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特别是眼看就要过年了,让老百姓过年还要吃咸菜豆腐的,百姓们也不乐意。
这跟是不是尊敬过世的陛下关系其实也不大,民以食为天,显然比以皇帝为天更加重要。
只要自家人不说出去,外头人看不见,偷摸的享受一些美食,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杨母做的也算是比较规矩了,并没有偷摸上几个肉菜什么的,而是换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实现了最终目的。
吩咐厨子们炒菜的时候,该用的油要多放,该用的肉啊鱼啊也不能少,只不过菜做好了从厨房里端出来之前,让厨子们费点劲,把那些犯忌讳的肉啊鱼啊挑拣出来了罢了。
于是出现了庄户们眼前的这些所谓的斋菜,看不见鱼肉,却能闻见鱼肉的香味,青菜豆腐做的油花花的,吃起来的话味道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总结的说,这就是一桌看不见鱼和肉,但却少不了大鱼大肉的味道的宴席了。
庄户们也明白这是老夫人为了他们想出来的办法,自然是心怀感激。
虽然说如今大家日子都过的很好了,庄子里的生活条件比以前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像吃肉这种事就已经不再是大家期盼的事情。
不过能在东家家里吃上一顿饭,那意义还是不同的,别管这一桌菜看不看得见鱼啊肉啊什么的,老夫人这份心意,就足够他们感恩戴德了。
老夫人和东家亲自招待他们,对他们的态度也绝不像是寻常的那种东家和佃户的关系,那般冷冰冰的充满了阶级区别,而是像一家人一样,少了一些规矩,多了许多亲情的味道。
庄户们实在,该有的礼数是绝对不会少的,有几个年轻一些的,辈分上小一些的,甚至见了老夫人便跪了下去见礼。
这样的礼数杨怀仁虽然有些不喜欢,不过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何况行礼的是自家庄户,他们是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尊敬和感激,绝不是其他人那样,表面上尊敬,实际上内心里不知道怎么腹诽呢。
杨母其实年纪也不大,至今也还未到五十岁,只是对于自家的庄户,她受得起这样的大礼,所以也不用弄那些虚假客套。
行了礼,庄户们才按照辈分和规矩坐定,杨母也不用避讳自己是女人的事情,可以直接上桌,李老头作为庄户头子,可以坐在主客的下首位。
&nb
第1905章:没有鱼肉的宴席(中)
杨母知道庄户们这是在夸她的儿子,自然心里欢喜,她谦逊道,“老哥哥太客气了。”
李老头道,“是夫人客气了,不信您问问在座的各位,要是换了别的主家,哪有没有土地的佃户活得比有土地的田户日子过的还好的”
一众庄户忙顺着李老头的话点头,老李头接着道,“以前庄子里的庄户人家年底能吃上一顿肉就很满足了,可现在您看看,庄子里谁家不是天天吃肉
还有冬天里最贵的青叶子菜,听说连城里的大户人家都不敢天天吃,可我们庄户人却能,这就足够我们感激的了。
庄子里养了牛养了猪养了羊,还有一座养鸡场,产的鸡蛋可着庄户们吃,这天底下哪里还有第二个庄子的庄户有这样的待遇
不过老头子我也有感到愧疚的事情,庄子里那些没吃过苦没过过苦日子的娃娃们,现在被娇惯的没个样子,二柱子家里的小子,前几天还因为她娘逼着他吃鸡蛋而闹别扭。
说什么整天吃整天吃,都吃腻了。您听听,二柱子的小儿子是不是被惯坏了”
杨母笑道,“老哥哥你也不用生气,孩子还小,不懂事也算不得什么,以后长大了就好了。”
杨母似乎很喜欢听到这种琐事,庄子里的孩子们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有些不好的习惯也不算奇怪。
何况这样的事也证明杨家庄子的老百姓日子过的实在是太好了,而这些都说明杨家是善待自家庄户的良善人家。
杨怀仁还是听出李老头话中的意思了,没等他问,老李头自己说道,“夫人啊,正是因为这样,老头子我才感到对东家羞愧难当啊。”
杨母还没反应过来,疑惑道,“这又是为何”
老李头叹了一口气,“夫人,东家,您可能觉得庄户们日子过的富足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我老头子看来,这里边也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啊。
我这一代人老了,干活是干不动了,只能帮着东家看着小一辈的人,让他们不敢偷懒。”
杨怀仁忙道,“您老说的哪里的话,我看啊,您老还年轻着呢,现在日子也好了,就算是长命百岁,也是不难的。”
李老头苦笑,“东家真是太抬举老头子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头子我都快八十的人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一百岁我是不敢想的,那是人间大德大善之辈才能活到的岁数,我只盼着能多在世上赖上几年,活到八十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老头指了指他下首坐着的几个庄户道,“他们几个三十几岁,这一辈人是如今庄子里干活的主力。
他们干活我是放心的,如今庄子里的农活,不管是种地种菜,还是养猪养鸡啥的,都是他们在做。
还有家里的那些作坊,也都是他们在出力,相信他们的活做的,东家也一定是很满意的。”
杨怀仁笑着对在座的庄户们行了一礼,道,“这是自然,幸亏大家团结一心,咱家庄子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李老头摆摆手,“东家您太客气了,谈不上什么功劳,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报酬,要是这样还做不好,我老头子也没脸来见东家您了。
问题在于,这一代人还是曾经吃过苦的,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自然会努力干活,也珍惜现在的生活状态。
可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那些孩子们,他们将来长
第1906章:没有鱼肉的宴席(下)
杨怀仁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杨家庄子这帮庄户,按照后世的说法,其实可以算是最开始的创业者。
创业成功后,他们是有资格享受现在创业成果的,但这在古代是不太好被接受的,庄户人比较单纯,认为不干活就不能得到,不管你曾经付出过什么,这才是天下最大的道理。
杨怀仁很想把自己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可想了一下,觉得他们真的太难以接受那些后世的道理,只会更加觉得他天底下第一傻的败家子而已。
杨怀仁也只能笑笑,让着庄户们吃菜,还主动起身,走到李老头旁边帮他布菜倒酒。
李老头赶紧站起来,嘴里说着“这样不合适”,又推着杨怀仁坐了回去。
不过回过头来,李老头还是要把杨怀仁刚才给他布的菜吃掉,这样才显得他对杨怀仁这个东家的尊重。
李老头吃了一口臊子豆腐,还有一口炒面筋,立即赞不绝口道,“东家家里的厨子真是厉害啊。
这道臊子豆腐,看上去只是一堆豆腐,然后上边浇了一些浓稠的菜汁似的,但吃起来却是肉味的,奥妙应该都在这份浇汁里了。
而这一份炒面筋,同样看不见半点肉,可吃到嘴里,辣乎乎的,而且一吃就是用肉炒出来的那个味道。”
其他庄户们也忙着点头附和,一个汉子笑呵呵道,“还有这道烧菜干,菜干上的肥猪肉的味道那是绝了,比正常的扣肉味道还肥美。
还有那道海带汤,鱼的鲜味配合海带的清口,真的是绝配。”
这一桌菜虽然看不见鱼和肉,但豆腐青菜上却都有鱼和肉的味道,吃起来和原本这些菜加了肉的样子是一模一样的,根本就算不上是斋菜。
庄户们七嘴八舌的赞扬了好久,大概意思说的是这些菜虽然看不见鱼和肉,但比起寻常酒楼里那些大鱼大肉来,还要好吃百倍。
尽管杨怀仁知道这里边有庄户们因为是在杨家吃饭,才刻意称赞东家家里厨子的手艺,是有讨巧的心意在的,但杨怀仁尝过这些菜,也觉得今天家里厨子做的味道真的很不错。
家里的厨子们经过杨怀仁这个吃货这些年来的熏陶,厨艺大涨之外,也有了杨怀仁对食物和味道的那种超前的理解,看不见食材却吃到食材的味道,这是厨艺精湛的证明。
不过杨怀仁还没来得及感慨,李老头却又皱起了眉头。
他指着这些菜道,“我吃了夫人这些菜,对夫人和东家心怀感激,这种时候还能考虑到我们庄户人的感受,真的是对我们太好了。
不过我忽然发现,眼下庄子里的下一代孩子们,就有点像是这些菜,味道不错,可缺少必要的实质性的东西。
我不是说菜不好吃,而是像说,庄子里的孩子们如今穿的好吃得好,生活的无忧无虑,却失去了对他们来说最宝贵的东西。
有位圣人说过一句话,叫什么来着,我也没读过多少书,有点想不起来了,就是那个生于什么,死于什么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杨怀仁补充道。
“对对对!”
李老头赶忙接话道,“就是这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圣人说的真的是太好了!
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下边这一辈人,都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因为吃过苦,所以才懂得好日子来之不易的道理。
所以就算现在庄子里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了,仍旧在坚持着原来从小养成的忧患心理,也是抱着对东家感恩的心态,一直勤勤恳恳的做活。
第1907章:圆法和尚(上)
杨怀仁知道李老头当着他的面教育这些庄户们,有他特殊的含义在,所以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李老头也是为了东家,还有整个庄子里的庄户们好。
这顿饭从头到尾吃的都有点怪,倒不是因为皇帝刚刚驾崩,大家不敢敞开了吃喝,而是李老头好杨母好像有了什么默契似的,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在饭桌上敲打后辈们。
杨母平时是个很随和的人,性子也不强,但真到了大事上,杨母的性子却是很强的。
杨怀仁也感受到了这件事的意义,所以便不好去插话了,他只要带着耳朵听着就好。
见庄户们痛心疾首,杨母和李老头这才又去安抚他们,这样的手段杨怀仁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倒不是说杨母和李老头这样做不好,反而因为用了这样的方式,才显得体面,作为主家,杨母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庄户们的面子,自己去把事情说到人家脸上。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好,出发点也是好的,结果也不错,所以这样做,反倒是成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典范。
所以说啊,那些通过阅历而逐渐产生的智慧,可千万不要小看。
吃完了饭,庄户们拿出来那个人形的大辣椒和澡盆大的南瓜向杨母献礼,杨母也欣然接受,同时祝福未来庄子能继续繁荣下去。
杨怀仁觉得有点累了,困倦之意像潮水一般不断袭来,他便不再陪着他们,打算回房休息一会儿。
往后院里走的时候,见门房领着一个大和尚往家里的佛堂里走,杨怀仁一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
悟能大师一直住在杨家,就住在家里的佛堂那个院子里,平时也是有一些佛门的友人来访的。
只是今天这个日子比较特别,皇帝葬礼期间,按规矩和尚道士候着其他宗教人士,应该遵从朝廷的谕令,在自己的庙宇里敲钟念经才对。
这时候一个身穿比较正式的袈裟和尚来杨家串门,就显得有点不寻常了。
杨怀仁本也不想干涉悟能大师和什么人来往,可他潜意识里就是觉得这个和尚来访有蹊跷,人忽然也不困了,不自觉地便跟了上去,打算看个究竟再说。
公府的佛堂虽然比不了那些大寺院里的大雄宝殿那般雄伟,但杨母舍得花钱,所以佛堂的规格还是比较高。
因为供奉的又是佛祖和各色的菩萨,所有的装潢也从来不敢吝啬。
杨怀仁走进院子,发现悟能大师刚把院子中间一块平整的地面清扫了出来,然后自己摆上了一章茶几和座墩,看样子是打算在院子里煮茶。
杨怀仁对此反而不觉得奇怪,胖和尚内力雄厚,别说这样的天气了,就算再冷一些,他也是照样那副袒胸露着肚子的打扮。
穿的这样单薄不但不觉得冷,反而让他浑身冒热气,跟快要升仙了似的有趣。
而刚来的那个大和尚跟他见了礼,便被悟能大师客气的让着坐了下来,看样子他们应该早就认识,他们相互施礼的时候也相对没那么拘束,也就是说他们还很可能很熟,是老相识了。
杨怀仁心说难不成新来的大和尚是悟能大师少林寺的师兄弟
但看那大和尚的样子,年纪大概五十来岁,和悟能大和尚差不多,但人就没有悟能大师那么油光水滑胖乎乎的了。
他脸色看上去有点发黑,也许是脸瘦,皱纹也显得多了不少,身子更是比一般的人还要瘦小一些,甚至可以说有点弱不禁风的意思。
&n
第1908章:圆法和尚(下)
悟能大师平时和杨怀仁说话聊天,也像是一对忘年交的朋友一般,说话比较随意。
他们之间从来不曾说话这么客套,甚至杨怀仁有时候和他开一些玩笑,悟能大师也是一笑了之,从来不会放在心上。
可今天来了这位圆法大师,悟能大师的话里就开始有了客套的意味的,所以杨怀仁觉得,瘦和尚和胖和尚一定是认识的,但要说像胖和尚说的那样他们俩关系还不错,这就是明显的客套了。
还有后边介绍圆法,以及圆法来齐国公府拜访悟能大师的缘由,就更显的自说自话,有奇抢了人家的话之嫌。
杨怀仁一路跟着圆法过来,明明看见圆法刚进来,两个和尚之间也只是打了招呼见了礼而已。
人家圆法也没说来的原因,悟能大师就先把人家的嘴堵上了,这里边的意味,杨怀仁觉得已经不言自明。
圆法和尚就略微显得尴尬了,显然他这趟来,不是简单的拜访老朋友那么简单,只是悟能大师这么跟他客套,他不会感觉不出来。
所以他现在感觉一定很尴尬,明明有重要的事要说,一来被悟能先行用一个理由先堵了他的嘴,二来杨怀仁忽然出现,让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杨怀仁也不知从哪儿来的恶趣味,本来他知道了来的人是大相国寺的一位叫圆法的和尚,事情也和他没多大关系,他就可以走了。
但现在他见圆法大师脸色憋的跟大便不畅似的那个样子,反而觉得这里边的事有意思,他偏要留下来看看这个圆法来找悟能大师是有什么目的的。
杨怀仁直接坐了下来,三个人就这么在雪地里摆了一张茶几,看着雪景准备喝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