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杨怀仁忽然板起脸来,“你不懂我说的什么意思那我今天就和你好好掰扯掰扯。

    你方才说禁军的粮饷和其他物资都悉数并按时送到了,我可没有听错”

    常大人忽然有些怀疑自己,不过他想了一下之后,想起前段日子毕竟除了那么大的一件事,所以这期间他们兵部对禁军的粮饷和其他物资的供给工作做得都非常心。

    不敢说一点儿的遗漏都没有,但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就算有的遗漏,那也是正常现象,杨怀仁也不至于因此就怪罪于他。

    他答道,“杨大帅没有听错,前段日子虽然情况比较特殊,但下官也不敢在禁军的粮饷供给上有任何的耽搁。”

    杨怀仁点点头,“很好,很好啊!那我问你,禁军平时的食物供给,都包括什么”

    常大人越来越摸不着头脑,他有些机械地答道,“自然是包括寻常的粮食,还有蔬菜和肉类等等,每一样都是按照人头来计算好了,然后按时送到禁军各营的。”

    杨怀仁忽然笑道,“这就对了,前边近两个月是先帝的大丧期间,按规矩不能宰杀牲畜,那自然也就没有肉类送到禁军各营里了。

    但你却说禁军的粮饷等份例都悉数送到了,让将士们在先帝大丧期间吃肉,你是故意对先帝不敬”

    常侍郎立刻意识到他刚才话里的问题,忙解释道,“下官不敢,下官绝没有此意!那个……是下官刚才说错了,下官的意思是说,除了先帝大丧期间禁止食用的食物,其他的都按时按量的送到了。”

    常侍郎说完额头上已经出了一层汗,杨怀仁却不依不饶道,“常大人,你这人说话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照你的意思,你到底哪一句是真,哪一句又是说错了

    还是你觉得我这个左卫大将军和你们兵部没有什么联系,故意拿话来逗我呢你不起我!”

    常侍郎吓得赶紧起身施礼道,“大帅见谅,方才……方才真的是下官口误,下官绝没有半点不敬先帝或者不起大帅的意思。”

    杨怀仁和常侍郎也无仇无怨,住着常大人话头故意逗他,也是为了接下来他要提的要求做铺垫而已。

    这个要求嘛,对兵部来说有点苛刻,有点他今天是故意来打劫兵部的意思,所以杨怀仁早想到他直接说的话会引来兵部长官的诸多推脱。

    于是他先摆出一副不讲理的气势来,把这位常侍郎忽悠迷糊了,再提要求的时候,便有了更多的本钱。

    见时机差不多了,杨怀仁忽然又换了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道,“常大人,你不要紧张,来来来,坐下说,坐下说嘛。

    既然常大人没有不敬先帝或者瞧不起我杨怀仁的意思,那咱们就是朋友,是朋友的话,说话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大家可以轻松一点说事情,常大人,你说呢”

    常侍郎这会儿已经心惊肝颤,听杨怀仁认可了他的解释,哪里还有什么不情愿的意思

    他心的坐了回去,嘴上也忙应承道,“大帅说的极是。”

    &nb




第1978章:打劫兵部(下)
    杨怀仁其实心里知道常侍郎为什么为难。

    要兵部给禁军将士们补发先帝大丧期间没能供给的肉食,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大事。

    可问题在于,让兵部平时每日给京畿的二十多万禁军配给食材,尽管所需的钱财也非常庞大,但对于兵部有计划的日常工作,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杨怀仁现在忽然要他们兵部一下给禁军补足近两个月的肉食供给,那问题可就大了。

    这个数目可是平时每天他们工足量的差不多五十倍,兵部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那常侍郎就会琢磨了,杨怀仁作为左卫大将军,忽然来兵部造访,还提了这么一个听起来有道理,却又不合常理的要求,他是什么目的

    单纯为了将士们嘴边的一块肉显然没那么简单,杨怀仁是什么人不论他的地位还是财富,这种事好像都不是他会亲自做的一件事。

    常侍郎也想不了太多太远,他只能到眼下,要兵部的官吏做这件事,程序上就很麻烦,如今兵部没有最高长官,他即便是二把手,貌似也下不了这样的命令。

    现在回想起刚才和他一样是侍郎的李大人脚底抹油逃得那么干脆,他心里倒是有了不少羡慕之意了。

    现在让他面对杨怀仁这个传闻中的二愣子,他还真是为难。

    想再解释,恐怕杨怀仁不会听的,这一点从杨怀仁的似乎要吃人的眼神里他就能出来。

    答应下来,似乎这是他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好了一点儿功劳没有,可万一做不好哪里又除了疏漏,或者根本就做不到,那都不仅仅是得罪了杨怀仁的事情了。

    那可是连二十几万禁军将士都给得罪光了,他这个兵部侍郎也就不用在京城混下去了。

    更让他担心的,是他并不是那种非常精明的官员,下力气做事他行,替上官跑腿什么的他都不在意,但要论到体察上意,或者官场上那些事,常侍郎就觉得他不是那块料了。

    答应了杨怀仁他似乎做不到,但不答应,他更是里外不是人,就像他是一只烤猪被架在火上烤,他自己都恨不得问一句,要是杨怀仁愿意,他宁愿他是只烤猪,让杨怀仁拿去给禁军将士们吃了得了。

    其实杨怀仁还真没想那么多,虽然这里边也有他自己的心思在,可他今天散了朝就来兵部的只要目的,就是单纯为禁军将士们讨回本来就属于他们的福利。

    当兵的出门在外不容易,过年也捞不着和家人团聚,就更是让他们难过,今年的情况又这么特殊,过个年他们连一口肉都没吃上,那心情有多么糟糕,就不用多说了。

    杨怀仁是给他们送去了一些自家特制的带着肉味的腐干,可那也是暂时缓解用的,一来数量实在是有限,二来腐干就是腐干,做的再好吃,也还是腐干,味道像,可也不会真的变成肉。

    再说杨怀仁也早答应了将士们先帝大丧之后,会让他们吃上顿好的,现在连肉都没有,对这帮大老爷们来说,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的了。

    杨怀仁想到的常侍郎为难的原因,更贴近寻常老百姓的想法。

    以往每年到了过年的时候,都是养猪养羊的人发财的时候,平时大家不舍得吃肉,可过年那可不能没有肉,家家户户要是不在自家房子上挂上几挂肉,面子也要丢尽了。

    所以过年百姓对肉食的需求量特别大,是平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今年可倒好,皇帝在过年前死了,按照皇帝葬礼的规



第1979章:疯了
    说完杨怀仁也不再言语,麻溜起身,甩甩手便往外走。

    常侍郎愣在原地,望着杨怀仁潇洒离去的背影,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杨怀仁说的“发飙”意味着什么,常侍郎作为兵部侍郎,当然心情清楚明白。

    上一次杨怀仁发飙,据说把从淮南到江南的山贼路匪全部干掉了,传闻里死的绿林好汉们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而上上一次杨怀仁发飙,交趾都整个给灭了,死的人不计其数,有的传闻说是几万,有的传闻里甚至说几十万,好像交趾人都是鱼一般,一搂就几万。

    当然,这些消息也都是从曾经的那位兵部员外郎吴大人那里听来的,常侍郎虽然觉得老五立了功之后回来兵部当然要吹牛皮,但杨怀仁一发飙,立刻会死很多人的事情应该不虚。

    常侍郎掐了自己一把,疼得自己龇牙咧嘴,正是因为疼痛,让他觉得他还想好好活着,不想这么早就去和阎王唠家常。

    不管这件事多么难以做到,他还是要尽量去做,得罪了杨怀仁是个什么下场,恐怕不用别人再来提醒他了。

    于是他晋级召集了不少属下的官吏,严肃认真地把杨怀仁的要求一说,然后整个兵部的人都快疯了。

    当然疯了是没有用的,该干的事他们也不敢拖延,于是大家忙活了起来。

    可等到这些人出门去联络了一直以来给兵部提供猪肉羊肉的屠户们,才恍然发现,今天的肉价,可不是以往时候的肉价了。

    杨怀仁大摇大摆走出兵部大门,才不管他们是不是疯了,话放在那里了,你做到了,说不定我还有赏给,要是做不到,就别怪我不给面子了。

    没有立即回家,杨怀仁打算上街上,肉店大都在西市,所以去西市转一圈是少不了的。

    界面上人很多,大概皇榜一贴出来,百姓们就准备开始狂欢了,毕竟新年没过好,这会儿离现年过去也才一个多月,现在补过一个新年,似乎成了每个人心中的念想。

    当然,庆祝的理由自然是为了恭贺新皇继位,这一点是绝不能有差错的。

    开封府衙门里的官差也没闲着,倒不是还要监视百姓们,防止他们做出什么违反规矩的事,而是民间开荤了,他们也要改善改善生活。

    汴河边上的不少酒楼和食肆都已经重新开张,虽然空气了还是有不少寒意,可杨怀仁却见曹婆婆肉饼门前几个大汉光着膀子在拾掇着几扇刚宰杀的肥猪。

    说实话,杨怀仁即便是个厨子,而且是个手艺不错的厨子,但他也是个吃货,也有馋嘴的时候,一想起好长时间没开开心心吃东京城的特色吃了,忍不住心里痒痒。

    而且杨怀仁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厨子和那些特色吃的厨子们相比,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他的厨艺更体现在一些正式的菜式上,至于那些街头巷尾的特色吃,他做出来也绝没有人家做的好吃。

    手艺这东西,除了需要天赋之外,也是遵循着熟能生巧的道理的。

    不过眼下让杨怀仁失望的是,草婆婆肉饼今天恐怕吃不上了,这会儿都过午了,他们家才刚买了猪杀了取肉,离做成了成品的肉饼还得有一段距离。

    再往前走,是王妈妈肉包子,杨怀仁知道家里人都喜欢吃,便打算带几包回去。

    可走近了才发现,王妈妈的肉包子确实开始卖了,但铺子门前围了好多的吃货,一个胖乎乎的厨娘陪着笑脸带着歉意吆喝着,“诸位再等一等,下一笼马



第1980章:冰糖葫芦儿(上)
    再说杨怀仁觉得家里其实也不缺肉食,就算在赵煦葬礼期间,他也绝没有亏待了自己的孩子们。

    今天老百姓开了荤,那就没必要非要在今天和百姓们争抢,杨怀仁继续走,在熙熙攘攘的西市门口,他看到了一个卖冰糖葫芦的,这让他喜笑颜开。

    冰糖葫芦儿可是好东西,又好吃又好玩,红红的果子寓意红红火火,串在一根竹签上让人看着就觉得喜庆,当然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的。

    卖冰糖葫芦的小贩是个年轻人,看起来年纪不大,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

    但他制作冰糖葫芦的手法却非常熟练,杨怀仁看着他双手麻利地穿着早已洗净的山楂果,又顾着一口熬着糖浆的铁锅,一点儿也没有慌乱的意思。

    等手上的葫芦串儿攒够了,便散开排成一排,让葫芦串儿大头朝下淹进了糖浆之中,来回翻一次,便可以拿出来了。

    一排葫芦串儿往干净的微微抹了果油的铁板上一放,糖浆遇冷凝固,很快便形成了一面半透明的糖旗。

    小贩再把这些糖葫芦串儿小心的拿起来的时候,冰糖葫芦便硬成型了,他手法也很轻巧,每一个冰糖葫芦的糖旗不但造型各异,而且一点儿也没有遭到破坏。

    最后把冰糖葫芦往一根稻草杆儿扎成的稻草束上,便可以任食客们挑选了。

    糖葫芦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山楂果也取自纯天然的山上的野生山楂树,熬制的糖浆也没有什么添加剂,是非常健康的小零食。

    只是因为当时糖霜的价格原因,冰糖葫芦才可以卖上三文钱一根,这个价钱在当时其实不算便宜,不过也不能说贵,食材的成本加上小贩的手艺,这个价格算是比较实惠的。

    小贩大概也是刚刚才摆出摊子来,为了吸引食客的注意,他忙碌的同时也不时喊上一嗓子,“糖葫芦儿,好吃的糖葫芦儿,三文钱一串,十文钱四串喽……”

    声音很清亮,加上小贩自带喜庆的音调,杨怀仁觉得不仅可以从街头传到街尾,而且还仿佛有了些回声似的。

    这种回声确实很容易唤醒人们心底里对冰糖葫芦的味道的美好回忆,然后便不自觉地望过来,再看见红彤彤的红果儿,便难以抑制吃上一串的冲动了。

    杨怀仁刚走近了,小贩头也不抬,却早已经把杨怀仁的穿着打扮瞧了个仔细,微微一抬头,恭敬地附身示意了一下,笑道,“这位官老爷,给家里孩子带上几串”

    杨怀仁倒是很享受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小贩喊他官老爷,而是和东京城里的其他小贩子一样,也许敬畏你是个当官的,但并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和你差距太大,便害怕你或是怎么样。

    大概是因为京城里当官的人多,人家见得也多,何况人家也不过是个做点小生意糊口的小贩,没有必要害怕你,所以待人接物上略微显得轻浮了些,却讨人喜欢。

    杨怀仁回想起当年何之韵故意整自己的时候搞笑的一幕,不禁莞尔,笑问道,“你这糖葫芦怎么卖的”

    小贩子很机灵,也是懂得看人下菜碟的道理,知道像这种当官的也不差几串糖葫芦的钱,而且往往这种人一次买的多,大都是带回家给家里女眷和孩子们吃的。

    本着薄利多销的初衷,他笑着答道,



第1981章:冰糖葫芦儿(中)
    糖葫芦小贩听了这话愣住了,他实在没搞懂杨怀仁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杨怀仁见他发愣,又补充了一句,“这世上卖东西的,从来都是一分钱一分货,你故意便宜卖给我,就是不想给我好货喽”

    小贩这下听明白了,一脸的不满意,他争辩道,“大官人你这么说话就不对了,你想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个我能理解。

    但这个道理好像不是那么准确吧不便宜的不一定就是好货,便宜的也不一定就是孬货。

    您看看小底卖的冰糖葫芦,虽然不敢说是一等一的好货,可却也绝不是孬货。”

    糖葫芦小贩很认真,似乎很在意别人议论他家的糖葫芦的品质,他指了锅里熬着的糖浆,“您瞧瞧这糖浆,颜色透亮纯正,一点儿杂色都没有,这可是用的杨家钦州糖场产的上好的糖霜,可绝不是那些杂质很多的小作坊货色。

    您在瞧瞧这山红果儿,虽然也不是什么大粒的红果,可也都是南边山上的红果树上接的好果子。

    小底秋天的时候亲自去山上打回来的,之后把太小和外表有了损害不太好看的跳出来,只保留了颗粒又大又饱满的红果儿储存起来的。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野红果儿,看起来不够大,但味道绝佳,可以说酸中带甜,甜里头又透着点酸,是又爽口又开胃啊。

    您在看看小底的制作工具,那一样不是干干净净的
1...486487488489490...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