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也许是太高兴了,他兴奋地说道,“父亲,孩儿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封您一个真正的王爵,让您做真正的王爷。”
这就涉及到以前的往事了,赵煦当年为了和耶律跋窝台斗气,口头上封了杨怀仁一个王爵。
但这个王爵只有口头上赐封,没有册也没有印,所以严格来讲,杨怀仁当时算不上正式意义上的王爷。
可皇帝的话也不是随便能收回的,赵煦的话那也不是一点意义没有,所以杨怀仁也只能顶着那个虚不啦叽的王爷名头。
外人嘛,不管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还是有其他讥讽的心思,称杨怀仁一声王爷,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杨怀仁不在意这些虚名上的东西,但大壮他们这些孩子们心里,其实是替父亲鸣不平的。
论父亲给大宋开疆拓土的功绩,就算被赐封一个真正的王爷,他们觉得父亲也当得起,可一个虚名的王爷,反而显得皇帝和朝廷不重视父亲。
杨怀仁是理解的,除开国以外,大宋朝就没有过任何一个外姓王,太祖皇帝“收复燕云者为王”的遗愿至今还挂在紫宸殿里。
也就是说,除非有人能帮助大宋收复燕云,否则就不会出现外姓王。
所以杨怀仁的王爷名头,是非常尴尬的,但这件事他也不会去埋怨赵煦一时冲动,至于别人腹诽什么,他就当没听见。
现在大壮忽然间提起要给杨怀仁封王的事情来,确实有点突然。
杨怀仁觉得,大壮的想法是好的,说到底还是为了他着想,想给他一个真正的王爷当当。
杨怀仁心里当然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王爷,这种好事,干吗不愿意呢
可此一时彼一时,如果是赵煦真正册封的王爷,杨怀仁绝不会拒绝,他为大宋做的事情,比起那些朝堂上更多在耍嘴皮子的文官们做的可多太多了。
就算封他个王爷,他也觉得理所当然。
可现在不同了,如果大壮继位为大宋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册封他为王爷,那别人会怎么想百姓又会怎么想
他为大宋立下的功劳不会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他们更多的会把杨怀仁被封王和当今的皇帝曾经是杨怀仁的养子这层特殊关系联系到一起。
而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只会觉得杨怀仁这是打算进入朝堂上的权力核心,将来准备独揽朝堂大权了。
若是这样,朝堂上的争斗就会烽烟再起,杨怀仁就是文官们斗争的目标。
这可就麻烦了,杨怀仁好不容易把章忽悠走了,朝堂上才要安静一下,要是大家再继续相互猜忌相互争斗,那整个国家可真是消耗不起了。
杨怀仁也不想伤了大壮的心,耐心地说道,“这件事,我觉得不可。”
大壮有些疑惑,“为什么不可父亲为大宋建立的功绩,足以封王了,别人如果敢多说什么,我就让他滚出朝堂。”
杨怀仁笑道,“刚刚还说要当以个好皇帝,怎么一转头就忘了”
大壮还想争辩,杨怀仁接着道,“其实对我来说,当不当王爷的,和我现在的地位相比,不会再有多少提升了。
我现在作为齐国公,朝堂上就有不少人心怀怨念了,再让我当王爷,怕是和我把架在火上烤没什么分别了。”
大壮还是很不服气,“他们那时嫉妒罢了,父亲何须在意
第1974章:新皇登基
杨怀仁和大壮说的那些话,他也不指望大壮立即就能明白,但他相信大壮这孩子足够聪明,将来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的。
皇帝下葬之后,祭祀七日,之后杨怀仁便率领龙武卫护送大壮回京。
来的时候花了三天时间,回去的时候只用了一天,大壮回宫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二月中旬。
当日送葬的朝堂官员确实有不少人回城后就大病了一场,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准备新帝的登基大典之事。
回京后的第三天,正式举行了大壮的登基大典,杨怀仁作为武将之首全程参与,当他看着年幼的大壮身穿龙袍坐上皇位的那一刻,他竟回忆起当初赵煦重掌皇权时的意气风发。
杨怀仁甩了甩脑袋让自己清醒下来,他内心里觉得大壮和赵煦还是不同的,起码大壮是在民间长大的,对百姓的生活状态,大壮也更加了解。
所以大壮绝不会成为有一个赵煦,而且杨怀仁觉得有他在,大壮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更不用说大壮身后还有向太后和孟皇后两位精明能干的女人了,有她们在,杨怀仁就不会担心太多。
以孟皇后的智慧,在大宋面临灭亡的时候都能站出来挽救大厦于将倾,何况现在局面还这么好呢
登基大典的仪式依旧繁琐,不过喜庆的气氛开始展露出来,似乎一扫之前两个来月盘旋在人们头上的阴霾。
典礼进行了一个上午,其实主要是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过程太复杂了,杨怀仁虽然知道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但还是腹诽这些礼仪太过折腾人。
典礼结束时已经到了中午,新皇帝第一次大朝会也随即举行。
虽然是大朝会,参与的人很多,几乎所有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和将门勋戚皇亲国戚的都来齐了,但这次朝会并不会议事。
朝会上礼部尚书亲自代皇帝宣布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是一道慰民书,意思是昭告天下新皇登基了,新皇是个爱民如子之人,希望天下万民拥护新皇云云。
接下来便是宣布改年号为天佑元年,并大赦天下,除了谋反或者杀人放火等大罪之人,全部获赦,流放之人和徒牢狱满三年者可悉数回乡或释放。
这都是新皇帝登基后向天下百姓示好的举动,也是表达自己是一位仁君的正常做法,每一个皇帝新登大宝都会做的。
之后便是对一些人事方面的变动,如向太后和朱太后现在改封太皇太后,孟皇后改封孟太后,以及其他一些宫中人事的变动,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赵煦曾经的嫔妃也不会留在宫中,因为她们都没有子嗣,所以除了有些人自请去皇陵守陵之外,其余从未别赵煦宠幸过的妃嫔,会让他们回乡。
不过照规矩,当地官府会负责她们的生老死葬,但她们却是绝对不能另嫁的。
听起来这已经很照顾这些女人了,但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规矩剥夺了这些女人正常生活的权力,在精神上是对她们的一种绝对的禁锢。
杨怀仁心里可怜这些女人,但他也管不了这么多,每一个时代的规矩不一样,他也不会装什么卫道士去改变这些。
之后便是朝堂上官员的一些变动了,其实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与其说是大壮的圣旨,不如说是朝廷中枢的那几位相公早就想好了未来朝廷的架构,和两位皇太后商量之后早就决定下来了,现在也不过是宣布一下而已。
杨怀仁大致听了听,也没
第1975章:李清臣的话
大朝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到最后也没有和新皇登基无关的事情被议论。
一直到散朝,杨怀仁才意识到除了和所有人一起山呼万岁之外,他竟没有说别的任何话。
他从大壮脸上看到了庄严和稳重,虽然看起来多少有点硬撑出来的意思,但想想他还不到八岁,能镇定地完成所有仪式已经算是不错了。
将来他要面对的事情会有很多,不管是前边朝堂上的国事还是后边后宫中的烂七八糟的事情,都够他处理的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一定会加速成长的,只要将来孩子不偏离现在的本质,杨怀仁就不会太过担心。
退朝之后,杨怀仁也和其他人一样往宫外走,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文官们用一种不解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似乎还琢磨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武将们就相对简单一些,自觉地跟在杨怀仁身后,他们似乎意识到一件事,武人的地位从天佑元年开始,似乎有要提高的趋势了。
高启勋紧赶了几步走到杨怀仁身后,似是有悄悄话要说。
杨怀仁早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便先开口道,“高县公不要着急,有些事得慢慢来,今天还不是时候。”
高启勋立即明白了,尽管心中对军官改革的事情很上心,但还是忍住没有说太多,只是客气地寒暄了几句,便不再言语。
他明白杨怀仁说的是对的,新皇刚刚登基,需要一个适应新身份的过程,现在不论他们上书议论什么,还不会直接到了小皇帝手中,而是会被截留在那些相公们手里。
而且禁军里军官改革的事情,本来不算是太大的事,但涉及到让文人进入军队成为管理者,那涉及的面就太宽了。
不是任何人能说得清这其中的利弊的,特别是文官们,也需要时间来考虑和适应这样的改变。
所以现在不能着急,等过段日子,让杨怀仁和先试试那几位相公的口风,在正式上书提议也不迟。
高启勋想到这里便惭愧的笑了,一直以来他都是那个最沉得住气最稳重的人,在赵佖面前做卧底他可是隐忍了好长的时间。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但还是觉得理他心中所梦想的事情有很大的差距。
他竟着急了,而年轻的杨怀仁反倒成了沉稳的那一个,这让高启勋非常惭愧。
后来想想,这样也好,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之后也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儿子高士迁,省得他因为急于求成,反而节外生枝。
杨怀仁对这件事不敢说心中有数,但也是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早已经不是那个莽撞的少年人,尽管他的年纪仍旧不大,至今也还没到三十岁,可他的性情却比以前稳重的多了。
文官和武官很有意思,上朝的时候分立左右,那是礼节上的规矩,可散朝了也走的泾渭分明,就是大家内心里的隔阂了。
即便相距也不远,但文官和武将之间就是空出了一定的空间,大家各走各路,文官和文官说话,武将和武将聊天,好似对方都不存在一般。
不过杨怀仁还是听到了文官们在谈论的话题,赵煦葬礼期间积攒了好多事情,小事他们可以凑在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只需要向中枢汇报就可以了。
但仍旧有许多事情,不是他们可以轻易下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相公们心中早就有了决断,现在新皇继位了,也需要在朝堂上正式奏明了皇帝,让皇帝来下最终的决断。
&nbs
第1976章:打劫兵部(上)
对杨怀仁来说,他也没有其他的心思关注文官们想什么,今天是个好日子,赵煦葬礼期间的禁忌都没有了,百姓们可以放开了吃了。
杨怀仁也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去了兵部。
虽说杨怀仁是武将之首,却也和兵部没什么直属关系,在宋朝,兵部也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负责管理军队。
管理军队的有枢密院和三司衙门,兵部只负责地方厢军的统一调配,实际要作战,也并没有调兵的权力。
宋朝的兵部最大的功能在于招募军人和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名义上还有个军队中人事变动的权力,但实际上真正的人事变动都是枢密院的相公们说了算的,他们只不过是办手续而已。
正因为这样,兵部在大宋朝堂上就是个光干活却没有多少发言权的主儿,在兵部当官的,都是些没什么大前途的官员。
像当年的吴监军,在兵部当值,虽然也是个五品上的侍中,但其实他是没有什么权力,更没有什么前程的。
当然吴监军很幸运,因为当了武德军的监军,后来得到了提拔,即便也不是什么大的职位,但起码待遇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更多的时候,来兵部当值的官员,更多的只是把兵部的官职当做升迁的跳板,只要不出什么错,在兵部操劳几年,朝堂的大佬们也会念及他们的苦劳,给他们一个还算不错的将来。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了兵部是很苦恼的,升迁慢也就算了,还整天受累受埋怨,不论哪个营的粮饷晚了一两天的,都要受到武将们的抱怨。
杨怀仁的到来吓了那些兵部的官员一大跳,杨怀仁这个左卫大将军可是和兵部没有什么交集的,但大家还是对杨怀仁有些畏惧之意。
原来的兵部尚书在新的任命里被提拔去了中书省,新的尚书还没有就任,只有一些小官应酬杨怀仁。
杨怀仁其实是来给禁军将士们要福利的,前边一个半月因为皇帝葬礼不能吃肉,所以兵部给禁军的供给只有正常的粮食和青菜豆腐。
今天所有规矩都没了,杨怀仁还记得他答应将士们在皇帝葬礼结束之后给将士弄顿大餐的约定,自然便想到了负责后勤的兵部。
兵部的小官们战战兢兢,搞不懂杨怀仁忽然来访,是要找谁的麻烦,谁都知道他二愣子的名头,要是今天他忽然出手揍了谁,那还真是正常不过之事。
杨怀仁倒也不客气,领着自己的几个随身的亲兵走进兵部大院,便在正堂里坐了下来。
值守的官员不敢怠慢,赶紧命人煮了茶水过来招待杨怀仁。
杨怀仁一身官服,即便他想显得随和一些,也比较难以实现了,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有一股子盛气凌人的霸气。
见当值的官员只是给他献上了茶水却站在原地不动弹,杨怀仁就开始埋怨,“你干啥呢去喊你们尚书过来啊”
小官不自然地答道,“禀告大帅知道,我们兵部原来的尚书大人刚刚接到旨意,已经不在兵部当值了。”
杨怀仁这才想起今天的大朝会上,好像听到过这个消息,只是当时他觉得太闷,想着别的事情,所以也没仔细听,现在听小官这么一说,才想起来有这事。
他又问,“那新来的尚书大人呢”
小官又答道,“禀告大帅知道,新来的尚书大人还没有赴任。”
杨怀仁有点恼了,心说平时不来兵部看看,好不容易来一趟,还遇上这等事。
“那不管是谁,现在兵部说了算的,你给我喊一个过来回
第1977章:打劫兵部(中)
杨怀仁听到这个回答,心说常大人啊常大人,你这样的答案是不是也太官方了
他露出狡黠的笑容,问道,“常大人,你说的不对吧”
常侍郎快五十的人了,按说在官场当了这么多年官,也是见过不少大场面的,可面对比自己了二十岁的杨怀仁,去感到十二分的压迫感,反倒让他有些紧张了。
常侍郎道,“下官不知杨大帅这话是什么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