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孩子们享受完香甜的蛋糕便各自散去,杨孝礼却回到书房,每天的这个时刻,母亲都要考较他的学问。
学问自然是大宋的学问,契丹人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他们更喜欢打打杀杀。
耶律跋窝台虽然篡夺了耶律洪基的契丹皇帝之位,但对耶律洪基的某些做法还是非常认可的,很多原来的政策在他这里也别延续了下来。
比如提倡契丹人大理学习汉人的文化和学问。
这一点上看,耶律跋窝台还是很有远见的,他和耶律洪基一样,也看到了辽国将来发展壮大的瓶颈所在。
草原民族虽然身体强壮,性格彪悍,可是缺少内在的东西,而这种内在的东西,正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很多北方的草原民族都曾经强大过,有的也曾经南下占领了不少中原的土地,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渐渐消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草原民族的智者们也
不是没有深深地去思考这里边的原因,渐渐的他们也想明白了,单单依靠强大的武力,只能让一个民族强盛一时,却不能建立万世基业。
只有文化的强大,才能让真正可以传承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
可契丹人的秉性里,就很少人喜欢去做学问。
耶律洪基当时也只不过是推崇汉人的文化,所以当时的效果其实也并不怎么明显。
 
第1868章:我是汉人
鬼姐的心里,儿子知道了道理就好,也不会可以去拂了儿子的好意,便从盘子里取了一个蛋糕吃了下去。
杨孝礼微笑着看着母亲把蛋糕吃完,才笑着问道,“母亲,孩儿是不是没有骗你,今天厨娘做的鸡蛋糕非常好吃”
鬼姐接过丫鬟递过来的手巾擦了擦手,端起茶水来喝了一口才答道,“嗯,今天的鸡蛋糕,做的是不错。
不过嘛,比起你父亲做的味道来,还差的远呢。”
这样的话杨孝礼听过很多次了,他知道在母亲心中,父亲的形象是多么的高大,可是他听得太多了,觉得母亲的话缺少了新鲜感。
因为他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父亲,更没有和父亲有过什么沟通,单凭父亲写给母亲的信笺,他还是无法真切的感受到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不是说他心里埋怨父亲,甚至憎恨父亲,在他成长起来的这几年里并没有在他身边,而是一种孩子心里自然而然的疑问。
别的孩子都有父亲在身边,为什么只有他的父亲却远在天边
书房里挂着一幅父亲的画像,类似的画像在母亲的卧房里,还有他的卧房里也都有一张。
画像里的父亲样貌都非常俊朗,只不过身材看起来并没有多么高大,仔细看的话,父亲的眉眼里还有些读书人的那种柔弱和秀气。
这让他搞不懂父亲倒是是个怎么样的人了。
母亲给他讲过很多父亲过去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里,父亲都是那么英明神武,豪气干云,可惜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父亲的故事,总是有那么点夸张的成分。
他倒是不敢质疑母亲的话,只是觉得母亲也许是太爱父亲了,所以对父亲的过往事迹,总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比如父亲曾经带领两三千人大胜西夏第一勇士野利图里的两万西夏精锐,比如父亲当年在比武招亲上打败了辽国所有的数得上号的强人才娶到了母亲。
这些故事里父亲的事情确实让他大开眼界,也大呼过瘾,只不过父亲如此威猛强大,应该是一位王者才是,可父亲为什么不是大宋或者大辽的皇帝,却甘愿做一位臣子呢
也许他这个年纪上,很多事情还不懂,不过他却知道,父亲的做法,是一定有他的原因的。
他很期望将来的某一天,能见到父亲,和父亲聊天,能印证一下母亲说过的关于父亲的故事,也要听更多的精彩的故事。
只不过眼下看来,这是不现实的,父亲是宋人,他是辽国的储君,父亲又被外祖父说是一个大恶人,他们想见面的话,简直太难了。
不过他还是渴望着,希望那一天能早一点到来。
鬼姐的考较开始了,家里请的先生教过的东西,她都要变着法子改变一下再转变成新的问题提出来。
杨孝礼知道这是母亲在考验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学到的书本上的学问,却绝不能局限于书本上,而是要结合到现实中,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本事。
杨孝礼是聪明的,虽然谈不上对母亲的提问对答如流,但经过他一番思考之后,给出的答案也都能让母亲满意。
鬼姐对于儿子的聪慧是心中有数的,知道现在他所学的东西,凭她的水平,不管怎么变换方式提出来,还难不倒他。
不过她还是不断的提醒儿子,这世上的学问是学无止境的,做学问的人也从来不要因为学到了一点东西便沾沾自喜。
一山还有一山高的道理,是她最经常挂在嘴边的。
杨孝礼其实也从来没有真的觉得他有
第1869章:母亲的教导
换了别的孩子说这种话,大人听了也只当是孩子不懂事,口出狂言罢了。
可从杨孝礼的嘴里说出来,没有人会觉得他是说空话,或者说假话哄母亲开心。
即便现在才六岁的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可鬼姐需要的也只是他能坚信这一点就好了。
作为孩子的母亲,她自然会为孩子的将来打造一股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帮助他实现现在说的这些大话。
而且别忘了还有孩子的父亲,那个有着远大理想并努力在实现理想的始作俑者,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帮助儿子的。
鬼姐的考较完了,过会儿孩子还要入宫,去学习耶律跋窝台给他安排的一套帝王学术。
以前鬼姐也担心过,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在耶律跋窝台的不断教导之下,杨孝礼会成长成另外一个人,会真的成为耶律孝礼。
好在这样的事始终没有发生,孩子进宫的时候自然也做出一副谦卑的态度去学习耶律跋窝台教给他的那一套东西,不过杨孝礼能分得清孰是孰非。
每次杨孝礼从宫中回来,鬼姐也会让杨孝礼把在宫中学到的东西给他复述一遍,然后纠正其中错误的地方。
杨孝礼还小,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教给他的东西和外祖父教给他的东西不一样,而且很多还相互矛盾。
他也不是没有产生或疑问,然后开口向母亲提问过,鬼姐无法给他解释全部,只能用一种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母亲说的才是对的。
不管他在外边学了什么东西回来,都要以母亲教给他的东西为基准来进行校对,同样的可以记住,然后消化吸收,不同的就必须改正。
后来杨孝礼便渐渐的不再发问了,因为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他的人,母亲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他好,那么母亲所说的一切,也都一定是正确的。
他记住的第一件事,便是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也是最伟大的人,别人说父亲是大坏人的事情,是因为他们都被父亲战胜过,所以他们心中不服气,心中又忌惮父亲的厉害,所以把父亲形容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罢了。
每次杨孝礼看着父亲的画像,也觉得父亲的样子绝对不像是一个坏人。
他对别人污蔑父亲的事情,倒是有自己的理解,父亲的名字叫杨怀仁,读起来确实像杨坏人,所以别人误会了父亲,把父亲当做了坏人罢了。
只是在外边听得父亲的坏话多了,他心中自然还是很伤心的,但母亲这时候便告诉他,一个人越是强大,才越是被别人嫉妒,如果他弱小,别人也就不会在意他,更不会把他时常挂在嘴边了。
杨孝礼对这个道理是十分认可的,弱小的人的确不容易被人记住,只有强大的人才会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母亲和外公之间的关系,他就觉得很奇怪了。
明明母亲是外公的亲生女儿,外公貌似也对母亲非常好,但是母亲并不怎么领情,表面上的事情也许还说的过去。
但私底下,母亲对外公却并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还说了外公不少坏话。
后来他渐渐长大,母亲才告诉他一些事,通过他的思考,他也渐渐认可了母亲的说法,起码外公刻意拆散了父亲和母亲这件事,就做的非常不对。
母亲还告诉他,他现在的储君地位,实际上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外公也不会真的把辽国的皇帝之位传给他。
这也是母亲为什么一直提醒他想要的东西绝不能依靠别人给予,而是要依靠自己的本事去赚回来的道理。
&nb
第1870章:父亲的来信
夜深了,刮起了好大的北风。
已经是腊月,寒风卷着雪沫子往人衣领子里钻,也确实带着刺骨的寒意。
杨孝礼读完了今天母亲布置的要读的书,本来要睡觉了,一个母亲院里的内侍却忽然跑过来喊他,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他过去。
杨孝礼蹭地从床上窜起来,快速的穿好了衣裳便要出门,内侍也很体贴的把一件厚厚的毛皮大氅披在了他身上。
走到母亲的寝殿,他才抖落了身上的大氅,恭恭敬敬地走了进去,其他的内侍和女使都被赶出了门外,只留下他们母子二人。
母亲的脸上挂着最开心的笑意,杨孝礼不用想也知道,这是父亲来信了,也只有每次父亲来信的时候,母亲才会露出这么阳光的笑容。
母子俩靠在一起,母亲特地把父亲的来信交到他手里,让他小声的念出来,偶尔有几个他还没学过的字,母亲便教他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
父亲的字写的不怎么好看,却很有特色,有些和他学的汉字还不太一样,不过这并不影响他。
虽然父亲总是先说一些大事,然后才问候他们母子,但字里行间,杨孝礼读的出父亲对他们母子的思念和关心。
别的父母给孩子写信会说些多吃些好的,冷了记得添衣之类关心的话,可父亲却总是教训他不要挑食,人间既然有五味,就是要他尝尽各种滋味。
冷了自然要添衣,却也不要忘记了锻炼,要多吃苦,生活条件太好,养大的孩子都没有多少抵抗力。
别人的父母都盼着孩子将来长大了大大富大贵,可父亲却说人不一定非要大富大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好。
杨孝礼觉得父亲疼爱自己的方式有点特别,不过母亲解释说,父亲这样说,才是真的对他好。
好东西吃太多,对身体不好,光知道享受不知道受苦,人的精神意志就容易涣散。
人的一生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权力、地位和金钱这些东西,跟随自己的本心,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同样是充实的人生。
只要他自己不要感觉活得太累就好。
这一句让杨孝礼懂了,理解的也很深刻,也让他渐渐理解了父亲对他的期盼和疼爱。
信里最重要的信息,其实是他的大壮哥哥如今已经是大宋的储君了,母亲看了之后非常开心,觉得父亲离实现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杨孝礼印象里已经不记得这位大壮哥哥长什么样子了,还有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只是偶尔在父亲的信件里知道他们的状况。
他也时常幻想着和他的兄弟姐们在一起玩耍,可惜这些只能在梦里才会实现,所以有时候他也会觉得孤独。
他并不缺少玩伴,可惜那些玩伴都是契丹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他截然不同,即便还是小孩子,却也像外公那样喜欢打打杀杀的。
每次看到父亲的信里说他的兄弟姐妹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他就忍不住心生羡慕。
大壮哥哥当了大宋的太子,他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或者说着对他意味着什么。
不过母亲却告诉他,大壮哥哥的太子之位是实打实的太子之位,而他的辽国储君之位确实极其不稳定的,所以他绝不能放松,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
不过他还是有点糊涂了,原来父亲这么厉害,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当了辽国的储君,一个当了大宋的太子,将来如果这两个儿子都当了皇帝,那父亲不就是太上皇了吗
这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可父亲却做到了,大辽和大宋,名为兄弟之邦,可百姓之间却并不那么友好。
&
第1871章:腊月里的雪
这封信穿越千山万水到了杨怀仁手里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中旬了。
还有半个月就要过年了,东京城里也一片热闹祥和的气氛,一个月前的纷乱,百姓似乎都已经忘记了,对他们来说,自家过个好年才是最重要的。
可民间的喜庆气氛,却并不能驱散宫中的一大片乌云。
赵煦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一个月前也只是身体虚弱,还是能正常进食的,偶尔有了体力,赵煦也能让内侍扶着他走几步。
可现在,赵煦已经下不了床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天竟不到两个时辰,绝大多数时候他都在昏睡着。
苏公公也越来越担心赵煦的身体,看着他总是睡着,便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一睡不起。
太医们也早就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虽然陛下搞成现在的状况也不赖他们,可他们身在其位,却不能让官家的身体好起来,自然也难辞其咎。
苏公公也知道赵煦早已经药石无灵,整天里总是时不时的一个人默默抹眼泪,他也会连哄带吓的期盼太医们能想到任何可以让赵煦身体好起来的法子。
可太医们最终只能无奈的摇头,然后跪下来请罪。
苏公公还没有资格去定他们的罪,眼下宫里有这个权力的人也并不多。
向太后早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她能做的,也只能是稳定住后宫,自然也开始琢磨着给后宫里很多无辜的女人谋一条生路,这么多女人,总不能全都给官家陪葬。
朱太后不知哭了多少次,也骂了多少次刘清菁,埋怨这个恶毒的妇人把他的儿子害成了这样。
可刘青箐早已经疯了,对一个疯子发怒,实在不会有任何的效果。
孟皇后已经复位,她已经接受了现在的生活,不管将来儿子如何,她都必须留在儿子身边,只能在儿子将来某一天重蹈赵煦的覆辙的时候,尽量在身边提醒他。
至于儿子会不会听,她就不知道了,希望和忧虑共存,就是她现在的心里状态,对于赵煦,孟皇后还是念及曾经的情分,也盼望着他能好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