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更俗
    在占领乐安、潢川之后,原光州州治潢川城便作为霍南特遣营的大营驻地,王衍在这个背景下,出任潢川县令,显然跟王樘一样,都是给孔熙荣当助手去了。

    考虑到潢川的特殊性以及霍南特遣营庞大的兵马,显然棠邑有心再增加一个镇军的编制。

    “我们这副模样去见大人,是不是太唐突了”临进牙帐,王辙忍不住问道。

    他们一路跋涉南下,渡过淮河之后只是临时跟护送他们的人马讨了一身干爽的衣裳换上,没那么破破烂烂、衣裳褴褛,但都没有好好梳理一番,一个个都胡子拉茬的。

    走到牙帐前,王辙才意识到他们此时的形象太邋遢了。

    “不需要,就这样才能体现你们此时的艰辛跟不易啊!”韩东虎开玩笑说道。

    韩豹、王辙他们走进大厅,冯缭正跟韩谦谈事情,也没有叫他们回避,只是叫他们坐在旁边稍




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
    之前接连不断传递回来的信报,所记载的消息总是有限,韩豹、王辙、霍厉他们回来,韩谦当然要将他们找过来,更详细询问他们此行的所见所闻,以便能对河朔及中原战局形势的发展,能有更直观的印象。

    郭荣、冯缭、林海峥、冯宣、赵无忌、韩东虎、奚发儿等人,这时候也都放下手头的事务,围坐过来,听说韩豹他们说起沿途看到蒙兀骑兵的军容,也都禁不住动容。

    此时在河朔地区冰雪消融、春雨绵绵的时节,骑兵能快速推进,也意味着后勤保障能力的强大。

    这一聊不知不觉间暮色降临,韩谦便让人安排晚餐,留韩豹、王辙、霍厉他们连吃连谈。

    目前兵马规模日益扩大,像韩豹、霍厉这样枭勇善战,又有头脑的武将,乃是军中急需,韩谦还是要安排他们到军中任职、统领兵卒。

    此外,韩谦这次决定要在军情参谋司正式成立一个部门,专司对中原及河朔腹地的情报进行系统的搜集,或者说将这部分之前做得不够深入、全面的工作独立出来进行加强。

    而后续对云和公主、沈鹏、赵慈等人看管、移交,也暂时并到这个部门处置。

    这个部门由王辙以参军事衔主事,接受奚发儿的领导。

    王辙之前在棠邑享受的侍遇不低,但那些都是虚的,更像是一个高级侍从,平时有什么事情交待下来,便负责处理一下,没有实权,手下也没有固定的人手调用。

    就算是王樘去给孔熙荣当副将,实际上也是参赞军务之职,地位不会比统领一都兵马的副都虞候更高。

    而王衍能直接到潢川任县令,那也是王衍在他们几个人当中阅历最丰、年龄最长,今年都三十六岁了。

    王辙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进入棠邑将吏的核心圈子之中,不提对中原地区情报搜集的意义,仅凭这次初战告捷的战果,谁都清楚这个即将新成立的部门不会是可有可无的摆饰。

    用餐时,韩谦记得韩豹在最初传回的信报里,有提及途中收编两名逃兵,便在闲聊时问了一声。

    虽说张士贵、张士民有逃营的劣迹,但除了他们本身就是胆大心细、气力极壮之人外,这四五个月来,韩豹亲自带领他们,传授他们拳脚刀弓、军情刺探潜伏以及旗令军队指挥等事,成长极快。

    韩豹心想以后即便他能将他们留在身边,也需要从头从普通兵卒干起,后续还需要建立战功才得提拔升任,当下便壮着胆子,替他们说了不少好话。

    王辙也想着将这两人讨过去。

    军情参谋司新设立部门,会将之前负责这一块事的人员都划进去,但之前对中原及河朔腹地的潜伏、刺探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才会在年前临时将韩豹、石如海等人抽调出来派去河朔。

    目前在中原及河朔地区,仅有十数人就地潜伏下去,嘏韩豹、石如海、霍厉等人完成这一次的任务,返回淮西,还是更想着能有机会统领兵马冲锋陷阵。

    王辙后续还要挑选新的人手潜伏到中原及河朔地区,负责刺探、联络等事,张士贵、张士民是两个极合用的人手,他怎么都要争取。

    “他们能跟着去河朔刺探情报,便功罪相抵,后续的功绩,还是要给他们叙上,至于他们去哪里,你们还是要问一下他们自己的意见……”韩谦说道,他这也是要司军监对张士贵、张士民网开一面,减免逃营的惩罚,直接提拔到合适的职位上任用起来。

    当年的家兵子弟、奚氏子弟、匠师子弟都陆续成长起来了,军中这些年也一直积极的培养基层将吏,使得韩谦在水师主力覆灭于洪泽浦之后,就能直接从叙州抽调大量的将吏,组建棠邑军。

    不过,棠邑军扩张太快了,短短两年时间,兵马从最初的一万两千余众,扩编此时的六万余众,相当扩大了五倍;基层武官的需求规模也就相当于扩大了五人。

    除了军队之外,棠邑在淮西统辖的县,从最初的棠邑孤城增加到现在的二十五个,后续还要考虑在巢州城外恢复两个县的设置,差不多就是当年天佑帝任淮南节度使时起家的地盘了。

    而要打破依赖于世家乡豪治理地方基层的传统,每个县就还要设立六到八个乡,全境差不多有近二百个乡巡检司。

    县乡衙司都需要制置府直接委任官吏,韩谦才能确保他的意志真正的贯彻下去;而仅这一点就至少需要四到六百名有处理地方事务经验的吏员。

    因此,只要有机会,韩谦都会积极从基层选拔人才。

    至于逃营之罪,在其他军中或者是需要杀之以震慑其他将卒的死罪,但在棠邑军则会依照后果严重程度的不同,施以不同程度的征罚。

    当然,最严重的逃营也会判处斩首,而张士贵、张士民兄弟二人,原本就是俘兵,思归逃营,同时在逃营过程中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便是逮住,也是处以为期三年以下的役刑。

    而对于服役刑的轻刑囚徒,在需要紧急情况时需要进行动员征用,就会直接进行相应的赦免,而非立功之后以功抵罪。

    韩谦制定这样的军令,高绍、冯缭都担心御军太宽,特别是乌金岭大捷之后收俘两万多降卒,没有足够震慑力的酷刑伺候,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逃亡。

    而事实上截止到今日,两万多降卒仅有不到一百例逃卒,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用过餐后,韩谦就放韩豹、霍厉、王辙他们先离开。

    韩豹倒也罢了,直接住到韩东虎的营房里,他们的母亲及小妹都在叙州,也不可能告假回叙州休养。

    霍厉、王辙有家室都在东湖,韩谦给他们几天假回东湖与家室团聚,但要求他们三个人都要在休假期间就这次北行任务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交到军情参谋司作为重要资料存档。

    这是韩谦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最受下面将吏反对跟抵触的。

    王辙、霍厉还好一些,即便是霍厉不善文事,也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但韩豹这些年会读会写的

    字都没满一千呢,走出牙帐,便缠住王辙要他写好报告借他抄一遍。

    王辙后续要负责后续对中原及河朔地区的情报刺探、联络,韩谦也明确对云和公主等人的看管、移交等事都交给他具体负责,他还没有办法真就跟暂时没有差遣在身的霍厉那般,拍拍屁股就赶回东湖跟家人团聚去。

    事实上他回到驿馆,刚将张士贵、张士民兄弟二人喊过去询问他们的去留意愿,郭荣便派人找他过去。

    王辙顾不上吃一口饭,就带着愿意跟随他留在军情参谋司任事的张士民去见郭荣。

    张士民年少时读过两年私塾,识得一些字,对韩豹、石如海所描述接踵而来、有如地狱般的识字班、脱盲班、讲武学堂培训不是很忤;听说进军情参谋司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张士贵更愿意跟随韩豹到军中,心想着哪怕是给韩豹当亲卫、扛刀执辔,也比留在军情参谋司受折磨要好。

    奏禀俘获云和公主等事的奏疏,郭荣已吩咐手下草拟好,但有些措辞妥当与否都要找王辙这个当事人商议一下;而这封奏折也会直接派王辙送往京中,由王辙代表棠邑,跟京中具体交涉这件事,有些事还要跟他进行交待。

    在郭荣处,王辙才看到多日未见的霍肖;霍肖此时在都厅司任司吏,他笔力极健、文采卓然,便给郭荣抓住专司公私函文的草拟。

    奏折已然草拟好,看过之后王辙还是大吃一惊,禁不住问郭荣:“郭大人,大人真是要将此事原委,如实奏禀于朝廷所谓不复胡虏铁骑蹂躏中原百年之悲剧重演而存梁军于一息,朝堂上下怕是绝不会认这样的理由啊”

    此时不管朝堂如何猜测,即便将云和公主、沈鹏等人交出去,王辙都以为棠邑咬死不承认给陈昆通风报信之事,却没有想到在这本新拟写的奏折里,不仅将整件事原原本本的禀明,甚至并不避讳的奏明韩谦做这些决策的意图就希望梁军能缓一口气,避免蒙兀人的太过轻易的占领河朔地区,而淮西后续的战略安排,也是消化、巩固目前新收复十二县为主,暂时不会急于对退守寿春、凤台等淮滨城池的寿州军发动攻势。

    王辙愣怔的片晌,忍不住提出他的建议。

    他虽然之前都没有入仕,但叔祖王积雄致仕前后,有两年时间他都留叔祖王积雄身边伺候,后来也是在叔祖王积雄的建议下,他才有游历天下的心思,并在诸国战事未息之时付诸于行。

    他对大楚朝堂的认识,要比普通人深刻,知道朝堂上下乃至普通军民,都认定梁军才是大楚的死敌,蒙兀骑兵铁蹄不过是缥缈莫测的威胁而已。

    再说了,大楚据江淮为根基,中原地区被蒙兀人的蹂躏,在绝大多数大楚军民的心里是正合他们意愿的事情。不要说魏晋之后胡族长期统御中原是四五百年前的历史,再说了那段历史里,南方江淮地区还是始终处在汉人的统治之下。

    王辙觉得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大多数将臣都巴不得蒙兀骑兵

    将梁军打得更狠一些,以解这些年来被梁军压制的气,他并不觉得奏折上的理由会被此时的大楚朝堂认可,这相当于他们主动将把柄交出去。

    “大人说了,不管朝廷上下如何议论,他不能不将自己的心迹表明于天下,”郭荣微微沉吟了一下,又说道,“再者,借口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王辙听郭荣如此,心想郭荣等人必然都劝过韩谦只是没有被采纳而已,不过心里又想,金陵仅有三万侍卫亲军防御,战斗力到底有多强还待检验,而棠邑制置府除了水军控扼润州以东长江水道,马步军也扩编到六万余众,这时候看似再拙劣的借口,应该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吧

    “这封奏折呈禀上去,朝廷真要棠邑移交云和公主,怎么办”王辙问道。

    不管怎么说,王辙都希望云和公主、沈鹏能扣留在棠邑,韩谦指示先上奏折禀明诸多事,却没有将云和公主、沈鹏直接押送往金陵的意思,想必也是不愿将人交出去。

    然而朝廷诸公的反应会是怎样,却非他们此时就一定能预料的,特别是韩谦将整件事的原委如实奏禀,必然会一石惊起千层浪。

    &nbs



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
    走回到驿馆前,王辙要张士民先去找人打听驿馆夜里能不能找到酒水吃食,他想着找上霍厉,然后与霍肖三人一起抵足夜饮;云和公主、沈鹏、赵慈虽然也住在驿馆里,但这时候受到严格的看管,王辙在从金陵回来之前,还不想直接接手他们。

    而王辙离开棠邑有三个多月,他这时候只能找霍肖打听一些旁枝末节的事情;而从寿东往巢州,再从巢州去金陵,可以先乘马车再换乘舟船,即便今夜不睡,途中也能补上一觉。

    驿馆大门两侧的街旁蜷着三四个黑影,乃是城里的流民乞丐,看到王辙、霍肖他们走过来,这几个人拿着手里的破碗围上来乞讨。

    借着暗弱的灯光看这几人都衣裳褴褛、篷头垢面,或老态龙钟,或有残疾,都是无法自食其力的人,驻军也没有无情的将他们驱逐出城去;王辙与霍肖从怀里掏出十几枚钱正要施舍给他们。

    当中有一个人走近过来,却又突然像被火烫着一般,突然转身就一瘸一拐的往侧面的巷子里走去。

    “站住!你是什么人”还没有离开的张士民看到这一幕,按住刀柄大声喝斥道。

    那人上前来像是要乞讨,却在突然间转身离开,怎么看都行迹可疑,特别是今日驿馆里还住进几个极关键的人物,张士民怎么会轻易容他离开

    不过,张士民也防备其他几名乞丐里藏有刺客会对王辙或霍肖不利,没有仓促追赶上去,而是大声的招呼驿馆前值守的守卫出手。

    驿馆前值守的数名守卫听到动静,反应也是极快,拨出刀追上去,不用张士民动手,就在巷子口将那人一把按倒在刚铺满煤渣的泥地里。

    “王辙、王辙,是我。”那人这时候才吃痛的叫喊道。

    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王辙向守卫出示腰牌,才小心翼翼的靠近过去,借着灯火见是一张沾满煤渣子的脸。

    听声音有些熟悉,待拿衣袖擦去他脸上的煤渣子,王辙这才认得眼前这人却是他相识的原鸿胪寺少监周寿民之子周昆。

    不是什么突发的行刺事件,王辙即便之前是虚衔,地位也不低,当即便示意守卫放其他乞丐散开,之后又与霍肖、张士民将周昆带去他在驿馆里的住处。

    周寿民、周昆父子都是润州人,王辙当年在叔祖王积雄身边伺候时,见过周寿民、周昆父子几次,因此认得,也知道他当年与韩谦、冯翊、孔熙荣三人一起被天佑帝检选到当时还是三皇子的陛下身边侍读,但可惜他在三皇子出宫就府之前几天意外骑兵摔伤背,整个人差点就废了。

    周昆后来虽然背伤养得差不多了,但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

    王辙没想到会在寿东城里见到周昆,更没有想到周昆会混得如此破落。

    这时候霍厉走将进来,问道:“刚才外面什么动静吵闹着”

    王辙这时候才一并替他跟霍肖介绍周昆的身份,问周昆道:“你怎么会在寿东,周老大人以及你兄长周申他呢我记得你兄长周申这两年一直都在寿州军中任吏”

    “怎么,王辙你不念旧情就算了,难不成还要告发我”周昆衣裳褴褛的坐在厅里,叫霍肖、霍厉、张士民他们三人盯着看,浑身觉得不自在,不耐烦的质问王辙道。

    “你看看你这样子,有什么好值得告发的除非你受寿州军指派有意潜伏在寿东的,”王辙笑道,“我想你与侯爷以及冯翊、孔熙荣都是相识的——你真要没有什么好心虚的,即便你兄长还在徐明珍的帐前效力,也与你无关,说不定还能在棠邑讨一桩差事,总比你现在这样子强啊……”

    周昆这时候神色才稍缓,见王辙吩咐张士民去张罗酒水菜肴,邀他留下来饱餐一顿,也没有推辞。

    等酒水菜肴张罗上来,这时候周昆才一边狼吞虎咽的喝酒,一边说出实情。

    他父亲周寿民在金陵事变之后,即便被迫与很多官员一起拥立太子,但还是很快就告病致仕,没有在安宁宫旗下担任官职;而在被胁裹渡江之后,更是没有在寿州任一官半职;也因为之前就致仕,他们一家才没有被勒令迁往汴京。

    他的兄长周申为谋生计,事后还是托关系,在寿州节度使府户曹谋了差事,但周昆背伤没有好透,走路还是一瘸一拐,行动不便,在那么多的渡江官宦子弟里,他这样子也没有资格在寿州讨个一官半职,便留在宅子里照顾他父亲。

    他们身上携带的钱贱,在渡江时被作乱的奴婢洗劫一空,而其兄虽然得以担任小吏,但俸禄极为微薄,养家糊口都难,一家老小到寿州后生活就极为清贫。
1...334335336337338...413
猜你喜欢