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和那些穿戴整齐的文官们相比,杨怀仁只是一身便装,还骑着马,按规矩官员不穿官袍是不能进宫的,何况在宫门外策马狂奔。

    不过那些侍卫都知道杨怀仁的性子,也知道眼下事态紧急,竟没有一个人敢去拦在杨怀仁面前,全都下意识的给杨怀仁让开了道路,让他直接骑着马穿过了宫门。

    而此时章惇刚刚验证了金鱼袋子,迈着方步正儿八经往宫里走,忽然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不由自主的扭头去看怎么回事。

    可他刚扭头,便看见一骑风驰电掣一

    般从他身旁飞过,马蹄上掀起来的雪沫子还滋了他一脸。

    章惇心中大怒,也知道了眼下也只有杨怀仁敢这么没有规矩,可他看着杨怀仁的背影,却又发不出怒意来了。

    毕竟大宋以文人们最推崇的忠孝仁义礼立国,杨怀仁虽然没规矩,可从他做的所有事来说,他都是一个忠臣。

    虽然他做的许多事都有点特立独行,可他对手下士卒,对百姓,也都算得上仁义。

    &nb




第1876章:赵煦的皇帝生涯(上)
    “没醒!”

    杨怀仁大惊,“你的意思是……”

    小太监忙解释,“不是一直没醒,而是……而是按照原来官家的习惯,入夜之后没有自己醒来。

    苏公公本不想打扰了陛下休息,可又担心陛下没吃上东西空着肚子难受,于是等了一会儿之后,见天色已晚,便想喊陛下起来吃上点东西再睡。

    可……”

    杨怀仁急得又呵斥了一声,“你赶紧把说说完,支支吾吾地实在是恼人!”

    杨怀仁的样子有点凶,小太监也吓得颤颤巍巍,额头上也渗出一层细汗来,他紧了紧袖子抹了一头汗,才继续加快了语速说道,“可苏公公叫了几声,陛下还是没有醒来。

    这下便把大家吓坏了,于是忙去喊了太医过来。

    太医给陛下把了脉,也是一脸愁容,后来还是给陛下施了针,又喂了一碗清心汤下去,陛下这才悠悠转醒过来。

    见陛下终于睁开眼睛了,这时候大家刚要长出一口气,可陛下想开口说话,却发现说不出话来了。

    只能张着嘴,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这下大家才知道出事了,苏公公这才叫人去喊了所有太医过来,也派人去把宫中的两位太后和其他妃嫔们,还有出宫去把诸位大臣请了过来。”

    杨怀仁这下明白了,赵煦这种表现,就是元阳耗尽的表现了,当一个虚弱的人连说话都没有足够的力气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大限将至了。

    苏公公这时候也只能派人四处去喊人,那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希望陛下在临终之前,如果相见什么人,或者还有什么事要对什么人交代,不至于让陛下死不瞑目。

    杨怀仁心情忽然变得很沉重,按照之前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赵煦死在大年三十夜里,可现在离那个时间点还有半个月时间,没想到赵煦竟然现在就不行了。

    原本他也不是没想过,以前那个历史里赵煦没有后嗣,让他心情萎靡,所以多少有点生无可恋的意思。

    可眼下赵煦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在世上,心情应该好了很多,按道理一个病入膏肓之人,心情好一些的话,也应该多活些时日才对。

    但事实就是如此,杨怀仁也不敢说他的认知就完全是正确的,只是今天头午他还进宫和赵煦说话,赵煦当时虽然也显得很疲惫,可精神头还算可以,不像是快要不行了的样子。

    谁能想到这才大半天过去,赵煦竟真的就要不行了,这也让杨怀仁心中无限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料到今天上午赵煦的精神头好,竟然是回光返照呢

    殿门前已经站了几位早已经赶来的老臣,这会儿见了杨怀仁也没有相互见礼的兴致了,大家也只是稍稍颔首示意了一下,便不再言语。

    相比他们也都已经知道赵煦是怎么回事了,杨怀仁见他们依旧在殿门外等待,便知道殿内应该是有其他人在照顾赵煦,大致猜想一下,应该是两位皇太后、孟皇后和大壮在里边。

    杨怀仁也不好现

    在鲁莽的冲进去,也只得站在店门外等候。

    人的心情焦急的时候,时间仿佛过的就很慢,宫门外的啼哭声还在继续,此起彼伏之间,甚至有了点节奏似的,也更让人觉得心中烦躁。

    陆续又有不少大臣赶来,地位比较高的可以走进宫院来在殿门外等候,一些地位不够的,只能排着队跪在那些哭泣的妇人们身后。

    也不知是不是受到



第1877章:赵煦的皇帝生涯(下)
    历史的发展也从来都是偶然里存在着必然,这些事杨怀仁也不算是能理清头绪的人,只是作为一个还算有点思想的人,觉得一场争斗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衰败的垫脚石,他感到惋惜而已。

    这个阶段赵煦还是个孩子而已,对朝堂上的事情也没有多少话语权,所以元佑党争和他这个皇帝其实是没有多少关系的,要算也算不到他的头上。

    赵煦当皇帝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绍圣年间的五年时间了。

    赵煦重新获得朝堂的控制权,开启了按照他的理念俩治理国家的时代。

    这时候的赵煦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重掌皇权之后,启用了大批的新党人士,只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便让新党占据了朝堂的主流。

    之后他极力推行先父的改制遗志,在大宋推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的初期还算是顺利的,可惜赵煦还是因为太年轻,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困难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改革的过程也从一开始的顺利逐渐变得受到阻滞,最后到四处碰壁。

    加上他用人也不算恰当,像章惇这样的激进派,其实就不适合做一个改革者。

    当改革遇到阻力的时候,他并没有深入民间去找原因,然后改变改革的方式方法,而是用粗暴的手段强硬的推行改革。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改革可以继续推进下去,反而遭到了各方各面的反对,连新党内部也出现了矛盾。

    新的矛盾爆发出来,改革派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内斗,导致改革无论如何都推行不下去,之前的改革成果也逐渐损耗殆尽。

    这五年时间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发生,比如征西战争取得了胜利,以杨怀仁为主导的征伐交趾的战争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可这些功绩如果按在赵煦头上,似乎也不太合适,这里边他起到的作用不大,反而更像是个旁观者。

    反倒是章惇因为战争的成就得到了极大的尊崇,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权力,成为朝中仅有的掌权的宰相。

    不论哪一个朝代,当某一个人权力足够大的时候,对朝廷和整个国家都是没有多少好处的。

    一家之言占据了上风,朝廷的政策就容易钻进牛角尖里再也无法回头了。

    章惇自然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他的性格也只会觉得是推行改革的力度不足而已,所以当改革受到阻滞,他只会更加强势的去推行改革。

    这就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了,即便到了这种时候,章惇依旧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路,这就有点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意思了。

    到绍圣末年的时候,改革已经完全推行不动了,可章惇依然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倒是赵煦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有些意兴阑珊了。

    也许这是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每一个人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都是志向远大,也愿意放低姿态砥砺前行的。

    但几年之后,真被砂砾磨得疼了

    ,也就不那么坚持了,他们也意识到当皇帝当的那么累似乎不值得,于是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于是来到了赵煦当皇帝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元符年间的不到三年时间。

    赵煦迈入了二十岁之后,对于自己没有后嗣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开始开始了不断的造人计划。

    至于赵煦为什么没生儿子,原因前边已经详细提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



第1878章:大义和人性
    要是换了以往,杨怀仁在不在乎那些宫妃和大臣们跪在雪地里挨冻,可眼下抬头便看见黑暗的雪地里跪了满地的人,杨怀仁又于心不忍了。

    就算出于人道主义也好,让几百人大冷夜里跪在雪地上,实在有点不人道。

    这可不比平时,这可是腊月里的室外,又是寒冷的冬夜里,雪又下的越来越大,半个多时辰的工夫,感觉上地上的雪又厚了起码两寸。

    如果只是人在室外也就算了,但人在室外还是跪在地上,这就就容易出问题了。

    跪着不动,双腿很容易被冻僵,万一这些平时身体就不咋地的文官们真冻出个好歹来,那就可怜人了。

    杨怀仁见那几位相公们也并不是不知道外边露天里还有人跪在雪地了,可他们似乎都没有什么反应似的。

    大概他们的意识里觉得皇帝病危了,做臣子的跪在殿外祈祷也好,悲伤也好,那才是忠诚的表现。

    至于他们在寒夜的大雪里跪上一夜会不会出事,甚至有可能冻死几个,这是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杨怀仁心中直叹气,这年头文人什么都好,就是那种固执让杨怀仁实在接受不了。

    他想了想,喊了一个小太监过来,满脸不满的训斥道,“你们长没长眼这几位都是朝廷的股肱重臣,大冬天的站在殿外,要是冻出个三长两短来,怎么跟陛下交代”

    小太监被训得一愣一愣的,心说那几位老相公们都没言语,你可年轻啊,身体也好着呢,还穿着毛皮的大氅一点儿也不冷,你训斥我做什么

    杨怀仁见他还是没有反应,恨不得上去踹上他两脚,只是觉得这个时候在宫里动手打人实在不合适,这才强压着火气吩咐道,“你说你是不是傻啊

    几位相公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见,也等了有些时候,你看看这天,鹅毛的大雪哗哗往下落啊,你就不知道弄几把椅子来让几位相公坐下”

    小太监咧着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虽然他年纪也不大,可他也知道皇帝生病,朝臣侍奉的道理。

    当然不需要好这些相公们亲自去给皇帝端屎端尿的,可在殿门外侍立,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心意,这是大义,如何让他们坐下呢

    可他看着杨怀仁的样子确实有些凶悍,瞥了一眼院子里,也发觉这雪是真下的很急,远处宫门外那些跪着的人身上都积了雪,有几个都跟雪人儿似的了。

    想想不论是大臣还是宫妃,要是冻死了也确实不好看,于是他只好回道,“大帅,您说的事情咱家不敢做主,不如您稍后一下,咱家进殿去请示一下两位皇太后娘娘如何”

    杨怀仁也知道对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小太监撒火也没什么意义,只好摆摆手示意他赶紧去请示。

    小太监转身就跑进殿内,旁边的几位老头子心里知道杨怀仁是为了他们,还有那些跪在雪地里的人好,但事关礼仪,他们也不好直接开口说什么。

    有的用眼神或者微微点头表示了谢意,也有的鄙夷的瞅了一眼杨怀仁,肯定是心里觉得杨怀仁失礼了。

    杨怀仁也不在意这些,某位圣人是说过知礼守礼,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可另外一位圣人也提出过生存和礼仪的前后因果关系。

    人的基础还是生存,之后才能谈礼仪或者其他的东西,外边那些人都快冻死了,没却还守着这么多礼仪,这是不是有点没人性了

    杨怀仁才不管,像李老头



第1879章:大义和人性(中)
    相公们终于有了防风的披风穿,有了锦墩可以坐下来休息,有了热茶可以喝下去驱寒。

    可杨怀仁却更不满意了,宫门外还有更多的跪在雪地上的人没有这些,杨怀仁明明看见有几个宫妃,也有几个体弱的大臣扛不住被冻晕了过去。

    即便是这样,却没有人表现出对这些可怜人的怜悯,因为受不了寒冷冻晕了人也只不过是有几个侍卫来抬走了而已。

    想来他们应该不至于冻死,但眼下所有的太医都跪在殿内呢,那些被冻坏了的人大概也只能被抬进屋里放着罢了,至于他们的死活,怕不是侍卫们眼下会担心的事情。

    小太监进去回了话又回来,对几位相公们说,“诸位相公,大帅,娘娘说了,几位都是我大宋朝堂的股肱之臣,这些都是应有的优遇。”

    几位相公颔首表示了感谢,杨怀仁却依旧气呼呼地指着宫门外跪着的几百人质问道,“官做的大了就有优待,那宫门外跪着的那些人呢

    他们有的是宫中的妃嫔,有的也是朝中的大臣,将来说不定也是朝堂上的股肱之臣,他们就没有优待只能跪在雪地里受冻”

    小太监心里知道杨怀仁的想法,可他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小太监罢了,只能苦着脸道,“大帅,这种事咱家也不想啊,您也看见了,咱家在宫里是卑贱的下人,干的也是跑腿的活而已。

    您说的事情,咱家心里清楚,可娘娘没说,咱家也做不了主啊对不对

    您对咱家发火,咱家不敢说什么,可您也要知道,您就算再生气,那也是白搭,不是吗”

    杨怀仁火着脸道,“那你再进去通报一声,我就不信皇太后娘娘会看着宫中妃嫔和朝中大臣们跪在雪地里受冷受冻,她会不管!”

    小太监还是很为难,“大帅,忘了告诉您一个状况,陛下醒了……”

    听到这话,几位相公立即站起来围了上来,向小太监打听陛下如今的状况,也有像章惇这样脾气比较急的,直接便打算进殿去看一看。

    小太监刚忙拦住了章惇,哈着腰给他们解释道,“诸位相公听咱家把话说完,陛下是醒了,可这一个时辰里,陛下都是昏昏醒醒的,可醒的时候也是迷糊着,说不了话的。

    寝殿里的两位皇太后娘娘,还有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都非常担忧陛下的身体,所以诸位还是不要进去了。

    不如等太医想出法子能让陛下清醒了,能说话交代事情了,再进去不迟。”

    接着他转向了杨怀仁,使劲弓身行了一礼,才乞求似的说道,“大帅,寝殿里的几位主子现在心情都不太好,咱家若是再进去打扰他们,怕是咱家小命不保啊。

    所以咱家求大帅,放过咱家一马,咱家是真的怕死呢。”

    “你……”

    杨怀仁被小太监的理由噎的说不出话来,没等他重新组织语言,那小太监已经要跪下去了。
1...462463464465466...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