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可显然这都不现实,人的精力和元气耗尽了,真的是神仙都难救了。

    朝堂上还好,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对太子的权威产生怀疑,几位相公也大都尽力尽心力的辅佐太子理政。

    尽管太子还是太小,很多事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定夺,他们也只能耐心引导,尽到一个顾命之臣的作用。

    这里边当然也有杨怀仁的功劳,杨怀仁虽然没有上朝参政,但他的威慑还在。

    赵煦把兵权给了杨怀仁,在事后却没有收回,这就给了杨怀仁很大的自由度。

    即便有不少人担忧赵煦驾崩后杨怀仁会拥兵自重,可却没有人敢堂堂正正的提出来。

    杨怀仁如今照例每天进宫一趟,只要赵煦醒过来了,便找他说话,而且他们说话的时候总是把所有人赶出去,只留他们俩。

    至于他们之间交谈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外人就无从得知了。

    赵煦依旧信任杨怀仁,他虽然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可神志在醒着的时候,也还没有混乱,只是嗟嘘感叹多了许多,似乎不愿意就这么离开这个世界。

    杨怀仁给赵煦说了很多,而且大多数是他心里不会对别人说起的话。

    赵煦一开始很惊讶,可后来也释然了,他明白很多事他现在的样子也改变不了了,杨怀仁能跟他说那些话,也算是对得起他。

    只不过他还




第1872章:辽国的局势
    鬼姐给杨怀仁的信,从来都是打了火漆,注明杨怀仁亲启的。

    所以家里就算是韵儿和杨母,也不会擅自拆了鬼姐写给杨怀仁的信。

    杨怀仁明白这是家人对他的尊重,尽管这种家信性质的信件之后还是会分享给家人的,但能拆开来第一个看的,还是只有他。

    这一次鬼姐的来信非常厚,应该是写了不少东西,杨怀仁也担心北边的局势有什么变化,着急察看信中的内容。

    韵儿随着杨怀仁疾步回到书房,等杨怀仁走进去,便主动关了门,亲自在门外给杨怀仁把门。

    杨怀仁觉得韵儿还是太谨慎了,既然都在自己家中了,也没什么好防范的,不过韵儿还是很在意这一点,毕竟和辽国公主私通信件,在外人看来还是不妥。

    杨怀仁拆开火漆,把厚厚的一沓信纸从信封里取出来,展开先大致看了一眼,发现一封信里其实有两封信,一封自然是鬼姐的,还有一封是大羊写给自己的。

    看见大羊的字迹,杨怀仁心底里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不过他还是先把大羊的信轻轻放在一边,先看了鬼姐的信。

    鬼姐在信里说起了辽国的局势,特别提到了耶律跋窝台如今正率军在外平乱。

    鬼姐的意思写的很明白,这几年耶律跋窝台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一直在外扫清任何质疑他的势力。

    这些势力有些是些萧氏的子弟,有些是些少数族群的部落,至于他们为什么对耶律跋窝台不满,里边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另外自然也有鬼姐从中挑唆的缘故。

    具体的形势不用鬼姐写的很明白,杨怀仁已经了然于胸,耶律跋窝台如今看起来非常强势,其实是外强中干。

    没有子嗣的事情,一直是压在他心头的大石,也已然到了一种心头大恨的地步。

    把女儿和外孙子接回去,也只是他之前想的暂时的应对之策罢了,他原本一直有信心会再生个儿子的。

    可这几年里不论她宠幸了多少宫妃,却都是无功而返,当所有的希望都开始变得如石沉大海一般时,耶律跋窝台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辽国内部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团结,契丹贵族众多,总有人会对统治者产生不满情绪。

    鬼姐只需要手下的蓝衫军做一些小事,便能挑唆的那些对耶律跋窝台不满的人起事。

    虽然目前来看,起事的也都是些实力不算很强大的小贵族和小部族,但连年不断的打架,也让另外的很多大贵族和大部族对耶律跋窝台的统治心灰意冷。

    杨怀仁最关心的自然还是契丹正统萧氏贵族,还有蒙古和女真的动向,不过眼下看来,这些真正有能力给耶律跋窝台制造大混乱的势力如今还并没有起事的打算。

    鬼姐觉得原因在于这些势力还在守护既得利益,不想拿现在的利益去冒险。

    不过杨怀仁却觉得,像完颜阿骨打这样的人,他们现在的安静,并不是打算守成,而是自己积攒的力量还不足够。

    他们如果要起事的话,那一定是有了极

    大的把握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才会大胆起事。

    而且当时候他们中的一支力量起事了,其他的力量也会迅速加入到推翻耶律跋窝台统治的大军中来。

    到时候不管谁胜谁败,辽国就算不能四分五裂,也会满目疮痍。

    这就是杨怀仁的机会了。

    不过杨怀仁也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他也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耶律跋窝台的暴政显然不会持久,



第1873章:大羊的睿智
    同样一件事,杨怀仁看到的比鬼姐看到的更多。

    从大羊和其他还在玩摔跤的事情里,鬼姐看到的是大羊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而除此之外,杨怀仁还看到了大羊身上的睿智。

    大羊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反败为胜,这就是睿智的表现,更重要的其实是后边他赢了之后,还能保持一个非常好的心态,伸手去把另一个孩子扶起来。

    这不仅仅是孩子们之间表示了友好那么简单,大羊的大度感染的也不仅仅是那个被他摔倒的孩子,也包括其他的孩子们。

    让他们感受到大羊身上的那种大将风范和人格魅力,这一点对于大羊的将来,帮助将更加巨大。

    契丹人是崇尚武力,可对于拥有武力的人,更多的还是畏惧,实际上是没有人愿意和非常暴戾的人合作的,合作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危险。

    契丹的孩子们从大羊身上感受到的便不同了,他们也会潜移默化的发觉,强大也不仅仅是表现在武力之上,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样具有很强大的感染力。

    至于辽国的形势,杨怀仁也早有打算,其实一个很简单明了的道理,让杨怀仁看到了辽国是长久不了的。

    这世上所有的统治者,如果只是依靠武力去征服,是很难长久的,通过武力得到的同志权利,也往往只有一时的效力。

    或许这跟病去如抽丝,病来如山倒是类似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几十年里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渐渐建立起来的。

    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颓败或者崩溃,往往用不了多少时间,几年也许就足够了。

    辽国是强大的,不过那也是曾经,耶律跋窝台篡夺了耶律洪基的统治地位,可惜他和耶律洪基比起来,还是缺少必要的统治者的能力和风范。

    通过武力强迫得来的别人的尊崇,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牢靠,当反抗者集聚了足够的能量群起而攻之的时候,必然就是他的末日了。

    所以杨怀仁以前觉得收复燕云很难,那是以前的状况,现在不同了,辽国的大厦正在一点点的崩塌,只要抓住时机,收复燕云之地似乎会变得很简单。

    但在这种简单之余,将来如何治理燕云之地才是更难的,重中之重便是燕云之地的数百万百姓们。

    他们的组成很复杂,远远不是大宋以汉人为主相对容易治理的,汉人拥有共同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一套详细的制度就可以让大家共同去遵守。

    可燕云之地和百余年前已经截然不同,除了汉人之外,那片土地上近百年来生活着大量其他民族的百姓。

    契丹人,奚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在辽国阶级分明的制度之下,这些不同民族的百姓都没有真正和谐共处。

    将来如果燕云之地回归大宋,治理上的就更难了。

    也不要以为那些汉人就真的愿意服从中原王朝的管理,他们中的确有很多穷苦人受够了契丹人的压迫,迫不及待的回到汉人王朝的怀抱。

    可也有很多在契丹人统治下得到利益的一部分人

    ,他们不愿意失去现有的权力和利益,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杨怀仁甚至想过,如果是外族不服从将来的管理,大可以用粗暴一点的手段让他们敬服,只要将来在大宋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之下,这些人自然会认可汉人的统治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可对本族人,杨怀仁就觉得束手无策了,连那些朝堂上的大佬们也不会对本族人下重手的,他们的民族观念比杨怀仁还要保守。

    这都是大麻烦



第1874章:宫中告急
    杨怀仁一连写了好几封信,都是通过风神卫往外送的信件。

    最主要的一封,是送去交州的,如今水军副将彭保还留在交州,格金河口的河口城也初具规模,成为除了升龙府外交趾最大的城市。

    武德军的水军大营就驻扎在这里,海上贸易让这座新城很快积聚了大量的人气,连交州管理的中心,也渐渐从内陆的升龙城转移到这里来。

    彭保手下的武德军水军,其实也只有两千人左右,十几条战船,说起来也只不过是现在五德军水军的十分之一左右罢了。

    可在东南亚这里,武德军的水军俨然是无敌的存在了。

    彭保虽然出身海盗,却也是个能人,他的方法很简单,时不时的带着几艘船出去,到其他的国家百姓面前晃荡晃荡,就足以让那些小国的皇帝吓得战战兢兢了。

    至于大宋商人不过马六甲的传统习惯,也早已经作废,现在是大食和其他西洋国家的商人不能过马六甲,马六甲以东,只有宋人的海商可以自由通行。

    一开始也有不服的西洋海商,不过以彭保的作风,他们都被扔到大海里喂了大王八,当海里的王八都喂的膘满体肥之后,就没有西洋的商人敢过马六甲了。

    他们也有途径向大宋的朝廷表达了不满,不过可惜大宋的皇帝早已经不理朝政了,那些相公们也懒得管这种小事,朝廷因为海贸的大发展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好处,他们也不想破坏现在的大好局面。

    朝廷从海贸中收的商税足以吓到那些相公们,武德军的水军舰队又每隔三个月运送一趟交州的粮食回来,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因为几个歪果仁的抗议就去敲打武德军。

    何况这里边还有杨怀仁这个超级护短的二愣子在。

    而大宋的海商越来越多了起来,河口城外的海面上千帆交错的画面,河口城的百姓也早已经习以为常。

    以陈翔为首的交州府衙还在升龙府,不过大宋派驻到交州的官员,却更多的在河口城进行行政管理。

    也许这里边有大宋的官员还觉得升龙府不如河口城安全的因素在,但实际上交州的变化是非常可喜的。

    本来就没有多少国家概念的交州人非常认可大宋的管理,也很快认可了自己已经是宋人的身份,以前的交趾早已经没人再提起。

    很简单的道理,当大宋的治理让交州百姓交的税赋上了,加上海贸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历利益,百姓们忽然间富起来了,他们只会感恩这些年的变化,不会去怀念以前交趾的故事。

    杨怀仁的信就是写给彭保的,给他的任务就是按照一种新的方式去拉拢交州周边的其他国家和部族的百姓。

    如果这种方式能成功,那么杨怀仁也算是把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实践的检验。

    几封信写完,用火漆封好令风神卫送了出去,杨怀仁才发现夜已经深了。

    披上大氅走出书房,在灯笼的火光映照之下,大片的雪花不断的从漆黑的夜空中坠下

    ,不远处院墙外的城市里的喧嚣也已经落幕,东京城也渐渐进入了梦乡。

    自家院子里很安静,只有他和给他打灯的亲兵走在雪地上的声响,静谧里透着一丝丝的惬意。

    也许是在书房里呆的太久了,外头的空气虽然带着些寒意,却清新的沁人心脾,伸出手去接上几片鹅毛那么大的雪花回首填到嘴里,杨怀仁竟尝到了一些甜甜的味道。



第1875章:狂奔入宫
    不知是不是太紧张了,传信的小内侍没跑了几步,却已经气喘吁吁。

    方才杨怀仁的亲兵抽刀的动作,或许也让他受到了惊吓,他没跑到杨怀仁面前呢,便脚下拌蒜,一头栽倒在雪地里。

    地上的雪有三寸厚,不算薄,却也不算很厚,小太监这么摔一下,再抬起头来,额头上也摔破了,流出来的血混着雪沫子,让他样子十分狼狈。

    杨怀仁紧赶了几步去扶了小太监一把,小太监也顾不上谢了,结结巴巴说着,“杨大帅,陛下他,陛下他……”

    杨怀仁早已经猜到宫中发生了什么,直接开口问,“今天中午我见到陛下的时候,陛下不还是好好的嘛”

    小内侍只是个负责传信的,并不在赵煦身边伺候,所以赵煦身体具体怎么样了,他也并不清楚,只能苦着脸望着杨怀仁,不知该如何回答,生怕说错了话,给自己带来灾难。

    杨怀仁长叹一声,也知道问他这么一个小太监也是白问,立即回头吩咐亲兵给他备马。

    再回头才看见小太监的裤腿上全是雪,这才明白他为什么跑的气喘吁吁了。

    看来他出宫的时候也是很急,并没有给他准备马车或其他的代步工具,他这是一路从宫门跑到杨府的。

    杨怀仁看着小太监年轻的脸上充满了害怕,也知道事情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却因此担惊受怕,于是趁着亲兵还没跑远,又喊了一声,“给这位小公公也准备一匹马!”

    小公公赶紧弓着身子道谢,杨怀仁只是微微点头,却没工夫再理他,而是告诉自家门房,他这便要出门进宫,让门房把事情通知家里的管事,让管事再告诉杨母和几位夫人知道。

    杨怀仁说完便往门口急急地走去,小太监也赶紧低着头跟上,不一会儿工夫,一队本来就是今天值守的亲兵骑着马来到大门前。

    杨怀仁接过自己的马缰来,便上马向宫城的方向疾奔而去。

    杨府离的宫城本就不远,在家里院子里就能看见宫城的城墙,算起来走大路只有三条街的距离,若是抄近路,大概只需要走两条街的距离就到了。

    杨怀仁策马赶到宫门,发现还有一些朝堂上的官员大概也是听说了陛下快不行了的消息,也在往宫门处赶。

    而宫门外的侍卫则如临大敌,认真仔细的检验每一位官员的身份。

    杨怀仁可不管这一套,骑着马便往宫门里冲,守门的袛侯一眼也看见了杨怀仁。
1...461462463464465...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