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只是章惇的做法太激进,为人也太激烈,所以他掌握朝堂的大权,只能让党争愈演愈烈,永无休止的争斗下去。

    他很有才华,也同样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实现理想的方式似乎过于理想化了,忘记实现理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改革是必然的,可你改革的步子迈的太大,扯着蛋了还不肯停下来反思,这就有点过分了。

    一部分百姓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可更多的百姓,还有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损失更大,这不是改革,这是胡闹。

    连一千年后的改革都是在不断摸索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缓慢的循序渐进,在现在这个时候你想一蹴而就,就显得激进和过火了。

    所以让章惇继续担任宰相有点




第1843章:反贼的下场(上)
    杨怀仁出宫的时候,宫门前聚集了许多的百姓,之前出宫的官员们把陛下已经册立太子的消息传扬了出去,只是关于赵佖谋反之事,他们也知道陛下忌讳,所以只字未提。

    紧接着大壮便出现在宣德门的城楼上,被礼官们教导着如何做出一副亲民的样子来,然后冲着百姓挥手。

    百姓们其实不怎么在乎谁是新的太子,他们更关心新帝将来继位后,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百姓们都是善良的,并没有把心中的顾虑放在脸上,当他们看见一个相貌堂堂的太子之时,还是不吝惜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即便太子还是个孩子,百姓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当今陛下继位的时候,不也才八岁吗

    何况大宋朝的权力核心和其他朝代不同,那帮白胡子老相公们才是说了算的人,当皇帝的旨意和他们的理念不同的时候,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劝说皇帝跟着他们的步伐走。

    所以皇帝只不过是那个宣布政策的人罢了,换个人当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只要那些相公们在,国家政策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杨怀仁自然知道这一点,他也信得过那些相公们的智慧不会让大宋的前进方向太过跑偏,只要剪除某位太激进的相公的权力,哪怕是其他人用中庸之道来治国,他也没有太大的意见。

    不过在他的眼里,百姓们的欢呼声似乎很真挚,也许有种期盼的意味在里边,赵煦这几年把之前积攒的声望耗费了个干干净净,一个荒淫的皇帝,不会让任何人心生怜悯。

    百姓们心中不喜欢旧政,当然也不喜欢太激进的新政,也许两种方式中和一下,他们才更容易接受。

    而一个新的皇帝,也许正是一个合适的人,只要一个合适的契机,或许就能更好,百姓们也会很容易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也许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里,也有这么一层意思,普通百姓对皇帝和朝廷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让他们能吃饱饭,吃好饭,不限于大菜或者小鲜,他们都知足的。

    ……

    赵佖的谋反没有成功,可东京城里的气氛却开始变得有点奇怪。

    赵佖死了,申王府被查抄,还有许多其他官员的府邸被查抄,这些已经是秘密进行的了。

    可惜衣甲整齐的士兵在城内东奔西走的,还是躲不过那些老百姓们的目光。

    作为首都的百姓,他们骨子里有一种敏锐的感觉,从城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来看,今天宫中的大朝会绝不是册立太子的仪式那么简单。

    有些消息灵通的人也了解了一些秘密的东西,也大致判断出今天貌似平静的一天,宫中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只是他们很有自知之明,有些事是皇帝忌讳的,所以不能随便乱说,起码眼下不能随便说,多年后事情变成陈年往事的时候,也许才是拿出来当做谈资的时候。

    很多人家完了,一群一群的孤儿寡母被押解着往难走,只是菜市口没看见人头滚滚的场面。

    谁都知道那些罪臣只不过是换了个隐秘的地方被处死罢了,要不然不会出现那么多被发配的家眷们。

    杨怀仁躲在家里没有出门,有些事他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大事件过后,他也需要时间来审视他的行为。

    申王府里果然查抄出很多僭越之物,当然也有逾制的兵器,看来赵佖



第1844章:反贼的下场(下)
    第1844章反贼的下场下

    龙武卫的效率很高,高启勋父子俩的效率更高,他们俩带领龙蹊卫的将士负责查抄的犯官的人家更多,但只用了半天工夫,事情便做完了,而且做得很彻底。

    城内几十处官员的宅邸到了夜里已经是人去楼空,值钱的物什也都搜刮干净并登记在册,被发配的女眷也只是随身带了一件替换的衣服而已。

    这些宅邸里龙蹊卫杀人的地方也已经被清洗了,也许地面上还残留着一些隐约的血迹,再多一场雨或者雪,这些痕迹也会渐渐渗透到泥土之中,再也不会显现出来。

    来年春天地上冒出来的花草,也许会更加旺盛一些。

    这才有了数千的犯官家眷乌泱泱的一大片被押解出南门的画面,被砍下来的人头,则装在夜香桶里运出城外,和尸身分离着找了个地方掩埋。

    造反之人是不配有墓碑的,让他们身首分离,便是不想让他们下一辈子转世为人。

    高启勋父子做完了这一切,还专门连夜到杨怀仁府上复命,杨怀仁开始还觉得让高氏父子当坏人做这些事有些内疚,可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心里便轻笑一声,是他太把那些人命当回事了。

    这世界上从来都是胜利者来书写历史的,成功的反贼可能会成为名扬千古的大英雄,而失败的反贼,那就只能用死亡把自己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人命重不重要,已经不是道德来判断的事情,更不能用人的情感来衡量,任何一个掌权者都不可能容忍其他人对他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

    于是这帮失败的人被成为反贼,而历史上被当做反贼的人从来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记录历史的时候也不会详细描述一个反贼的辉煌一生,只会记录他是如何不自量力造反的,然后又被英明的当权者如何用智慧和更强的力量粉碎,最后对他的评语也只有大逆不道死有余辜八个字而已。

    赵煦没有对赵佖和他的同党处以最残忍的株连夷族之刑,也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反贼家中的成年的男子自然逃不了被砍头的命运,女子和孩子被发配三千里,这些人这种恐怕有超过一半人活不到岭南,押解他们的人也不会对他们有任何的同情。

    即便一小半人能活着走到岭南,也只能作为奴隶做苦最累的活计,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人身自由,还有人的尊严,当然也绝不会再有繁衍的权力。

    在那种环境下,死亡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杨怀仁很想说这种株连的制度是非常残忍和不道德的,可事实是他又觉得如果不这么做,如果这些人贼心不死,将来受到伤害的很可能便是大壮,也包括他自己。

    于是杨怀仁开始理解高期许能和高士迁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了。

    这种兴奋不代表他们就喜欢做抄家杀人这种事,而是因为他们做了这些脏活累活,他们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比如会得到杨怀仁的信任,将来太子继位之后,他们的奖赏会毫无遗漏的补发给他们。

    杨怀仁现在作为上位者,有些事也只是想想罢了,尽管心里会有些不舒服,可却不能表现出来。

    按理说高氏父子做的事情,也是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的,合情有合理,他们兴奋,也是情理之中。

    杨怀仁从高启勋手里接过今天他们抄家的账本来,随手翻了翻,然后便用狐疑的眼神望着他们俩。

    杨怀仁很奇怪,照规矩,让他们父子俩负责查抄这些罪臣的家,实际上是变相的对他们在这次粉碎赵佖谋反的事情中做出的贡献而给予的嘉奖。

     



第1845章:军人的责任感
    杨怀仁好心劝道,“高侯爷,你做了那么多事,隐忍了那么久才得到如今的大功劳,你可不要不珍惜。

    我知道那些受到牵连的人里边可能有你的故交,但你要明白,他们做过的事情,他们就应该想到后果要自负,所以你的想法或许可以理解,却不能那么做。

    今天你做的事是大义,你想说的事情是私情,大义和私情相比,高侯爷可要分的清楚啊。”

    高启勋做出一副受教的样子来耐心听完,才谦逊道,“大帅教训的是,那些跟着赵佖谋反之人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就不值得可怜。”

    杨怀仁见他话说的轻巧,不像是要替某些人求情,这才认真了起来,又问,“那高侯爷这是”

    高启勋看了一眼高士迁,高士迁单膝跪地道,“末将希望将来能跟随大帅东征西讨,壮我大宋将士威名!”

    杨怀仁这下明白了,高家父子这是想投诚,这是杨怀仁没想到的,也是他感到欣慰的。

    高启勋在粉碎赵佖造反阴谋的过程中,是出了大力的,能委身赵佖身边做卧底,又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对官家来说这样的将来是一定要大行赏赐的。

    虽然现在赵煦没有直接奖赏他们,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赵煦这是想把奖赏有功之臣的事情让给太子,好增加太子在朝廷和军中的威望。

    凭这份功劳,高启勋的爵位大概会提一提,而高士迁也会升官,他们父子将来不论是声望还是实际的权力,都不会少的。

    可以说,只要太子将来继位,他们高家便可以以功臣自居,即便在文官集团的眼里,地位也是非常高的,谁也不敢小觑。

    他们完全没有必要现在还要借着杨怀仁这棵大树来乘凉,可高士迁的话却表明了他们父子的态度。

    高启勋并没有居功自傲,在杨怀仁面前依旧严格遵守礼仪,高士迁更没有因为有了功劳便打算过上清闲日子的想法,而是希望将来能跟随杨怀仁左右,如果有机会出征,他也甘愿作为前锋。

    这就很难得了,正常情况下,当兵也好,当将领也好,盼着能出征打仗,那是为了建功立业,然后得到封赏荫妻庇子,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可高启勋父子俩,功劳有了,勋位爵位也有了,家里钱也不缺,不需要在冒着生命危险去搏前程。

    高士迁却希望能带兵出征,那就纯粹是作为一个军人的责任感了。

    杨怀仁笑了,看着高启勋父子,从他们的眼神里就流露出一种坚定,今天他们这么做,绝对不是吃饱了撑得做做样子,而是真心实意不想躺在功劳簿上醉生梦死。

    而且杨怀仁觉得高启勋是个很有智慧的武侯,他虽然不参与朝政,却对朝中发生的事情聊熟于心,甚至眼光独到,早就看透了杨怀仁的想法是怎么回事。

    聪明人其实不用过多的搞一些无聊的试探,直接把话说白了,表达真实的想法才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杨怀仁问道,“高侯爷觉得本帅意欲出征”

    高启勋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道,“大帅的心境,不像是安于现状之人,燕云之地犹在契丹铁蹄之下,老夫不信大帅就从来没考虑过。”

    高启勋能这么说,杨怀仁便觉得他早就从某些信息里看到了或者猜到了什么了,杨怀仁不确定高启勋聪明到什么程度,便没有接话,而是做出一副你继续说,我继续听的样子。

    高启勋接着道,“当年陛下能让大帅带兵去江南,这已经很不符合常理了



第1846章:强大自己削弱敌人
    杨怀仁笑道,“高侯爷老当益壮,您太谦虚了。”

    高启勋很高兴,抱了抱拳道,“大帅谬赞了,老夫还有些自知之明,大帅第一和老夫相见时老夫虽然也是骑着马,可惜那都是强撑和做样子罢了。

    老夫年轻时不注意保养,上了年纪才发觉身体衰落的太快,各种病痛缠身,骑一天马筋骨疼得三天下不了床呢。”

    说着高启勋叹了一口气,“不过这也没什么,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命数注定的,现在也已经是你们这一辈的时代了。

    你们在前边建功立业,老夫也还可以在你们身后帮着守护家门,也算是老有所用。”

    杨怀仁笑着点点头,实在也没必要和如此坦然面对衰老和病痛的老人瞎客套。

    “高侯爷既然知道武德军是陛下做的一场试验,那么也应该对本帅做的事情了若指掌了”

    高启勋信得过杨怀仁的人品,也不觉得他说这种事是反讽什么,很自然的接话道,“了若指掌谈不上,但大帅的一些做法,确实让老夫觉得,大帅是对燕云之地动了心思了。”

    “哦”

    杨怀仁也坦然接受高启勋的认定,“高侯爷细说来听听。”

    高启勋道,“在老夫眼里,大帅所用的方法其实并不出奇,要想收回燕云,无非是强大自己,削弱敌人,从这两方面下手。

    强大自己,便是强国强军了,老夫发现,大帅这些年赚了很多钱,可并没有像其他商人一样积财,而是在赚钱的同时,一直在散财。

    大帅家的买卖,哪一样不是最赚钱的行当可大帅并没有独富,而是一直很乐意把自己发财的方式分享给别人。

    特别是关乎到老百姓的生活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让人敬佩的事情,比如那些新式的蔬菜。

    若果这些新式的蔬菜在旁的商人手里,是绝不会轻易送给老百姓来种植的,连冬天里种植绿菜的那种温室大棚的方式都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可就太难能可贵了。

    也许在被人眼里大帅这是败家,可在老夫眼里,大帅此举实乃惠及万民的好事。

    从这一点来看,老夫便知道大帅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西边通往西域商道上的商贸大城,可以说是大帅自己出了钱才发展起来的。

    可大帅并没有把这座城据为己有,而是让给了朝廷,很多商人通过西域商道发了财,朝廷收了税增加了财政收入,百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就说京城之中,因为西边的商道而让生活变得更富裕的百姓就有数万之众,老夫很认可这一点,民富才能国强,老百姓吃不上饭,军事上取得再大的成就那也不过是穷兵黩武罢了。

    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盖的再气势恢宏,也逃不了轰然倒塌的一天。

    也因为有了民富,才有强军的顺势而行,大帅这一路走来走的顺畅,说起来还是因为有钱。

    军中谁不知道武德军中的伙食是一等一的好,将士们吃得好,

    自然会心怀感激,不论是训练中还是作战的时候,也无不用命。

    而支撑起这样一支军队的,还是钱,老夫以前也不理解,可现在心里通透,老百姓富了,朝廷就有钱,朝廷有钱,只要肯用在军队建设上,军队就不会弱。
1...454455456457458...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