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一支胳膊大小的辣椒,下边还开了叉,像极了人的两条腿,庄户们见了觉得这事了不得了,便把这一支个大又像人形的辣椒好好保存了起来。
还有一个巨大的南瓜,这年头南瓜长得也不大,普通的也就长个足球大小,能长到脸盆大小的就了不得了。
可这次庄子里长出一个澡盆子那么大的南瓜来,这下又了不得了,庄户们觉得今年的庄稼好蔬菜长势那么好,还长出两个祥瑞来,自然要当做一件喜事向东家报喜。
于是今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呢,也不管外头下了多么大的雪,七十多岁的老李头领着十几个庄子里有头有脸的庄户推了两辆小车出发进城献礼。
走到天亮就走到了南门外,可惜却被守门的卫兵给拦下了,后来他们说是杨家庄子的,卫兵这才放行。
等他们进了城,没走多远又被开封府的衙差给拦下了,原因在于他们为了表达庄子里出了祥瑞的喜庆,把人形的辣椒和巨大的南瓜用红色的彩绸包裹着带来的。
这下可吓坏了那些巡街的衙差,赶忙过来问询。
一问之下知道这帮庄户人是杨家庄子的,衙差便变了脸色,这东京城里谁都知道杨怀仁是个二愣子,一般人不敢惹。
所以衙差给庄户们耐着性子解释,告诉他们今天宫里出大事了,皇帝驾崩了,现在举国哀悼,老百姓别说用红绸子了,办喜事都不行。
庄户们也是明白事理的,尽管他们也不怎么在乎皇帝驾崩不驾崩的,可心里也不想坏了规矩,给主家惹了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这才把那些红绸子扯了下来,再后来那俩衙差担心他们走了这帮庄户便重新把那些红绸子包上去,这才亲自送他们来到了齐国公府。
杨怀仁听了门房报告,走出去看的时候,远远的便听见老李头扯着嗓子和那俩年轻的衙差吹牛,“后生,老头子早就说了吧,我们是杨家庄子上的庄户。
之前是因为不知道陛下驾崩了,才用了红绸子的,你们偏不信,非要跟着我们来,这不,让你看看,我们来的是不是国公府!”
年轻的衙差也知道人家到了主家的府上了,底气足,嗓门自然就大,何况他们也没必要和一个七十多快八十岁的老头计较,这样年纪的老头早就活成了人精
,就算是见了陛下都不见得要下跪的。
杨怀仁心里欢喜,当初他全家离开京城去杭州的时候他还担心庄户头老李头的身体状况,现在看来,老李头这是越活越滋润,身子自然也越活越年轻了。
庄户们见东家来了,自然心中欢喜,忙躬身去见礼,不过转过头来再去看衙差的时候腰杆子确实挺的直挺挺的。
衙差自知自己
第1901章:庄户进城(下)
再仔细体会东家说的话,明显就是主动给人家长脸的话。
什么叫家里庄户不认得进城的路老李头心里想笑,虽然他们是东京城外四五十里远的庄户人家,可不代表他们就没进过城。
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经常进城的,比如进城粜米的时候,或者只是进城来贩卖一些庄户人家里的特产的时候。
不敢说对城里的熟悉程度比得上城里人,可迷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东家那么说,是主动给那俩年轻的衙差找台阶下了,特别是这种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东家的心胸宽广,眼光也放的更远了,这种小事,他也只是随口一说罢了。
可就这随口的一说,却让李老头觉得东家真的成熟了好多,气质上也越来越像是真正的贵族了。
两个衙差也赶忙点头哈腰的说着好话,至于李老头训斥他们的事情,也绝口不提,也不知道了多少谢,才托辞公务在身,告辞离去。
远远还看见其中一个衙差把东家赏的那个银裸子拿出来塞到嘴里咬了一下,另一个还在他脑袋瓜子上拍了一巴掌,笑话道,“你是不是傻齐国公赏的银裸子能有假的!”
等衙差走了,庄户们更正式的给杨怀仁见了礼,杨怀仁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笑着说,“诸位按年纪算都算是我的长辈了,不用如此多礼,见外了。”
李老头笑呵呵地挽着杨怀仁的手,在其他庄户们的簇拥下缓缓往中堂走,一路上也表现出了极尽的关心,就像是一个自家的长辈关怀自己的儿孙一般。
杨怀仁不但不介意,而且很享受这一切。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李老头虽然是个庄户把式,可毕竟人生阅历在那里摆着呢,那些关怀的话里不少都是他七十多年人生的宝贵经验,说的简单朴实,却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在李老头心里,按说作为庄户人家,不该给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公爷讲这种人生道理的,何况杨怀仁还是他的东家。
要是换了别的人,估计要被人笑话了,你一个行将入木的老头子了,书也没读过多少,就敢指点一位国公爷这不搞笑的嘛。
可杨怀仁表现出了非常谦逊的姿态,这让李老头很欣慰,他知道杨怀仁没把他当外人,而是当做了自己人,甚至是自己的长辈一般,这就非常难得了。
有些事老李头不用点明了,杨怀仁心里也明镜儿似的,李老头正是因为关心自己,所以才说那些道理。
一方面是因为李老头确实有一定岁数了,到了他这样的年纪,就算说错了什么,年轻的杨怀仁也没有资格去反驳。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李老头觉得杨怀仁上边没有男性的长辈,很多应该属于男性的长辈教育子侄辈的事情,杨怀仁是缺失的。
所以李老头很想把那些道理,用长辈的口吻来讲给杨怀仁听,哪怕只是一些提醒,也足够让他受益匪浅了。
比如独富难长的道理,就是李老头说的重点。
这种话李老头也不光是对杨怀仁说,对庄子里的年轻一辈,也是时常提醒的。
道理也许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但要说到具体怎么做,那就一时半会儿的说不完了。
其实杨怀仁在这方面也是很在意的,他这些年赚了那么多钱,也从没有学别的地主老财一样挖个坑埋到地里去。
而是尽量去花,给自己花,给武德军花,给学院花,给庄户们、还有所有跟着他讨生活的普通人花,甚至给全天下的百姓花。
 
第1902章:败家之路
当初大战之后,朝廷因为准备战争几乎把国库里所有的银子消耗殆尽,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赵煦是拿不出来钱来的。
是杨怀仁给朝廷出了个主意,用西夏那些贵族的土地来赏赐给将士们。
这年代的人对于土地有种病态的痴迷,给他土地,他会觉得比直接给他赏钱还要好。
因为土地可以传给下一代,可以年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于那些军卒来说,几乎就是梦寐以求的好事。
虽然均分到每个将士头上,每个人也不会有多少地,但他们还是非常感激杨怀仁这个主意,直到如今提起这件事来,禁军的将士们内心里还是感激杨怀仁的。
将士们有了地,可地方太远,他们只能拿每年的收成,却无法自己耕种。
而杨怀仁的主意里,是自己出钱出人去组织这件事,让原本在西夏就没有土地的贫苦百姓去当佃户,去耕种这些土地。
对这些贫苦人来说,他们有了通过干活得到生存基本物资的机会,可以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做佃户,有吃有住。
虽然说土地不是他们的,但他们的收入跟拥有土地的人一样多,比当地有土地的其他百姓收入相比也一点儿不差。
但这样的生活,就比他们以前的苦日子强太多了。
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皇帝和朝廷缺少钱财赏赐获得战争胜利的有功将士们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西夏在战后那些贫苦人的安置问题。
将士们满意了,皇帝和朝廷也满意了,而原本可能会成为流民甚至发展成强盗的一大批贫苦人,也有了生活能力,这主意可以说给所有相关的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但一开始的时候,有些细节上的问题还是影响到这个计划的推行的,比如缺少干活的牲畜的问题。
农活人也可以干,但这样会很累,也很占劳动力,一头牲畜所能取代的劳动力,起码有五个人那么多。
杨怀仁的牲畜行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户可以花很少的钱去租用牲畜,甚至可以在最初没有钱的时候通过赊欠的方式先行租用牲畜。
他们有了牲畜,农作的效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产出自然就多了。
杨怀仁的做法也得到了陛下的认可,杨怀仁又没做出白送牲畜这种明显邀买人心的事情,连朝堂上那些总是爱找人麻烦的文官也没觉得杨怀仁的牲畜行有什么不妥。
或者说他们不敢说,杨怀仁的牲畜行收那么少的租金,几乎和白送也差不多,但这件事影响到整个禁军将士们的利益,连文官也不得不考虑他们弹劾杨怀仁的话,会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
再说这本来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杨怀仁又肯吃亏,连陛下也没说什么,他们也就老老实实闭口不提了。
从这件事里,杨怀仁就学到了很多,之后他做的很多商业上有关财富的事情,他都会想到这件事,然后告诉自己该怎么去做。
钱对他来说是赚不完的,蔬菜的生意虽然赚的很少了,饭馆的生意也因为庖厨学院这些年培养的厨子进入到京城和各地的一些大酒楼中做事,不如以前那么赚钱。
但杨家赚钱的新买卖也不断涌现出来,像兰若心操持着的建筑行,不声不响的,竟然一年能赚几十万贯。
京城里的富贵人家,谁家盖新房子新院子,都喜欢用杨家的建筑行,因为人家盖的房子新颖又实用,别忘了古代的老百姓也是追求时髦和潮流的。
&
第1903章:败家之路(下)
这样花钱方式听起来很败家,好像也很傻,但杨怀仁却因为做了这些别人眼中的傻事,却得到了最大的依仗。
这一点杨怀仁自己是心知肚明的。
杨怀仁能在外领兵,赵煦也对他一直的纵容,朝堂上并没有多少攻击杨怀仁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杨怀仁不会傻到真的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别人全都害怕他,不敢惹他。
实际上知道现在,朝堂上像郎舍人一样的自负清高,却迂腐固执的文官还有不少。
他们这样的读书人,是不会在意你杨怀仁是什么地位的,只要你行为不端,或者犯了什么错,他们一定会上书皇帝弹劾的。
可这些年来,实际上真正弹劾杨怀仁的奏本根本不算很多,偶尔有一些,甚至没到皇帝手里,就被几位相公给拦了下来。
那几位相公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杨怀仁有些时候做的很多事情确实有错,但这种错是皇帝默许的,更没有打算追究的。
所以即便那些谏官有些不满,皇帝也不会理会,这是圣眷的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那些指谪杨怀仁的文官,只看到了杨怀仁做过的错事,却没看见杨怀仁做过的好事。
他们谏议杨怀仁的过失,目的也许是单纯的,无非是一种谏官的职业操守而已,但他们骨子里太执拗,看不到事情的本质,所以谏议杨怀仁的提议,其实是一个错误。
那几位相公把他们的奏本拦下来,不仅仅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在包庇杨怀仁,同时也是保护了他们。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杨怀仁在地方上做了很多修桥补路、大兴学堂的好事。
捐钱修桥补路是方便了百姓,兴办大量的学堂更是为读书人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如果那些谏官只是因为杨怀仁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就去编排他,老百姓会怎么看他们
老百姓的想法可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他们考虑的只会是自身的利益,还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他们眼里杨怀仁修桥补路和兴办学堂等等,是实打实让他们得到了实惠的,百姓们受惠,自然打心底里觉得杨怀仁是个好人。
哪怕听了杨怀仁败家子的事迹也会私底下嘲笑一番,不过内心里还是盼着杨怀仁最好能更败家一点才好,大宋像杨怀仁这样的败家子越多越好。
而那些编排杨怀仁的谏官,在百姓中的名声可就毁了,他们的做法也许并不是针对百姓,但结果显然是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的。
百姓背地里骂娘,那肯定是难免的,有些情绪激进的,甚至会连带着那些谏官的父母家人甚至祖宗一起骂。
朝中那么多谏官,总是那几个谏官在针对杨怀仁,也不是没有其中的猫腻。
杨怀仁明白怎么回事,只是不愿意去理会罢了,那几位自负清高的谏官,大多也是被人当了枪使而不自觉罢了。
朝堂上的相公们看的清楚,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极力劝说他们不要抓着杨怀仁不放,只不过是这老几位性子太轴,脑筋转不过来罢了。
其实大多数人是明白的,连章惇这种内心里对杨怀仁非常忌惮的人,一直以来没有冒然去触杨怀仁的霉头。
直到后来杨怀仁进京,他感觉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受到威胁,才不得已和杨怀仁站在了对立面罢了。
类似这样的提醒,李老头还有很多,杨怀仁也仔细听着,谦虚地做出受教的样子来。
&n
第1904章:每有鱼肉的宴席(上)
杨母招待自家的庄户,也没有那么大的规矩,喝茶聊天那样文雅的一套,杨母也知道对庄户们来说不实用,不如直接开席吃饭来的实在。
只是这顿饭要吃的话,感觉上就有点怪了。
毕竟是皇帝大丧的期间,大摆筵席似乎不合规矩,所以这顿饭被杨母美其名曰是哀悼陛下驾崩的斋宴。
乍看上去,桌子上的都是青菜豆腐,不过杨怀仁仔细看了看,那些青菜豆腐上却都是油花花的,看来家里厨子炒菜的时候没少放油啊。
甚至杨怀仁明明闻到了明显的猪肉味,但却就是没看见哪怕一小块猪肉。
杨怀仁作为厨子,很快便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母亲这是和规矩玩了一招擦边球啊。
母亲的想法很简单,皇帝驾崩了,照规矩不能宰杀牲畜,不能吃肉,不管杨家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这都是必须要遵守的。
但仔细想想,自家人在家吃饭,外头人谁也看不到啊,规矩定出来其实还是形式上的,外头寻常老百姓,也不见得就一定会严格遵守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