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道,“那是当然,那一批海东青也是从你们女真人手里换来的。”
鹰奴变得激动起来,“一只优秀的海东青,首先是要看种,种不好的话,是没有驯化的必要的,因为它的聪明水平有限,只能驯化成帮忙捕猎的猎鹰。
如果要想驯化成能在军队中执行各种任务的海东青,就有点不太可能了。
另一方面呢,就是驯鹰的水平,这个听起来好像不是太高深的事情,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我们这些鹰奴,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辈学,才有了现在的驯鹰本领。
所以说一只优秀的海东青,无非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鹰的血统必须很优秀,二便是驯化的过程必须是专业并富有经验的。
如果主人手上的海东青真的血统纯正,我们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第2016章:对驯鹰官的重视
这个回答让杨怀仁非常满意,对于这些新来的驯鹰官的安排,还要他亲自操心一下,以显示他对他们的重视。
因为他们刚来,也不会让他们立即进入军中,不论是他们,还是他们的家人,也包括海东青,都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这个范围就广了,比如气候,生活习惯,这些只有习惯了,才能谈得上融入。
杨怀仁打算在杨家庄子空出几个院子来给他们住,就跟那些最初的通远军的家属做邻居。
当初那些通远军的将士,如今也都成了龙武卫和虎贲卫中的军官,上了年纪的人退出军队,他们的儿子也补充进了军队。
也有一部分成了杨怀仁的亲卫,这些人在军中都是骨干,地位相对较高,他们的家人对杨怀仁感恩戴德,能给杨怀仁帮不少忙。
让这些鹰奴住进去,左邻右舍都是军属,无形中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将来对他们有一些照顾或者交流,不算是难事。
生活条件自然不必多说,杨家庄子现在几乎都是富人,只存在舍不舍得花钱的问题。
杨怀仁相信鹰奴的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顾,日子过的富足了,他们也能更踏实的在军中为杨怀仁效命。
语言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他们现在不会说汉话,但必须要学,教他们的人杨怀仁自然会安排,这需要一个时间。
杨怀仁考虑的是,驯鹰这项工作虽然很专业,但也绝不能全部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人必须也要学,学会了最好,学不会或者实在天赋不适合的,那就换一批人。
就把那些鹰奴当师父一样供起来,哄着他们教,也要把他们驯鹰的本事学过来,这样才能保证驯鹰这么重要的事情,掌握在绝对可靠的人手里。
鹰奴在军营里当驯鹰官,虽然不是实职,但给他们的待遇却一定要高,让他们赚的钱足够养活家人,还能有不少的富余,可以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如果他们的家人愿意学习汉人的农耕式的生活,庄子里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给他们做,收入和福利也绝对不含糊。
而他们的儿子,愿意继承父辈的职业继续成为驯鹰人的,那很好,让他们跟派去的人一起学,正好还让他们没法明目张胆的藏私。
愿意念书的,可以在庄子里的私塾里读书,将来长大了也可以去学院里学一门养家和立业的本事,这个都给予一定帮助。
总之,就是对他们好,捧着他们也无所谓,关键是让他们和他们带来的海东青能在大宋军队中形成真正的助益和效果,提高军队的整体实力。
另外就是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了,人都不傻,特别是能成为驯鹰人的这些人。
杨怀仁就觉得他们都是极其聪明的,不然也学不会那么复杂的本事,只是他们在原先部族中不一定被重视,觉得他们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所以显得他们没什么地位罢了。
当他们在大宋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家人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的时候,他们必然会琢磨,究竟对谁忠心耿耿,才是对他们自身,还有对他们的家人最好的。
杨怀仁很慷慨的给了他们十天假期,让他们熟悉环境,同时也自己出钱给了他们每家一百贯钱当做安家费。
本来杨怀仁是想多给的,但后来一想这恩啊,不能一次给的太足,得一点一点来,所以就给了一百贯,这也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足够他们安家。
十天之后,他们便进入作为试点的龙武卫当值,和其他的将士们一样,他们也成了大宋将士中的一员。
安排好这一切,杨怀仁才和黑牛哥哥他们说起士子进入军队的事情。
黑牛哥哥说明了一下这件事进展的情况,让杨怀仁有点失落的是,事情的进展不算很好,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朝廷的邸报发下去之后,确实有不少中了进士一直没有出仕的士子愿意进入军中任职。
只是人数上也杨怀仁预计的有点差距,全国统计下来,也只有不到二百人。
想来应该是文武之间的差异,还是影响到了大家的判断,他们的确想出仕为官,但也总觉得真进了军营里,也就代表着他们此后成为文官的几率非常渺茫了。
他们中不少人,还是觉得自己的志向是以文治国,还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当年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可排名也在中游,已经熬了那么多年了,现在也应该快轮到他们了,所以觉得应该继续等下去。
杨怀仁砸吧着嘴,心里当然有点不太痛快,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还不把握,还真是有点令人生气。
但后来想想他也便释然了,观念这种东西,要想改变太难了,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再说给官职,说起来也是一种利诱,人家不吃你这一套,也情有可原,只有将来那些率先进入军中的士子真正干出点名头来了,对他们的吸引力才会逐渐增加。
可问题在于,杨怀仁对这些士子的需求数量,大约在两千人上下,他想的是最好每一百名禁军将士都能配上一个文职官员。
杨怀仁虽然觉得这个是目标,不一定非得要求立即就实现,但他之前设想的,一千人应该是有可能的,但现在看来这一点是无法实现了。
他思考了一番,觉得应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五百人,这个可以有。
眼下已经有二百人了,学院里应该能再挑选二百人出来,其余的一百人,只能再去跟老李头说说,让他帮帮忙,联合几位大儒再发动发动,尽量多动员一些士子来报名。
于此同时,对这些人的培训工作也要逐渐展开了,培训地点就是庖厨学院后边的老龙武卫大营。
这帮人虽然将来在军中是文职,但必要的军事素质是不能少的,总不能将来出去打仗,仗还没打呢,他们那副身子骨先倒下去了,那他们不是来帮忙的,反而成了累赘。
至于培训军官嘛,杨怀仁点了两个人,卢进义和林冲。
第2017章:划拉人
眼下杨怀仁身边的那些将领们,大都是纯正的武人,怎么说呢,就是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就顶多是个认字的水平。
也只有卢进义和林冲,算是读过书,有点学问的。
卢进义自不必多说,家里是土豪,从小都请了专门的先生教他读书,林冲家在东京城,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从小那也是读过书,考过学的。
只是二人有个共性,就是对读书没那么感兴趣,反倒痴迷武学,所以身上没什么功名而已。
杨怀仁是知道两人是什么水平的,平时说话就能听的出来,像天霸弟弟和柯小川他们,平时说话大大咧咧,夹杂着不少民间的俚语和脏话。
卢进义和林冲就不同了,平时就相对斯文,甚至有时候还能拽上几句诗文,若是换了一身文人的装扮,说是个士子也不是没有人信。
这一点就很重要了,文人和武人之间,终究是有隔阂的,如果单纯派一个纯粹的武人去给那些士子们当教官,他们心中肯定有些排斥。
如果是和他们能聊得来的,那感觉就不同了,起码可以减少不少不必要的摩擦。
别以为这是一件不足为道的小事,其实用人这方面,从来就没有小事。
杨怀仁便越来越有种被老李头利用了的觉悟,在说服士子加入军队的过程中,老李头就很卖力,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换了是别的事情,杨怀仁是不觉得老李头会出这么大力的,连自己的老脸都拿出来四处卖了,可见他对这件事也是非常急切的。
其中理由杨怀仁明白一些,但现在再看,他也有点搞不懂了。
后来想想,往深了想,他便越来越觉得有意思,杨怀仁忽然间觉得老李头是个懂他的人。
也许人家早就看透了他是个干事的人,是个对权力没有多少野心的人,所以才会帮忙。
这种忙帮了对自己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好处,所以老李头帮的理所当然,还带着很大的慷慨。
杨怀仁感觉上就有点奇怪了,说舒服呢,有点那么意思,但毕竟被人看的透彻,又感觉不太舒服,生怕他最后的秘密也被人掀开了看的明白似的。
现在呢,大和尚是个知情人,他是十分有原则的,所以不用担心他会多嘴。
廉希宗比他还明白,可廉先生就更超脱了,自然也不会揭他的老底。
朱世儒老先生似乎也察觉到点什么,但受限于时代的思想束缚,他可能觉得奇怪,看不懂,但应该不会看清楚事实的真相。
至于李清臣,他看懂了杨怀仁这个人,但看不透他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性格,而杨怀仁的过往,他就更不可能看的明白了。
或者说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关心过程,只关心结果。
最后是杨怀仁的几个老婆,大概能从杨怀仁偶尔的梦呓里听出一些什么。
不过那些梦话很凌乱,她们听不懂,只会以为杨怀仁是太疲劳了,压力太大所以做了奇怪的梦,当然更不会往外说,还会更加关心他。
杨怀仁也去学院里挑人,这几年开的关于军事的课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只是这批人本身的底子不算太高,还有些是某些王公贵族家里没什么地位的庶子之类的人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最有本事的人,还是在走读书科举的路线,学院的吸引力,也只是因为当初赵煦很重视,进学院能得个天子门生的名头,才吸引了一批人而已。
所以说那些大家族往学院里送人,也不会送自家最有前途的孩子,大多数情况是把那些庶出的子弟送来学院镀金,然后回去给家里出一点力是一点。
现在杨怀仁给他们找了条路可以去军中当官,别管这些官职大不大,但起码比他们以前的人生道路要好得多。
杨怀仁当然会把学院的学生当做自己人看待,能力上强弱现在也不能说的那么死,将来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本事,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所以他能划拉的便尽量划拉,果然凑出二百多人来,甚至有些学厨艺学建筑的也想过来凑数,被杨怀仁给骂了回去。
术业有专攻,这一点杨怀仁还是非常有原则性的。
龙武卫的旧营地也不用翻新,打扫一下即可使用,原先用于将士们跑越野的那条路还在,大槐树也在,体能训练这一点还要继续执行。
杨怀仁也会告诉卢进义和林冲,现在训练的这帮人和以前龙武卫的将士们是不同的,不能一上来就用原来他用的那一套。
新人毕竟大多是文人,身子骨不行,最开始的训练量要适当降低一些,但最终的目标是不会变的,当这些人经过两到三个月的训练,也必须达到将士们的一般水平。
其实这些事杨怀仁不用说,卢进义和林冲也明白,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去展开训练,杨怀仁也就不打算说更多去干涉他们的思路了。
挑完了人,杨怀仁本打算跟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聊聊学院这几年的成果和未来发展的事情。
可杨怀仁一提到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学院的规模,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就笑眯眯的告诉他,书院现在不仅能自负盈亏,还能创造不少的利润,花钱的事情,早就不用杨怀仁操心了。
杨怀仁又惊又喜,眼神里冒金光,看的两位先生贼不舒服,好像自己也成了奸商一般。
再继续追问下去,柔石先生才缓缓道出了原因。
学院最初收的只有学习厨艺的学生,其他的专业,是后来根据实际情况慢慢增加的。
最早的一批毕业的厨子,很快被东京城里的各大酒楼名楼的抢了个干净,当然,本来这里边就有不少人是这些名楼派来学艺的。
到后来第二批第三批的毕业学生,才开始被其他大州大县的大酒楼分走,这些学生也确实不负众望,去了那些酒楼,几乎都很快成为大厨,给那些酒楼带来的名气和经济上的效益。
再后来的学生脑子就开始越来越活泛了,给那些名楼当大厨,确实可以名利双收,但职位毕竟有限,而且自由度不高,所以他们开始琢磨着如何自己创业。
。
第2018章:学院楼的良好示范
杨怀仁也觉得年轻人自己创业,这个想法很好,但也想到另一件事,最初的几年招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穷学生,他们哪里有钱能自己开酒楼呢?
看着疑惑的杨怀仁,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笑得更开心了,利水先生接着解释,说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让学生可以创业,学院也能通过投资,得到相应的分红,从而实现自负盈亏。
杨怀仁当然也能想到这个方式,看来学院的两位山长也是为了学院自负盈亏的事情操碎了心。
利水的办法,是最初期学院这边出钱,学生出力,占股的比例大概是七到九成,学院这边占大头。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学院出了开店的起始资金,便压榨学生的劳动力,此后每年都按一定比例把股份转让给学生,直到学院最后的占股比例下降到三到四成。
因为学院只出了钱,其他几乎都不管,全是学生们在经营,完全给他们绝对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