下去试了试赵佖的气息,这才起身对赵煦点了点头。
赵煦内心里还是有种痛苦的感觉,兄弟相残这种事,不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对人的精神的冲击力,还是太猛烈了。
公公对殿外挥了挥手,又有两个小公公抬了一副担架走进大殿,把赵佖的尸首稍微处理了一下,便抬了出去。
龙武卫的将士们也在杨怀人的授意下缓缓退了出去,让大殿上重新恢复了之前的平静。
朝臣们重新整理了衣冠,站到原本的位置上,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意,好似刚才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般。
杨怀仁看着大殿中间那块精美的地毯上还残留着的赵佖的血迹,竟忽然有一种错觉,历史改变了,却也还保留着原本的轨迹在继续前行。
赵佖的这次谋反并没有在后世的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不少学者从发生在赵佖身上不寻常的事情上才推断出来的。
现在看来,今天的事情依旧不会被史官记录下来,赵煦就算是为了赵氏皇族的颜面,也不允许皇族相残的事情传扬出去。
杨怀仁微微一笑,这一刻他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史书记载的东西,向来就不是历史的全部,其中总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人想要后人记住的模样。
所以后来元朝编撰宋史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赵佖的谋反,但却记录了赵煦的死亡方式。
杨怀仁很想知道,若是赵煦知道他是这样的结果,今天还会不会表现出如此的仁慈。
册立太子的礼仪继续进行,大壮也规规矩矩的上前听封、接印、接册,这时候开始杨怀仁就开始有点走神了,他脑子里全是大壮继位之后,他要做的事情。
赵煦累了,大事办完,便宣布退朝。
朝臣们似乎觉得陛下忘记了什么,可刚想开口问,却忽然间看到了年少的太子,接着便明白了。
赵煦并没有对赵佖的同党给出详细的处罚方式,不过之前说了和赵佖的判决同例。
原本赵佖只是贬为庶民发配岭南,并没有被处死,可后来赵佖疯狂地意图攻击太子殿下,才被陛下盛怒之下赐了毒酒。
那是不是说,赵佖的同党要按照第二次的判决来执行不少善于领会上意的人似乎想明白了赵煦的意思,官家自然要留个好名声,坏名声自然有别人来背。
还有这次平息叛乱的过程中那些有功之臣,比如杨怀仁,比如长平侯父子,还有龙武卫的将士们,他们也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的奖赏。
赵煦不说,倒不难理解,并不是他吝啬于赏赐这些有功之人,而是他觉得这个功,已经不需要他来赏赐了,太子既然已经册立,将来等太子继位成为皇帝,由他来赏赐似乎更加合适。
皇恩也好,皇家给的官职也好,其实都是皇家用来邀买人心的,无论读书人还是学武之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赵煦自觉把这次掏钱的事让给了儿子去做,他已经不需要了。
大壮被官员们簇拥着走出大殿,去宣德门的城楼上去接受百姓的恭贺,杨怀仁只是安排了好了护卫人员,叮嘱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太子的安全,他自己却站的远远的。
有时候是需要避嫌的,他现在的身份,就不适合出现在大壮身边,传出一些流言蜚语什么的,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好处。
而且杨怀仁隐约觉得赵煦还有话要对他说,而且是单独说。
果然一个小公公悄悄地
第1842章:我才不在乎
第1842章我才不在乎
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会考虑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忧虑。
就好比学生总想着老师能忘记了测试,老师却想着学生们都能考出好成绩,自己也能多拿些奖金,校长则想着怎么把学校的名头打响,他也好再提一提。
赵煦单独召见了杨怀仁,其实就一件事,他们见了面,杨怀仁也只说了一句话,赵煦便明白了。
可苏公公却不懂了,当然这也不怪他,他不懂得把自己放在别人角度去考虑问题。
赵煦是大壮的生父,可惜他和儿子相处的时间太短了,他都遗憾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他们父子相互熟悉。
而杨怀仁是大壮的养父,从小到大把他把扯着长大,那种感情自然不用多说。
赵煦也不是信不过杨怀仁,而是他害怕时势会把杨怀仁推着走到那个他不愿意走到的地步。
杨怀仁从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一点,那些相公们,还有很多朝中的重臣,也必然会考虑到这一点,只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他们还不便说罢了。
杨怀仁相信今日之后,自然会有人上门提醒他,比如那些相公们,不管是出于好意还是警告,或者是给杨怀仁一个选择的余地,也会主动告诉杨怀仁。
其实在杨怀仁心里,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人家来提醒,他自然会心怀感激,但他内心里,是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利用大壮让自己将来权倾朝野,甚至取而代之。
杨怀仁也不会认为他会高尚到权力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可是他最真实的想法他是清楚的,有足够的权利和资本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就够了,太大的权力反而是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柄利刃。
权力让你可以杀人,也有可能让你被人杀。
所以杨怀仁会保留应有的权力,去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保护大壮的皇位的稳固,但他绝不会进入朝堂,成为众矢之的。
大宋的文人执政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如果现在换了他这样不伦不类的人掌握权柄,恐怕朝堂的斗争比以前还要猛烈。
杨怀仁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保持清醒,在保证大壮可以得到他应得的皇位之后,他便告诉全天下人,他还是不会进入朝堂,参与到朝政中去。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怀仁认为凭他手上这点兵将,去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作对,似乎太傻了,那完全是找死。
只是有些事他也不得不考虑,比如未来辅佐大壮的那几位相公,有的是不能留了。
比如章惇,这个人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奸臣,更不能说是一个坏人,对于一个执着于人生理想的人来说,某些方面还是值得人肯定和钦佩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