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当所有百姓都觉得这么惩罚几个不大点的孩子有点太过严厉了,母亲才终于收了手。
大壮现在清晰记得母亲最后还问了他们一次,还敢不敢欺负贫苦百姓了。
他们疼得脸都憋青了,但三兄弟还是异口同声大声回答着,“我们错了,母亲打的对,我们以后再也不敢了。”
最后是父亲吩咐管家给那些劳役们赔了好大一笔钱,才让百姓们鼓着掌叫着好散去。
可他们三兄弟的屁股,那是没法看了。
大壮记得他们三兄弟在床上趴着的日子,可一点儿不必姐妹们被禁足的日子少。
不过那些日子,确实他觉得和大哥和三弟最亲密的日子了,三个孩子躺在同一张大床上,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喊疼。
现在想起来屁股上还有点疼的感觉似的,可大壮却很享受那段美好的时光。
母亲还是疼爱自己的,打的时候很严厉,那是对他们好,用父亲的话说,这叫塑造他们坚毅和正义的性格。
但之后母亲给他们上药的时候,大壮明明看见母亲也是偷偷抹了眼泪的。
他们虽然小,却渐渐懂了这些大道理,也许父亲常说的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不过最让大壮印在心里的,是当时自己主动站出来陪兄弟们一起挨打,这是他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或许个中原因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可因为这件事,他们兄弟们之间的感情却更好了。
大哥说,当兄弟的,就是要有福同享,也要有难同当的。
经过这件事,大牛也不再那么调皮了,之后还是常听父亲讲些好汉们的故事。
故事里的好汉们虽然性子烈,却是很有正义感的,不过父亲再讲的时候,也告诉他们一些道理,说好汉们做过的事情,虽然正义却有欠考虑,是缺少智慧,有勇无谋的。
他们很喜欢那些好汉,但也明白父亲说的道理是对的,所以他们听故事归听故事,却再也不会随随便便去模仿那些好汉们的做法了。
现在回想起这些来,大壮的心里忽然间很暖,仿佛原来的悲伤都消散了不少似的。
再抬起头来看到父亲做的这个动作,他懂了。
当他有了做出决断的权力的时候,是不一定要分出是非对错,这种时候他要寻找一种平衡,也只有这种平衡,才是对事情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望着等待他做出决定的两位太后和那些老头子们,大壮忽然开口道,“我还小,还不能理解杨大帅和章相公之间争论的事情。
&
第1897章:一颗政治明星的坠落(上)
杨怀仁当了左卫大将军,其实对章惇来说,压力不算很大,真正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的是杨怀仁还顶着个枢密院参知政事的名头。
以前也说过,枢密院参知政事是个什么职务,虽然不是宰相,但相当于宰相。
尽管杨怀仁也从未去枢密院履职,更没有行驶这个职务的任何权力,但章惇一想到杨怀仁和他一样担任这么重要的朝中职务,压力就很大。
或者可以这样说,只要杨怀仁还保留着这个职务,他就可以参与到朝堂中的大事要事中来,有权力干涉朝政。
章惇可以理解赵煦当初急诏杨怀仁回京的时候,给他加了这么个职位是什么意思,但如今赵煦驾崩了,却没有除去杨怀仁的职务,这是很奇怪的。
枢密院虽然是大宋军事最高领导机关,但却从来没有任何武人担任过正职的参知政事一职,连当年的名将狄青,也不过短暂担任过枢密院副使的职位罢了。
可现在偏偏杨怀仁这个小子担任了正职,在实职上和他平起平坐,章惇心里不窝火就奇了怪了。
章惇这段日子一直想方设法想让劝赵煦除去杨怀仁的枢密院参知政事的职务,可当时赵煦身体状况不佳,所以一直也没有机会开口。
到现在赵煦过世了,他更苦于没有机会了,太子毕竟是被杨怀仁抚养长大的,指望他去除去杨怀仁的权力,这好像不太现实。
刚才杨怀仁主动提出来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按道理来说章惇应该是非常欣喜的,但情况上又有所不同。
他从来没想过,杨怀仁可以利用自己辞官的机会,来逼迫他也跟着辞官。
郎史官的事情,孰是孰非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太子、两位皇太后和其他几位相公的态度。
但现在看来,章惇有点失望,两位太后显然不会站在他这一边,中间派的那几个相公似乎只会置身事外。
曾布之流显然已经在等着看自己的笑话了,如何肯替他说话剩下一个蔡卞,如今见势不妙也不肯发言,看样子是不打算陪着他一起死。
事情的发展已经很明了,太子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懂得朝堂上搞权力平衡的道理,既然他已经给事情下了定论,又没有人说这有什么不妥,那就要按照太子的意思来。
杨怀仁主动请辞了,那么他呢,如果装不知道的,难道等着太子把话说到他脸上让他自找难堪不成
章惇感觉很抑郁,忽然间他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难道这件事是太子和杨怀仁,甚至加上向太后他们早就想好了的
杨怀仁牺牲他朝堂上的官职,也把他拉下马
章惇越想越觉得可怕,也越来越觉得这帮人太有心机了,连他这么老谋深算的人,都这么后知后觉。
回想这些天发生的一切,章惇后悔不已,或许一开始就应该和杨怀仁搞好关系,而不是处处针对他。
杨怀仁虽然可恶,但如果他不处处阻挠他的改革大计,或许分给他一些权力和利益,也并不是不可以的。
但现在这么想已经晚了,人家早就挖好了坑让你跳,你不知不觉自己掉坑里了,你又能怪谁呢
章惇抬头看看众人,仿佛都在笑话他,可他现在骑虎难下,难道赖着不走毁了他一声的名声不成
杨怀仁不依不饶,又问道,“章相公怎么说”
章惇只剩下叹气,“
第1898章:一颗政治明星的坠落(下)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是积极的正面的,有利于民族和百姓的,且他实现梦想的方式也正确,那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反过来呢那问题就大了。
章惇的问题就在于此。说起来章惇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像他这么文武双全的人,成为一代英雄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可惜他性格上的缺陷,注定了他的人生会惨淡收场。
章惇的性格,说好听的叫刚正不阿,说难听的就是暴戾严苛,他对自己严苛,对别人也像对自己一样严苛。
一个人做人原则性太强本来也不算是坏事,可你强行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原则强加给别人,而且强制这样,这就过分了。
章惇信奉变法救国的思想,这一点也没有错,但他只是在想象里觉得新法是好的,便通过自己的权力强加给大宋的所有百姓。
这可以说他是缺乏实践,所以不得民心。
杨怀仁也承认新法里的很多内容,对于大宋现在的局面来说,确实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新法由于太过于直接、简单和粗暴了,施行起来伤害的人就太多了,所以从头到尾,根本就施行不下去。
章惇只想着通过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他的变法理想,但他从不考虑国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
如果他能圆滑一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懂得变通,或许事情不会那么糟。
可他就是太直性子也太强硬了,所以才搞到了最终不好的局面。
原本的历史里,他是因为在赵煦过世后大家议储的问题上,大说赵佶的不是,后来赵佶登基后才把他排挤出朝堂的。
杨怀仁相信这个说法,因为事实证明,章惇的性格,是会直言不讳地说某位可能的继承人的坏话的。
说了潜在的皇帝继承人的坏话,被皇帝排挤也算是正常现象,这怪不得别人。
这种性子很难让人说是好或者不好,可以仗义执言,说明他正派,这是值得人钦佩的。
可这样的性格也太容易得罪人了,为了一时口舌之快,他就没想过把自己的理想置之何地吗
杨怀仁这么想也并不是说他喜欢圆滑的人,而是说,他更喜欢能屈能伸的人,俗话不也说男子汉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吗
总之,杨怀仁现在心里觉得很开心,一方面是替自己开心,一方面是替大宋开心,也有一方面是替章惇开心。
自己开心,是因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道路上,少了章惇这么一个极大的阻碍;
为大宋开心,是因为他知道章惇如果按照他的方式走下去,对大宋来说有弊无利;
替章惇开心,是因为原本章惇的下场有点不太好。
原本的历史里章惇因为议论皇帝而被贬官,最终郁郁寡欢而过世。
如今他辞官,却也保留了自身的爵位和虚职,朝廷给的俸禄一样不会少,如果他想得开的话,他照样可以回到老家做个富家翁,闲来著书立传,怡儿弄孙,还是可以颐养天年。
杨怀仁听过很多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的事情,以前他对这句话理解的也不透彻,现在章惇的例子在面前,他似乎更加相信了。
今天的事情,也并不是因为他的聪明而故意设计拖着章惇下水,反倒是机缘巧合之下,走到了这一步。
杨怀仁觉得这样挺好,对大宋,对朝廷,对他自己,包括对章惇,都应该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不得不说章惇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是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政治明星,赵煦重掌皇权的八年,同样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八年。
&nbs
第1899章:交代
天亮了,雪小了一些,风也停了,虽然地上积了厚厚的雪,可感觉上却并没有那么的冷。
回到家里,杨怀仁立即发了好几道军令,通知禁军皇帝驾崩的事情,也分派给了每一卫每一营的任务,让他们保持好戒备状态,防止有人借机闹事。
之后才告诉家人他昨夜在宫中都做了什么,尽管如此,母亲和韵儿她们还是表示很担心。
她们一是担心皇帝驾崩对杨怀仁的影响,二是担心如今已经是太子的大壮能不能应付的过来。
杨怀仁倒不怎么担心,自己的地位不是说换了皇帝就能受到影响的,至于大壮,从昨夜的表现来看,他确实长大了。
或许这种急速的成长有拔苗助长之嫌,但眼下的局势也由不得他了,只能让他坚强的去面对这一切。
杨母赶紧吩咐下人给过世的皇帝设置灵堂,也吩咐家中众人严格遵守皇帝葬礼期间的规矩和礼法,比如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不能宰杀牲畜,更不能吃肉。
杨怀仁对此还是有些皱眉头的,对于一个无肉不欢的人来说,要斋戒四十九天的时间,确实够难熬的。
不过赵煦是他内心里认可的朋友,为了朋友吃斋四十九天,他倒也能做的到。
家里的仆子丫鬟们在沉默的气氛下忙活了起来,杨母还有一件担心的事情,是杨家回京之后,一直没有回自家庄子上住。
庄子上的庄户们可以理解主家住在城里的大宅的做法,不过他们也想进城一趟,为的是来向东家回报这几年来庄子里的状况。
杨怀仁觉得其实这没有必要,即便杨家在江南的这几年里,庄子里的账目什么的,也是按期派人送信到杭州的。
庄户们现在仍然坚持亲自向主家汇报,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
只是杨怀仁看看窗外,雪虽然不大了,可地上的积雪却有半尺厚,庄户们赶路进城,这路可不好走。
另一个问题是庄户们早先定好这个日子的时候,也不可能预见到皇帝会在昨天夜里驾崩,一件欢喜的事情遇上了皇帝的葬礼,这事多少有点尴尬。
不过杨怀仁想了想,估计这会儿庄户们早已经出发了,他们也不知道皇帝已经驾崩了,要是他们出发的早,这会儿说不定都快进城了,杨怀仁也不可能让人家再原路返回。
城里都不会戒严什么的,只是官府会张贴告示,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宣告给百姓知道,同时也提醒百姓这是件举国哀悼的事情,一些禁忌的事情是不能做了。
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这种事,其实对普通民众来说也不算什么,寻常老百姓也没有多少闲钱花在娱乐上边。
至于那些平日里喜欢头戴大红花徜徉于东京城街市上的纨绔们,就算想娱乐也不行了。
当然,说不定有几个不长眼的,会私底下组个局什么的,被开封府抓到了那就有他们受的了,这和杨怀仁也没关系,他们做了蠢事,不论挨板子还是掉脑袋,那都是他们活该。
斋戒七七四十九天这种事,对百姓还是有些影响的,毕竟快要过年了,
过年的年夜饭全是青菜豆腐,谁看了谁头疼。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千大万大,皇帝最大,一个死去的皇帝那就更大,老百姓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口舌之欲就随意违反朝廷的规定。
大不了事后再补上几顿大鱼大肉就是了。
想到这里,杨怀仁把还住在家里赖着不走的二丫头喊了过来,告诉她和羊乐天赶紧回去随园一趟,皇帝葬礼期间,随园也要关门歇业。
 
第1900章:庄户进城(上)
吃过了早饭,杨怀仁便陪着母亲在中堂里边吃着热茶边等着杨家庄子的庄户们上门。
等了好一会儿,他们终于来了,不过是被开封府的两个小衙差带来的。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庄户们进城来看望东家,多少有些献礼的意思,这几年庄子里收成都不错,而且一些蔬菜长成了祥瑞。
庄户们说的这种祥瑞,指的是某些蔬菜,长得特别大,或者长出了特别吉祥的形状。
今年庄子里种的蔬菜里,有一株辣椒接的辣椒不但大,还有一支长成了人的形状。
其实辣椒发生一些变异很正常,或许是气候的原因,也或许是施肥太猛,辣椒长得就大,而且容易长成奇形怪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