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这种方式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倒是有点像后世的融资方式,杨怀仁觉得也就柔石和利水先生这种廉先生的门下才能想的出来,当然也免不了惊叹连连。

    学生们感激学院,也感激杨怀仁,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竟统一把新开的酒楼名字叫做“学院楼”。

    名字很直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家酒楼是庖厨学院的学生开的,信誉上和声望上都有了极大的保证。

    学院里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授他们厨艺,在经营方面,也有一些涉及,这导致从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不光厨艺精湛,经营能力也相对突出。

    学生们三五成群,竟在那些小州小县里打出了一片天下,如今分布在大宋各地的学院楼,已经超过了一百家之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学生们赚了钱,得了股份,也很仁义,尽管学院的股份只占三到四成了,在年终分红的时候,他们依然把超过一半的利润交回了学院。

    柔石先生曾经也说让他们按照股份来分红的,但学生们自己就不允许,坚持把利益的大头交回了学院,还说这是对学院建设以及未来学弟的一种支持。

    因为差不多都是几个学生一起经营一家学院楼,所以学院反倒成了最大的股东。

    杨怀仁以前没想在全国开分店,一是因为当时没有那样的条件和经营能力,二是因为他自身觉得太麻烦,三就是无法保证食物的质量。

    现在看来,三个条件当时满足不了,现在能满足了,学院楼倒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杨怀仁倒不会觉得学院抢了他的生意,反而觉得这样挺好,有些事不一定非得他自己亲自去做,通过学院来实现他当初的想法,这也是让他感到满意的。

    这会儿想起学院前几年需求的资金那么大,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了。

    现在学院有了资金来源,每年的分红就足以养活整个学院,还能有多余的钱不断扩建学院,最后剩余的还可以继续这个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可谓多赢的局面。

    学院楼遍布天下,监管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虽然现在的学生们极力维护学院的名声,也相当于维护自己的名声,酒楼经营的都不错,还没出现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以次充好败坏名声的地步。

    不过杨怀仁还是善意的提醒了下两位先生,既然这个项目要做大,做成学院未来自负盈亏的基础,那么监管也必须完善起来。

    这一点杨怀仁提一提就行了,具体怎么做,怎么执行,制度如何,他其实不用操心,能轻易把一家连锁餐饮集团做起来的两位先生,自然心中也早有了监管的制度。

    杨怀仁再回想这件事,越想越是觉得有意思,他当初就曾经想过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能享受更多的美食,现在看来,似乎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学院楼名气虽然响亮,但听说消费水平真的不高,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创建学院楼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大州大县。

    学生们也懂得分析市场,与其和那些大州大县的名楼竞争,不如去小一些的地方。

    倒不是担心自身的厨艺不过关,怕竞争不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名楼,而是学院楼从最初设立开始的定位,就不是高档酒楼。

    高档酒楼消费高,面向的还是那些富足的阶层,而学院楼的消费水平更接近普通的百姓,以薄利多销取胜,所以普及性就决定了学院楼必然会成功。

    第二点是学生们也大多来自穷苦人家,知道底层的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质量并不算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学院楼经营成高大上的名楼。

    而是专注于厨艺,专注于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起的美食,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尽量减少,制作得食物也主要以实惠为主。

    也许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决定了学院楼更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能够迅速的铺开并取得了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也就理所当然了。

    杨怀仁从中也得到了某种启发,他觉得学院楼的模式,其实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厨艺的学生。

    其他的专业,其实也可以效仿学院楼的模式,面向更多的普通大众,以改善百姓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点,在其他行业也进行一定的尝试。

    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有这样的模式,不仅资助了学院的学生创业,在基层也能解决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就更不用说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的实惠和方便了。

    柔石和利水先生觉得杨怀仁的想法很好,也答应着手开始组织,杨怀仁很大方,对这样的好事,他也愿意增加投资。

    杨怀仁觉得事情有点出奇的顺利了,以前当然也想过学院会是他实现理想的重要助益,但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好的成果。

    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大宋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来。

    让整个社会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读书出仕这条狭窄的路径上,当各行各业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那大宋的强大,还会远吗?






第2019章:毛纺机的重要性
    


    另外让杨怀仁最关心的,便是毛纺机的研发进度了。

    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其实很早就明白杨怀仁为什么重视毛纺机,所以在这件事上也格外上心。

    只是这个时代,受到的限制也太多,就说制造毛纺机的材料,就不能像纺麻或者纺棉一样用木头或者竹子作为材料。

    毛的特制非常坚韧,这就决定了纺机的材料如果经不起磨损,那毛纺机就不能算合格。

    最先被考虑的是生铁,但生铁虽然很坚硬结实了,可又很容易生锈。

    接下来考虑的是熟铁,熟铁相对不那么容易生锈,可惜熟铁的硬度又不太够,耐用性也不够强。

    杨怀仁说,可以用钢。

    柔石和利水对视了一眼,说出了缘由,钢确实是最好的材料,但现在炼钢的方法决定了钢的产量实在没法满足需求量。

    这一点杨怀仁是知道的,毕竟今时不同后世,炼钢的生产规模很难提升上去,质量也不敢保证。

    练出来的钢铁,也大多都用来铸造武器给将士们使用了,能匀出来给学院这边搞研究的确实不多。

    杨怀仁想了想,一方面要增加钢铁的产能,尽管这一点很难,成本也很高,但也要不计成本,尽量去做。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发毛纺机时候有足够的材料,在他心里,将士们的武器非常重要,但毛纺机是否能研发成功,也事关重大。

    这好比是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现在当然要先强大军队,但在未来,要想把北方的有游牧民族逐渐融入进汉人的社会,强制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经济方式来实现。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多养马、养牛养羊,西北还有不少游牧民族样骆驼。

    别的且先不说,光是养羊每年的羊毛产量,就完全没有开发出来,大多数牧民很穷,日子过的很哭,并不是他们没有资源,而是守着资源也无法利用。

    他们无法用羊毛来纺制成毛料,只能直接利用羊排来制作衣服,而羊毛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擀毡。

    擀毡是古代蒙古部落的一种传统手艺,后来在北方各个游牧民族中都有流传,宋代传入中原。

    笼统的说,擀毡就是利用羊毛驼毛等各种动物的毛发为原料,配以豆面和豆油为辅料,用手工擀成结实紧致的毛毡的过程。

    据说唐朝中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小范围种植大豆,便促进了擀毡这个行业的成熟,具体年份已经无从考证。

    不过杨怀仁倒是在大宋见过不少从蒙古商人卖到大宋的毛毡,这种毛毡非常厚实,也非常结实耐用,宋军中军用的帐篷和将士们用的褥子,就大多是用毛毡制作的。

    大宋也有擀毡匠人,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各地,但比起蒙古人制作的毛毡来,那质量就没法比了。

    毛毡的防水特性,决定了它是用于制造帐篷的最佳材料,但是收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情况限制,毛毡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能卖到大宋的数量也非常小。

    比如当下毛毡在市场上的价格,不是论匹或者论尺的,而是论斤称,一斤毛毡根据厚度和质量,价钱大约在三文钱一斤到五文钱一斤上,几乎就是破烂价。

    可以想象,这些毛毡运过送到大宋来,运输成本和商人的利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源头上负责擀毡的蒙古部族百姓,收益大概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

    不用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那些蒙古部族的擀毡匠人和牧民们,是受到了极大的剥削的。

    这也注定了蒙古部族的百姓,从骨子里对剥削压迫他们的契丹人有一种天生的反抗心理。

    即便如此,擀毡所用的羊毛,也不足理论羊毛产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北方游牧民族能生产的羊毛,其实大部分都被白白浪费了。

    相反,在大宋,布匹衣料虽然不缺,但冬天扛风保暖的衣服,依旧以毛皮为主,毛皮的价格就相当昂贵了,也只有有钱人才穿的起。

    普通百姓顶多能用得起整张的羊皮,毛皮保暖衣服是几乎用不起的,普通的民众所能穿的棉衣价格也不便宜,而穷苦百姓的麻制棉衣,甚至只能往衣服里填草。

    这样的衣服能有多保暖?

    所以杨怀仁想到了利用羊毛来纺织成毛料,然后用毛料来制作保暖衣服卖给百姓的想法。

    一来可以给大宋的百姓带来更好的冬季保暖衣料的选择,也许一开始价格还不够亲民,但如果北方草原成为大宋的一部分,没有了契丹人在中间盘剥,羊毛便可以大批量的运送到大宋来。

    北方草原的牧民可以充分把羊毛这个资源变化成财富,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随着羊毛不断的输入,毛纺行业不断的发展和成熟,毛料价格也会逐渐下降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让所有大宋的百姓都可以买的起,用的上。

    而最重要的,便是杨怀仁觉得可以成功的用经济手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当汉人和北方游牧民族通过羊毛,逐渐维系一种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的时候,民族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原本北方游牧和南方的汉人不断发生战争,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侵略的手段来获取汉人的食物等资源。

    如果未来北方游牧民族可以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只需要辛勤劳动,就可以通过羊毛、毛皮和牲畜的出售,来获取足够保证他们生存,进而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富足美好的生活,那谁还愿意去打仗呢?

    当这个根本的矛盾得到了缓解甚至最后得到解决,那么汉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根源也就不存在了,反而两边会因为生存利益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了。

    当然也不能说经济利益决定一切,民族性和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也是阻碍民族融合的几大重要因素。

    但在经济基础的作用下,汉人强大的文化便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了,文明程度更高的文明,自然会融合相对较低的文明。





第2020章:建设毛纺作坊
    


    所以毛纺机,以及毛纺的工艺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学院的先生们里,其实有不少人从廉先生那里学到了超前于这个时代的机械知识。

    但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从理论到实际的机械产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研发,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目前也有已经制作出来的样品,但材料是木质的,这根本就没有实用性,就更别说工业化的生产毛料了。

    当然也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就当是样机,用于研发中的理论验证,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现在杨怀仁要求改变材料用钢铁来制作毛纺机,听起来好像只是材料有了变化,可实际上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木头零件的制作其实不难,经验丰富的木匠,只要你给他图纸,说明尺寸,做出样品来根本就不难。

    但换了钢铁材料,那就困难重重了,大号的,结构简单的部件还好说,可一些轴承,小的零件制作的难度就难以想象了。

    精确性这个问题在古代,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同的零件结合在一起,还能顺畅的运转起来,又需要保证零件的寿命,做起来是一件比一件难。

    杨怀仁也知道他突然改变了毛纺机的制作材料,是给学院的先生们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不过他相信,既然能做出木头的毛纺机来,那就一定也能制作出钢铁材料的毛纺机来。

    干什么事都会有困难,所以困难不可怕,怕的是人畏惧了困难。

    为了激发负责研发的先生们和负责制作的工匠们的积极性,杨怀仁当即拍板,拿出一万贯钱来成立一个奖金,专门用于奖励在研发以及制作毛纺机的过程中,有重大研发成果和贡献的人。

    杨怀仁又一想,光是为了毛纺机拿出一万贯钱来似乎还不够,其他行业和其他技术进步上,也需要这种奖金的刺激。

    宋朝虽然已经是历朝历代中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代了,但受到封建社会思想的限制,这种技术的进步也只是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

    对比欧洲几百年后的工业革命,东方大国的科技发展还是没有爆发式的进步。

    可实际上从历史来看,汉人的科技文明是傲立于其他文明的,这就说明中国人的智慧非常卓越。

    只是制度的限制,思想的束缚,让很多非常伟大的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并没有普及,藏在那些书籍里没得到发扬光大,反而逐渐被慢慢遗忘了。

    所以杨怀仁觉得研发毛纺机,其实也是一个机遇,对他是机遇,对那些先生们工匠们是一个机遇,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个机遇。

    于是他又给学院的先生们,也包括学生们许诺,不管是发明创造还是技术革新,部分行业,也不分人,只要是能利国利民,能实际奏效的,都给予一定的赏金作为奖励。

    至于赏金怎么给,给多少,由柔石和利水先生在学院里成立一个类似委员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来评判新发明和新技术的优劣,能给社会带来多少进步,能给百姓带来多少方便,然后给予发明创造者一定的财物作为奖励。

    杨怀仁自告奋勇成为这个组织的主席,他觉得以他的眼光,应该更有效的分辨那些发明和技术才是最有实用性和普及性的。

    一万贯钱的数目,也绝不是上限,只要发明的东西和革新的技术有用,奖励的赏金甚至可以不设上限。
1...500501502503504...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