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可规矩就是规矩,早已经定好的出殡的行程,他




第1969章:驿站
    不管文官们多么骄傲,也顶不上杨怀仁的军令。

    好的一方面是文官们这次没有拒绝的意思,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实在是没有能力走完剩下的路了。

    哭声当然还要继续,否则显现不出他们对皇帝出殡的悲伤之情,但这一次杨怀仁忽然间发觉,他们哭的是真的撕心裂肺了。

    也许节奏感没有之前那么好了,不过哭声中的痛苦却越来越真切,天寒地冻,又是徒步走了这么远的路,加上龙武卫将士们的生拉硬拽,文官们的身体也确实承受了极大的苦难。

    他们在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而大恸,只是他们掩饰的很好而已,若是不知内情的人听见,会真的以为他们对死去的皇帝,比自己的亲爹还亲。

    杨怀仁也没有多少心情去替赵煦不值,毕竟他已经死了,也不可能知道还活着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事是不是会让他寒心。

    杨怀仁更没有工夫去管他们要怎么哭,哭的是真是假,他更关心大壮现在的情况,可千万不要把双脚冻坏了。

    他想的更多的是,等葬礼结束回到京城之后,他要炖一些猪蹄子给孩子好好补补。

    以形补形,并不是完全有道理,也并不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在这一点上杨怀仁的认识是很客观的。

    大队又行了两个时辰,比预定的时间晚了许多才抵达预定的歇息地点,驿站里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布置了临时安放皇帝棺椁的大堂,也清理了给送葬人员和将士们休息的房间和空地。

    而那些按照规矩出城送葬的朝堂官员,送到这里也就该回城了。

    杨怀仁再看这些人,想起以前他们在朝堂上锦衣华服彬彬有礼的样子,再看看现在一个个的比死狗还难看的表情,心里就不自觉地想笑。

    之所以有这样的好心情,是因为大壮对他笑了,还示意了一下自己的鞋子。

    看来杨怀仁的方法还行,起码没有让大壮的双脚继续受冻,柔软的羊皮也尽量减少了粗麻布对双脚的摩擦。

    宦官们簇拥着太子去休息了,杨怀仁也开始安排今夜的防卫,至于那些送到了地方的朝堂官员们,不是他的责任范围之内。

    驿馆不够大,也盛不下这些人,他们也只能立即扭头往回走,总不能在这样的天气里露营,何况龙武卫所携带的扎营装备有限,根本不可能预备他们的一份。

    文官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的,估计心里想死的心都有了,好不容易步行五十多里到了地方,却没有他们留宿的条件。

    大半夜里往回走回城去,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只是对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的大官人们来说,这便是一趟更痛苦的旅行。

    杨怀仁站在远处看热闹,心说谁让你们平时走路都嫌费劲,出门有车代步,回家便躺在床上,今天忽然上了运动量,他们不适应也是活该。

    平时他们出个门总是身边丫鬟随从十数人,牵马坠蹬的,端茶递水的,现在好了,没有了任何随从,他们竟有些无所适从。

    出城的时候因为是给皇帝送葬,别说吃的了,水都没有带上一滴,来的路上好歹还有龙武卫帮他们准备了休息时饮用的热水。

    可现在,他们早已经饥肠辘辘,回去的路上要是没有吃喝,怕真是要闹出几条人命来了。

    杨怀仁也不是铁石心肠之人,想到他们毕竟还是朝堂的官员,虽然有时候他们酸腐了一些,可眼下他们也还是可用之人,总不能让大壮将来当光杆皇帝。

    &n



第1970章:大壮的忧虑(上)
    白天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一直到深夜才到了驿站,大家伙都感到很疲劳。

    草草吃了些东西充饥,便早早上床休息,不多时候,驿站里边鼾声四起。

    第二天清晨起来,驿站的小吏也早就准备好了早饭,一行人昨夜休息的不错,吃过早饭之后,便赶在吉时之前准备出发。

    昨夜那些送葬的朝堂官员昨夜过的怎么样,不用猜也能知道,这会儿东京城西门才打开,他们估计也才刚刚进城。

    这一趟折腾,怕是要病倒了许多人。

    大队继续出发的时候,因为少了这些送葬的人,作为太子的大壮也不用徒步送葬了,而是可以乘坐马车。

    杨怀仁的心情也因此轻松了不少,大队的行进速度也比之前快了好多。

    宋朝皇陵在东京城西北约四百多里的地方,这点距离要是放在后世,开车也不过两三个小时而已,可现在是古代,队伍的人又多,整整要走三天时间。

    到了神尾山皇陵,也早有守军迎接,所有人都休息一晚,第四天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正式给赵煦下葬。

    下葬的仪式依旧非常繁琐,礼部的官员也严格遵守着规矩,杨怀仁倒是不忙了,只有大壮还在受累。

    最后是作为储君的大壮象征性的进行七天的守墓,最后才可以回京。

    杨怀仁看着大壮受累,自然心里不太舒服,但想到他毕竟是赵煦的亲生儿子,那么为了尽孝做这些事,也算是他应该的。

    何况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壮小小年纪便经历这些事,对他的心智成熟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繁琐的礼仪之中,也许他会觉得无聊,而在无聊的时候,他却能冷静下来,考虑自己的将来。

    除了没有正式进行登基大典,他已经是事实上这个国家的皇帝了,没有任何人对他的皇位产生威胁。

    但对于皇帝之位,他内心里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

    对于一个古人来说,不分大人还是孩子,对于皇帝的认知上,是有一种羡慕和敬畏之心的。

    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幻想着自己当皇帝,可当皇帝这种事,想想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皇帝的权力很大,却并不是没有任何的约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特别是在宋朝,皇权并不是那么霸道的,很多时候文官集团实际掌控着朝堂上的权力,也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大宋对文人的尊崇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文人治国也确实造就了一代盛世。

    只不过权力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柄悬在头上,同时也悬在内心之上的利刃。

    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伟大功绩,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智扭曲,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杨怀仁之所以不愿意做皇帝,表面上看是他内心里懒散的作风让他不屑于做皇帝,但实际上他内心里是清楚的,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

    说白了,就是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悠闲生活方式,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的内心强大多少。

    偶尔想起来,他也会不断的提醒自己,自己的心智,还不足以强大到不被权力的诱惑而扭曲了心智,所以他宁愿躲的远远的,也不愿意冒险去尝试。

    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梦想和目标,并不断督促着自己实现它,然后便渐渐淡泊了自己的心性,最后失去了对皇位的兴趣。

    这一点让他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并不是什么



第1971章:大壮的忧虑(中)
    杨怀仁给大壮讲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是一个君王和国家,以及整个国家的百姓之间的关系。

    他引用了荀子曾经说过的话,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家是一个大家,每一个百姓的家庭是一个小家,千千万万个小家便组成了这个大家。

    有了这些小家的团结和睦,才有了大家的繁荣稳定,而皇家也是这些小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家庭,所以当皇帝最首要要做到的,就是爱民。

    爱民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而是要从实际行动上,来体现你爱民的想法。

    君爱民,则民必拥之。说白了,作为一个皇帝,爱民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能够有幸福感。

    杨怀仁说的很多,但总体来说,还是很笼统,如果要细化,似乎也很难举出太好的例子来。

    大壮原本也从书本上读过类似的圣人之言,知道这些道理,只是他还是搞不清楚要如何具体去做到这一点。

    他问道,“那我应该如何去实践这个道理呢”

    杨怀仁笑了笑,“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你之前生活在民间,应该了解许多民间的事情。

    老百姓其实很简单,能吃上饭不挨饿,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奢侈的想法,所以农业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的重中之重。

    重视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

    能生产足够的食物养活数千万的百姓,能保证每一个百姓不饿肚子,你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了。”

    大壮点点头,这一点他深有体会,在杨府的时候,连奶奶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些地,虽然不多,也产不了多少粮食,奶奶也没有必要种那么点地。

    但奶奶还是坚持这么做,就是潜移默化的告诉家里小一辈的孩子们,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不管贫富,不要忘记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杨怀仁接着说,“第二点,农业是基础,可并不能只有农业,国家要发展,百姓的日子要想过得好,其他行业同样也要重视。

    关键的一点是士农工商,要做到一种平衡,逐渐消除行业之间,以及百姓之间因为职业差距而产生的地位差距。

    这就涉及到阶级的观念了,自古以来每一个老百姓在社会中的地位区分都是存在的,职业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阶级不同。

    读书人自然是地位最高的,农民次之,之后是工匠,最后是商人,这么说也许很泛泛,但大致的意思你应该明白。

    这种天然形成的阶级层次,也不能幻想着就立即消除,而是应该合理的控制他们之间的差距,防止这种势被拉大。

    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应该缩小,让阶级之间的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之内,否则,阶级之间的势拉的过大,必然会引起阶级之间的斗争。

    当这种斗争扩大甚至成为一种广泛的现象,社会就容易乱了。”

    大壮问,“那应该怎么做”

    杨怀仁道,“不用太刻意,只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他们之间的平衡就好了,士人地位太高,就要控制他们的地位继续增长,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太低,就要提升他们的地位。

    这一代人的观念也许不好改变了,但下一代还是可以有办法改变的,例如工匠和商人的子女,给予他们合理的读书入仕的机会,当来自这些阶层的人和士人阶层联系紧密了,这种阶级之间的差距,自然会缩小。

    &



第1972章:大壮的忧虑(下)
    杨怀仁接着道,“有他们在,朝堂上就能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整个国家才会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反的,那些处处讨好你,处处拍马屁的官员,就是小人了,这些小人会私底下结交朋党,暗中侵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才是绝不能重用的。”

    大壮点点头,“孩儿受教了。”

    杨怀仁也知道太具体的建议他不能说太多,说多了反而容易让孩子想多了,不过还有一件事他不得不提,就算是提前给大壮打好预防针了。

    “你小弟大羊在辽国成为储君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了,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大壮心里明白,当前大宋最大的外事,就是和辽国的关系了,目前辽国有点乱,这是所有大宋的有识之士都愿意看到的。

    大壮听到父亲问的这个问题,也联想到以前杨怀仁教育他们的一些道理,聪明的他早就就发觉,父亲的心里有一个天下一统的大梦想。

    他以前也没太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觉得父亲的梦想一定是好的,所以觉得天下原本就应该是一统的,但对于一个宋人来说,统一的天下,领袖应该是大宋。

    后来他成了太子,皇帝葬礼期间他无聊的时候,也想起过这件事情,也想了很多种情况,但最终的结果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既然他是宋朝的太子,未来又是宋朝的皇帝,那一统的世界里的领导者,不是他就是他的父亲。

    现在父亲问大羊在辽国做了皇储他怎么看,他忽然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杨怀仁的表情并不严肃,而是淡泊而轻松,他笑道,“别担心说错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

    大壮放松了一些,缓缓道,“孩儿知道父亲的梦想是什么,所以大羊弟弟能在辽国成为储君,孩儿一点都不奇怪。”

    杨怀仁会心的笑了,起码从这样的回答里,他能知道大壮很聪明,也早就明白了他的内心里一直是什么想法。

    其实这个主意也并不是杨怀仁策划的,是鬼姐忽如其来的想法,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当然,杨怀仁也出了不少力。

    不过对于这件事,至今他也有了模棱两可,大羊如果真能在辽国继位为帝,他也搞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大壮和大羊兄弟俩能和睦共处,然后民族的融合便能顺着他理想中的方向,用经济和生活的简单方式逐渐实现。

    但如果大壮和大羊兄弟俩有了别的心思,那就不好说了,到时候反倒是杨怀仁这个当爹的夹在中间两头为难了。

    天下一统的梦想,实在是有点大了,这一点杨怀仁也承认,不过他觉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经过检验的。

    所以即便他觉得有些事不一定会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就能实现,他如果他能给后代打好一个基础,这个梦想在将来也一定会实现。

    大庄继续说,“大羊弟弟如果能成为辽国的皇帝,孩儿一定会和他好好相处,让大宋和辽国能成为真正的兄弟。

    将来也一定能兄弟一起努力,实现父亲天下一统的梦想。”

    杨怀仁内心里莫名的有点激动,不管大壮将来会怎么样,起码现在能有这个想法,就足以让他感到欣慰了。

    他觉得有些话,也是时候跟大壮说了。

    他问道,“大壮,你觉得如果我们汉人和包括契丹人在内的其他民族融合,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大壮意识到父亲这么问的深




第1973章:拒绝封王
    大壮心情大好,有了父亲在背后支持他提醒他,他对自己成为一个好皇帝也有了足够的信心。
1...484485486487488...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