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大宋的读书人参加了科举金榜题名的,谁也不愿意去军中任职,于是怪异的局面出现了。
文官在任上犯了事或者出了错的,而这些事不算很大,就会被贬谪到军中来任职,那些被打发到军中任职的文官也会自我调侃自己这是被发配充军了。
这样的文官一旦进入军中,即便之后有机会重新回到文官的队伍里,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受到文官的尊重,他们身上军伍的烙印会跟随他们一生。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文官们都会把去军中担任文职当做一种仕途上的坎坷,尽管也有不少人因为军中的资历后来混的也不错,可他却再也回不到传统文官的队伍中去了。
这也是杨怀仁进了军中之后,被朝堂上的不少自负清高的文官暗地里瞧不上眼的原因。
杨怀仁想到前天高侯爷父子也提过这样的要求,但他们提出来和费尘提出来,那是截然不同的。
高家本来就是靠祖宗军功庇荫的勋戚家族,高士迁等高家子弟也都在军中任职,他们要求加入到龙武卫或者虎贲卫的队伍中来,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捞军功,这很容易理解。
可费尘这么要求,杨怀仁是无论如何也搞不懂了,费尘可是金榜题名的正牌进士,而且是上了甲榜排名靠前的。
他有这么高的起点,将来的仕途根本就不用担心,加上赵佖谋反之时在大朝会上不畏强权痛骂赵佖的事情,他的名望也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不久的将来,费尘会得到上头的重点照顾,重点提拔,正常的仕途会是从翰林院修撰的从六品位置上升个一两级,然后派到地方上担任一方大员。
十年后或者几年后,只要他不犯什么大错,经过基层为官的锻炼之后,到不了四十岁就会重新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如果顺利的话,再经过几年努力,成为朝中核心的重臣也不并不太难,甚至在五十岁之前成了枢密院的相公,也不是没可能的。
这样的大好前途,别人是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可他现在竟然主动要求进入军中任职,这让杨怀仁如何去理解
如果费尘仅仅是需要找个靠山,杨怀仁确实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不需要用主动要求进入军中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
杨怀仁心中疑惑,可并没有太表现出来,只是继续慢慢喝着茶,装作没听清楚一般,问道,“费修撰说的什么”
费尘再一次铿锵有力的说道,“学生希望杨公不弃,调学生进入军中任职。”
杨怀仁这下可以肯定费尘不是再跟他开玩笑了,又问,“费修撰,你这是何苦呢你看你现在,为官一途可以说是前程似锦,只要你好好珍惜眼前的机会,不愁将来不会飞黄腾达。
可如果你进入军中任职,你的前途可就没了,起码比起现在的前途来,是绝对没法比的。
这一切,你可都想清楚了不如听我一句劝,你回去好好想清楚了,再决定自己的未来不迟。”
杨怀仁的口气都有些送客的
第1856章:文官辅助武将
杨怀仁不打算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打算先问清楚费尘的真实想法。
如果他目的不纯,杨怀仁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他,但如果他的目的是好的,或者有建设性的,只要对大宋的军队有利,他不在乎那样做会给他带来多少麻烦。
“费修撰,不如你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什么的,如果你能说服我,我自然会答应你。
如果你的理由不能说服我,那还是请你好好珍惜眼下的大好前程吧。”
费尘见杨怀仁松口了,忽然来了精神,他先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咙,认真地说道,“学生觉得要想让咱们大宋的军队更加强大,军中便需要更多合适的文官任职。”
“这是为何”杨怀仁听不懂了。
费尘接着道,“杨公这么问,应该是认为在杨公的率领下,之前的龙武卫也好,后来的武德军也好,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可您有没有想过,您本身也并不是一个武人
虽然说您也没有正式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仕途,可您原本也是个读书人,难道不是吗”
杨怀仁愣了一下,费尘说的理由虽然还不能说服他,但这个理由也确实是事实。
他的确不是武将出身,严格的说,他还真是个文人出身,虽然这里的“文”和费尘口中的“文”有些不同,但无论怎么说,杨怀仁后世学习的文化课,让他确实算得上是个读书人。
费尘越说越有信心,“杨公也许会谦虚的说,您取得的那些军事领域的成就,更多的是军中的将领和那些勇敢无畏的将士们的功劳。
可有一个事实是,没有杨公的奇思妙想和谋略,恐怕那些胜仗,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取得的吧
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合格的主帅,将士们才能走在正确的训练道路上,在战事也总能做出最正确的事情。
这绝对不是学生在故意拍马屁讨好杨公,而是说的事实,冒犯的说一句,其实杨公的许多计谋,在学生看来,也是有很多遗漏之处的。
幸好杨公运气也比较好,敌人又没有察觉到从而想到应对之策,所以才导致了大败甚至灭亡。
杨公,您在想想您麾下的那些将领,虽然很多人看上去是粗鲁的军汉,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是文武双全之辈。
他们有高超的武艺,也有带兵的能力,于此同时,他们也有很多一般的粗鲁武将所不具备的品质。
他们很多的带兵思想,其实都富含了文化的内涵,但他们做的也不够完善,也还需要更博学的读书人帮助他们来完善罢了。
所以学生认为,我们应当抛弃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差异眼光,吸引更多的文官进入军中任职。
他们可以和那些勇猛的武将形成很好的互补,把我们大宋的军队打造的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军队的素质。”
杨怀仁心中忽然有种波涛汹涌的感觉,费尘虽然说得简单,可他想表达的意思却很有道理。
谁说军队一定就是武人的天下不读兵书不懂军略的将军,一定不是一个好将军。
何况一个人的能力和看事情的角度总是狭隘的,总会有方方面面的想不到的因素,如果换了文人来看,也许会让人豁然开朗。
如果对军队的管理用一种合理的文武兼备的方式进行,效果是一定比现在的模式要好的。
而且杨怀仁更激动的是,大宋百万军队,如
第1857章:费尘献策(上)
杨怀仁觉得费尘的建议非常好,如果这件事真的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强军队的集中管理,也可以增强现在宋军的整体军事素质。
更重要的,是为朝堂解决了一个大包袱,加入真的能把闲散的官员充分利用起来,朝廷自上而下都能够顾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也可以一改大宋官场效率不高,官员懒散的问题。
可惜事情从来都不是想象里那么简单的,其他的可以先放开不提,仅仅是读书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就很难短时间内扭转过来。
杨怀仁现在可以和费尘推心置腹了,一个不在乎自己前程,只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的人,这样的品性,杨怀仁觉得是可以交朋友的。
他说道,“费修撰,你我其实年纪相仿,我也很欣赏你现在的想法和做法,很想和你更深刻的探讨一下这件事。
你总是自称是学生,我还真担当不起,你如你我兄弟相称如何”
费尘大喜,他在杨怀仁面前,也总是放不开,毕竟两个人的地位差距太大,叫一个从六品的小官在一位国公爷和大将军面前轻松对答,那也不太现实。
其实一开始费尘在杨怀仁面前谦虚的自称“学生”,也有另一层意思,他表达了他没有把杨怀仁当做武将的看法,也希望杨怀仁可以用文人的态度来对待他。
一来这样可以印证他的思想里,文官和武将之间本就应该没有多大差异的观点,二来也是想看看杨怀仁的胸怀到底有多大。
现在杨怀仁说出这种话来,他如何能不感动原本对杨怀仁的印象,也只是个算得上有本事的人罢了,只不过杨怀仁通过厨艺进入仕途,让他多少有些顾忌。
可现在看来,杨怀仁虽然不能说虚怀若谷,却也是个有心胸的人,谈论到军国大事,只要他认为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他并没有像其他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员一样继续端着个架子。
而是愿意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和你进行一场探讨,即便是从研究学问的角度来看,杨怀仁也是值得他尊敬的。
至于费尘心中的欣喜,那就更不用提了。
只是费尘有自知之明,人家打开了心扉不介意,你不可能也跟着肆意的放开心扉,“杨公高义,下官不敢。”
杨怀仁从他表情上早就看出来他的惊喜,嘴上还说不敢也大概是因为还有些顾虑罢了。
他笑道,“费兄就不要客气了,现在我们并不是在朝堂之上或者什么正式的场合,不需要那么严谨。
眼下我也不再是什么国公或者大将军,你也不是什么修撰或者其他的,咱们就是一对斯文知礼的朋友,闲下来喝茶谈天,不需要有任何的顾虑。”
费尘欣慰地点点头,不再纠缠于两人之间的差距,开口问,“不知杨兄对小弟的观点,可有什么看法”
杨怀仁见他终于放松下来,也轻松说道,“想法是个好想法,只是要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就说现在的读书人不认可军队中的文职职位这一点,就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善的,何况如果我把大量的文官从文官队伍里一下拉到军队里来,恐怕朝堂上那些相公们也不会肯的。”
费尘笑笑,“杨兄说的极是,不过小弟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些困难,但目前来看,这些困难也不是没有办法巧妙回避的,可以有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哦”
杨怀仁有些惊喜,看费尘自信满满的样子,不难看出来他在来之前应该考虑了
第1858章:费尘献策(中)
费尘笑笑,“杨兄莫急,听小弟说完。
重新启用一些之前被贬谪的官员,只是其中一个渠道,还有另外的渠道。
咱们大宋现在每三年一次大比,能够金榜题名考取功名的士子,每一年有近两百人,这个数字虽然不高,但积累起来,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字了。
加上陛下御赐的一些举孝廉或者以功劳入仕的人,这样一来同进以上出身的人,每三年起码有近三百人。
往长远了说,三十年就是有三千人,六十年有六千人。如此庞大的科举入仕的士子,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职位安排他们都当官。
加上咱们大宋的官身是终身制的,所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官职早就不够用了,于是造成了目前朝廷官员冗余,但却有很多科举中试的士子却得不到官职的情况。
据小弟所知,目前考中进士却依然没有等到分配官职,还在家中待招的进士,就有数千人之多。
而官家非常重视这些人的生活,所以不管他们是否出仕,朝廷依然按照最低级品秩的官阶,给他们发放俸禄。
这就是朝廷负担沉重的原因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堂上也不是争论了一次两次了,很多相公们也想出来很多办法,可惜都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
像章相公就曾经提起,前唐的科举,每一届取士的名额不到一百人,所以便提过减少每一届科举取士名额的方法,来缓慢解决官员冗余的问题。
但是这样做的话,必然会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同时对那些正在寒窗苦读准备科举的士子来说,这样做对他们也是极不公平的。
这就要说到大宋开国时留下来的常例了,咱们大宋开国时朝廷缺少可用之才,加倍取士,那也是时势所趋。
可后来因为每一届参加科举的士子数量庞大,所以一直以来取士的数量就固定了,知道现在,只听说过加开恩科多取士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如果现在突然宣布减少取士名额,那对于那些士子来说,进入仕途就更难了,这必然会让他们受到打击,同时让他们对朝廷也渐渐逝去信心。
这样做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宋一直都是以文治国,人才多也说明官家治国之策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官家也不会同意这种办法。”
这些杨怀仁也曾经想过,于是问道,“那你有什么好主意”
费尘答道,“这其实跟当年大禹治水是一个道理,堵不如疏。与其粗暴的减少每一届科举的取士名额,不如让高中的士子有地方可以做官。
就像这几年,一大批原来只能在家待招的进士,被送到了西北之地任职,虽然地方是苦了点,不过能让更多的人出仕,显然是让他们实现了他们最初读书时的愿望,还是有很多人主动要求去西北之地任职的。
从这样的事例里,小弟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军中有需要,可以把闲散在家的这一批待招的进士招揽进来。
当然,杨兄也可以用考试的方式进行甄别,合适的留下来就好。小弟相信那么多待招的人之中,一定也有不少的有志之士。”
杨怀仁深吸了一口气,这点子其实不难想到,他之前却给忘了,也许是担心这些没有经验的年轻士子可能不太愿意加入军中担任文职官员,但现在仔细想想,费尘刚才举得西北的例子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读书人读书,自然是有卖与帝王家的目的,同时也是
第1859章:费尘献策(下)
杨怀仁很满意,他点头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办法也大致上可行,相信那些相公们不会阻拦。”
费尘道,“那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现在愁就愁在眼下无法满足所有高中的士子出仕的愿望,怎么会阻拦呢
现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虽然没有对这样的局面怨声载道,可在很多人心里,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如果通过了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和没通过科举名落孙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那对读书人的信心打击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杨兄用这样的办法帮助那些相公们解决这么大的难题,他们如果出面反对,那无异于和成千上万的读书人站在了对立面。
他们那样爱惜羽翼的人,其他的什么事情他们都可以不在乎,可自己在读书人中的名望,他们是绝不会不在意的。
所以杨兄根本不必担心那些相公们的想法,只要那些在家待招的士子们愿意进入军中担任文职官员,保证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杨怀仁点点头,费尘说的这个理由还是比较让他信服的,大概挡了读书人的前程和断了商人的财源是差不多道理,那都是如同杀人父母掘人祖坟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