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那些相公们虽然平时有些固执,可杨怀仁还是相信谁也不会因为固执就把事情做的那么绝。

    只要那些士子们的个人愿望可以实现,将来的政策施行起来阻碍应该不会大。

    正当杨怀仁准别开口称赞费尘几句的时候,费尘又道,“杨兄,其实还有第三个方法。”

    杨怀仁更开心了,忙道,“还有第三个办法,费兄赶快说出来听听。”

    费尘道,“杨兄治下的武德军,和其他的军队不同。这不仅仅是从人数上和战斗力上来说的。

    这些年武德军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意以往的道路,一开始小弟在朝中做的是,便是抄录各地的邸报,然后归类存档。

    关于武德军的报告,小弟着重看了一下,发现武德军的一些制度,有一些是创新性的,有一些是复古的。

    正是这种融合性的制度,让武德军更加游刃有余的走出了一条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在武德军的人员补充方面,小弟也曾经深思过,一开始的时候,觉得杨兄把大量的来路不明的人弄到军营之中,让武德军显得好像三教九留混乱不堪。

    可后来渐渐的小弟才发觉,其实正是这种奇特的做法,对整个江南治安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些山贼和海盗等贼匪之流,如果让他们在外边作乱,对官府对百姓都是非常不利的,把他们招安,然后集中起来管理、训练,最终让他们成为军人,这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了。

    但小弟还是担心,通过训练,这能把这样的一群人变成英勇善战的军人吗

    万一哪一天他们忽然起事,那也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和危机。

    不过事实证明,杨兄的练军之法非常有效,那些贼匪之流经过这些年的改造,真的已经和以前截然不同了。”

    杨怀仁笑道,“费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江南地方上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比如这些山贼、路霸、海盗的产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江南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自然而然成为了鱼米之乡,后来的商业发展非常迅速,让江南进一步成为天下的富庶之地。

    但有钱人多了,并不代表老百姓就全部过上了富足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贫苦人哪里都有,江南也不例外。

     




第1860章:军官制度变革
    第1860章军官制度的变革

    费尘笑道,“既然原因是这样,小弟就可以更加放心把第三个方法告诉杨兄了。

    小弟发现武德军中的一些将校和军卒的子弟,已经进入了庖厨学院学习。

    一开始小弟也还只是觉得杨兄这是安抚手下军卒的手段而已,给他们的子弟一个机会进入学院学些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也可以凭手艺吃饭。

    可后来通过各方面的消息,小弟又发觉军卒子弟里,有一部分人确实在学院里学些生活手艺,可更多的却是在学习治军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小弟便意识到杨兄的打算了,将来这些人学成毕业之后,会进入武德军中,成为新的兵源,甚至是基层军官。”

    杨怀仁心中苦笑,连这个也被费尘给发现了,看来费尘还真是很有洞察力。

    这些事杨怀仁虽然也通报官家知道了,可做的却是比较隐秘的,大宋军官的产生,也是有他原来的制度和传统的。

    大多数军官,都是从以往的贵族勋戚或者将门之后中产生,一小部分是从考中武举的人中,通过一定的资历和功劳,也会进而升级成校尉或者将领。

    而从普通的士卒成长成为军官的人数,并不是没有,可这个数量就太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现象不能说有错,只能说军队中培养军事人才的方式,还是略显狭窄,而且有很大的不公平性在里边。

    像那些功勋之后,他们甚至不用参加科举,到了年龄就可以直接进入军中担任要职。

    凭借他们父辈祖辈的功勋得到这样的优待,并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但是之后在晋升的路途上,他们依旧可以借着这个优势,比其他人有更好的前程。

    就说高士迁,他就是这种类型的将军,倒并不是说他没有本事,要不然他当一卫的大将,别人也不会服他。

    不过反过来说,还有很多和他一样有本事的人,却无法像他一样在仕途上走的那么顺利了。

    就连武举也算上,那些在武举科考中名列前茅的,也大都是将门和勋戚之后,当所有的资源都向他们倾斜的时候,军中就难以避免的出现不公了。

    就连杨怀仁算上,武德军中的将领校尉中,也有不少人是凭借他的关系才担任要职的,不过有一点杨怀仁还是有原则的,不论是谁,你必须要足够的本事才行。

    就像杨怀仁的兄弟们,黑牛哥哥和天霸弟弟他们,是依靠实打实的表现才身居高位,并且得到了军中一致的尊敬的。

    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本事,即便起点比较高,未来也不一定混出什么出息来。

    放眼其他军队,可就没有这样的原则了,家族背景和人际关系,还是左右了军官的晋升,这就导致很多有真本事的人无法晋升,甚至出现了一些外行管内行的情况出现。

    大宋在招募兵员方面主要使用的是募兵制,除了边军还保留军户制度之外,大多数军人还是通过自愿征招的方式加入军中的。

    当然也有不少因为犯罪而被刺配来的军人,杨怀仁对他们也是一视同仁的,不管你是怎么进入武德军的,哪怕曾经是山贼海盗,进了军中大家都是平等的。

    你有本事,你就拿出来,武德军中从来都只尊敬有能力的人,本事不够的,那你就老老实实当大头兵,也可以积攒一些军功回馈家人妻儿。

    至于连平时的训练都通不过的人,那就只有剔除出



第1861章:拒绝听政(上)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新的制度多么优秀,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送走费尘的时候,杨怀仁留给他的任务,便是回去之后好好琢磨琢磨如何把他们今天商议的事情,逐渐变成现实。

    费尘也明白杨怀人小心翼翼的原因,章惇的变法就是因为太粗暴了,才引来了巨大的反噬和抗拒。

    要改变军伍中的某些制度,也一定会遇到挫折的,千百年来将门和勋戚都是依靠祖宗功劳的庇荫让子侄有很大的优待,这样的传统如果发生改变,招致的反噬可能会更猛烈。

    杨怀仁的意思,是任何的事情,都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该保留的自然会保留下来。

    将来将门勋戚的子侄成年后还是会给他们优待,让他们能进入军中效力。

    只不过方法和方式上会有些改变,他们进入军中,还会有一定的职位,但这种职位不会太高。

    而他们将来能混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有能力建功立业的,自然会得到正常的晋升,反之则不然,甚至会被淘汰出军伍。

    任人唯贤这种事,想来不论将门还是勋戚还不至于提出什么意见来,自家的子侄不争气,那怪不得别人,他们总不能腆着脸不认账的。

    其他方式拿到军中职位的,那就要考试了,除了考试之外,那些进入军中担任文职官员的读书人,也要有公平公开的考察制度。

    适合的人留下来,不适合的人自然也会被逐渐淘汰,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包括思想认知方面的考虑。

    大宋很有钱,但朝廷和军队却并不那么强大,很大的原因在于大家内斗的太厉害了。

    以前是为了制度上的争斗,新法和旧法,逐渐演变成一场好日持久的党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争斗,比如文臣和武将之间,文官极力打压武将,试图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而武将其实也并不是要得到多少权力,他们更在乎的是地位和颜面,换一种方式,其实就是为了得到文人的尊重。

    杨怀仁觉得文臣和武将之间,似乎是有什么天然的误会,他们不应该有核心的矛盾才是,大宋是重文轻武,可这个武,不全是指的武人。

    大宋想要强大起来,文人和武人之间也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相处方式,大家共同努力,才是正道。

    这种事也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过程或许比军官制度的改革还要漫长,不过杨怀仁觉得如果军官制度的改革获得成功,倒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军伍中的文职,原本在文人心中算不得是文官,不过将来如果军伍中有上千的读书人任职,起码这个群体会不这么认为。

    受到这一千人影响的文人,那就更多了,当将来有一天,读书人觉得进入军中任职并不是对自身的一种贬低的时候,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区别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当双方的界限都不明确的时候,他们还斗个什么劲儿呢

    说到底还是一个思想融合的过程,不管是思想上的从差异还是民族上的差异,求同存异,才是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正确方式。

    人类其实很脆弱,也面临着共同的生存危机,如果搞不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基本道理,将来必然要面对共同的生存难题。

    送走了费尘,一名风神卫给他带来了大壮在宫中的消息。

    朝廷似乎安定了下来,该上朝的上朝,对几天前的那场赵佖谋反的危机,早已经不那



第1862章:拒绝听政(下)
    这种事似乎不应该这么去想,可孟皇后的意识状态,也许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后宫里是个什么状况,她太了解了,现在废了一个刘清菁,以后有可能,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恶毒的女人出现。

    不管女人们的争斗如何,受伤害的一定是她的儿子,还有儿子将来的后嗣,这种事对于生在皇家的人,似乎是永远都无法避免的。

    孟皇后的心中也一定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想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一想到还要面对那些后宫的腌臜事情,她就心如刀绞。

    可这些事并不是她能阻止的,有时候她也在想,也许回到玉清庵里,重新回到青灯古佛的生活方式,眼不见心不烦,才是她最好的归宿。

    所以她拒绝了赵煦的好意,却又没有出宫,心情一直在左右摇摆,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大壮其实是最无辜的,血脉决定了他的一生,可他并不很在意他的血脉,甚至有时候也在懊恼,如果他不是皇族血脉,或许现在的他,才是快乐的。

    很多有野心的人整天想着如何能当皇帝统御天下,可偏偏最有机会的和现在是太子的两个人对当皇帝这种事实在提不起任何兴致。

    也许他们骨子里都热爱自由,或者说本性里就是懒。

    当皇帝太累了,一辈子都要累得跟三孙子似的,谁爱当谁当,反正我没兴趣。

    这是杨怀仁每次被人误会他要夺权的时候暗地里骂出来的话,大壮也听见过,当初只是觉得父亲骂人的时候非常好笑,可现在看来,父亲那些话还真是很有道理。

    今天上朝的时候,宦官把他安排在朝堂上龙椅下方的一张小椅子上,虽然没有坐在龙椅上,但也是高高在上了。

    除了一开始包括他在内也要站起来对着一张空空的龙椅山呼万岁让他有些奇怪之外,其他还都正常。

    那些大臣们商议国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听上去更像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户部和兵部甚至因为几十贯钱争来争去。

    这让大壮心生厌烦,不过他也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争论。

    这样的争论其实不算热烈,后来两个老臣不知达成了什么协议,竟各退一步,算是达成了共识。

    一位白胡子相公问他对这件事处理的结果有什么意见,他便有些糊涂了。

    如果要问他意见,为什么在事情没定下来的时候不问,偏偏他们已经达成共识了,相公们才开口问他有什么意见

    既然决定权不再他这里,他们又何苦多此一问呢

    不过大壮算是很有教养的,并没有因此而发怒,而是记起了父亲曾经教过的事情,他现在还小,很多事情可能弄不懂,所以多听听大家、特别是那些老臣的意见是绝对没错的。

    于是大壮先谦逊地表达了他现在上朝,只是父皇给他一个学习如何理政的方式罢了,他现在还处于学习的时期,希望多跟朝中的重臣学习。

    所以现在他应该多听多想,反而应该少说话,少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几位相公听了他的话竟满意的捋着白胡子笑了,大壮搞不懂这帮老头子们笑什么,便又问了另一位相公,如果这件事交给他来处理,他会怎么办

    那位相公瞅了瞅刚刚才争论的户部和兵部的官员,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提出来一个不同的意见。

    这下让整个朝堂上所有的官员都陷入了深思,也不知道这里边有多少人是



第1863章:让步
    杨怀仁头上还有个枢密院参知政事的名头,可惜他本着掌兵的武将无特殊缘由不上朝的原则,还是没有参与到朝堂的政事之中。

    这么做,并不是他没有资格,而是他自觉给那些朝堂上的相公们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是一种示好。

    他们之前就担忧杨怀仁这样不文不武的人进入朝堂和他们抢夺权力,到现在杨怀仁如此地位,就更担心了。

    像章惇就喊了很多次狼来了,杨怀仁也一直没有让他的预言变成现实,可所有人都知道,杨怀仁是有能力进入朝堂参与朝政的,直到现在还没有,是因为他还不想罢了。

    眼下的局面给了章惇的言论很好的论据,杨怀仁的养子可是当今的太子殿下,杨怀仁想进入朝堂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何况他确实有个相当于宰相的官职。

    就算他突然身穿紫袍佩着金鱼袋子来上朝了,也是谁都不能阻止的事情。

    可一切都和以前一样,杨怀仁并没有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向所有朝臣表明了态度,他不会参政,起码现在不会。

    可惜的是,杨怀仁的让步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文臣的信任,也或许是章惇的话太有威吓力了,大家还是觉得杨怀仁现在不参政,只不过是因为事情赵佖造反的事情刚过去,他还不好立即站出来罢了。

    将来,特别是当太子成为新君之后,杨怀仁必然会从幕后站到前台,成为影响朝政的一股重要力量。

    章惇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这种想法十分笃定,他认为,权力对于每一个人的吸引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1...458459460461462...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