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如果后悔有用的话,还要拳头干吗
接下来他就要自保了,他知道打了一个小小的史官,太后也不会把他怎么样,但事情传出去,在其他方面对他未来计划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何况他也不至于傻到看不出章惇对他的态度里,又意味着什么。
幸亏他还算聪明,很快便找到了事情的本质,他打人是不对,可是他的理由却可以美化的高大上的。
至于文官的职业操守和千百年来的规矩,又不是给他定的,他也相信朱太后这样的人也一定不会去关心这些规矩。
而普通的百姓民众,就更不会在意了,甚至他们都不太了解这些传统的规矩。
杨怀仁想清楚这一切,便打定了主意,从一开始就要做出他没错,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的姿态来。
一开始一定会受到章惇的指谪,要面对朱太后的愤怒,他脸上带着无辜的笑意,内心里却在组织语言。
当他把那一番话说完,看到大家的表情的时候,就知道他这次不但不会有事,甚至还赚到了。
朱太后是一定会站在他这边的,接下来还会极力保护他,反而调转枪头对准了章惇。
而他只需要继续装作若无其事,当个吃瓜群众围观章大相公如何面对朱太后的发难好就好了。
虽然说后宫不干涉朝政,但如果一个朝中重臣和后宫里的太后关系紧张,章惇在前朝的权力和地位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杨怀仁觉得,这个坑他还真不是自己刻意给章惇挖了,倒像是章惇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自己又不小心掉了进去。
杨怀仁只需要云淡风轻的往这个坑里多扔些屎,让章惇沾一身且洗不下来就行了。
当然,以章惇如今的地位要转向也并不很难,不过沾了一身屎,就算洗干净了,也是浑身带着味儿的。
面对怒视自己的朱太后,章惇心中那个懊恼啊,害人不成反连累自己,没抓住杨怀仁的小辫子反倒把自己的小辫子让人家攥在了手里,这就是他内心里的真实写照。
他很想辩解,可对朱太后这样的女人,他又如何能辩解的了呢万一朱太后情急之下撒起泼来,那就更难看了,有损名声的还是他自己。
拿规矩说事
恐怕现在他怎么说都像是狡辩。而且事情传出去,也许一些迂腐的文
第1893章:章惇反击
杨怀仁问完,章惇便咬着牙看着他,心里知道他再逼他做选择,可是又没有办法绕过这一关了,感觉自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蚂蚁是藐小的……章惇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眼下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朝堂上官员对他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们继续站在他身边支持他,他的权力自然不会被削弱。
至于老百姓的不满,他觉得其实可以暂时不在乎,时间长了,他们也就不说了,这种事发生过很多次了,百姓们关注的热点向来都不会太持久的。
再说只要他手上的权力不变,将来他有很多机会可以挽回自己的声望。
所以,维护郎史官就是必然了,不过章惇也不会表现的太强硬,只要能混过这件事去,他再缓缓图之也不迟。
章惇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杨大帅殴打朝臣,还是在陛下的寝殿之中,如果这都得到不到重罚,那么我们所坚持和维护的法纪,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杨怀仁暗叹章惇也是老谋深算,能算计到这个份上,他也不得不服,只要他抓住一个点不放,其他的不提,似乎他的话就是道理一般。
向太后有些为难,她自然也看出来章惇这是不打算放过杨怀仁了,他们之间的争斗,也绝不是因为杨怀仁打了一位史官那么简单。
背后的原因,其实就像是秃子头上的屎壳郎子一样,明摆着的,向太后不想看到这样的争斗继续下去,跟不远将来的朝堂,从现在的争斗方式转变成另一种争斗方式。
她很想让杨怀仁牺牲一下,受到些惩戒,然后让这件事从此别过,可她现在所处的位置显然很尴尬,掺和到两位重臣的争斗中,显然对她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而且眼下的局面,劝和明显已经不可能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做,只能闭口不言。
按道理现在能对章惇或者杨怀仁做出惩罚的人,也只有太子有这个权利,可太子是绝对不可能惩罚杨怀仁的。
章惇能想到这一层逻辑也是不简单,他本不愿意看到杨怀仁和太子之间的特殊的关系,担心这会给杨怀仁带来极大的权势。
可现在他忽然茅塞顿开,大宋最大的掌权者其实不是皇帝或者太后之类的人,当然也不能说是他们这样的相公们。
确切的说,大宋最大的权力,掌握在整个文人集团手里,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代表着一整个集体的利益在发挥作用,同时行驶权力。
章惇意识到这一点对他极其有利,杨怀仁和太子的特殊关系,反倒成了制约杨怀仁的重要手段。
如果借这件事向大宋的文人表明文人的地位和权力在现在的太子继位后,可能会大不如前了,自然会引起文官集团的全力反抗。
章惇以前只是想过把杨怀仁放在文官的对立面,可现在才发觉,杨怀仁其实也不过是妻子罢了,把太子也顺带着推到文人集团的对立面去,对他才是最有利的。
杨怀仁做了那么多事,章惇以前也只是觉得他是在为他自己将来掌控权柄在做准备,但现在他忽然猛然醒悟,如果杨怀仁做这么多,全都是为了太子呢
只要太子的地位稳固,太子将来成为皇帝后能得到文官集团的认可,那杨怀仁的地位自然是稳固的。
就算杨怀仁有了什么把柄攥在了章惇手里,章惇也没有把握能把杨怀仁怎么样,未来的皇帝就是他最好的保护伞。
&nbs
第1894章:父亲的提示
出乎意料的,朱太后竟然明白了向太后的意思,或许这是她最悲伤的时候,同时也是她最清醒的时候。
儿子的死让她开始有些改变了,她性子或许很直,不会拐弯,可这并不能说她就是蠢得无可救药。
孙子才是当今大宋权力最大的人,这一点在她的内心里也是认可的,看着旁边面无表情的孙子,朱太后觉得,他一定会踢刚刚死去的父亲讨回公道的。
杨怀仁还是不能确定大壮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他和章惇之间的争吵,对他自身来说意味着什么,又有什么长远的意义。
杨怀仁从来没怀疑过大壮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一点从大壮从下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从来都是家里孩子们之中在学习方面最优秀的一个,证明了很多次了。
在培养孩子方面,杨怀仁虽然本着穷养儿子富养闺女的思想,对儿子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但这种原则也并没有让他忽略孩子们毕竟还小的事实,他也一直在教育子女上追求一种平衡。
不至于让孩子们因为管教太松导致他们可以调皮不去学习,也不会因为让他们学习的太多而失去了宝贵的同年玩耍时光。
在严厉的父亲和可爱的父亲之间,杨怀仁觉得他还是做到了这种平衡的。
像大牛不喜欢学习,喜欢学武,性格上也有点贪玩,杨怀仁就对他严厉一些,告诉他学习知识的必要性,给他一些压力,让他能把时间多放在学习知识上面。
而大壮则是喜欢学习多过玩耍的那个孩子,更多的时候,大壮都是捧着本书,反而没那么喜欢出去玩耍。
杨怀仁便赶着他出门去跑跑跳跳,告诉他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两者兼顾才是一个好的学问人应该有的思想。
后来杨怀仁也考虑过孩子们都是他的孩子,他们之间却性格不同的原因,也许和他们的母亲有关。
长子大官很有做一个长子的觉悟,加上韵儿对他相当严厉,所以他的成长过程中,杨怀仁操心的时候不多。
而玉儿一个人带两个儿子,就有点顾此失彼了,她知道杨怀仁对大壮的重视,所以很多时候对大壮也更严厉了些,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所以对亲生儿子大牛的照顾上,多少是有些疏漏的,所以大牛有点贪玩。
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大壮从小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是如何,但骨子里有种讨好母亲的心理,所以在学业上更加发奋,小小年纪其实已经有了比他大好几岁的大孩子的文化水平。
这是让杨怀仁也感到骄傲的事情,不过这种孩子的聪明和自觉性,并不代表大壮能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读懂大人的心思,融入到大人的精神世界。
毕竟他真的太小了,如今也还不到八岁,尽管他经历的事情也是比其他八岁的孩子要多得多,但人生的阅历还是太少。
他能不能搞清楚现在他面临的处境,甚至是面对的危机,他又能不能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来解决。
这样的场面之下杨怀仁也很难给他什么语言上的提示,不过他想到了一件往事,于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抹了抹鼻子,希望大壮能想起什么来。
大壮本来因为悲伤有点独自发懵的意思,祖母安排父亲的葬礼的时候,他就有些失神。
到后来养父杨怀仁和章惇争斗起来了,他才回过神来,但也只是听着看着,不知道大人们在搞什么,他又该如何去做。
当他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的时候,他才变得有些紧张,看样子是大家都希望他
第1895章:三兄弟受罚
不得不说三弟大牛的力气很大,也可能是刚刚栽下的柳树苗还没有长瓷实,被大牛连着拔了好几棵。
等拔完了人家找上门了,他们几个小的才知道这是拔了杭州府栽的树苗。
西湖景色秀美,两条堤上绿柳成荫,这可不是简单天然形成的,是不知道几代人不断的植树绿化才造就了西湖的美景。
栽树的也不是别人,是官府的役夫,他们栽了多少树都是有定量的,完成了定量,才算完成了今年的赋役。
朝廷变法的过程虽然起起伏伏,但新法里的募役法却是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的。
有钱人不愿意服劳役,可以花钱来请劳动力替代自己服役,而穷苦人也可以合法的通过付出劳动的方式获得收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后世的历史课本里认为募役法加重了贫苦人的负担,这种事也不是不存在,但要完全否定募役法给穷苦百姓带来的好处,也是有点以偏概全。
被雇佣的劳役本来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活,后来却被府衙的差吏说偷奸耍滑,自然不乐意,自然要据理力争。
可等他们看到自己刚刚栽下的树苗不知被哪个熊孩子给拔了出来,自然是气得直跳脚。
好在有目击者,说看见是杨家的小子们把这些刚刚栽下的树苗给拔出来的,这下劳役们只剩下哭了。
府衙的差吏听见杨家这俩字,便知道以自己的身份还惹不起,当然不敢管。
但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劳役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可眼下劳役们的活确实没有做够了数,他们也只能追究,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是理所应当。
这就苦了劳役们了,活并不是他们没干,更没有偷奸耍滑,只是因为他们栽下的柳树苗被几个顽皮的孩子给拔出来了而已。
被拔出来的树苗自然是活不了了,根系在太阳底下晒半天就干枯了,再栽下去也活不了,只能重新用新的树苗栽一遍才行。
可这样一来,用新树苗所产生的成本,官府是不给报销的,差吏们也没有义务自己掏钱,当然是推给那些劳役们承担。
劳役们这就接受不了了,自己辛辛苦苦干活赚点劳役钱,结果还没那几棵树苗值钱,白白卖了苦力干了活不说,还倒赔了钱,这换了谁也接受不了。
人家不敢找杨家的晦气打上门来逃回公道,只好在杨家大门前哭,哭的时候长了,自然引来了不少百姓围观。
门房见事情越闹越大,就快要影响到家主的声誉了,赶忙报告,杨怀仁这才知道家里的几个小子出门玩耍的时候惹了祸回来。
孩子们出门因为顽皮惹了事,杨怀仁一开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事,孩子嘛,顽皮一些也是正常的。
而且杨怀仁教育孩子呢,也从来不喜欢动用暴力,还是以说教为主,给孩子们讲道理,比如劳役们干活很辛苦,生活也不容易,他们这么做伤害到了他们了,这是不对的。
可到了韵儿和玉儿这里,这种程度的说教就显得太轻描淡写了,把家里三个小子抓出来,说什么都要给他们上家法。
杨家的家法很严,也并不是杨怀仁定的,是杨母为了严以治家,才和几个儿媳妇商量着定下来的,杨怀仁也不太在意这种事,便由着她们。
其实家法也从来没正儿八经执行过,家里仆从丫鬟的都很懂规矩,孩子们之前也很少惹事,所以这些严谨的家法,很多时候都是摆着做样子的。
可这一次韵儿和玉儿是真的生气了,就差点说出大逆不道的什么君为鱼、民为水的话了。
总之,孩子调皮捣蛋没关系,大不了是被骂几句罚抄写也就算了,可如果这种调皮捣蛋损害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那就严重了。
孩子们也是真的怕了,奶奶也没想到这会儿会因为当初定下的家法太严厉而后悔莫及。
当杨母看着韵儿和玉儿拿出指头粗的藤条来,真的准备对几个孩子执行家法了,想劝也开不了口了。
&
第1896章:为了平衡
大壮记得当时挨得那一顿藤条,可是让他刻骨铭心的,因为太疼了。
执刑的是母亲,母亲可是一点儿也没留情,真的用了劲打的,藤条抽在屁股上“啪啪”的响,屁股上也是传来钻心的疼。
母亲的脸色同样是十分心疼的,藤条是抽在他们的屁股上,可母亲的心里也是一样的疼。
但母亲并没有因为心疼他们就留手,这更说明母亲就是让他们记住,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做错了既要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这才是一个好男儿应该有的优秀品质。
三兄弟惨叫的声音此起披伏,把姐姐和妹妹都吓哭了,奶奶也心疼的直抹眼泪,父亲则站在他们对面用眼神鼓励他们。
当然不是鼓励他们顽皮,而是鼓励他们要紧牙关把这顿藤条给挨过去。
连那些上门哭诉的劳役们见他们几个贵公子挨打都吓得不轻,赶忙说不碍事了,母亲却还不肯停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