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向太后也知道某些话对杨怀仁来说可能也会让他寒心,但赵煦到了这种时候,为了自己的儿子,这种舐犊情深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也出来为杨




第1884章:孤家寡人
    内殿里忽然变得混乱起来,有大声痛哭的,也有小声啜泣的;

    有赶忙去救治朱太后的,也有目光茫然呆滞着一动不动的。

    内殿里的混乱很快就传到了殿外,殿外跪着的那些人也意识到皇帝已经驾崩了,只是他们还不敢相信,所以本来低着的一片脑袋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紧张地望着殿门口的方向。

    杨怀仁的感觉很奇怪,似乎早就知道了这一切似的,所以之前因为他已经专门为赵煦悲伤过了,这一刻他倒没有其他人那样的悲痛。

    不过眼泪还是从眼睛里缓缓流了出来。

    赵煦对他来说,是一个君主,也是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很奇怪,说近不近,说远又不远,杨怀仁很感激这个朋友为他所做的一切,也感激这个君主一直以来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只是这个朋友走了,他内心里感到惋惜,也会怀念他生前的种种,可就是没有那种撕心裂肺似的情绪。

    也许因为后世的人对于死亡的理解更具有科学上的认知,所以伤怀来的更慢,也更持久一些。

    而且杨怀仁从自己的经历上来看,死亡也并不一定就是结束,也许赵煦换了个空间换了个时间,也像他一样重生了呢

    也许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轮回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来的。

    即便赵煦重生的几率太小太小,小到连杨怀仁都计算不出这个概率,可杨怀仁还是希望赵煦在另一个世界里,不仅仅是安息,而是安心。

    安安心心做人,安安心心做事,不要再想这辈子一样,糊里糊涂死的这么早。

    朱太后晕了,孟皇后木呆呆地望着赵煦,眼睛里也泛红了,让人搞不懂她现在的心情如何。

    大壮哭的倒是真的,虽然和自己的亲生父亲接触不多,尽管很多事上他也埋怨过自己的皇帝父亲,可毕竟这是他的亲生父亲,他也不希望他这么早就离开人世。

    他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认识他的亲生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就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孩子的悲痛之情是真挚的,那些相公们,还有宫门外跪在雪地里那些人,杨怀仁就搞不清楚了。

    现在能主事的也只有向太后了,她安排人把朱太后抬回去休息,那些原本吓得战战兢兢的太医们感觉他们又有了用处,似乎也不用再担心他们会受到牵连。

    太监们哭的动静最是难听,向太后心中烦闷,竟不顾身份喝止了他们。

    苏公公哭的最是伤心,他是看着赵煦从下长大的,要说感情,他比朱太后和赵煦的感情似乎还要更深一些。

    别的太监都止住了哭泣,只有他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悲痛中立即走出来。

    向太后忽然一副巾帼豪杰的风范,走到赵煦榻前甩了苏公公一个大耳刮子,这才让苏公公冷静下来。

    接着她吩咐道,“你去外边宣读陛下的遗旨吧。”

    苏公公赶忙吩咐别的内侍去取了一架梯子来,从内殿里的一副匾额后边,取了赵煦之前还能动的时候亲自写下的一份遗旨来。

    向太后扭头面对杨怀仁和几位相公,又换上了平和的口气,请大家出殿去所有人一起接旨。

    众人便在向太后的带领下走出了内殿,走到殿门前。

    宣旨的苏公公高高在上站着,向太后也走下了阶梯,侍立着接旨,而孟皇后和太子则相互扶持着跪在地上。

    杨怀仁和几位相公只能走到更低的地



第1885章:繁琐的葬礼
    回到紫宸殿,大家落座后发现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身份坐在了应该的位置上,自然而然空出了原来赵煦所在的主位。

    看着空空的主位,众人心中忍不住又是一阵唏嘘。

    人说没就没了,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赵煦的离世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腊月里,在新年即将到来的喜庆日子里,还是让人觉得叹息。

    而接下来更难以避免的,便是皇帝的葬礼正好遇上了传统的春节,照规矩皇帝葬礼期间全国上下都要服丧,所以这个年是过不成了。

    这可绝对不是开玩笑的,皇帝葬礼期间还有很多繁琐的规矩,民间若是有人违反了,轻则挨板子,重则还会招致杀身之祸。

    也许大家都看过不少古装剧中的皇帝葬礼的场面,感觉上皇帝的葬礼已经非常宏大了,但实际上,在特别讲究规矩和礼仪的古代,那些影视剧里关于皇帝葬礼的表现,连实际情况十分之一的宏大场面都没有。

    杨怀仁不是很了解这些,不过从向太后和那几位相公商议葬礼安排的话语中,杨怀仁光是听就觉得惊呆了。

    首先是皇帝驾崩后的头三天,朝廷拟旨的中书省(宋时称政事堂),仍旧以已经过世的皇帝的名义昭告天下皇帝驾崩的消息,全国上下都必须服丧。

    对百姓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比如期间穿素服,至于戴不戴孝那全看自己意愿,一般情况下,读书人是会自愿为过世的皇帝披麻戴孝,以表示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的。

    官员的规矩就多了,要统一穿戴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各个部门、官署或者衙门都要为皇帝设立灵堂,上级官员需要在灵堂中守灵,中下层官员全部都要在官署进行斋素。

    三天之后,官员们的衣服也会从素服转为成服(又叫盛服,也就是古代的丧服,和现代其实相近),每天都要进行哭丧和吊灵的仪式,在皇帝下葬之前,这些程序是一天都不能少。

    也就是说,在周礼规定的皇帝三十天的葬礼期间之内,朝廷和地方所有官员都要穿着丧服。

    至于宫中过世皇帝的妃嫔,包括所有服侍或侍奉皇帝的宫女、内侍,包括皇族的所有成员,这个服丧期更是长达三年。

    除了官员和朝廷比较忙之外,民间也有很多禁忌。

    首先是民间的娱乐场所不能有娱乐活动,官员百姓不能在国丧期间婚丧嫁娶,民间不能饮酒和吃肉,只能吃素,并且停办一切不相关的祭祀典礼。

    直到一百天之后,这个规定才能解除。

    同时各种不同信仰的寺、庙、院、观、庵等,都要鸣钟三万杵,不管什么神佛,出家人士都要为过世的皇帝祷告七七四十九天,并设里长生位。

    三十天出殡的时候,那仪式就更是繁琐,官员出城送三十里,基本上是走十步一小哭,走百步一大哭。

    本来半天能走完的三十里,大概要走上三四天,总之就是一个劲儿的哭就是了。

    至于在皇帝出殡过程中哭死人的事,那从来都是正常的,不仅没有人会笑话你哭死了,而且你还会因为哭死了留下一个好名声。

    皇帝出殡走出三十里之后,官员返回,皇族继续送殡,直到送到皇陵,还有一次繁琐的下葬仪式,这之后才会回京。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宋朝的皇帝们很奇怪的一点,宋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是皇帝死后才建皇陵,然后才出殡下葬的。

    &



第1886章:奇怪的帷幕
    皇帝的葬礼期间,是不上朝的,不过政事却不会因为皇帝死了就减少。

    这方面的安排,向太后之前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更加确定了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所以她不会参与到朝政中去。

    孟皇后对此也没有什么渴望,于是一言不发,似乎表明了她觉得事不关己,所以漠不关心的态度。

    照以往的规矩,皇帝葬礼期间枢密院和政事堂会担当起处理政事的责任的。

    一般情况下,不算太大的事情,几位相公们就能决定,若是遇上非常大的事情,才会奏明太后和储君,大家一起商讨出一个暂缓处理或者暂时用简单的方式先处理一下的方法来。

    几位相公不想被太后觉得他们会逾矩,依旧恳求向太后能临时参与到朝政的处理中来,杨怀仁是被完全忽略的,他也是有自知之明,这时候也不会多嘴说什么。

    不自觉地往内殿里瞅了一眼,杨怀仁看见苏公公和一些太监正在给死去的皇帝洗漱、打扮和更衣,看样子应该是准备把皇帝的尸体处理好,然后入樽了。

    杨怀仁不知怎么了,很想再看一眼赵煦的样子,也许是心里有什么放不下的,也或许是担心轻易的忘记了这个朋友曾经的容貌,他不管别人还在商议着什么,忽然站起来往内殿里走去。

    向太后似乎知道杨怀仁想做什么,所以在几位相公诧异的眼神里,向太后抬起手来做了个往下按的动作,示意大家不要打扰他,让他见皇帝最后一面吧。

    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相公们也并不是一点儿人情味不讲的,再说他们觉得现在讨论的皇帝葬礼期间政事处理的事情,似乎也和杨怀仁没什么关系,所以便由着他走进了内殿。

    苏公公见杨怀仁走进来,从他的神色里似乎也读懂了杨怀仁进来做什么,于是示意其他几个小太监先停下手上的动作退到一边,让杨怀仁和皇帝单独相处一会儿。

    杨怀仁看着赵煦的脸,也不知道是不是太监们给他化了妆的缘故,看上去竟是那么的鲜活,就像他还活着,只不过是睡着了一般。

    只可惜,床上的人已经完全没有呼吸了,在寒冷的日子里,赵煦的身体也在急速的变冷。

    这时候大雪虽然还没有停,不过天色却已经开始渐渐转亮了,虽然依旧是灰蒙蒙的,但光明还是已经渐渐从新光临这片土地。

    杨怀仁自言自语道,“没想到你还是早走了这么多日子,原本想多陪陪你的,可惜……唉……”

    杨怀仁心里其实有很多话想对赵煦说,只是话到嘴边,却只剩下无尽的惋惜。

    忽然间杨怀仁似乎听到什么动静,看看赵煦的尸体肯定不是他发出来的,再看看退开后站在远处的太监,似乎他们也没动,可他就是隐约听到了一些沙沙声。

    杨怀仁有点懵,难道是他因为心情有些悲戚,加上昨夜差不多熬了一夜,精神状态不佳,让他产生了幻听

    杨怀仁再仔细观察周围,发现西边是一面帷幕,原本他以为帷幕后边是一面墙或者一排书架,毕竟他

    也不是经常进出皇帝的寝宫,对这里的格局不太了解。

    但他再仔细竖起耳朵去听的时候,发现那个奇怪的声音就是从帷幕后边发出来的,这让他更好奇了。

    不知哪里来的一阵风,恰好吹到了那片巨大的帷幕上,杨怀仁明明看见那片帷幕向后掀起来一些,露出下边几只脚来。

    这让杨怀人吃了一惊,刚才他们在屋里的时候他也没特



第1887章:皇帝的死因
    做史官的,自然有做史官的规矩,连皇帝也不能干涉史官怎么记录皇帝的起居和言行,即便后来知道史官记录的内容让他不喜,也不能随意干涉。

    也许别的朝代还有可能,可是在极度尊重文人的宋朝,是绝没有可能的,除非某位史官违反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刻意去讨好皇帝。

    郎史官拒绝了杨怀仁的请求,本也是无可厚非,皇帝都无权干涉的事情,杨怀仁这个大将军就更不能干涉了。

    可惜杨怀仁这会儿心情不太好,一想到郎史官一脸笑眯眯的,却又直接拒绝了他,他就有点火气上来了。

    杨怀仁故意不去理他,向郎史官身后的另外几个人问道,“你们呢关于陛下的驾崩原因,你们是如何记录的”

    那几个史官似乎也有点为难,一方面不想得罪杨怀仁这个二愣子,另一方面也不想在他们的头头郎史官面前显得没有骨气,于是支支吾吾,却不肯给出答案。

    郎史官似乎也察觉到了杨怀仁的异样,知道他刚才直接拒绝了杨怀仁,以杨怀仁的脾气大概会记恨他,他将来也不见的就有好果子吃。

    可是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史官,他也不想失去了文人的高傲,虽然不能直接给杨怀仁看,不过倒是可以大致给他一个答复,让此事可以就这么过去。

    他说道,“大帅不要问了,我们作为史官,是有我们的操守的,把刚刚记录的东西给你看,实在是不合适,以后你自然有机会在翰林院查阅到今天的记载。

    不过呢,大帅既然问了我们,我们也不好一点儿也不给大帅面子,可以告诉大帅的是,我们对于陛下的死因,一定是有理有据,照实记载的……”

    郎史官啰嗦起来没完,杨怀仁心中烦躁,打断了他的话问道,“郎史官不用跟本帅啰嗦那么多大道理,我就问关于陛下的死因,你们是如何如实记录的”

    郎史官依旧很镇定,他这个年纪,在宫中也任职了多年,这点场面还是见识过的。

    他答道,“根据太医对陛下生前的诊断,陛下是因为滑精,导致身体急速衰弱,最终导致魂归九天的。”

    这样的说法,跟他后世看到的关于赵煦的死亡原因差不太多,后来的元朝修宋史的时候,估计就是看了郎史官此类的记载,才着重把赵煦皇帝生涯后期荒yin的那一段写的很具有针对性。

    而赵煦因为滑精而亡就成了他正史里的死因。

    杨怀仁不知为什么,忽然间非常生气。元朝的蒙古学者撰写宋朝的史书,自然是有他们的角度,贬低宋朝的皇帝自然是免不了的。

    从事实上来说,滑精确实是赵煦的死因之一,杨怀仁之前看史书看到这里也是嘲笑过宋朝的皇帝不靠谱。

    但在他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觉得史书上写的东西,还是太有主观性了,特别是后边的朝代赚些前朝的史书,必然会有一些贬低的成分在里边。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把前朝的皇帝啊大臣啊还有其他的一些名人写的很好了,那么这个朝代又是如何崩塌,从而被后来者取代的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做,所以不管那些撰写前朝历史的什么学者或者大学士们,自然要迎合本朝皇帝的心意。

    那么他们会怎么写,也就不难想到了,一方面尊重事实,也就是把人物的生平事迹大致描绘出来,但每一个人,不管多么伟大多么英雄,作



第1888章:暴怒的杨怀仁
    杨怀仁心里知道,和郎史官这样执拗的人讲道理,他不一定会听的。

    以势压人或者以利诱人,似乎就跟不能让郎史官改变注意了。

    那样做甚至会引起郎史官极大的反抗,将来把杨怀仁也记录成一个只懂的暴力的纯二愣子。

    杨怀仁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试着好好跟郎史官说一下。

    连赵煦生前说的那些话里都有想留个好名声的事情,看来当时就是说给这几位躲在帷幔后的史官听的,他们总不会愣到一点儿都察觉不出来吧
1...464465466467468...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